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交互敘事與跨媒體敘事:新媒體平臺上的沉浸式故事創作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729959
- 條形碼:9787565729959 ; 978-7-5657-2995-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交互敘事與跨媒體敘事:新媒體平臺上的沉浸式故事創作 內容簡介
《互動敘述與跨媒體敘事:在新媒體平臺上創作沉浸式故事》一書英文版原名為InteractiveNarrativesandTransmediaStorytelling:CreatingImmersiveStoriesAcrossNewMediaPlatform,本書將為媒體行業的學生和從業者提供了各種跨平臺創建創新型新媒體項目的策略。麥克萊恩整合了一系列理論家和實踐者關于視覺藝術、聲音效果和互動媒體的觀點,從實踐、技巧、歷史、理論和專業術語等角度為媒體從業者提供了一份實用的參考指南。他以宏大的視角去探索傳統敘事
交互敘事與跨媒體敘事:新媒體平臺上的沉浸式故事創作 目錄
一、這本書是給誰看的?
二、交互敘事和跨媒體敘事的定義
三、關于作者
四、敘事新模式
五、章節摘要
六、商業規則
七、掌握閱讀
八、橫向思維
九、推銷你的想法
十、構思一本創意書/視覺日記
第二章 傳統敘事文本
一、“會說話的照片”:在攝影中找到敘事
二、圖片中的幾何構成
三、靜止的故事序列
四、佩德羅·梅耶爾的“魔幻現實主義”
五、瀏覽非線性文本
六、逼真度
七、布萊希特:現實主義
八、亞里士多德的《詩學》(Poetics)
九、霍加斯:《逐漸墮落》
十、波德萊爾的《浪漫派的藝術》
十一、電影剪輯:沃爾特·默奇
十二、“六條準則”
十三、第三效果
十四、愛森斯坦的評分圖表
十五、突發聲音
十六、具體的聲音
十七、推進敘事
十八、解讀作者意圖
十九、敘事真實與受眾真實
二十、屏幕上的文本
二十一、博爾赫斯:回顧敘事
二十二、構建一個故事情節
二十三、敘事距離、深度和一致性
二十四、巴贊的無形見證
二十五、故事節奏:俳句
二十六、無聲時代的技術
二十七、波尼茨談希區柯克
二十八、麥高芬
二十九、斯拉沃熱·齊澤克談希區柯克
三十、在敘事中控制時間
……
第三章 主觀釋義
第四章 聲音設計
第五章 視覺蒙太奇
第六章 編纂故事元素
第七章 交互敘事
第八章 跨媒體敘事
第九章 結論
附件
索引
交互敘事與跨媒體敘事:新媒體平臺上的沉浸式故事創作 節選
《交互敘事與跨媒體敘事:新媒體平臺上的沉浸式故事創作》: 十五、突發聲音 默奇曾在許多電影中擔任錄音師,并積累了大量“有意義”的聲音。他把這些聲音稱為“突發聲音”(precipitant sounds),“我們需要把它與特定的環境聯系在一起,但它本身是不同的,然后其他聲音會自然出現”……“我花了很多時間試圖發現那些帶著宇宙萬物的關鍵聲音”(Murch quoted in Ondaatje,2004,p.244)。通過使用聲音文本或者宇宙音,默奇可以在場景中注入更多層次的意義。默奇錄制了聲音并在電影中使用,使電影制作人試圖創造的電影世界更加逼真。他舉了各種各樣的例子,比如,使用一個扳手被扔到遠處的微小聲音給觀眾帶來地理上的空間感。這段音頻下意識地告訴觀眾:這一幕發生在一個造船廠附近。這在電影的前面部分提到過,但在這場戲中沒有這個定場鏡頭。 聲音是有色彩感的,雖然有可能與視覺顏色不匹配。默奇建議,電影創作者應該同時視覺化和聽覺化(傾聽包含聲音的空間)來創造一個毗連( contiguous)的片段(Murch quoted in Ondaatje,2004,p.247)。不匹配的顏色和聲音會顯得脫節,甚至可能使故事支離破碎。 剪輯純粹是用思想、情感、節奏和音樂去創作(Ondaatje,2004,p.269)。在實踐中,默奇對他所謂的“退縮點”(flinch points)進行剪切。他的目標是找到他觀看一個鏡頭時每次都想要剪切的那個畫面。他說,在那一刻,有一種“自然真實”向他表明,這就是要剪切的那一幀。《黑道家族》(The Sopranos,2007)的*后一集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餐廳里的*后一幕故意使用不連貫的鏡頭。托尼·索普拉諾(Tony Soprano)在整季的故事里都在和他的敵人作戰,隨時都有可能被殺死。場景的節奏是“關閉”的,場景包括一個失去方向感的“跳切”(jump cut);一個不連貫的視覺序列創造了一種不安的氣氛。