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關于藝術,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錯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38489
- 條形碼:9787559638489 ; 978-7-5596-384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關于藝術,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錯的 本書特色
1.充滿冷知識的藝術通識讀本,顛覆眾多廣為流傳的“常識”。藝術家多數窮困潦倒,藝術家年紀大了便江郎才盡……如果目錄呈現的眾多觀點你也深以為然,本書內容必將讓你大吃一驚。作者將用眾多有力事實告訴讀者,這些固有認知都是錯的! 2、資深科普作者帶你理性步入藝術。作者馬特·布朗是英國科普編輯、作家,常年撰寫科普、文化相關的文章,風格通俗易懂,話題天馬行空。看他用分析科學話題時的辯證思維探討藝術傳言。 3.眾多腦洞大開的藝術話題,角度新穎,輕松易讀。全書共收錄37篇小文,篇幅短小但信息海量。用出其不意地方式探討一些“不太正經”的藝術話題。比如:騎馬雕像能反映歷史人物的死亡信息嗎? 4.漫談多種藝術形式、藝術風格及眾多藝術家。全書涉及繪畫、雕塑、建筑、攝影等諸多體裁;藝術家從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到藝術品奔赴火星的達明·赫斯特;藝術風格涵蓋遠古巖壁畫、街頭涂鴉、觀念藝術等。 5.系列圖書全5冊同步上市。“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錯的”系列圖書還有太空、人體、地球、科學主題。
關于藝術,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錯的 內容簡介
“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錯的”系列以太空、地球、人體、科學、藝術5大主題,為讀者獻上顛覆“常識”的通識讀本。以訛傳訛、定勢思維、不假思索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流言,真相淪為冷知識。以“糾錯”的方式摒棄固有認知,以辯證的視角看待個體生命奧秘、人類智慧結晶、宇宙萬物運行的當下進程。這世界已與印象中大不相同!感受真相帶來沖擊與驚喜,用更明辨、審慎、嶄新的思維擁抱紛繁多元的周遭世界。 ------- 藝術家都年輕有才卻窮困潦倒,藝術品都獨一無二……本書將告訴你,很多想當然的藝術印象都是錯的!不論是繪畫、雕塑等藝術品,還是從原始社會遺跡到現當代藝術,很多獲得廣泛認知的“事實”并非真相。實際中,藝術并不只是年輕人的游戲,攝影的出現并未使繪畫終結,古希臘雕像甚至色彩有些艷俗。 本書共收錄繪畫、雕塑、建筑相關的37個短小章節,作者通過淺顯風趣的筆觸、嶄新多維的視角,睿智又巧妙地破解廣泛傳播的藝術流言。用“糾錯”的方式摒棄固有認知,以辯證的視角帶領讀者步入真實的藝術史。本書作為顛覆諸多“常識”的藝術通識讀本,讀者將從中體會到大膽質疑、審慎求證的樂趣,開啟自己不竭探索的篇章。
關于藝術,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錯的 目錄
引 言
★藝術的世界
所有藝術家都是飽受折磨的天才,他們的生活既放蕩不羈又窮困潦倒
藝術是年輕人的游戲
原始藝術的藝術性要差一些
真正的藝術作品應該是獨一無二的
在古代世界和文藝復興之間,藝術其實死掉了
欣賞藝術就是在美術館里閑逛
20 世紀以前的女性無法靠搞藝術出人頭地
真正的藝術家應該親力親為
★繪 畫
世界上*古老的藝術在法國拉斯科洞窟中
靜物畫既無聊又缺乏想象力
卡拉瓦喬用他的燭光場景永遠地改變了繪畫
印象派畫家是**批真正在戶外作畫的藝術家
梵高只割掉了一部分耳朵
康定斯基開創了抽象藝術
繪畫已死——沒人再畫畫了
★雕 塑
古代雕塑既樸素又無聊
自由女神像是世界上*高大的雕塑
騎馬雕像包含的隱藏線索會透露騎手是如何死亡的
復活節島有成百上千個神秘的石雕頭像
★建 筑
經典的建筑柱式有三種
拱心石是拱券中*重要的部分
