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中醫護理(第5版)(中職護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4894
- 條形碼:9787030704894 ; 978-7-03-07048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護理(第5版)(中職護理)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可供中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使用,也可作為臨床技能培訓教材使用。涵蓋**護考考點,內容全面升級
中醫護理(第5版)(中職護理) 內容簡介
本教材是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創新教材之一,包括緒論、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與腧穴、病因病機、診法與辨證、中藥與方劑、中醫養生與防治(護理)原則、中醫護理常識、中醫適宜技術、常見病的護理及實訓指導。語言簡潔生動,圖文并茂,在編寫體例方面,以案例問題為導引,以醫者仁心模塊樹德,以鏈接為拓展,考點標注明確,每章有自測題(配有答案),方便教與學。 本教材可供中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使用,也可作為臨床技能培訓教材使用。
中醫護理(第5版)(中職護理) 目錄
緒論 1
第1節 中醫學的發展簡史 1
第2節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4
第1章 陰陽五行學說 7
第1節 陰陽學說 7
第2節 五行學說 10
第2章 藏象學說 15
第1節 臟腑 15
第2節 精、氣、血、津液 26
第3章 經絡與腧穴 33
第1節 經絡 33
第2節 腧穴 41
第4章 病因病機 49
第1節 病因 49
第2節 病機 56
第5章 診法與辨證 60
第1節 診法 60
第2節 辨證 72
第6章 中藥與方劑 80
第1節 中藥基礎知識 80
第2節 方劑基礎知識 94
第7章 中醫養生與防治(護理)原則 102
第1節 中醫養生 102
第2節 防治(護理)原則 104
第8章 中醫護理常識 110
第1節 生活起居護理 110
第2節 情志護理 113
第3節 飲食護理 115
第4節 康復護理 119
第9章 中醫適宜技術 122
第1節 針刺護理 122
第2節 灸法護理 127
第3節 推拿護理 130
第4節 拔罐護理 134
第5節 刮痧護理 136
第10章 常見病的護理 140
第1節 中醫內科常見病護理 140
第2節 中醫外科常見病護理 145
第3節 中醫婦科常見病護理 147
第4節 中醫兒科常見病護理 151
實訓指導 155
實訓1 診法訓練 155
實訓2 常用中藥識別與中藥煎煮法 156
實訓3 針刺、艾灸、拔罐操作方法 157
實訓4 推拿、刮痧操作方法 159
主要參考文獻 161
自測題選擇題參考答案 162
中醫護理(第5版)(中職護理) 節選
緒 論 中醫學,是在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影響和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 為研究人體生命、健康及疾病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護理學,是中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指導下,對人體辨證,運用中醫護理技術實施護理,以預防疾病、促進健 康、減輕痛苦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 第1節中醫學的發展簡史 醫考仁心 人民英雄——張伯禮 2020年1月下旬,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國家醫療與防控高級別專家組趕赴武漢實地考察,新 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72歲的張伯禮院士率領由來自天津、江蘇、湖南等地的中醫醫療團 隊組成的“中醫國家隊”,進駐武漢市江夏方艙中醫院。這是由中醫醫療團隊整體接管的**家方 艙醫院。張伯禮院士深入病區察看病患,親自擬方,指導臨床一線合理用藥,取得顯著成效,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貢獻。2020年8月11日,張伯禮院士獲得“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中醫學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中國人民長期與疾病作 斗爭的豐富經驗的總結。在中國古代醫護同源,即醫、藥、護一體,中醫護理雖未形成獨立 的專業,但中醫護理隨著中醫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一、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 中醫學理論體系主要形成于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這一時期古代醫藥學家積累了豐富的 醫藥學知識,并對其進行了系統總結,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 隨著《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專著的成書,標志著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這四部著作被后世稱為中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中醫學理論體 系的基本確立,為后世中醫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中醫護理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1.《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其成書于春秋戰國 時期,包括《素問》《靈樞》兩部分。