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尋琴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39358
- 條形碼:9787547739358 ; 978-7-5477-393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尋琴者 本書特色
★斬獲多項文學大獎、臺灣實力派小說家郭強生全新長篇,《斷代》之后內心沉潛之作。一部情感的寓言,寫盡節制的愛慕,及與它等量的寂寞。朱天文、甘耀明、馬世芳、焦元溥誠摯推薦。——一場雪,一架鋼琴,一個人。《尋琴者》是郭強生直面自我之作,一部用時間換來的小說。“情”永遠是人類的大哉問,世間諸多情感難以命名,猶如音樂之難以捕捉,捉摸不定卻牽動心神。《尋琴者》如貓印般音符的輕緩語言,演奏出一段迷人故事,傾訴了人、音樂與情感之間的靈魂歸屬,令人眷戀不已。“這本書既寫出了深淵的黑暗,也寫出了那不可方物的至美”。(馬世芳) ★王德威作序推薦:“《尋琴者》是郭強生創作迄今*好的作品,也是近年來臺灣小說難得的佳作。”——《尋琴者》辨識情感幽秘的共振,體貼人間孤獨與愛的失落,鑄造愛的靈魂與身體。人如何安放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對生命之虛無與難以滿足的渴望?如何尋找能夠共鳴的靈魂?“有人在樂器中尋找,有人在歌聲中尋找,也有人更幸運地,能夠就在茫茫塵世間,找到了那個能夠喚醒與過去、現在、未來產生共鳴的一種振動。那種振動,我們或者叫作信任,或者叫作愛。” ★每個人都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共鳴程式,尋琴亦尋情,尋找你心里*真的那段旋律。——曾經的天才音樂少年為何變成看似“一事無成”的鋼琴調音師?一個人與命運漫長的糾葛與和解,一場每個人都曾經歷、正在經歷或終將經歷的深度自我尋訪之旅。回望過去,我們到底是如何變成今天的自己?“夢想不是要去追逐的,也不是要你去擁有或征服的。它像是你的良心,你心里*真的旋律,而非身外之物。” ★一部純凈動人的“音樂小說”,寫給所有受過傷的靈魂的一首溫柔小夜曲,聆聽字里行間所有的輕喟與低回。——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是關乎失去與逝去的詠嘆。“讀《尋琴者》宛如聆聽一首跌宕的曲子,讓人不禁憶起門羅的《快樂影子之舞》、石黑一雄的《夜曲》、托馬斯·曼的《魂斷威尼斯》、三島的《金閣寺》,甚至是恩田陸的《蜜蜂與遠雷》……在這中篇里,幾乎與所有音樂小說、與所有探討人性與命運之復雜的小說、與所有追求藝術與美的偉大小說,都彼此呼應著。如此具有啟發,如此難得。” 《尋琴者》榮獲多項文學大獎:Openbook好書獎??2020年度中文創作,2020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2021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2020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2020博客來書店年度選書。
尋琴者 內容簡介
起初,我們都只是靈魂,還沒有肉體。 神用音樂將靈魂騙進肉體,靈魂從此失去自由。 《尋琴者》是臺灣作家郭強生繼《斷代》之后全新長篇,講述一段如鋼琴曲般悠揚動人的故事:一位擁有過人音樂天分的鋼琴調音師,少年時的遭遇讓他放棄成為鋼琴家的夢想,人生也停留在逝去的時光與情感之中。一位年逾六十的生意人林桑,因妻子死后留下的一架鋼琴與調音師相遇,兩人結伴踏上尋琴之旅…… 一場雪,一架鋼琴,一個人。《尋琴者》是一部純凈而悲傷的“音樂小說”,以“琴”來探索“情”這一大哉問。如貓印般音符的輕緩語言,演奏出一段迷人故事,傾訴人、音樂與情感之間的靈魂歸屬,令人眷戀不已。每個人都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共鳴程式,《尋琴者》辨識情感幽秘的共振,捕捉字里行間所有的輕喟與低回,體貼人間孤獨與愛的失落,鑄造愛的靈魂與身體。每個句子宛如音符精確而優雅,譜寫愛慕與寂寞的悵惘,只為追尋靈魂共鳴與藝術至美的無悔。 尋琴亦尋情,尋找你心里*真的那段旋律。
尋琴者 目錄
問世間,琴為何物?/王德威
《尋琴者》序
尋琴者
后記
尋琴者 節選
