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石頭城上月如鉤——魯迅研究十年文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815367
- 條形碼:9787553815367 ; 978-7-5538-1536-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石頭城上月如鉤——魯迅研究十年文選 內容簡介
此書匯集了譚桂林教授十年來關于魯迅研究的十八篇學術論文,涉及的內容包括魯迅與儒、佛等傳統文化的關系,魯迅關于國民信仰、生命倫理等問題的論述,魯迅文學中關于童年、鄉土、啟蒙、漂泊、復仇等母題的創造性書寫,以及對伊藤虎丸、丸尾常喜、王富仁、楊義、汪暉等國內外魯迅研究學者的成果的評述,這些文章均已公開發表,有的刊于大學學報、學術期刊,有的載于論文集,可謂作者魯迅研究的學術精華。附錄包含三篇作者20多年前的論文,可視為作者魯迅研究的敲門磚,對作者而言是紀念,對青年學者或能有所啟發。
石頭城上月如鉤——魯迅研究十年文選 目錄
尼采影響:魯迅國民信仰建構思想的特征與深度
“以自己的沉沒,證明著革命的前行
——”詩人之死“與魯迅信仰轉換中的命運認知
論魯迅與”五四“時期的”倒孔“運動
論魯迅與新文化運動的漂泊精神
現代佛教界的魯迅印象與魯迅資源利用
現代中國文學母題的發展與魯迅創作的經典意義
鄉土與尋根
——論魯迅對鄉村的發現
《狂人日記》與現代生命倫理的建構
精神向肉體的復仇
——魯迅創作中復仇敘事的一種獨特維度
魯迅:用世界眼光講敘中國故事
伊藤虎丸的魯迅論及其對當下魯迅研究的啟示意義
“恥辱”之后,再是什么
一一評丸尾常喜魯迅研究專著《恥辱與恢復》
論王富仁“魯學”的精神遺產
“每一個詞語都是一扇大門
——論王富仁的語言觀及其魯迅研究中的應用
如何評價”阿Q式的革命“并與汪暉先生商榷
評汪暉近期的魯迅思想研究
生命尋根與文化尋根
——評楊義《魯迅文化血脈還原》
附錄
魯迅與佛學問題之我見
魯迅小說啟蒙主題新論
論魯迅對現代童年母題文學的歷史貢獻
后記
石頭城上月如鉤——魯迅研究十年文選 節選
三 在民主和科學的兩面大旗下,五四新文化運動其實是西方各種新思潮在中國文化土壤上的試驗場。但是,在這場文化改革的大實驗中,真正產生影響和貢獻的文化改革者,恰恰是那些抱有堅定的信仰,鍥而不舍、身體力行地踐履自己所信奉的理論主張的前驅者。所以,胡適成了中國的杜威,王國維成了中國的叔本華,郭沫若成了中國的歌德,太虛成了佛教的馬丁·路德,而魯迅也因其雜文集《熱風》被稱為“中國的尼采”。值得指出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前后的十多年間,尼采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一直是處于一種高端的狀態,也就是說當時文化界有一批在智力、學問、悟性以及對中西文化理解的穿透力方面都極其優秀的知識分子參與了對尼采主義的傳播。在時間方面,王國維的介紹比魯迅要早了三年,就介紹宣傳的范圍而言,李石岑、茅盾、謝無量都曾系統地介紹過尼采的學說,尤其是李石岑,他在1920年也就是與魯迅創作高峰期大致同時,曾在《民鐸》雜志發表《尼采思想之批判》的長文,被認為是“代表了20世紀20年代以前中國知識界研究尼采學說的*高水平”。1931年,中國的新文化建設已經轉型,“五四”時期的主要話題已經逐漸被人冷落,李石岑仍然出版了專著《超人哲學淺說》,運用尼采學說對中國文化從價值觀、道德觀、藝術觀、義理觀以及中國人的人性特征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其批判的深度、廣度和尖銳的程度足可以與“五四”時期的思想文化界媲美。相對而言,魯迅對尼采的介紹、宣傳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廣度上都并不特別地超越他的同時代人,但為什么只有魯迅被人稱為“中國的尼采”并且被學術界所公認呢?我認為這里面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魯迅在他的個體生命踐履上所體現出的尼采式的精神氣質,二是魯迅作為一個文學家,他向現代社會提供了一系列精彩的藝術形象來詮釋和表達尼采式的文化觀念,來塑造尼采式的“精神界之戰士”的人格。關于魯迅尼采式的精神氣質及其在魯迅塑造出的藝術形象之間的體現,學術界已經多有論述,本文不予重復。在此筆者擬從信仰建構這一特殊的角度對魯迅筆下的尼采式的“精神界之戰士”的藝術形象進行細致的再解讀,以此來探討魯迅在國民信仰問題上對尼采資源利用的特征及其思考深度。 魯迅創造的尼采式的“精神界之戰士”是一個內涵豐富、造型多樣的形象系列,其中有“狂人”、“過客”、“孤獨者”、“復仇者”、“傻子”、向形告別的“影”、向無物之陣舉起投槍的“這樣的戰士”、“叛逆的猛士”以及那個不斷地以不同的角色出現在魯迅小說和散文中的“我”。這些人物或者有一個完整的造型,或者只是一些形象斷片,但它們組合起來,完全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構成一個鮮明生動的中國的尼采式的“精神界之戰士”的形象。這個形象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靈魂深處有一種生生不息、涌動不已的激情。這種激情有時是一種比較明確的信念:如《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深信“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相信人類的進化會有不吃人的“真的人”出現;《過客》中的“過客”之所以不愿意駐足,也不憚于前面是墓地還是花園,只是因為他聽到前面有一個聲音在召喚著自己。有時是一種生命力的不由自主地發露:如《鑄劍》中的“宴之敖者”,他出頭為眉間尺報仇并不是因為自己與眉間尺父子有什么私誼,也不是因為與國王有什么私仇,1而是因為自己是“怎么地善于報仇”,因為自己的“魂靈上是有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傷,我已經憎惡了我自己”。
石頭城上月如鉤——魯迅研究十年文選 作者簡介
譚桂林,湖南耒陽人,1959年生,文學博士。現為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獎勵計劃(2012年度)、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人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出版學術著作《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百年文學與宗教》《長篇小說與文化母題》《本土語境與西方資源-20世紀中西詩學關系研究》《現代中國佛教文學史稿》《記憶的詩學——魯迅文學中的母題書寫》等20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曾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魯迅與20世紀中國研究”、一般項目“現代中國佛教文學史”等;獲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一、二等獎多項。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