20 世紀之前沒人用混凝土蓋房子
現代建筑都是由單調的玻璃和鋼材組成的
巨石陣是由德魯伊教徒建造的(以及其他關于地標的謊言)
★其他藝術形式
攝影的發明被看作對畫家的重大威脅
華特·迪士尼設計了米老鼠,它**次出現在《汽船威利》中
那張在貝葉織就的著名掛毯,展現了哈羅德二世在黑斯廷斯戰役里眼睛中箭的情景
大部分街頭藝術家是在墻上涂鴉的違法少年
觀念藝術是任何人都能拼湊的一堆垃圾
★藝術是*瘋狂的陰謀論
《蒙娜麗莎》其實是列奧納多隱藏的自畫像
米開朗琪羅把解剖素描藏在了西斯廷禮拜堂
梵高是色盲
戈雅的黑色繪畫是在他死后偽造的
倫勃朗用鏡子和透鏡來創作他的大作
華特·席格是開膛手杰克
列奧納多的《*后的晚餐》充滿密碼
其他誤解和用詞不當
讓我們再來一撥兒虛構事實
補充信息
致 謝
譯名對照表
關于藝術,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錯的 節選
《所有藝術家都是飽受折磨的天才,他們的生活既放蕩不羈又窮困潦倒》 在我們的腦海中,對藝術家都有一種固定形象:一位衣衫襤褸的大師狂熱地在畫布上作畫。這個孤獨的人把自己鎖在閣樓上幾個小時,手邊只有一瓶苦艾酒和一堆*終需求(final demands)。腦海中還有惡魔與之做伴。藝術家必定為他的作品備受煎熬。 跟一貫的刻板印象一樣,這個畫面包含了真相的內核。很多藝術家都在窮困潦倒的狀態下創作。藝術史上一些大名鼎鼎的藝術家還遭受著精神問題的折磨。不少人都不惜犧牲健康和損失財富,來追求藝術創作上的完美境界。 且慢,真的是這樣嗎?一貫如此嗎?嗯,當然不是。藝術家有各種各樣的類型,品位不同,收入也各不相同,跟其他職業的人沒什么兩樣。的確有幾位大名鼎鼎的藝術家有精神方面的問題,比如梵高(Van Gogh,1853—1890)和戈雅(Goya,1746—1828)。雖然只寫了兩位,但還可以舉出不少與精神障礙抗爭的音樂家、藝術家在精神備受折磨方面并沒有占據壟斷地位。 對于不穩定的精神狀態可以激發創造力這一觀念,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呢?畢竟梵高的不少偉大作品都是在精神病院里創作出來的,包括那幅《星月夜》(Starry Night)。那句“天才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的老生常談聽起來挺有道理。畢竟從定義上來說,從事創意的人能夠以他人不及的方式來運用頭腦。的確,權威雜志刊登的科學研究已經表明,創造力與精神疾病之間存在聯系。一項研究指出,藝術家以及專門從事創意的人群中,攜帶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癥有關基因的可能性比普通人要高出25%。依照上文那句老話,你要想當個藝術家,不必先當個瘋子,不過當個瘋子或許能管點兒用。 事實真是這樣嗎?相關性并不代表有因果關系。藝術家可能更容易面臨精神方面的問題,不過這不代表病痛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有人可能還會想到涉及遺傳學聯系的另類理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比沒患病的更容易將藝術作為情緒的發泄口,這不是病痛讓他們更加有創造力,而是他們一開始就更有可能去拿起畫筆。另有可靠研究表明,積極的情緒可以提升創造力,負面情緒則會抑制創造力。這一觀點看起來與“備受折磨的天才”理論背道而馳。無論如何,創造力與精神疾病之間的聯系依然存在爭議。 與此同時,飽受饑餓之苦的藝術家這一形象也有很多淵源,有真實的,也有虛構的。一個常被引用的來源是亨利·繆爾熱(Henri Murger,1822—1861)于19 世紀創作的小說《波西米亞人的生活情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這本暢銷書描繪了一群窮困潦倒的藝術家在巴黎波西米亞社區的生活。追求純粹的藝術、避開對財富的追求,這種生活方式是苦苦奮斗的藝術家的浪漫理想。偉大的創作者必須拋棄吃飯、個人衛生和賺錢等日常瑣事,避免分散精力,把全部精力花在他們的作品上。 我們可能會從某些藝術家身上看到這種不舍晝夜的奮斗,但每一個要發憤圖強的人其實都是如此。有多少企業老板每天花15個小時來讓他們的初創公司取得進展?