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大都市地區鎮村發展模式創新研究:以武漢市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68109
- 條形碼:9787568068109 ; 978-7-5680-681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都市地區鎮村發展模式創新研究:以武漢市為例 本書特色
本書對大都市周邊的鎮村發展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視角較為獨特。同時,突破了以往對小城鎮和鄉村的割裂性和個體性研究,系統地探討了鎮村關系及其轉型模式,符合當下城鄉統籌的發展趨勢,也針對大都市周邊要素越級流動的現實問題提出一條可行的研究思路和現實發展路徑。
大都市地區鎮村發展模式創新研究:以武漢市為例 內容簡介
大都市地區是城鄉關系*為復雜、鎮村發展*具活力的區域。本書以武漢市為對象,在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從理論層面探討了城鄉關系演進對鎮村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影響,尤其對大都市地區鎮村發展在空間格局與社會經濟方面的特點和潛力進行了深度剖析。進而以武漢市為實證對象,基于對國內外鄉村發展案例的借鑒與學習,在充分剖析武漢鎮村發展多維度特征與鄉村振興瓶頸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了在新型城鎮化、區域經濟網絡化與信息技術革新的影響下,創新性地以“產村復合單元”的空間組織形式引導鎮村發展,并針對不同類型進行差異化模式應用研究。
大都市地區鎮村發展模式創新研究:以武漢市為例 目錄
第1章 鄉村振興與小城鎮發展
1.1 城鄉關系演進下的鎮村發展
1.2 城鄉融合背景下的鄉村振興
1.3 不同學科視角下的鄉村振興
第2章 大都市空間格局影響下的鎮村發展
2.1 大都市地區的總體格局
2.2 大都市地區空間格局下的小城鎮發展
2.3 大都市地區影響下的鄉村發展
2.4 大都市地區鎮村一體化發展的潛力
第3章 武漢市鎮村發展的多維度特征
3.1 武漢市鎮村空間分布特征
3.2 武漢市鎮村社會與人口結構特征
3.3 武漢市鎮村經濟與產業轉型特征
3.4 武漢市鎮村建設風貌與文化特征
3.5 武漢市鄉村現狀發展階段評析
第4章 武漢市鄉村振興與鎮村發展的瓶頸
4.1 武漢市鎮村發展的現狀模式
4.2 武漢市鎮村互動中的社會問題
4.3 武漢市鎮村發展的產業問題
4.4 武漢市鎮村建設與管理問題
第5章 大都市地區鎮村發展的他山之石
5.1 要素自由流動下的鎮村振興發展
5.2 自下而上、多元職能的鄉村社區建設
5.3 傳統與現代共融的鄉村文化體系建構
第6章 大都市地區鎮村發展的路徑與模式
6.1 武漢市鎮村發展的目標制定
6.2 武漢市鎮村發展的路徑引導
6.3 武漢市鎮村發展的模式探索
第7章 大都市地區周邊鎮村發展模式應用
7.1 大都市地區周邊鎮村一體化發展案例
7.2 大都市地區周邊鄉村發展案例
第8章 調研情況總結
8.1 武漢市鄉村的類型特征
8.2 武漢市鄉村差異化的分區特征
參考文獻
大都市地區鎮村發展模式創新研究:以武漢市為例 節選
1.1城鄉關系演進下的鎮村發展 城市和鄉村,是我們對國家行政管理與社會經濟建設*為關注的兩個地域層級。城市作為人口、資本、物質等要素高度集聚的空間,代表了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效率,也關系到居住質量、就業保障、服務供給等人民生活的基本問題。而鄉村融合了生活、生產、生態空間,涉及糧食、土地與農民,也承載了極為復雜的發展、建設和管理問題。融合城鄉,縮小城鄉差距,始終是我國城鎮化發展戰略制定的總體目標。而小城鎮作為銜接城鄉的重要節點,在推進城鄉融合的發展過程中,極易在功能和結構方面被忽略,因而也缺少在國家戰略層面的反饋。城—鎮—村的空間結構和職能體系在城鄉關系的不斷變化中,出現了明顯的結構性問題。其中,以小城鎮的功能性塌陷問題以及鄉村發展的綜合性問題*為突出?梢姡m然我們總會將“城鄉體系”合并而談,但是其中內在的城鄉關系、鎮村關系卻是需要從不同角度去認知的概念。我們往往只注重對城鄉關系的研究,而忽略了鎮村關系是城鄉體系中落實基層發展的結構性要素。我國城鄉關系經歷了從城鄉二元到城鄉一體逐漸轉型的過程。眾多學者也對城鄉關系的階段性劃分與特征進行了翔實的總結和探討。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可將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城鄉關系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1.11978年以前:城鄉二元體制格局的確立 1949—1952年:城鄉二元體制初步確立,提出城市領導鄉村、工業領導農業的方針。中央政府靈活地運用市場和計劃兩種手段,迅速平抑城鄉物價,統一全國財政收支、貿易和物資管理、現金管理,滿足農民出售農產品的需求,維持物價的繼續穩定,平衡工農業生產,有力地縮小了工農產品剪刀差。