尋琴者(節選) 1 起初,我們都只是靈魂,還沒有肉體。當神想要把靈魂肉體化的時候,靈魂們都不愿意進入那個會病會老,而且無法自由穿越時空的形體里。于是,神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天使們開始演奏醉人的音樂。 那樂聲實在太令靈魂們陶醉了,都想要聽得更清楚一點。然而,能夠把那音樂聽得更清楚的方法,只能透過一個管道,那就是人類的耳朵。神的伎倆因此得逞了,靈魂從此有了肉體。 接下來的故事,或許應該就從林桑的耳朵聽到了拉赫瑪尼諾夫開始。 那鋼琴聲是從二樓的練琴室傳來的。 林桑沒有聽過靈魂為了一雙耳朵而失去了自由的那個故事。事實上,他剛歷經了另一場的失去。 妻子過世三個月了,他好不容易打起精神,準備來處理妻生前在經營的這間音樂教室。 妻為這間音樂教室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在這個社區里也很有聲譽,為什么直到臨終都沒有交代呢?也許是不忍心把這個繼續經營的擔子交給他,他想。妻知道,除非她真的開口托付,對于音樂只不過是業余欣賞者的林桑,終究還是傾向結束的吧? 這樣的揣想,讓林桑的愧疚稍感緩和。畢竟在認識愛米麗之前,他連小提琴與中提琴都分不清。 三個月過去了,原本已開授的班級陸續到期了,老師與學員都已接到了不再開班的通知。 過去三個月里他只進來過一次,這晚還特別挑了九點以后,算好了*后的一堂課那時候也該結束了,這樣他就不必面對老師們對他的責難。即便不會真當著他的面說出口,他也害怕看到被解雇者回避、不想與他接觸的尷尬。或許那是教他更無法忍受的。 **次的婚姻維持了六年,以離婚收場。這次的婚姻更短,不過四年,短到愛米麗還沒來得及把林桑調教成一個真正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癌癥來得意外兇猛,六個月不到就把妻帶走了。 他比妻的年紀大了足足二十歲,當年對于再次步入婚姻,他不是沒有疑慮,擔心自己有一天成為少妻的拖累,沒想到*后竟是這樣的結局。 琴房的門應該只是半掩,那婉轉的琴聲在空回的夜里顯得格外清晰。 被愛米麗拖去聽過不少音樂會,也包括愛米麗自己的獨奏會,但是能讓林桑瞬間辨識出的曲目并不多。二樓傳來的鋼琴聲讓他吃了一驚,停下了與班主任的對話,不自主仰起臉朝向了音樂的方向。 那是拉赫瑪尼諾夫的《無言歌》。 這曲子他*早聽到的,是愛米麗的小提琴版。 那是結婚一周年的前夕,他為她準備了一份驚喜的禮物,不是珠寶不是名牌包,而是一場由他贊助的獨奏會。那時她開心極了,在自家客廳里要他坐好當聽眾,把預定曲目先為他奏了一回。他沒什么特別感想或意見,只有到了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那弦聲聽在耳里異常凄楚,不曉得是否因為讓他想起了幾年前才過世的母親,他當下便說:太悲了吧? 果然愛米麗就很體貼地換掉了這首《無言歌》。但是偏偏那旋律從此嵌進了他的腦海,或是成了像過敏原一樣的東西,感覺不時總會聽見,從女高音的吟唱到大提琴的演奏,從汽車廣告到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仿佛不停地變換成不同的形體,在他身邊縈繞不休。 但是這一晚,在這個充滿著人去樓空之感的屋里聽到的鋼琴版,不知為何,不但沒讓他感覺沉疴,反倒有一種失重的空茫。 “怎么會有人在這時候彈琴?”他問班主任。 臉圓圓有點矮胖的女士從林桑進門開始,便努力想在自己天生喜氣的那張臉上能擠出一些愁容,總算因為岔題的這句問話,讓她有了松一口氣的感覺。 “喔,那是我們的調音師。” “沒有通知調音師,以后不用來了嗎?” “有,但是他說,在這些鋼琴移走之前,他還是愿意義務性來幫忙。” 林桑未置可否,微蹙了蹙眉頭。 (老天,還有那幾架鋼琴不知該怎么處理……) 班主任繼續說:“這個調音師自己也有在彈琴,但是問他要不要來開班,他都說不要。有時候我們會讓他免費用我們的練琴室。” “調音費用是怎么算?” “一個小時一千五。” 比起擔任鋼琴老師來,還真是寒酸啊!生意人出身的林桑,直覺反應地比較了一下兩者的收入。 沒有自己的鋼琴,也不愿意教琴,情愿當一個調音師傅,這在林桑聽來有點不合情理。 “彈得還不錯嘛……” 完全是出自他直覺的判斷,畢竟是在自己的地盤,就算說錯了也沒有失言的負擔。 “陳老師也是這樣說的。” 在這里,愛米麗從來都是“陳老師”。林桑始終是陳老師背后的那個男人,那個幾乎像父親一樣的男人。員工們叫他“林先生”,喚愛米麗“陳老師”,好像對于他們的夫妻關系一直不那么確定似的。 他循著琴音的方向慢慢爬上了樓梯。 確實是跟印象中的其他版本不同,多了一種夢境般的柔美,像是事過境遷后的記憶又被喚醒。 (遲早這些旋律也將會從我的生活里消失吧……)
尋琴者 作者簡介
郭強生,1964年生,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戲劇博士,目前為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曾獲時報文學獎、開卷好書獎、臺灣文學金典獎、金鼎獎、九歌年度小說獎等多項大獎。已出版短篇小說集《夜行之子》《甜蜜與卑微》,長篇小說《惑鄉之人》《斷代》《尋琴者》,散文集《就是舍不得》《何不認真來悲傷》《我將前往的遠方》,文學論著《文學公民》等。 《尋琴者》榮獲: Openbook好書獎??2020年度中文創作 2020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 2021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首獎 2020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2020博客來書店年度選書
- >
月亮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