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混沌:我們如何在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互聯網世界中蓬勃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33327
- 條形碼:9787521733327 ; 978-7-5217-333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混沌:我們如何在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互聯網世界中蓬勃發展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互聯網從業者,管理者· 本書梳理了互聯網發展至今成功背后的原則,元宇宙和web3.0都只是更徹底地踐行了這些原則,理解這些原則在互聯網時代的成功案例中起到的作用,理解這些原則的本質,能幫你更好地理解和參與下一個時代。 · 從“知識的邊界”到“未來的邊界”,互聯網先鋒作者戴維·溫伯格全新作品。探討技術、復雜性、可能性,揭示互聯網的未來。 · 聚焦互聯網從底層邏輯上帶來的認知重塑,理解復雜性和疊加了眾多前沿技術的大規模復雜事件。 · 如果你想了解我們認識世界、理解事件發生機制基于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變化,好奇過去20年,我們如何使用互聯網來擺脫對“預測”的依賴,疑惑互聯網如何重塑我我們認知變化的底層邏輯,想知道商業設計的頂層戰略又該如何隨底層邏輯而改變,本書將是你理解互聯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向導,它包含的深度思考,是產業界沖鋒陷陣的企業家們需要靜耳聆聽的思想。
混沌:我們如何在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互聯網世界中蓬勃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是戴維·溫伯格的全新力作。作者在書中探討了當前發生在商業領域、個人生活、組織機構的的變化,尤其是這些看似隨機的改變發生的原因及其規律。在信息時代,我們面對信息的洪流,身邊每天都發生著各種看似隨機發生的事件,如果我們把某些變化看作理所當然,我們就會忽略這其中蘊藏的深意。我們是否能掌握一些看待這些變化的基本原則,從而深刻理解它們發生的原因并掌控由它們導致的未來?作者在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
混沌:我們如何在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互聯網世界中蓬勃發展 目錄
推薦序一 相信人,還是相信機器?/胡泳
推薦序二 思想的魅力 /段永朝
前言 萬物皆一體
**章 預測的演變 01
牛頓物理學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可以被充分預測的宇宙,它受規律的制約。而世界深不可測的復雜性使機器能夠打破舊的預測界限,我們的新技術進一步啟發了我們,讓我們不再需要了解世界的運作機制就能做出預測。預測機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們對世界運轉方式的認識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第二章 令人費解的模型 31
工作模型建立在概念模型的確定性基礎上,但人工智能的世界,其運轉邏輯逐漸丟棄了概念模型的支撐必要性,直截了當地通過工作模型的有效性來實現目標。本章強調“優化勝過解釋”的價值,并把思考的焦點,從可解釋性,轉向價值判斷:我們想從算法優化中的得到什么?放棄什么?
第三章 超越準備:不做預測 81
互聯網和技術不僅重新塑造了我們的思維,也向我們展示了不做預測的優點和價值。要想在一個規模龐大、聯系緊密的世界里蓬勃發展,有時候我們至少需要放棄對未來的預測和準備,不限定某件事物的預期用途,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會比我們想象的更自由、可能性更多、更復雜。
第四章 超越因果關系:互操作性 119
因果律不是決定事件發展的唯一原理。互操作性直接影響了我們的世界觀:當資源和服務可以在不同系統間互操作時,意想不到的價值就有可能產生。互操作性通過跨系統工作、可調規則、距離的弱作用、因果不成比例、萬物相互影響的關鍵方式,改變了我們對事件發生機制的看法。
第五章 戰略與可能性 149
我們如何制定戰略揭示了我們如何思考可能性,傳統的戰略思維是篩選減少、縮小未來的可能性,這就是決策的暴政。在一個以互操作性為特征的宇宙中,可能性變成了可行性,互操作性創造了真正的可能性。
第六章 進步與創造力 181
