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生物化學基礎(第3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4788
- 條形碼:9787030704788 ; 978-7-03-07047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物化學基礎(第3版)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適用于中等職業教育護理、藥劑、中醫、醫學檢驗技術、康復技術、口腔修復工藝、醫學影像技術等專業。本書主要包含四大板塊:理論三大板塊主要介紹四類物質(蛋白質、核酸、酶、維生素)的結構和功能、基因信息傳遞、四大有機物的代謝與調控
生物化學基礎(第3版) 內容簡介
本教材是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創新教材,主要內容包含五大模塊: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核酸的結構與功能、酶、維生素);物質代謝與能量轉換(生物氧化、糖代謝、脂質代謝、蛋白質的分解代謝、核苷酸代謝);基因信息傳遞(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醫學生化部分(肝臟的生物化學、水和電解質的代謝、酸堿平衡);實驗模塊(包含了基本的實驗操作和4個生物化學經典實驗)等。本教材設有鏈接、案例、考點、醫者仁心和自測題等模塊。本教材適用于中等職業教育護理、藥劑、中醫、醫學檢驗技術、康復技術、口腔修復工藝、醫學影像技術等專業。
生物化學基礎(第3版) 目錄
緒論 1
第1章 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4
第1節 蛋白質的分子組成 4
第2節 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7
第3節 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11
第2章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 15
第1節 核酸的分子組成 15
第2節 DNA 的分子結構 18
第3節 RNA 的結構與功能 20
第4節 核酸的理化性質 22
第3章 酶 24
第1節 酶的概述 24
第2節 酶的分子組成與結構 26
第3節 影響酶促反應速度的因素 29
第4章 維生素 35
第1節 概述 35
第2節 脂溶性維生素 35
第3節 水溶性維生素 38
第5章 生物氧化 45
第1節 生物氧化的概述 45
第2節 線粒體氧化體系 46
第3節 ATP 生成與能量的利用和轉移 48
第6章 糖代謝 52
第1節 葡萄糖的分解代謝 52
第2節 糖異生 61
第3節 糖原的合成與分解 62
第4節 血糖及其調節 65
第7章 脂質代謝 69
第1節 概述 69
第2節 脂肪的代謝 70
第3節 膽固醇的代謝 74
第4節 磷脂的代謝 75
第5節 血脂與血漿脂蛋白 76
第8章 蛋白質的分解代謝 80
第1節 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及消化吸收 80
第2節 氨基酸的一般代謝 82
第3節 個別氨基酸的代謝 89
第9章 核苷酸代謝 93
第1節 核苷酸的合成代謝 93
第2節 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96
第10章 基因信息傳遞 98
第1節 DNA 的生物合成 98
第2節 RNA 的生物合成 101
第3節 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104
第11章 肝臟的生物化學 111
第1節 肝的生物轉化作用 111
第2節 膽汁酸代謝 114
第3節 膽色素的代謝 115
第12章 水和電解質的代謝 120
第1節 水代謝 120
第2節 電解質的代謝 122
第13章 酸堿平衡 128
第1節 體內酸堿性物質來源 128
第2節 機體對酸堿平衡的調節 129
第3節 酸堿平衡失常 134
實驗 138
實驗一 蛋白質的兩性電離和等電點 138
實驗二 酶的專一性 139
實驗三 溫度、pH 對酶活性的影響 140
實驗四 不同組織中ALT 活性比較 142
參考文獻 144
自測題選擇題參考答案 145
生物化學基礎(第3版) 節選
緒論 生物化學(biochemistry)是研究生物體內物質的結構、功能及生命過程中化學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也稱生命的化學(chemistry of life)。 一、生物化學的發展簡史 生物化學的研究起源于18 世紀中葉,但直到20 世紀初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發展起來,1903 年,德國化學家卡爾?紐伯格(Carl Neuberg)使用biochemistry 一詞,使生物化學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近60 年是生物化學飛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生物化學成為了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學科,也被稱為生命學科的“世界語”。現代生物化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靜態生物化學階段、動態生物化學階段和分子生物學階段。 (一)靜態生物化學階段 從1770 年到1900 年,此階段以研究各種生物體的化學成分為主,研究這些化學成分的分離、組成及性質。這一階段分離出多種氨基酸、甘油、檸檬酸、乳酸、尿酸、糖原、核酸、胰酶等,并對它們的化學結構進行了分析和測定。 (二)動態生物化學階段 從1901 年到1950 年,此階段主要研究生物活細胞內發生的各種化學變化,是生物化學蓬勃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分離純化出多種酶的結晶,確定了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搞清了糖酵解、三羧酸循環、脂肪酸的β 氧化、鳥氨酸循環等途徑。在這一時期,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人類的必需氨基酸、維生素和多種激素等。 (三)分子生物學階段 從20 世紀50 年代至今,是生物化學迅猛發展的時期,衍生了一門以蛋白質和核酸的結構及基因信息傳遞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學科——分子生物學。 在這個階段,一方面,對物質代謝途徑的研究進一步深入,同時加強了對合成代謝及代謝調節的研究,確定合成和分解代謝的網絡,揭示了蛋白質合成的途徑。另一方面,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新月異。20 世紀50 年代,科學家們完成了胰島素一級結構的測序,發現了蛋白質的二級結構——α 螺旋。1953 年,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提出DNA 分子雙螺旋模型學說,具有里程碑式意義,使生物化學研究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此后,科學家們又提出了中心法則,復制、轉錄、翻譯過程被揭示,還破譯了遺傳密碼。