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允許富農經濟存在,允許農村土地、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城鄉私營工商業可以自由發展。 1953—1957年:我國國民經濟全面復蘇,并開始了第*個五年計劃。我國城鄉的交流走向了新時代。城鄉資源合理流通,農業生產的政策關懷與經濟拉動,對當時的社會復蘇起到了重大作用。政府通過對農副產品統購統銷,實行農業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及限制農民進城就業,形成了政府直接控制農村生產要素配置的體制,阻礙了城鄉物資交流,城鄉二元結構初步形成。 1958—1978年:這一時期是新中國工業化初期,國家的核心任務是實施趕超戰略,并以計劃經濟體制與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戶籍管理制度作為制度保障,城鄉二元體制進一步加固。在這一階段,鄉村的職能是作為工業化的主要基地,依靠剩余勞動力發展工業,依靠剪刀差為城市工業提供資本,農村儲蓄以貸款差額的形式流向城市。城鄉關系經歷政治層面的多重起伏,良性、健康的交流受到壓制。這一階段的鎮村關系仍然處于傳統的農業階段,人口流動受到限制,農村低速平穩發展。小城鎮作為城鄉的過渡節點,是反映國家政策的基層執行者。 實際上,從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始終在于調整城鄉關系與工農關系,主要是通過對城市工業的發展和對農村土地的改革,釋放城鎮化發展的活力。在這個階段,小城鎮對城市和鄉村的銜接作用還未明顯體現,但是其作為鄉村地區的行政組織中心、生產中心與基層公共服務中心的結構性職能已經非常穩固了,鎮村之間的層級性結構關系也已經基本確立。從根本上講,村和鎮之間本來就存在一定的嬗變關系,即某些發展較好的村莊經過一定的積累和交易功能的產生,從村莊演變為集鎮,又從集鎮轉化為建制鎮。可見,鎮村之間本身存在天然的地緣相近、業緣相融的一體化關系。
大都市地區鎮村發展模式創新研究:以武漢市為例 作者簡介
耿虹,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城鄉規劃學系主任,研究方向為城鄉規劃理論與設計研究、區域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研究;社會兼職有社會兼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小城鎮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武漢華中科大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湖北省城市規劃協會規劃設計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城市規劃信息化專業技術委員會委員、貴州省城市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城市規劃》雜志特約審稿專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 耿虹(課題負責人).《基于微觀調查數據的小城鎮公共服務設施網級空間效率優化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51178199,2012 -2015。 [2] 耿虹(子課題負責人).《湖北省新型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問題研究》,湖北省發展改革委員會,2013-2014。 [3] 耿虹(課題負責人).《湖北省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小城鎮發展動力機制專題研究》,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0。 [4] 耿虹(課題負責人).《基于區域協調發展思路的湖北省小城鎮“生活圈”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策略研究》,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3-2014。 [5] 耿虹(課題負責人).《武漢漢南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實驗區新農村建設規劃研究》,武漢市漢南區國土資源規劃局,2007-2008。 [6] 耿虹(課題負責人).《浙江溫州三垟濕地公園沙河生態示范村建設改造研究》,溫州生態園管理委員會,2004-2005。 [7] 耿虹(第二完成人).《我國縣(市)域城鎮化及城鎮體系理論模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96-1999。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