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醫護心理學基礎(第4版)(中職護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4924
- 條形碼:9787030704924 ; 978-7-03-07049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護心理學基礎(第4版)(中職護理) 內容簡介
本教材是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創新教材之一。教材共分為10章,主要包括緒論、心理過程、人格、心理發展與心理衛生、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心理評估、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病人的心理與心理護理、醫患關系、醫護人員的心理素質與心理調適等內容。書末附有實訓指導、常用量表及問卷等內容。本教材內容豐富、結構合理、案例典型、邏輯嚴密、構思新穎、圖文并茂,是一本具有實用價值的教科書。
醫護心理學基礎(第4版)(中職護理)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第1節 心理學概述 1
第2節 心理學的發展及主要流派 4
第3節 醫護心理學概述 7
第4節 醫學模式的轉化 9
第2章 心理過程 12
第1節 認知過程 12
第2節 情緒情感過程 22
第3節 意志過程 25
第3章 人格 29
第1節 概述 29
第2節 人格心理特征 31
第3節 人格傾向性 37
第4節 自我意識 41
第4章 心理發展與心理衛生 45
第1節 概述 45
第2節 個體心理衛生 49
第5章 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 59
第1節 心理應激 59
第2節 心理危機干預 67
第3節 心身疾病 69
第6章 心理評估 75
第1節 概述 75
第2節 心理測驗 77
第7章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85
第1節 心理咨詢 85
第2節 心理治療 89
第8章 病人的心理與心理護理 98
第1節 病人角色與心理需要 98
第2節 心理護理概述 101
第3節 不同年齡階段病人的心理護理 102
第4節 臨床各類病人的心理護理 106
第9章 醫患關系 116
第1節 概述 116
第2節 醫患交往的形式和水平 118
第3節 醫患溝通的影響因素與改進策略 119
第10章 醫護人員的心理素質與心理調適 125
第1節 醫護人員的心理素質 125
第2節 醫護人員的心理調適 129
實訓指導 136
實訓指導1 氣質類型調查實驗 136
實訓指導2 癥狀自評量表(SCL-90)調查實驗 137
實訓指導3 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調查實驗 139
實訓指導4 A 型行為量表調查實驗 140
實訓指導5 放松療法訓練 142
實訓指導6 正念之身體掃描訓練 144
實訓指導7 病人的心理護理 146
參考文獻 148
附錄 常用量表及問卷 149
參考答案 157
醫護心理學基礎(第4版)(中職護理) 節選
第1章緒論 當今社會,人們在分享生產力高度發展所帶來的各種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時也承受著各種心理壓力。作為醫療護理人員,樹立全面健康觀、適應生物- 心理- 社會醫學模式和系統化整體護理模式責無旁貸。關注服務對象的心理反應和情緒變化;了解并滿足服務對象的心理需求;促進服務對象的全面康復已顯得刻不容緩。同時,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是醫護人員的重要職責和使命。因此,醫護人員學習、掌握、運用心理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成為當務之急。 第1節 心理學概述 一、心理學的概念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人類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類有著豐富多彩及較為復雜的心理活動。 心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幾千年來,中外歷代的許多哲學家和思想家都在探索心理現象,他們的探討方法大多源于哲學式的主觀臆想,缺乏客觀的方法去發現事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心理學雖有一定的發展,但并未成為真正的科學,直至19 世紀后半葉,受生物科學和實驗技術發展的影響,德國的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個心理學實驗室。至此,心理學才從哲學的范疇里脫離出來,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二、心理現象 案例1-1 李時珍從小勤奮好學,6 歲的李時珍經常跟在父親身邊,興致勃勃地為藥草澆水、培土。很快他就認識了許多藥草:開黃花的是蒲公英、開白花的是土茯苓 他出奇地喜愛藥草,向父親提出各種關于藥草治病的問題,小小的李時珍有著非凡的記憶力和強烈的求知欲。李時珍悄悄地立下志愿,要做一名技藝高超、妙手回春的好醫生。14 歲那年,聰慧過人的李時珍雖然中了秀才,但*后也沒能像父親一心向往的那樣在仕途上一路順暢地走下去,而是重新拾起兒時的夢想。李時珍*終懷著一份救死扶傷的夢想和執著,成為把中華醫藥學傳承下來的一代宗師。 問題:1. 李時珍的感人故事中的心理現象有哪些? 2. 這些心理現象之間有哪些相互聯系? (一)心理現象的結構 人們無論從事什么活動都伴隨有心理現象,人的心理現象就是人們時時刻刻體驗著的心理活動,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人格。 1. 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動發生、發展的過程,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程。