該書不僅全面論述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人與自然的 關系,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斷、防治等,還記載了生活起居護理、情志 護理、飲食護理、養生康復護理、預防護理(治未病),以及針灸、推拿、導引等護理技術。 《內經》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標志著中醫學理 論體系的形成,對后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難經》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 相傳系戰國秦越人(扁鵲)所撰。該書闡述了人體的結構、生理、病因、病機、診斷、治則 和治法等,尤其是在脈診、經絡、命門和三焦等方面的論述。 3.《傷寒雜病論》為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被后世尊為“方書之祖”,是我國**部 臨床醫學著作,*創了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在服藥護理方面,對煎藥方法、服藥注意事項、 服藥后觀察反應及飲食禁忌都有具體的介紹,還記載了多種用藥護理的方法、急救護理的措 施及飲食宜忌。該書經晉代醫家王叔和編纂整理,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4.《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漢代,是我國現存*早的藥物學專著,提出了“四氣五味” 的藥性理論;并根據藥物的養生、治病及有無毒性等特點,分為上、中、下三品;還提出單 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的藥物七情配伍理論;另外,明確了 “治寒以熱 藥,治熱以寒藥”的用藥原則,書中黃連治痢、常山截瘧、麻黃治喘、海藻治癭瘤、水銀治 疥瘡等,均是世界藥物學史上*早的記載。 中醫學四大經典著作 二、魏晉隋唐時期 這一歷史時期,中醫基礎理論及臨床各科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涌現出眾多名醫、名著, 治療疾病的方法逐漸形成以針藥為主、以護理為輔的局面。 1.《脈經》為晉代王叔和所撰,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診脈的理論與方法,奠定了脈學理 論發展的基礎,是我國**部脈學專著。 2.《肘后備急方》為晉代葛洪所撰,對各種急證、傳染病及內、外、婦、五官、精神 和骨傷各科病證都有論述。書中*創了口對口吹氣法搶救猝死患者的復蘇術,對創傷大出血 的患者提出了禁食刺激性食物,避免過度活動與情緒波動等護理內容。 3.《針灸甲乙經》為晉代皇甫謐所撰,建立了較完整的針灸理論體系,是我國現存第 一部針灸學專著。 4.《諸病源候論》為隋代巢元方等所撰,是我國**部病因病機和證候學專著。 5.《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為唐代孫思邈所撰,詳細記錄了中醫基礎理論和臨 床各科的理、法、方、藥,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書中*創了 “蔥管導尿術”,這是世界上 *早的導尿術,標志著護理技術日漸成熟;該書還記載了蠟療法、熱熨法和換藥術等中醫護 理操作技術。 大醫精誠 在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醫德“誠”和醫術“精”,開創了 中國醫學倫理學先河,弘揚了中醫醫德風范和醫學學術思想,被歷代醫家奉為醫德規范。“凡 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 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 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 三、宋金元時期 宋金元時期,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較快、成果較多,中醫學的發展豐富了中醫護理的內容, 中醫護理的理論和操作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1.《小兒藥證直訣》由宋代兒科名醫錢乙所撰,系統地論述了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 從生活起居、飲食、用藥及喂養等方面論述小兒的護理方法。 2.金元四大家金元時期名醫輩出,學術爭鳴,劉完素、李杲、張從正、朱震亨等醫家 所創學派對中醫學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被后世尊為“金元四大家”。 (1)劉完素:提倡“火熱論”,認為外感“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為熱甚”, 因此治病多用寒涼方藥,故后世稱之為“寒涼派”。 (2)李杲:創立了 “內傷脾胃學說”,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在治療上善溫補 脾胃,故后世稱之為“補土派”。 (3)張從正:主張治病應當*先以驅邪為要務,認為“邪去則正安”,善用汗、吐、下 三法,故后世稱之為“攻邪派”。 (4)朱震亨:創立了“相火論”,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理論,治病時善用養陰 方藥,故后世稱之為“滋陰派”。 金元四大家 四、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是中醫學理論的綜合匯通和深化發展階段,中醫學理論體系有了進一步的完 善,臨床各科辨證技術進一步提高,尤其是溫病學說理論迅速發展。 1.《本草綱目》由明代李時珍所撰,鴻篇巨著《本草綱目》共載藥1892種,豐富了 世界科學寶庫。該書對藥物做了詳細記載,也對人體生理、病理、癥狀、衛生預防及疾病護 理方法等都做了正確的敘述。 2.《景岳全書》由明代張景岳所撰。張景岳在陰陽學說及藏象學說等方面的學術觀點 對后世醫學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3.《溫疫論》由明代吳又可所撰,是一部傳染性熱病專著。吳又可提出了傳染病的病 因是一種稱為“戾氣”的致病物質,創“戾氣”學說,指出“戾氣”的傳染途徑是從口鼻而人。 4.《溫熱論》由清代葉天士所撰,他在總結前人學術成就及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創立 了“衛氣營血辨證”,為溫病的辨證論治做出重大貢獻。 