-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鄉村建筑適宜技術體系和建造模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68413
- 條形碼:9787568068413 ; 978-7-5680-684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村建筑適宜技術體系和建造模式 本書特色
對于當代鄉村建造問題,其技術的多樣并不意味著鄉村將成為建筑技術的試驗場。本書強調,在技術選用上,要立足與鄉村,體現出技術對鄉村意向的表達,考慮到鄉村現實的限制,同時要回應鄉村的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起適宜當代鄉村的建筑技術體系與建造模式。
鄉村建筑適宜技術體系和建造模式 內容簡介
本書從鄉村建設的歷程出發,通過實地調研分析當今*量大面廣的鄉村建造現狀。引出鄉村建造問題的重要性,包括建造對鄉村建設的重要性和鄉村建設熱潮對于建筑學中建造研究的意義。本書重點分析當代建筑師在此背景下進行鄉村實踐的具體建造技術,并進行了分類闡述,從而展現出當代鄉村建造中技術的多樣性與混雜性。這種多樣性與混雜性體現出了當前鄉村技術選擇相較于城市的不確定。對于鄉村居民,這體現出了在城市化進程中對技術選擇的模糊與尷尬,而對于參與鄉村建設實踐的建筑師,這既是亦是機遇。
鄉村建筑適宜技術體系和建造模式 目錄
第*節 鄉村風貌:自毀和他毀
第二節 居住行為:變革與共存
第三節 建造行為:轉型與迭代
第四節 新鄉土營造:探索新型鄉村適宜技術與建造模式
第二章 歷史路徑:“設計下鄉”
第*節 民國時期的鄉村建設
第二節 新中國前30年的鄉村建設
第三節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鄉村建設
第四節 “設計下鄉”:建筑師介入鄉村建設的歷程
第三章 田園暢想與鄉村建設的理念
第*節 回到本源——何為鄉土(建筑)
第二節 從花園城市到田園烏托邦
第三節 鄉村建設的國際背景及相關探索
第四節 多元介入:構建鄉村建設的“行動者網絡”
第五節 鄉村建設的設計倫理
第六節 鄉村建造的基本理念
第四章 技術路線與方法策略
第*節 模式語言與通用式設計
第二節 原型演變與類型設計
第三節 方法策略:“樣”“造”“作”
第四節 適宜的技術模式:技術與文化的新舊共存
第五節 適宜的工程模式:技術運用的在地性
第六節 建造技術的鄉村適宜性
第五章 鄉村適宜建造技術探索與實踐
第*節 類型承續與范式突破
第二節 鄉土材料的新生
第三節 永居與批量定制:開放與集成的裝配式建造
第四節 低技和可逆的裝配式建造
第五節 鄉村傳統與鄉土遺產的再認識
第六節 建筑作為中介:再塑社會組織關系
第六章 余論:基于當代鄉村建設實踐的建筑學思考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鄉村建筑適宜技術體系和建造模式 節選
1. 從生活原型到空間原型、結構原型 不論是傳統古村的風貌破壞,還是新村為了特色而“風格化”,都造成鄉村風貌單一和新民居的雷同,更有鄉土景觀的破壞與鄉村生態的失衡……這是當代鄉村建設的現實境遇。鄉村風貌遭受著一次次的“自毀”和“他毀”。這背后有傳統村落價值的認同和認異,有因為生活方式的變化、城鄉結構的矛盾、文化自信的缺失等造成的今日村民居住行為的巨大變化和轉型共存。我們需要探尋傳統鄉村內生的基因與智慧,來適應時代的發展與創新,源自歷史,面向未來。 民居直接反映了村民的生活模式,其原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而隨著村民生產、生活模式和價值觀的變化,居住空間格局需求亦發生了變化。空間原型是生活原型的表現,是結構原型的基礎。不論是對地方民居的類型研究、保護更新,還是對裝配式或集成式新民居建筑的研發,生成的功能模塊都應適于不同的空間和生活使用上的需要,以新的技術和形式完成從空間原型到結構原型的轉化。 