我就認識一些會計師,為了填完所有的納稅申報單挑燈夜戰。家里有小寶寶的人,對為一件事廢寢忘食的情景也不會感到陌生。藝術家并不是唯一不辭辛勞的人群。 藝術家應該像乞丐一樣生活,這種觀念也是漏洞百出。歷史上,富有的藝術家跟窮困的藝術家一樣比比皆是。雖然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1483—1564)總是抱怨自己的傭金被拖 欠,但他的個人資產換算到今天的貨幣價值約為3000 萬英鎊。與他同時期的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拉斐爾(Raphael,1483—1520)和提香(Titian,約1490—1576)雖說沒有他這么闊綽,但也都過著錦衣玉食的奢華生活。 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通過英國王室積累了大量財富,住在倫敦附近的埃爾特姆宮中的套房里。他位于圣保羅大教堂的墳墓在1666 年的倫敦大火(the Great Fire)中毀于一旦,但有記載顯示,他生前的生活排場甚為壯觀,“更像個王子而不是畫家”。專為社會名流畫肖像的藝術家,比如喬舒亞·雷諾茲(Joshua Reynolds,1723—1792)和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他們的生活都很富裕,與贊助人交往甚密。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從他的銀行家父親那里繼承了一大筆財產,從來不用為生計發愁。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去世時的財產估值有100萬~250萬美元。如果按照今天的貨幣價值威雜志刊登的科學研究已經表明,創造力與精神疾病之間存在聯系。一項研究指出,藝術家以及專門從事創意的人群中,攜帶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癥有關基因的可能性比普通人要高出計算,他基本是一位億萬富翁了。我們可以在歷史書里找出更多例子,可能數量多到足以匹敵倫勃朗(Rembrandt,1606—1669)、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和圖盧茲??勞特累克(Toulouse-Lautrec,1864—1901)等一貧如洗的藝術家。 時至今日,藝術界的貧富差距甚至愈演愈烈。在金字塔尖的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1965—)坐擁約10 億美元的財富,這使他成為有史以來*富有的藝術家。這位藝術家的作品之一是鑲滿鉆石的白金骷髏,他也是唯一一位作品被運到火星上的藝術家。這與在簡陋小房間里辛苦奮斗的浪漫場景相去甚遠。 赫斯特并不是個例。包括杰夫·昆斯(Jeff Koons,1955—)和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1962—)等在內,有六位在世藝術家的銀行賬戶都有九位數。另一方面,這個世界也不缺少為生計而奔波的藝術專業學生。不過,這是因為他們是藝術家,還是因為他們是學生呢?
關于藝術,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錯的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馬特·布朗(Matt Brown),科普編輯、作家,網站Londonist的特約撰稿人。曾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檢測員,組織過英國皇家學會、曼徹斯特科學博物館、亨特博物館的科學競賽。除科普類圖書,還撰寫過大量有關倫敦、藝術、文化的文章。 譯者簡介: 金黎晅,英語文學學士,專業八級。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在職研究生畢業。曾任出版社圖書編輯。2009年開始從事圖書翻譯工作,譯作有《費頓平面設計檔案500例》《達·芬奇與之謎》等十余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