1965 年,在英國科學家桑格(Sanger)對胰島素測序的基礎上,我們國家*先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 20 世紀70 年代,RNA 逆轉錄病毒被發現,同時還發現了病毒RNA 的復制,補充了中心法則。更為重要的是重組DNA 技術的建立,使我們獲得了許多基因工程產品,推動了醫學工業和農業的發展。例如,轉基因動物、基因敲除就是重組DNA 技術具體應用的成果。 20 世紀80 年代,核酶被發現,體外擴增DNA 的PCR 技術被發明;1990 年,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正式啟動。基因編輯工具的發現和使用,將給未來生物化學的研究帶來新的生機。 二、生物化學的研究內容 (一)生物分子的結構和功能 生物體的化學組成紛繁復雜,除了水和無機鹽,還包括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等生物分子。另外,還有游離存在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維生素,它不參與細胞的構成。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結構復雜,能水解成一些基本的小分子。例如,多糖水解可生成單糖,脂肪水解可產生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質和核酸分別水解可得到它們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和核苷酸。單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和核苷酸等被稱為構件分子。生物體內的物質都各自承擔著多種重要的生理功能,又協調合作,共同維護生物體整體的生命活動。 (二)物質代謝及調節 物質代謝是生物體內發生的各種化學變化過程的總和,也稱中間代謝。生物體不停與外界環境進行著物質交換,攝入各種營養物質及水和無機鹽,在體內經過一定化學變化之后,再排出代謝廢物。其中,大分子物質在消化道內各種酶的催化下,分解成相應的構件分子被生物體吸收。物質代謝的同時伴隨著能量代謝。物質和能量代謝共同構成生物體的新陳代謝,這是生命體*基本的特征之一。生物體體內的代謝是在嚴格的調控下進行的。 (三)基因信息傳遞 1953 年Watson 和Crick 提出DNA 分子雙螺旋模型,確定了核酸在遺傳學中的地位。繼而科學家們又提出了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即遺傳信息遵循DNA → RNA →蛋白質的方向流動,*終得到表達。 病毒的逆轉錄和RNA 復制過程的發現,補充并豐富了中心法則的內涵。基因表達過程的異常和疾病的產生密切相關,故基因表達的調控也成為生物化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生物化學與醫學各學科的關系 (一)生物化學是重要的醫學基礎課 生物化學是以生物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同時,它又是醫學生學習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藥物化學、臨床醫學概要、內科學、外科學、生物化學檢驗等課程的基礎。生物化學還和遺傳學、細胞生物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生物化學是重要的橋梁課,溝通基礎和臨床,是醫學各專業學生學好其他專業課程的必經之路。 (二)生物化學的發展也將推動醫學各學科的發展 生物化學的發展也推動了醫學各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物化學理論和技術被應用于臨床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各種疾病的發病機制不斷被闡明,如各種代謝紊亂病、基因缺陷病、維生素缺乏癥等;體液中各種成分的測定為臨床診斷提供了越來越可靠的依據。另外,隨著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迅猛發展,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成為可能,間接推動了臨床各學科疾病診斷和治療技術的發展。人們關注的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代謝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遺傳病等的診斷和治療,都有望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而產生新的突破。 自測題 一、名詞解釋 1. 生物化學 2. 生物分子 二、簡答題 1. 生物化學的發展主要分為哪幾個階段? 2. 醫學生物化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哪幾方面? (晁相蓉) 第1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蛋白質(protein)是由氨基酸通過肽鍵相連所形成的生物大分子。其結構復雜,功能多樣。蛋白質在體內含量豐富,約占人體固體成分的45%,細胞中的蛋白質可達其干重的70%,種類可達數萬種。蛋白質不僅是生物體組織和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還具有催化、代謝調節、物質運輸、運動、免疫、凝血和抗凝血等功能。除此之外,蛋白質還能氧化供能。沒有蛋白質就不可能有生命。 根據形狀不同,蛋白質可分為球狀蛋白與纖維狀蛋白兩類;根據化學組成不同,蛋白質分為單純蛋白質和結合蛋白質兩類。 第1節 蛋白質的分子組成 案例1-1 目前我國奶制品質量檢驗中,蛋白質含量的檢測是通過測得奶制品中的氮元素含量,間接換算得出的。2008 年,某品牌奶制品爆出“三聚氰胺事件”,引起轟動,導致該品牌從大眾視線消失。 已知三聚氰胺結構式為 問題:商家為什么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 一、蛋白質的元素組成 蛋白質的種類繁多,結構各異,但組成蛋白質的元素相似,構成蛋白質分子主要元素有碳、氫、氧、氮,有些蛋白質還含有硫或少量的磷、鐵、銅、鋅、錳、鈷、鉬、碘等元素。各種蛋白質含氮量很接近,占13% ~ 19%,平均為16%,這是蛋白質元素組成的特點。1g氮大約相當于6.25g(100/16)蛋白質,故6.25被稱為蛋白質系數。生物組織中的氮元素絕大部分存在于蛋白質分子中,因此只要測出樣品中的含氮量,就可以計算出樣品中蛋白質的大約含量。公式如下: 每克樣品中蛋白質的含量(g)= 每克樣品含氮量(g)×6.25 考點 蛋白質元素組成特點 二、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 用酸、堿或酶可使蛋白質徹底水解,得到的水解終產物是氨基酸,因此組成蛋白質分子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300 多種,但是構成人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僅有20 種,并且它們都有相應的遺傳密碼,故稱為編碼氨基酸。 (一)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每種氨基酸分子中心都有一個碳原子稱為α- 碳原子,分別連接一個堿性的氨基(―NH2)、一個酸性的羧基(―COOH)、一個氫原子(H)和一個側鏈基團(R)。不同的氨基酸其側鏈基團不同。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如圖1-1 所示。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