傳統的“進步”假設一件事導致另一件事的發生,進步是線性的。但是互操作性世界中的進步,雖有標記點,但是沒有線條,雖有進步,但是沒有故事。我們現在衡量技術的標準,不是看它接近完美的程度,而是看它的生成性、它帶來的意料之外的變化和它對預期的顛覆。
第七章 創造 更多 意義 215
我們正處于一個新悖論的起點:我們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對未來更具掌控力,但我們駕馭世界的技術和認知手段,恰恰整明了這個世界已經超出我們自欺欺人的理解。這種悖論與歷史*初那種讓我們仰望星空,讓我們不斷發展智慧與文明的敬畏感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混沌:我們如何在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互聯網世界中蓬勃發展 節選
思想的魅力段永朝葦草智酷創始合伙人,信息社會50人論壇執行主席 *近幾年, 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人工智能界在探討“ 可解釋的 AI”這個重要課題, 但社會公眾對這件事情似乎并無多少感知。這是個問題。舉一個例子, 有機構將“大模型” 列為 2022 年度值得關注的技術前沿趨勢之一。何謂“ 大模型”? 通俗說,就是智能模型中的參數數量達到或超過驚人的數千萬、數億的量級。比如 2020 年 5 月美國一家名為 Open AI 的人工智能公司, 推出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 GPT-3 算法, 其中用到多達 1 700 億個參數,這讓機器學習的效果突飛猛進, 也讓人瞠目結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假以時日,這些瘋狂算法會撰寫越來越多的報告、論文、小說、詩歌,而且水準絲毫不亞于專業的高級文秘、咨詢顧問、科研工作者、作家和詩人。這意味著什么?這個問題被拋出來,一定會有一大波所謂觀察家為受到驚嚇的吃瓜群眾解釋“這意味著什么”的問題—— 但是,我這里說的并非這個意思。我是說,當這些蠻力算法、瘋狂算法在不知疲倦地生產“內容”、“觀點”、“意見”,甚至“忠告”、“判斷”、“選擇”的時候,對那些算法來說這“意味著什么”?算法自己當然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關鍵是算法工程師自己, 其實他們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那么問題就來了:假如算法自己不能“解釋”自己,算法工程師其實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些喋喋不休的觀察家、評論家、主播、博主、意見領袖,憑什么覺得自己能解釋得了這個問題?這就是我覺得需要先靜下心來,認真讀溫伯格這本《混沌》的理由。互聯網商業化近 30 年的歷程中,人們已經充分感受到互聯網、智能科技對日常生活、經濟生產和社會文化的巨大影響。然而,這種影響除了“速度進一步加快”,我們還應該警覺到什么呢?這是這部佳作的內核。*近 5 年,智能科技領域中的單一技術已經向聚合的方向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等, 基本被“ 元宇宙” 這個概念包籠。如果再加上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神經科學和腦科學、能源技術等等, 這個世界的“ 巨變”“ 劇變”“聚變”應該是毫無懸念的。問題的關鍵并不是它對人的影響有多大,而是人會在這樣的“jù 變”中發生何種內在的變化。溫伯格的《混沌》,將思考的焦點對準這場前所未有的“jù變”在底層邏輯上帶來的認知重塑:確定性的世界,無可挽回地被不可預測甚至不可解釋的新世界替代。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和意義,是人與自己的創造物共生演化的內在動力。用大眾語言重新翻譯一下溫伯格的觀察,就是:我們將面臨一個“沒有答案”的世界。對數百年來被工業思維和工業產品滋養、塑造的人們來說, 這個世界是確定的、“有答案”的, 這不僅是世界有條不紊運轉的前提,也是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支撐。可以想象,假如人們不得不接受一個“沒有確定的答案”,或者“不能肯定所知道的這個答案, 是不是靠譜” 的世界, 那么人們內心的失落、 沮喪、 惶恐、迷茫, 甚至抑郁、絕望將會多么深重: 就像天塌了一樣!對因果的迷戀和對確定性的追尋,在許多人的頭腦中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然而, 這并不是一點兒疑問都沒有。美國哲學家杜威,1929 年在愛丁堡大學的演講就以“ 確定性的尋求” 為題, 把人們對確定性的偏愛作為一個問題提了出來。10 年前, 以色列 70 后歷史學家赫拉利, 以《人類簡史》一書奠定了他全球暢銷書作者的地位。