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走向低碳時代 建設美麗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149534
- 條形碼:9787511149534 ; 978-7-5111-495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向低碳時代 建設美麗中國 內容簡介
建設美麗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夢想,而中國目前的環境狀況離美麗中國的目標還有距離。 社區是構成城鄉人居環境的單元,要成為環境質量過硬的國家,每個社區都應帶動居民遵守環保法規,并盡自己的力量去減少排放、美化家園。所以,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需要千萬個城鄉社區的參與,而社區志愿者在調動居民參與方面有著獨特的影響力。 在普及環保知識的過程中,筆者了解到:道理簡明、省錢省力的環保方法受公眾的歡迎。基于此,筆者編寫了《走向低碳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社區志愿者參考圖冊》。 《走向低碳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社區志愿者參考圖冊》使用簡短的文字和直觀的圖片(主要為筆者自拍)將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低碳知識、宜居傳統、居家衛生、環保生活、綠色公民等基本理念和實際操作介紹給讀者,也介紹了居民能為提升社區的環境質量做哪些事。
走向低碳時代 建設美麗中國 目錄
1.1 保護環境的基本意識
1.2 理解可持續發展
1.3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
1.4 可持續發展全球愿景與中國行動
1.5 中國目前的生態環境狀況
1.6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全社會參與
2 低碳未來,中國的承諾與挑戰
2.1 什么是碳排放
2.2 為何生物質與沼氣能源是“零碳排放
2.3 如何將化石能源用量換算為二氧化碳排放量
2.4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前六位的國家和地區
2.5 中國向全世界公布的2030年減碳目標
2.6 2030年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限值
3 建設美麗中國,從家庭與自己做起
3.1 中國傳統人居環境美麗要素圖示
3.1.1 古建筑中的生態設計
3.1.2 四合院中的宜居美景
3.1.3 鄉土植物的環境功能
3.1.4 古園林中的生態保護
3.1.5 屋頂、地面的防災減災
3.1.6 院里屋外的生存資源
3.2 健康居家的衛生管理
3.2.1 傳染病的問與答
3.2.2 家庭衛生三要點
3.2.3 餐具干燥護健康
3.2.4 食物加熱保安全
3.2.5 日曬衣被消毒好
3.2.6 保潔用品要環保
3.2.7 排水地漏嚴防臭
3.2.8 四害傳病要提防
3.3 低碳生活的節能方法
3.3.1 減少照明能耗
3.3.2 減少家電能耗
3.3.3 減少廚房能耗
3.3.4 減少調溫能耗
3.3.5 支持立體綠化
3.3.6 建樹蔭停車場
3.4 居家生活的節水妙招
3.4.1 減少沖廁用水
3.4.2 減少洗衣用水
3.4.3 減少洗澡用水
3.4.4 減少盥洗用水
3.4.5 減少保潔用水
3.4.6 減少廚房用水
3.5 節約糧食與垃圾分類
3.5.1 吃飯用餐要光盤
3.5.2 易腐堆肥能種菜
3.5.3 廁紙沖走助凈水
3.5.4 可回收物送回收站
3.5.5 可燃垃圾能發電
3.5.6 建筑垃圾有用途
3.5.7 有害垃圾慎處理
3.6 改善社區與鄉村環境
3.6.1 凈化社區空氣
3.6.2 珍惜雨水資源
3.6.3 栽種鄉土植物
3.6.4 鼓勵廢物利用
3.6.5 促進溝通交流
3.6.6 改善鄉村環境
3.7 出行做個綠色公民
3.7.1 選擇節能方式出行
3.7.2 消費注重簡約環保
3.7.3 不向雨篦子排污
3.7.4 尊重廢品回收者
3.7.5 旅行垃圾分開投
3.7.6 餐后不留臟餐桌
3.7.7 維護公廁的衛生
3.7.8 咳嗽吐痰紙捂口
4 他國城鄉環境管理圖示
4.1 植被覆蓋
4.2 揚塵治理
4.3 水體環境
4.4 地面設計門
4.5 廢物管理
4.6 自助綠化
4.7 生態保護
4.8 環境教育
4.9 社區面貌
4.10 家庭旅館
4.11 公交車站
4.12 公廁衛生
結束語
參考文獻
走向低碳時代 建設美麗中國 作者簡介
李皓,1982年畢業于四川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1986-1994年在德國弗朗霍夫(Fraunhofer)研究院漢諾威毒理研究所免疫生物學部工作,并獲德國漢諾威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95年到北京醫科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1996年以來,一直從事向公眾普及環境科學知識的工作,曾于2000年6月被國家環保總局特聘為“環境使者”,于2001年1月被《中國青年》雜志評為“可能影響21世紀中國的100位青年人物”。 1996-2020年發表環境科普文章上百篇,內容涉及綠色生活、環境教育、垃圾資源化、城市環境管理、公共衛生、生態設汁等方面。1998年至今向社會提供環境知識講座數百場,主題有“讓城市和鄉村告別垃圾污染”“建宜居環境、與自然共存”“做一個講衛生的中國人”“美麗中國的設計要素”“空氣污染的來源與治理思路”“走向低碳時代”等。曾任北京地球縱觀環境科普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北京自然科學界與社會科學界聯席會議顧問。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