有點不對勁,但那是什么?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一切都很好,但我們相信托尼感覺到了一些東西,盡管可能太晚了。剪輯帶我們看到了餐廳內外的環境,鏡頭繼續混淆和支離破碎。*后一個鏡頭與劇中之前對死亡的思考保持一致。托尼象征性地抬起頭,期待著他的女兒梅多(Meadow)穿過餐廳的門。這時,一陣象征性的鈴聲響起(在《美好生活》(It's a Wonderful Life,1946)中,鈴聲象征著守護天使克拉倫斯·奧德博迪(Clarence Odbody)),他的故事陷入了一片漆黑的寂靜。就像香特爾·阿克曼(Chantal Ackerman)導演的法國短片《我饑腸轆轆,我寒冷難耐》(1984)中的場景,可能只是對一個事件的回憶。這是阿克曼成年后,對她十幾歲時離家出走來到巴黎的記憶進行再現的電影。或許,《黑道家族》*后一幕也是梅多在多年后對餐廳里那個災難性夜晚的描述。現在,這個場景充滿了深刻的哲學認知,為觀眾帶來了一次全新的共鳴。 默奇受到了阿雷佐·吉多在樂譜中的啟發,他為電影場景的呈現創建了一個類似樂譜的概念。他認為電影制作人還沒有達到與中世紀大教堂的建筑師相比的階段。建筑師可以憑借其神秘的直覺進行創作,創建流傳幾個世紀的作品,至今仍然沒有一個評分系統來評估他們的設計。默奇認為,一個等效的電影院評分是需要的,但仍然需要繼續完善。 默奇使用蘋果(Apple)的Final Cut Pro剪輯軟件剪輯了《冷山》(Cold Mountain,2003)。他坦率地向查爾斯·科佩爾曼(Charles Koppelman)講述了這項開創性的工作:利用原本面向業余愛好者的低成本技術完成了一部大片的剪輯。這是他**次使用Final Cut Pro進行剪輯,在羅馬尼亞工作時,流程上遇到了很多問題。他將技術機構移至倫敦,與導演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 -起完成*后版本的剪輯。把技術機構從一個國家搬到另一個國家去重建,造成了很多問題。這個項目是個試驗項目(在這之前沒有故事片用Final Cut Pro剪輯過),默奇沒有從蘋果那里得到任何官方支持。蘋果公司擔心的是如果項目失敗,他們的技術將會受到指責。盡管這種由消費者主導的剪輯軟件被用在故事片剪輯中會帶來很多顯而易見的好處,但他們也不愿意提供官方幫助。這套設備的成本比默奇之前使用的通用剪輯系統低很多。他可以用購買AVID(剪輯軟件)所花費的錢買四套Final Cut Pro系統,同時雇傭一些技術人員在他的監督下剪輯素材。默奇的團隊通過改變工作流程解決了許多問題。剪輯一部電影是一系列的重復工作,包括登錄、剪輯、調整剪輯等。他們簡化了工作流程,提升了整體剪輯的速度。對默奇來說,優化工作流程(整合一系列技術)比技術本身更重要。 非線性剪輯使默奇和明格拉可以制作包含時空變化的復雜敘事:“隨著故事的進展,內部的時間可以隨之跳轉。明格拉喜歡這種結構的調整。他認為非線性敘事的故事,需要觀眾花費更多心思去理解”(Koppelman,2004,p.211)。在早期的電影場景中,兩個角色的鏡頭交切,他們的時間框架(步伐)是不同的。直到他們到達同一個“時間框架”,“兩個人物之間才能根據地點切換鏡頭”。 ……
交互敘事與跨媒體敘事:新媒體平臺上的沉浸式故事創作 作者簡介
凱利·麥克萊恩(Kelly McErlean),都柏林國家藝術設計學院視覺文化博士,在愛爾蘭鄧達克理工學院講授新媒體、電影等方面的課程,并代表歐洲廣播聯盟為國際廣播組織開發了電影和新媒體方面的線上和線下研究生課程。他的電影、新媒體和攝影作品曾獲得多個國際獎項,包括金蜘蛛獎和數字媒體獎。 孫斌,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副主任,主持或參與多項科研項目,作品涵蓋電影、紀錄片、VR等,并獲多個國內外獎項。 李蕊,電影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電影技術,主講攝影、電影特技課程,出版譯著《鏡頭的語法》。 丁艷華,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教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影像藝術,出版專著《虛擬現實藝術形態研究》。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