在這本被譯成 45 種語言的書中,赫拉利用驚人的口吻寫道:農業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騙局。為什么這么說?赫拉利給出的解釋是:定居。一萬年前的定居生活,讓物種馴化成為耕作農業和畜牧業的基礎。漫長的物種“馴化”史,不經意間將“定數崇拜”深深地刻寫在人們的肌肉記憶中,刻寫在人們創造的神靈、祭祀的觀念底座上。今天的互聯網和智能科技,將再次從底層改變這一切。 溫伯格 20 年前和哈佛伯克曼中心的道克??希爾斯, 還有另兩位作者, 共同撰寫了著名的《線車宣言》。這部氣勢非凡的著作, 直接模仿 1517 年被馬丁??路德張貼在維滕貝格講堂門口的《九十五條論綱》,對工業時代的組織模式、市場模式、營銷理念發起了猛烈的批判。比如宣言中的**條,就是這樣一句明快的語言:“ 市場就是對話。”20 多年后, 這句話依然振聾發聵, 發人深思。元宇宙、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市場, 不再是商家向消費者“填鴨”“喂食”式的傾瀉商品,不再是“買買買”;消費者也不再是待“宰”的羔羊,被動的消費者,不再是“我買故我在”。那么這種“對話”究竟是什么樣子的?顯然不是那種偽裝在“推薦算法”里面的“大數據殺熟”,也不是那種不停地渲染“焦慮”、“創造需求”的消費者精準營銷。那是什么呢?在靜心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放下的,是對確定性的迷戀。溫伯格和很多我們熟悉的數字思想家,比如托夫勒、尼葛洛龐蒂、彼得??蒂爾、凱文??凱利等一樣,是互聯網商業化以來的 30 年中為數不多的獨特“物種”。這些獨特的思想家,更像是某種善于夜行的貓頭鷹,就像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的一句話:每當黃昏降臨,密涅瓦的貓頭鷹開始起飛。智慧的貓頭鷹們,讀他們的書,不能指望從中得到“刀槍劍戟”那樣的實用兵器,而是需要花些力氣解讀,要超越字面含義, 并將其置于更大的歷史背景中去審視。如果只停留在字面上, 這些文本中的某些內容看著就像宏大的宣言了。尤其是第六章和第七章,那種內心的掙扎、向往、無奈和信仰交織在一起,如深海波瀾。溫伯格這本書字里行間流露出很多深度的思考,這是當下產業界沖鋒陷陣的企業家需要靜耳聆聽的思想。當然,這本書對“預測”的觀點和立場也不是沒有值得商榷之處:作者將可預測性轉換到可解釋性,進而又放棄可解釋性, 追求多重可能性和意義, 這條思想進路是典型的西方文脈。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作者所指的“可解釋性”訴求,是他所定義的“建立 在概念模型”之上,扎根于牛頓圖景的確定性世界的“可解釋性”。這一論斷無疑是正確的。復雜性科學的歷程印證了這一 點,但“可解釋”的含義也在深化。“可解釋”遂與“可理解” 兩個概念靠得更近了,以至胡泳老師一針見血地提出“相信機器,還是相信人?”這個終極拷問。也就是說,關于“可解釋”訴求,并不是簡單地“丟棄”“淡化”就可以釋然的。二是關于進化(進步)的方向。作者提出的“意義”問題, 是一個好問題, 也是過去至少 50 年來不同領域的思想者共同聚焦的問題。意義的生產過程、涌現過程如何,其彌漫、撒播過程如何,其塑造人性的過程如何,作者都沒有給予太多的深究, 反倒訴諸有點兒像基督精神那樣的信仰, 從“ 對人的重要性” 的角度, *終歸結為“新悖論”、敬畏等等, 這就留下了太多空白。自然,閱讀即對話。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需要少數頭腦從不同凡俗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 來與我們的內心世界對話。精讀這本書的價值,一方面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脈絡,另一方面也需要關照當下異質文化碰撞中產生的文化間性,否則就只能是高聲喝彩之后,別無他語了。
混沌:我們如何在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互聯網世界中蓬勃發展 作者簡介
戴維·溫伯格(David Weinberger)哈佛大學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的資深研究員,長年為《連線》、《紐約時報》和《哈佛商業評論》等出版機構供稿,還經常擔任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時事縱覽》節目的特約評論員。作為營銷顧問,他曾為多家《財富》500強公司、傳媒企業和諸多創意獨具的新創公司服務,還曾經擔任霍華德·迪安(Howard Dean)總統選舉團隊的高級互聯網顧問。 著有《小塊松散組合》、《新數字秩序的革命》,并與他人合著《市場就是談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