它包括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1)認知過程:認知過程是人類接受、加工、存儲和理解各種信息的過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現象和本質的反映過程,是*基本的心理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注意等。 (2)情緒情感過程: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總是要表現出一定的態度和傾向,產生滿意、喜愛、恐懼、憤怒等主觀體驗,這些復雜多樣的態度或體驗就是情緒情感過程。 (3)意志過程:為了改造客觀世界,達到預期的目的,人們就要制定計劃,選擇一定的方法,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克服困難,*終達到目的,這一心理過程就是意志過程。 2. 人格 人們在認識事物、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由于每個人的先天素質和后天環境不同,心理過程的產生常表現出個人的不同特點,從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人格心理結構主要包括人格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自我意識三個方面。 (1)人格傾向性:人格傾向性是指與后天社會環境條件和實踐活動有關,并隨環境而變化的心理傾向性反應,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人格傾向性是人們從事活動的基本動力,決定著人的行為方向。 (2)人格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是指與先天遺傳素質有關且在一個人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3)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人格中的自我調控系統,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通過對人格中的各個成分的調控,保證人格的完整、統一、和諧。心理現象由心理過程和人格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圖 1-1)。 圖 1-1 心理現象的結構圖 考點心理現象的結構 (二)相互聯系 人的心理過程之間以及心理過程和人格之間是相互密切聯系的。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是在認知過程的基礎上產生的,認知過程又受到情緒情感和意志的影響,情緒情感影響著意志,意志又豐富著情緒情感。心理過程是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沒有對客觀事物產生的情緒和情感,沒有對客觀事物引發的意志過程,人格是無法形成的。同時,人格又制約和調節著心理過程的進行,并在心理活動過程中得以表現。 三、心理實質 關于人的心理的實質,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兩大哲學派別持有不同的解釋和各自的觀點。后來,大量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是科學、合理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是:心理是腦的功能,心理活動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一)心理是腦的功能 1.動物的心理發展是以腦的進化為物質基礎 動物在演化過程中,到了一定階段就產生了神經系統這一物質基礎,有了神經系統就開始出現簡單的心理現象,而且隨著動物的進化,腦的結構越是復雜,心理活動越得到發展和豐富。 動物心理的演變可劃分為三個階段。①感覺階段:無脊椎動物階段,如腔腸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等,由于這個階段動物的神經系統僅有網狀結構或神經節、神經索,結構簡單,所以它們的心理僅僅處于感覺階段。②知覺階段:從無脊椎動物發展到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為了適應更加復雜的生活環境,神經系統形成了脊髓和腦,于是心理也發展到更高一級的階段,也就是知覺階段,如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等。③思維萌芽階段:從脊椎動物進化到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的神經系統發展趨于完善,大腦皮層出現了溝回。腦的不同部位執行不同的功能。如貓、狗不僅知覺水平較高,而且有一定的記憶能力。當哺乳動物演化到靈長類動物時,它們的心理發展達到更高水平。 2. 個體心理的發展以腦的發育為物質基礎 神經心理發育包括感知、思維、語言、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以神經系統的發育和成熟為物質基礎。人在出生時,雖然已經具備了人所特有的解剖生理機制,為以后的心理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但還沒有發育成熟。隨著腦的發育和成熟,心理活動才復雜、豐富起來。新生兒腦重只占成人腦重的 25%,樹突和軸突少而短,心理活動水平低于成人,表現為不安和啼哭。之后,隨著腦重量的增加、神經細胞體積的增大、樹突的增多、神經髓鞘的形成和發育,心理活動得以迅猛發展。3~ 4個月嬰兒開始出現社會反應性大笑,12~ 13個月的幼兒喜歡玩變戲法和捉迷藏游戲, 5~ 6歲的兒童能較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8歲時兒童腦的重量已經接近成人,心理發展逐漸趨于成熟,形象思維進一步發展,開始形成邏輯思維,想象力更加豐富,開始體驗成人的情緒,初步產生了友誼感、道德感、理智感等社會情感。 因此,人類高度發展的心理活動是以高度發達的大腦為物質基礎的。 大腦受損后的蓋吉 1848年 9月 13日,鐵路工人菲利斯 蓋吉向預先鉆好的孔洞中塞滿炸藥,鋪設引信,蓋上沙土,并用鐵棍搗實。就在這時,炸藥意外爆炸,鐵棍穿過他的顴骨,貫穿整個腦袋,飛出 10m遠。幾天之后,他的腦袋中長出一個真菌瘤。又過了幾周,他的頭部流出超過 200ml膿液。