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隱匿的暴行:細菌戰、東京審判和美日交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232723
- 條形碼:9787543232723 ; 978-7-5432-327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隱匿的暴行:細菌戰、東京審判和美日交易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珍妮·吉耶曼在搜集大量**手資料的基礎上,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揭露了日本通過731部隊等對中國戰俘和無辜平民進行慘無人道的細菌戰試驗,并多次在浙江、湖南等地對中國軍民實施細菌戰。在東京審判過程中,美國出于冷戰的需要,故意向法庭隱瞞有關事實,以免于起訴為條件,從731部隊負責人石井四郎等日本罪犯手里獲取其實施細菌戰的數據和技術,在美國德克里特堡進一步發展生物武器。 本書全面揭開了日本細菌戰惡行和東京審判中被掩飾的真相,披露了美國在冷戰背景下如何阻撓對日本戰犯的審判、破壞對受害者的公正待遇,投射出戰后亞洲的正義如何遭到操控,說明了在沒有透明性保證的情況下,權力政治會損害國際正義,其造成的負面影響頑固而持久。
隱匿的暴行:細菌戰、東京審判和美日交易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同盟國計劃通過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1946—1948年),揭露軸心國的罪行。然而,東京審判沒能將一些重要的日本甲級戰犯繩之以法。他們的罪行和納粹暴行相匹敵,包括慘無人道的醫學實驗(如活體解剖、在空氣中傳播病菌、化學實驗等)、投放瘟疫、炭疽、霍亂病毒大規模屠殺數萬中國平民。本書生動地描繪、揭示了東京審判中被掩飾的真相,說明了在沒有透明性保證的情況下,權力政治會損害靠前正義,其造成的負面影響頑固而持久。
隱匿的暴行:細菌戰、東京審判和美日交易 目錄
推薦序
序 石井四郎與細菌戰
引言 持久和平與保護平民
**章 麥克阿瑟在日本:“嚴懲戰犯”
第二章 戰利品:日本的絕密生物科技
第三章 國際檢察局:“速戰速決”的審判
第四章 取證中國
第五章 *有力的人證
第六章 東京:倉促備審
第七章 開庭
第八章 戰爭罪行
第九章 蘇聯情報部門與美軍情報部隊的博弈
第十章 國家安全與醫學倫理
第十一章 公開審判與不公開審判
尾聲 東京審判的余波
致謝
原始資料來源
譯后記
隱匿的暴行:細菌戰、東京審判和美日交易 節選
引言 持久和平與保護平民 1945年抗戰結束,對重啟1942年被盟軍擱置的日本鼠疫細菌戰的起訴,中國志在必得。不過為此,任何一位法理學家都必須窮盡歷史,去搜尋適用于從未在工業時代戰爭中使用過的武器的刑事法律。這項調查必須首先界定對“有毒物質”的惡意使用,它意味著對人體的暗中傷害;還得了解19世紀的條約制定者對化學毒劑武器的警覺,及其對生物武器的預見。 1899年5月,來自30多個國家的代表在荷蘭海牙會面,旨在對抗新的無國界戰爭時代,在這樣的戰爭中,技術迅速地超越了道德和法律。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國家軍隊的興起依靠的是武器的技術進步:機關槍、機動重炮和改良步槍代替了拿破侖時代的槍炮。從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到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內戰,再到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敵對雙方的大批軍隊不斷在戰場上競相殺戮、破壞環境、損害經濟,并且給平民帶來了慘痛的傷害。為了阻斷這種趨勢,與會代表們把強化“交戰方使用傷敵手段的權利并非沒有限制”的觀點作為此次會議的目標。1874年《布魯塞爾宣言》關于戰爭法規的第12條幾乎逐字逐句地提到了這句話。這一宣言呼應了1868年《圣彼得堡宣言》的口號,即參戰國家的唯一合法目的是盡量多地使敵軍解除武裝,而不是“毫無意義地加重無力抵抗的人員的痛苦,或者導致他們不可避免的死亡”。戰爭還會繼續,但文明國家有責任減輕他們的“災難”。 