5.《溫病條辨》由清代吳鞠通所撰,他創立了“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 證一縱一橫,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溫熱病辨證論治體系。 五、近代及現代 鴉片戰爭以后,西方醫學傳人中國,中西方文化出現碰撞與交融,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呈 現新舊并存的趨勢。由于中西兩種醫學體系不同,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中西醫雙方在學術上 逐漸溝通。一些有識之士,率先提倡中西匯通,唐容川、惲鐵樵、張錫純成為中西醫匯通派 的代表人物。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從醫理、臨床各科病證及治療用藥各方面,均 大膽地引用中西醫理互相印證,創造性地將中西藥物并用,對后人產生較大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相繼在全國各地成立了 中醫學校、中醫藥院校和中醫藥科研機構,在研究的廣度、深度及方法上均超過了歷史上任 何時期。 第2節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核心,以臨床實踐 為依據,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它的基本特點主要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 治(施護)。 一、整體觀念 案例緒-1 張某,女,23歲。舌腫脹疼痛2天。患者近期工作壓力較大,近2日舌尖起芒刺、潰瘍,納食差、 眠差,心煩、小便短赤,大便干結,查體:舌紅絳,舌尖芒刺、潰瘍各一處,苔薄黃,脈細數。 問題:患者的各種癥狀是否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性?為什么? 中醫學認為,事物是一個整體,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 事物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系。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既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又 認為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之間是互相影響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它貫穿于中醫學的 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和治療所有領域中,是中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指 導思想。 (一)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結構上不可分割。 生理上,人體以五臟為中心,以心為主宰,通過經絡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及四肢百 骸等全身組織器官緊密地聯結成一個表里相連、上下溝通、密切聯系、協調共濟的統一體, 并通過氣、血、精、津液的作用共同完成人體的生命活動。如心一小腸一面一舌一血脈一汗 液,構成心系統。 病理上,機體臟腑之間、氣血精津液之間相互影響。臟腑發生病變,可以通過經絡反應 于體表、組織或官竅;體表、組織或官竅有病,也可以通過經絡影響臟腑;臟腑之間亦可以 相互影響。如心火旺盛,則舌尖紅,甚至舌體生瘡、口腔糜爛,心火下移于小腸可見尿赤、尿急和尿痛等。 診斷上,通過觀察五官、形體、舌脈等外在變化,推測內在臟腑的病理變化,從而做出 正確的診斷。中醫采用“察外知內”的方法,也是基于整體觀念的思想。如見舌尖起芒刺、 小便短赤,多見于心火亢盛。 治療上,探求局部病變與整體病變的內在聯系,在其基礎上確立適當的治療原則與方法。 如清瀉心火,可以用導赤散,使心火從小便而出。 (二)人和自然界的統一性 中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應,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環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人生活 在自然環境中,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必然會受到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如寒暑及晝夜 晨昏的交替及地域的差異等。 自然界的生物會隨著四季更替而發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適應性變化。如人體的 脈象會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變化。病理上,如慢性咳嗽多在冬季加重,哮喘多 在季節交替時期發作,關節疼痛等常在寒冷或陰雨天氣時加重。 晝夜晨昏的陰陽消長,人體陽氣隨之有著生、長、衰、人的規律,白天趨于體表,夜間 潛于體內。如一般病癥多為白天較輕,傍晚加重,夜間*重。 不同地域的環境、氣候及生活習慣各異,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從而形成不同區域 人的體質差異。如東南易濕熱,西北易燥寒。 因此,中醫治療學中強調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在養生學中,強調順應自然、順應四 時氣候變化,以達到避邪防病、保健延年的目的。 (三)人和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人處于社會環境中,生命活動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政治、經濟、宗教、法律、婚 姻、人際關系等社會因素,可以弓丨起人體功能的變化。 社會安定、人際關系融洽,利于怡悅精神,身心健康;反之,社會動蕩、家庭糾紛、 親人亡故、鄰里不和或同事間關系緊張等,均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