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河南博物院院刊(第五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112875
- 條形碼:9787571112875 ; 978-7-5711-128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河南博物院院刊(第五輯) 內容簡介
本書系河南博物院主辦的系列出版物《河南博物院院刊》第五輯,集中反映河南博物院在文物收藏、文物展覽、文物研究等方面的近期新成果,主要欄目有“玉文化研究”“史學研究”“文博研究”“博物展覽”“文物修復”等欄目,刊發論文20余篇。這些論文出自專業人員之手,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尤其是玉器文化研究,從遠古至自當今,涵蓋面廣,學術性極強,對玉器文化研究、玉器收藏者來說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更是博物館收藏、博物館研究、文物研究者的主要參考資料。
河南博物院院刊(第五輯) 目錄
以全新視角彰顯地方歷史文化的特色與個性
——“崤函古韻——三門峽古代文明展”觀屆感
打造精品展覽,講述黃河故事
——“黃河義明的標識——陶寺·石峁的考占揭示”展覽內容
概述
宋金元時期黃河中游地區飲食文化的考古學管窺
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活動綜述
考古探索
彩陶歷法閏月制度的象數研究
嵩山地區陶瓷的起源與發展
歷代玉器中閃石玉的材質分析
文物品鑒
豫南、鄂北地區漢代墓門畫像石研究
芻議鄭州碧沙崗北伐軍陣亡將士紀念館的建筑特色
博物館陳列展覽中VR技術應用實踐研究
博物館公共講座研究
——河南博物院公共講廊提升策略初探
文旅融合下博物館針對青少年講解方式的探索
——以河南博物院“特約講解”為例
談談豫博文創工作中的“孫子兵法”
關于博物館內圖書閱覽室的幾點思考
——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另一種方式
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運營策略研究
——以河南博物院為例
淺談新時代博物館官方微博的推廣傳播策略
——以河南博物院官方微博為例
史學發微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贈送國禮及清政府前后態度變化初探
河南博物院藏葛陵楚墓出土竹簡菌種的分離及鑒定
文物遺產與保護
戰國蟠虺紋青銅鼎的修復研究
河南博物院藏明代釋迦牟尼畫像的保護與修復
書刊評介
求是唯實,一代宗師
——《荊三林文集》推介
河南博物院院刊(第五輯) 節選
“崤函古韻——三門峽古代文明展”作為三門峽市博物館基本陳列改造提升項目,經過近兩年的精心打造,已以鮮明的主題、豐富的文化內涵、多樣化的陳展形式向社會公眾開放。展覽開放以來,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評價,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并獲得河南省文物局頒發的2019年度河南省優秀陳列獎。 三門峽市博物館此次對基本陳列的空間進行改造,展覽面積由原來的900平方米增加到1200平方米,展線長度由原來的220米增加到325米(主展線283米、輔助展線42米)。即便如此,在目前博物館新館建設如潮、展廳面積不斷擴大、硬件設施迭代更新的大背景下,仍顯得太微不足道了。而且,展覽經費也只有300多萬元。然而,三門峽市博物館正是利用這有限的空間和展覽經費,因陋就簡,因地制宜,打造了一個特色鮮明、觀后印象至深的展覽。 展覽之所以獲得成功,首先是其有一個準確的陳展定位,有著明確的主題。主題是陳列的靈魂和核心。作為一個地市級的綜合性、史志性博物館,如何通過基本陳列展現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面貌,勾勒出具有區域特點的文化發展脈絡,突出文化個性,這既是地方性博物館存在與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滿足觀眾參觀需求的重要途徑。三門峽市域東依崤陵之險,西據桃林之塞,北臨滔滔黃河,南有巍巍秦嶺,高亢平坦的陜塬橫亙于大河雄山之間,孕育繁衍了勤勞、勇敢、智慧的先民。在中原文化、秦文化及晉文化的長期影響和不斷交融下,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展覽以“崤函占韻”為豐題,以三門峽地區出土文物為基礎,以歷史發展脈絡為主線,結合文獻資料、考占實物資料、三門峽歷史典故和歷史人物,通過系列展品展示三門峽歷史文化,透過地域文化元素折射出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狀況,全面系統地展現了三門峽的歷史文明。可以說一個展覽,就是一部三門峽歷史發展史的縮影;一個展覽,盡現崤函獨特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 有了明確的主題和定位,接下來就是對材料的取舍和把控。三門峽市是1957年伴隨著萬里黃河**壩——三門峽大壩的興建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然而這座新城卻是扎根在豐厚的文化土壤和悠久的文化根基之上的。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區位優勢,傳承數千年的文明基因,滋潤了這座新興而古老的城市。因此,歷史的積淀,留下了無比豐厚的文物遺產。如何在這些浩菪云海的文物史跡中理清線索,為社會公眾提供一個可觀可賞的展覽,使觀眾既不被紛繁復雜的歷史煙云所困擾,同時又能找到觀賞的角度和興趣點,這是策展人在總攬全局的過程中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崤函古韻——三門峽古代文明展”一改以往簡單的文物陳列和通史陳列形式,重點在于從文物中發現故事,讓文物說話,從文物中見精神,既對地方歷史進行整體的解讀,義從中體現鮮明的地方特點,彰顯三門峽地區獨特的文化個性。因此,在展覽的設計中,一方面遵循區域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構成講故事的時間線和邏輯線,同時又在華夏文明進程的大背景中凸顯區域文化的特色和亮點,做到點面結合,但又不追求面面俱到。如在展示漢代三門峽歷史發展方面,展覽中不是大量漢代文物的堆砌,而是緊緊抓住漢代弘農郡的設置、弘農楊氏的興起等,在中國歷史文化大背景中尋找二門峽歷史文化的個性,展示弘農楊氏家族墓群——靈寶張灣漢墓,弘農郡境內的冶鐵作坊,帶有“弘農”字樣的瓦當、封泥,帶有“陜”“陜市”“陜亭”字樣的文物,漢代時期的貨幣,弘農楊氏名人楊震碑、楊修墓,密縣打虎亭漢墓墓主弘農太守的《車馬出行圖》《仕女圖》《宴飲百戲圖》等,既有展現區域文化的歷史文物,又有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族群、名人,觀后使人印象深刻,很容易產生共鳴。 基本陳列由人文初啟、古國覓蹤、崤函風雨、名州望郡、襟帶兩京、陜虢遺風六個部分組成。六個部分,就是三門峽歷史發展的六個時間節點,通過這六個節點,能夠系統地刻畫地方的整體形象。三門峽,古為陜地,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龍門,開砥柱,在黃河中游這一段形成了“人門”“鬼門”“神門”三道峽谷,三門峽由此得名。聞名遐邇的“中流砥柱”黃河奇觀,成為三門峽人文精神的重要象征。這里處于黃土高原邊緣,襟黃河而塞崤函,依中原比鄰秦晉,自古有“兩京鎖鑰”之稱。早在舊石器時代,秦嶺與中條山之間良好的植被、適宜的環境和氣候,便孕育出了早期的古人類。 ……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