基于生活原型轉變的傳統民居的空間組織與類型演化的研究,是探索新時期民居從生活原型到空間原型轉化的必要過程。空間是基于建筑的物質性——結構和材料構造才得以實現的。伴隨科技的發展、社會的變遷,適應空間原型的變化使得人們有更多的建筑技術和更豐富的結構類型可以選擇,民間傳統的墻承擱檁式、穿斗式、插梁架等結構形式被棄用或混用,以“框架+圍護”為主的現代結構思維使得建筑的開放性更加凸顯,傳統的或地域性的材料不同程度被替換。有的是空間原型存續,但采用新的材料和結構體系來重新演繹,從而出現新的結構類型;有的因空間原型發生演化,則順承地采用新的結構類型。基于結構原型的新舊結構材料迭代并存的建造技術體系,形成村落“和而不同”的面貌,而非當下新村建設的“同而不和”。新的鄉村建筑可在類型上承古續今,功能上承前啟后,形態上推陳出新,實現類型的承續與范式的突破。 從空間原型到結構原型,在方法策略上也與傳統建筑技術的“樣”“造”“作”一致。“樣式形制”是從生活原型到空間原型的演化,“造”與“作”是從結構原型到工法的延續與更替。通過適宜的技術模式,完成結構體系、材料構造等技術的新舊共存和文化表達。 2. 從迭代共存到預制裝配、開放集成 當我們建造鄉村時,我們應當知道在建造什么。我們可以有田園烏托邦的暢想,更需要回到本源,思考何為鄉土(建筑),明確鄉村建設的設計倫理。鄉村建造應秉持低技術、低成本、低影響的“三低”理念。只有良好的自然和社會生態,才能保證高品質的“永居”和可持續發展。 當代鄉村建造的現實是傳統結構的棄用、材料工具的驟變、匠作體系的崩潰。建造模式和技術體系呈現出轉型與迭代共存的特點——傳統匠作傳承和現代裝配并行的建造模式以及適于地域和鄉村的適宜性建筑工業化的發展。探索新型鄉村適宜技術與建造模式是“母語建造”——傳統繼承與再生之必須,是時代和技術發展之必然,是生態文明應對、持續發展之必要。 鄉村建造,首先是“能建(可行性)”,這與鄉村建設的運作機制、建造成本直接相關;其次是“建好(可控性)”,要保證基本質量和長效壽命(相比現狀問題來講);*后是“易建(普遍性)”,也就是技術相對成熟、大眾化,便于推廣應用。適宜的工程模式應該具備技術運用的在地性,以及工程管理、施工操作與生產制作的適應性。因此,鄉村的建造模式選擇與建造技術的內在要求和建筑所處的外部環境條件限制相關,應該是全過程的可控性,其中*基本的還是建造技術的選擇。建造技術的鄉村適宜性主要表現在鄉土技術的科學轉化、現代技術的低技調適、鄉土材料的產業優化、現代材料的地域適配。通過鄉土材料的新生、舊物的拼貼與活用,探索“廣域”的地域性,實現新鄉土建筑的適宜建造。鄉村建筑逐步由“建造”向“制造”過渡,其實更適合鄉村的實情和需要。鄉村建設量巨大,在傳統的匠作體系崩潰和施工技術普遍低下的情況下,“制造”型鄉村建筑能更好地保證建設品質,以及生產更經濟、環保的“建筑”產品。即使完全沿襲傳統的材料工藝,今日鄉村建筑的環境調控品質也難以盡如人意。探索裝配與地域特色、特色與批量定制相融的設計和建造模式,使得鄉村廣泛采用開放裝配式的構造體系和開放開源的鄉村建造成為可能。 各種結構、構造和材料迭代共存的狀況本身也反映出結構和建造技術發展的趨勢。預制裝配式建筑本身符合開放建筑與可逆循環的理念,可搭起“建造”與“制造”之間的橋梁。鄉村住宅建筑從建造到制造,首先是流程的設計,從市場需求到產品研發,從加工生產到現場施工,從營銷到購買,從交付到后期維護,提供全流程的服務。這其中*關鍵的當屬“農宅”這種產品類型的研發、生產流程的組織以及現場裝配施工的技術等。與傳統建筑相比,裝配式或集成式建筑的設計充分考慮與建筑結構、圍護系統、設備與管線系統、裝飾裝修等要素進行協同設計,使建筑的各系統之間有機整合,設計集成,裝修一體,生產工廠化,施工裝配化,管理信息化。 通過開放裝配式的構造體系、主體結構材料的輕質化和模塊化、主體結構和構造的優化、開放裝配式建筑的圍護結構等,可實現鄉村建筑鄉村裝配適用性的設計和建造,還可實現建設過程的開放性與二次建造,或是進一步的部品集成設計和運用。 盡管鄉村裝配式建筑的推行遇到很多的困擾(主要是來自村民觀念認知,以及建筑工業和市場機制的轉型阻力),但在地域性、技術性和經濟性上實現突破并非難事,畢竟是技術和時代發展大勢所趨。 3. 