在法律模式上,海牙會議的代表們參照了美國總統林肯在美國內戰期間用來指導聯邦軍隊陸戰規則的《利伯守則》(Lieber Code)。該守則要求給予戰俘、傷員和手無寸鐵的平民以人道待遇,并規定違反守則者將受到審判和包括死刑在內的懲罰。由此產生的1899年的《海牙公約》延續了相同的戰爭中的人道主義規則,通過禁止對不設防國家的軍事侵略和建立國際仲裁法庭來解決爭端,更進一步地促進了和平。理想化的期望是,鑒于戰爭造成的破壞,主權國家將使自己服從于人道和公共良知這樣不證自明的法律,團結為一個“國際大家庭”。 《海牙公約》的制定者還試圖謹慎地對戰爭技術進行道德評判,為各國提供一些選擇,拒絕某些戰爭技術,因為這些戰爭技術違背道德,剝奪了敵人的防御手段,并使戰爭成為毫無榮譽可言的不公平競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使用氣球炸彈攻擊平民,這是《海牙第四公約》**條所禁止的。 雖然尚未被研發,毒氣也屬于這一法律責任類別。早在19世紀60年代,就有人想要利用化學科學將氯仿、鹽酸、氰化氫、砷和促嘔的煙霧轉化為戰場武器。其他可用于軍事用途的有毒物質還有氯、氯化氰、光氣和芥子氣劑,都是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發現或合成的。毒氣武器倡導者中的一部分是科學家,他們聲稱這種有毒的云霧能夠為陸地戰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海牙會議的條約制定者們希望阻止未來主義的、為科學所驅動的武器裝備,這些武器裝備會對毫無還手之力的軍隊造成不必要的痛苦,還可能脫離計劃殺傷平民。因此,《海牙第四公約》第二條規定:“締約國同意禁絕使用以散布窒息性、毒性氣體為唯一目標的投射物。”除美國外,主要西方國家以及中國和日本均簽署了該公約。 1907年的《海牙公約》延長了1899年規定的五年期限,并對某些限制進行了細化。例如,《海牙第四公約》被修改為《禁止使用毒性物質或毒性武器》,而不僅僅限于擴散毒劑的投射物。此外,1907年《海牙第三公約》取消了“突襲罪”,即一國無端襲擊另一國的行為,轉而提出了戰爭宣言的明確五點模式。這一次,美國與西方其他主要國家同中國和日本一起,承諾致力于達成協議。 1914年**次世界大戰爆發,條約形同虛設,國際沖突與無限制開發武器技術的新階段開始了。這一次,遠程迫擊炮、坦克、帶有魚雷的潛艇和戰斗機模糊了交火前線和后方平民目標之間的區別,擴大了戰爭的尺度。 盡管禁止使用毒氣,但**次世界大戰廣泛地使用了化學武器,發明這些武器是為了打破塹壕戰的僵局。1915年4月22日,在比利時伊普爾的第二次戰役中,德軍安置的5700個壓力缸釋放了167噸氯氣。有毒物質隨風而來,在幾分鐘內就接觸到了法國殖民軍,造成窒息和失明,驚恐萬狀的法軍士兵有的在戰壕中堅守陣地,有的試圖逃生。這場驚心動魄的襲擊和兩天后的另一次襲擊標志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激烈軍備競賽開始了。所有交戰國家——德國、英國、意大利、俄羅斯、奧匈帝國和后來加入的美國——的實驗室對強大的化學毒劑的研制唯恐落于人后,分析了成千上萬的候選制劑制成毒劑的可能性。所謂的騷擾劑——催淚瓦斯(即催淚劑)和引起噴嚏的藥劑(即噴嚏劑)——被添加到武器裝備中。光氣和氯氣一樣,是一種肺部刺激物,但毒性是氯氣的六倍,成為了協約國的首選毒劑,而德國則依賴于揮發性較弱的雙光氣劑。*重要的化學試劑是芥子氣(一種發皰劑),它可以穿透布料并在環境中停留,在伊普爾戰役之后被德國人大量引入和生產。協約國迅速建造了自己的芥子氣工廠,但這給意外暴露于芥子氣的工人帶來了危險后果。雖然戰斗人員(和戰馬)的防毒面具和防護服也被開發,但化學毒劑及其“死亡之云”成為了一戰*恐怖的象征。 **次世界大戰在人類生命、環境破壞以及政治和經濟動蕩方面的代價超過了之前的所有戰亂。整個歐洲地區和西方列強統治的世界許多地區都受到了影響。由于遭受如此規模的破壞和痛苦,社會秩序如何恢復,戰爭受害者的傷害如何補償,如何公正地對戰爭罪行要求懲處,都是值得懷疑的。
隱匿的暴行:細菌戰、東京審判和美日交易 作者簡介
珍妮·吉耶曼(Jeanne Guillemin),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項目高級研究員,曾任波士頓學院社會學教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