由于額葉皮質嚴重受損,蓋吉完全忘記了社會禁忌,經常行為不端,他的朋友和家人也發現他脾性大變。他的心理活動和個性的改變與其大腦的損傷有關。今天,蓋吉的頭骨和那根鐵棍都陳列于波士頓沃倫解剖學博物館(圖 1-2)。 圖 1-2 蓋吉的頭骨和鐵棍 (二)心理活動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人的心理活動是腦的功能,離開了人腦這個物質基礎就不能產生人的心理活動。但是,如果沒有客觀現實作用于人腦,心理活動便無從產生。 1. 客觀現實是心理活動的源泉 客觀現實是指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無論是簡單還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都可以在客觀現實中找到它的源泉。人的大腦好像是個“加工廠”,客觀現實是“原材料”,心理活動是加工后的“產品”。 2. 社會實踐促進心理活動的發展與完善 人的一切心理活動的產生與發展,都離不開人的社會實踐。如果一個人出生后不與人類社會接觸,脫離社會生活,即使有正常人的腦組織也不可能產生正常人的心理。例如,印度狼孩等野生兒,雖然后來回到人類社會,但大腦的發育已經受到嚴重的限制。 狼孩 1920年,在印度一個小城,人們在狼窩里發現了兩個由狼撫育過的女孩,其中大的約七八歲,被取名為卡瑪拉,小的約 2歲,被取名為阿瑪拉。她們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后像狼一樣引頸長嚎,怕火和光,也怕水等。七八歲的卡瑪拉剛被發現時,她只懂得一般 6個月嬰兒所懂得的事, 2年后才學會直立, 6年后才艱難地學會獨立行走,但快跑時還得四肢并用,7年后只學會 45個詞,她死時 16歲左右,但其智力水平只相當于三四歲的孩子。 3. 心理是對客觀現實主觀能動的反映 心理活動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雖然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但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總是由一定的主體進行的。一個人在實踐中形成的知識經驗、世界觀、信念、能力、性格等因素會影響其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不是像鏡子反映物象一樣消極被動,而是積極能動的反映。人腦不僅反映客觀現實的外部特征,而且能夠揭示其本質和規律。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人們總是主動地把客觀事物反映到主觀上來,并通過主觀改造客觀,使之符合人的需要和意愿。 考點心理實質 第2節 心理學的發展及主要流派 人類對心理問題的探討,在我國古代和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過不少論述。但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至今只有 100多年的歷史,心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科學。 一、心理學的發展 (一)我國古代的心理學思想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雖然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由西方傳入我國,但我國古代思想家早有關于心理學思想的論述。 戰國時代的荀況在《荀子 天論》提出“形具而神生”,他認為精神現象是依賴于形體而存在的;荀況還稱“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對人的情緒進行了分類。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提出“腦為元神之府”和“泥丸之宮,神靈所集”的論述,并且認為“耳目口鼻動于內,聲色臭味引于外”。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命題對于中國古代的教育學思想和心理學思想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二)西方古代心理學思想 西方心理學思想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德謨克里特是唯物論哲學家,他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柏拉圖是唯心論哲學家,他認為,靈魂先于身體并獨立于身體,是永生不滅的,當神創造世界的時候,神把理性放在身體里,以指導身體。 亞里士多德博學多才,他的心理學思想動搖于唯心論與唯物論之間。他的《論靈魂》被認為是歷史上**部論述各種心理現象的著作。亞里士多德把心理功能分為認識功能和動求功能。認識功能包括感覺、意象、記憶、概念等過程。動求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動作等過程。 (三)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人類古代哲學先輩們的研究,雖然已經開始論及心理學中的重要問題,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和較低的科學技術水平,心理學并未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直至 19世紀后半葉,受生物科學和實驗技術發展的影響,人類加深了對自身的認識。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借助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終從哲學的束縛中脫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二、主要學派及理論觀點 (一)構造心理學派及理論觀點 馮特建立的心理學實驗室既標志著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也標志著心理學上**個思想學派——構造心理學派的開始。 馮特認為經驗可以分析為各種元素,心理學的任務是用實驗內省法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