從匠作傳承到互為主體、全民設計 在鄉村建造中引入開放建造的模式,可以提高鄉村居住舒適度和建筑質量,傳承鄉村地域性的風貌和工藝,給村民提供自主生產、設計、建造房屋的新機會,由過去匠作傳承、消退甚至崩塌,發展到多元介入,構建鄉村建設的“行動者網絡”,還原村民(常民、平民)作為鄉村建設主體的地位,村民與傳統的匠師和今日的建筑師互為主體,回歸和重構鄉村協力互助的社會關系結構。 中國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度,自古就在不斷探索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模式,近代以來,在社會的大變革中更是將其視作國家興亡、民族復興的路徑進行探索,涌現出大量的實踐模式探索與建設理論研究。數次“設計下鄉”的歷史路徑也給今日的建筑師介入鄉村建設提供了參照,由被動變為主動,調整對城鄉關系的認識,將城鄉之間的牽制轉化為互助的動力,促進共同發展。建筑師作為專業群體已然成為鄉村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建筑師應突破傳統和現代范式的束縛,關注鄉村及村民真實的使用需求,建設回應傳統、面向未來且適應當下的鄉村建筑;建筑師需要充分利用個人與社會的協作力量,關注個人需求和社會發展,幫助鄉村實現更好的發展。 眾多成功的鄉村建設案例都體現出超越“建筑”的思考和實踐。如村民自主營建和設計參與、協力造屋和用戶組織等,呈現出平民建筑的特點——互為主體。建筑更是一種中介,激活和再塑社會組織關系。這也包括鄉村工業、集體形制等非典型的或新的鄉村傳統與鄉土建成遺產需要我們再認識,基于“泛遺產化”的思維提出保護活化策略。 當代鄉村建設的實踐也促使對建筑學自身的思考,鄉村建筑回歸建筑學主流,其內涵與價值再次被發掘和喚醒。建筑學外延拓展也決定了建筑師的多元角色,包括身份的多重性、工作邊界的拓展、設計態度的轉變、工作方法的變化。建筑師更加關注結構、材料、建造等基本問題,關注從生活需求出發的建筑本源以及直面現實問題的方法和態度;建立服務于平民的建筑師立場,再向匠人學習,突破形式、傳統與現代之爭,實現建設主體與內容、個體與社會的協同。鄉村建設還真應了那句著名的口號,即“from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中國擁有大量的鄉村和人口,鄉村是我國文化發展的起源和保育之地,也是社會穩定的“蓄水池”和國家發展的基礎。鄉村建設的背景、內容和方式在不斷發展、變化,對鄉土社會、鄉土建筑和鄉土價值的認知、保護、轉譯和增益是建筑行業和學科必須面對的問題,建筑學應該如同面對其他新技術(互聯網、虛擬仿真、人工智能等)一樣,進行學科的反思、自省與回應,這樣才能獲得自身的進步。
鄉村建筑適宜技術體系和建造模式 作者簡介
譚剛毅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華中卓越學者(教學Ⅰ類崗)、《新建筑》副主編;中國建筑學會民居建筑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教育分會副主任委員;香港大學和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訪問學者。 主要從事建筑歷史理論、文化遺產保護和建筑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學術著作5本,在國內外期刊和會議發表論文逾60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英國國家學術院基金項目1項(中方負責人);曾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杰出項目獎”、中國建筑學會建筑設計獎(鄉村建筑)一等獎,以及其他競賽和設計類獎項;獲得2019年度“寶鋼優秀教師獎”;多次指導學生在國內外設計競賽和論文競賽中獲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