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清末民初“風俗版畫”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65974
- 條形碼:9787501065974 ; 978-7-5010-6597-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末民初“風俗版畫”研究 內容簡介
受清中期“西風東漸”的影響,中國美術開始接受西方“科學”的視角,民間也產生了以木刻手段和焦點透視相結合的木版年畫,形成了“風俗版畫”的早期萌芽。鴉片戰爭后,在“洋務運動”的推波助瀾下,社會風尚迅速變化,“洋貨”、“洋裝”為人們青睞,書籍插圖中也頻頻出現“火輪車”、“火輪船”等西洋新事物。這些“西洋景”作為新圖像迅速在社會傳播,被民間木刻家利用并與傳統圖像結合,創作出反映社會新風尚的木版年畫,傳統民間木刻畫至此全面轉型。戊戌變法后,在“先鋒”意識的催動下,新潮的有志之士創辦了畫報、報刊等新媒體,此類通俗性宣傳媒介在社會上廣泛傳播,開啟了“民智”,普及了民眾新知。伴隨著新思潮的影響,“移風易俗”運動開展,民眾的審美趣味隨之轉變。“風俗版畫”的產生恰恰契合了這種變化的時代,滿足了民眾追求“時尚”的心理。在出版商和畫師的共同參與下“風俗版畫”得以快速地發展。民國成立后,為了政治宣教,國民政府提倡“改良年畫”運動,為“風俗版畫”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創作方向。隨著“機械印刷時代”開啟,木刻“風俗版畫”受其影響日漸式微。本書將清末民初時期“風俗版畫”劃分為戰事題材、諷刺題材、市井生活題材、維新啟蒙題材。以圖像學的研究方法從其發展流變、風格樣式、視覺建構、社會功能等角度對新風格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對其體現的時代藝術價值、民俗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等方面進行探究,梳理并還原這段被遺忘的“版畫”歷史。
清末民初“風俗版畫”研究 目錄
**章 “風俗版畫”的源生
**節 “西畫東漸”對傳統木刻畫的影響
第二節 “焦點透視”介入后民間木刻的改化
一 傳入過程
二 對民間木刻版畫的影響
第三節 書籍插圖新內容的出現與傳統木刻畫題材的轉變
一 濫觴于“官辦”書籍中的新事物插圖
二 傳統木刻畫題材向“風俗版畫”內容轉變
第二章 “風俗版畫”的發展
**節 社會整體結構改變及“移風易俗”的開展
一 社會整體結構改變
二 “移風易俗”運動
第二節 通俗美術的勃興與“改良年畫”運動
一 通俗美術
二 “改良年畫”
第三節 制作群體、銷售群體、地域性的影響
一 地域性因素
二 民間畫師與“粉本”創作
三 畫商
第四節 “機械印刷時代”開啟與“風俗版畫”式微
第三章 “風俗版畫”的分類
**節 戰事題材
第二節 市井生活題材
第三節 維新啟蒙題材
一 時事類
二 新吉祥寓意類
三 新仕女類
第四章 “風俗版畫”的視覺建構及其功能
**節 造型、透視、構圖
一 造型分析——以“煙”為例
二 焦點透視在構圖中的運用
第二節 平面性與空間感
第三節 技術、趣味與新風格的形成
一 技術性的變化與新風格的產生
二 大眾“趣味性”轉變與新風格的形成
第四節 大眾審美及社會功能
一 社會歷史情境記錄功能
二 傳播與宣教功能
三 引領大眾審美功能
結語
參考文獻
附表
后記
清末民初“風俗版畫”研究 作者簡介
李秋實,男,1980年生,遼寧沈陽人。2017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獲得美術學博士學位。現為魯迅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西俄勒岡大學、威尼斯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遼寧省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為綜合媒材當代創作實踐及社會圖像學理論。曾在美國、意大利等地舉辦個人展覽,多幅作品被國內外畫廊、美術館等機構收藏;作品入選文旅部、中國美協舉辦的展覽十余次,省級展覽二十余次,共獲得金獎2次,銀獎5次。獲得2016年國家藝術基金青年創作人才資助項目和2018年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助;出版專著兩部,發表南京大學核心、北京大學核心學術論文十余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