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蘇東坡傳:此心安處是吾鄉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5102616
- 條形碼:9787205102616 ; 978-7-205-1026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蘇東坡傳:此心安處是吾鄉 本書特色
1.如果一生只讀一本人物傳記,一定要選《蘇東坡傳》,因為他可以教會你如何面對困境,如何快樂生活,讓你覺得生活美好,未來可期。 2.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林語堂3.本書采用將詩詞與人物事跡、歷史背景相結合的寫法,能夠讓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學習古詩詞,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 4..本書筆優美流暢,情感真摯細膩,生動還原了一個真實而多面的蘇東坡。 5.裝幀精致,圓脊精裝雙封,極具收藏價值。封面聘請知名畫師親筆畫出讀者心中的蘇東坡,給讀者極致審美享受。
蘇東坡傳:此心安處是吾鄉 內容簡介
本書從這一視角, 以蘇東坡的詩詞為線索, 用清晰明朗的語調, 再現了蘇東坡從幼年到老的起伏一生, 讓我們在時運無常之中, 看淡世事滄桑, 保持內心安然無恙。
蘇東坡傳:此心安處是吾鄉 目錄
目 錄
序言/01
**章 此心安處:詩酒趁年華
**節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002
第二節 時光自有安排/011
第三節 正如你來,恰好我在/021
第四節 撥動命運的指針/030
第二章 家國之夢:億萬星辰猶不及
**節 夢想是溫柔的事物/040
第二節 理想主義大放光輝/050
第三節 言有物,行有格/059
第四節 君子肩頭落風雨/068
第三章 風起云涌:讓所有的來路擁抱歸途
**節 向著微光跋涉/078
第二節 時光里走失的愛人/086
第三節 奈何西風向東吹/094
第四章 得失之間:要朝朝暮暮,不要天長地久
**節 水光瀲滟晴方好/104
第二節 從前月光很慢/114
第三節 現實與豁達的撕扯/125
第五章 落盞成詩:山河遼闊,我們永遠在路上
**節 得高歌處且高歌/136
第二節 世事不可強求/147
第三節 生命奔流不息/158
第六章 萬物寂靜: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
**節 心碎于烏臺/170
第二節 離風近一點/182
第三節 笑罵由人,苦中作樂/193
第四節 人生行至窄處/200
第七章 生死有命:人生不覺苦,喜樂到天年
**節 也無風雨也無晴/212
第二節 人常在,知己永不負/222
第三節 落日余暉里/242
第四節 命運起起落落/248
第八章 歸去也:一蓑煙雨,一世苦樂
**節 心向閑云悠悠然/260
第二節 回首已枉然/265
第三節 返璞歸真尋本心/269
第四節 人間有味是清歡/274
蘇東坡傳:此心安處是吾鄉 節選
提起眉山,對現代人來說或許遠不如臨近的成都出名,也不如樂山大佛那樣為中外游客所膜拜。但回望其文化傳承,它素有“千載詩書城”“人文**州”的美譽。 自長江逆流而上,經漢口,入三峽,過重慶便至樂山,一路上有風景人文可觀。樂山以北的眉山鎮,就靜悄悄地棲息在這明山秀水的懷抱中。 眉山也算旅游勝地,交通四通八達。古代的眉山,是樂山至成都的必經之地,是以行客來往很是頻繁。且這里有戰國李冰留下來的水利設施,農業發達。 這是一個不大的城鎮,在宋代曾是我國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在今天,也因為是“三蘇”的故鄉而家喻戶曉。兩宋時期,這里曾經誕生了800 多位進士,因此擁有“八百進士”的贊譽。 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山水養人。老一輩人對此更是深信不疑。蜀地有一座山喚作“彭老山”。相傳在宋仁宗景祐三年,本來秀麗的山峰突然荒蕪,這一驚人的自然變化讓當時人議論紛紛卻莫衷一是。直到多年以后,在不遠處的眉山境內出現了一位在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蘇軾,大家才恍然大悟。 這座山,以其全部的靈氣養育了蘇軾,自己才變得荒蕪。 當然,這顯然是經過粉飾的傳說故事,但是眉山的靈秀,都真實地流淌在了蘇軾的骨血里。他在后來的詩文中,也不斷回憶著這片熱愛的故土。 “吾家蜀江上,江水綠如藍。”他贊頌那碧綠的江水。“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眉翠掃空。”他鐘愛那高聳的峨眉山。“想見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錢。”就連家鄉的風物,他也覺得格外留戀。如果在一個夏季,你聞著荷花沁人心脾的香氣,聽著街邊 的各色小吃叫賣聲,沿著青石板路一直往前,來到眉山鎮的紗縠巷。你只要找到那一棵高大的梨樹,再看到一個小小的池塘,如果還聽到了瑯瑯的讀書聲,不用懷疑,那就是蘇宅了。 蘇軾曾經在《答任師中家漢公》中描寫過自己的居所:“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高樹紅消梨,小池白芙蕖。”可見這是一個幽靜的具有書香氣息的小康之家。 蘇軾是家中長子。他降生的這一年,父親蘇洵已經二十七歲了。這個歲數在今天可能還在貪玩和恐婚,但在古代已經是晚育的年紀了。 其實,蘇軾上面有一個姐姐,原本也還應該有個哥哥,可惜幼年夭折。此刻,蘇家終于盼得了一個兒子,難免對這個孩子寄予了厚望。 蘇軾的名字,是父親起的。“軾”字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車前也”,也就是設立在車子前面讓人憑倚的橫木,出自于《左傳·莊公十年》“登軾而望之”。蘇軾的字“子瞻”,“瞻”也是遠望的意思。“軾”這東西并不像車蓋那樣裝飾得富麗堂皇,也不同車輪一樣不可或缺。后來蘇軾的弟弟降生,蘇洵為其取名為蘇轍,“轍”字意為車輪碾過的痕跡,出自于《左傳·莊公十年》中,“下,視其轍”。“轍”字同樣和車子有關,并且和“軾”一樣,都是不容易被人們關注的部位。 我們都知道,古人的名字往往寄予了長輩的深厚期望,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的名字也是如此。慶歷六年,進京趕考失敗的蘇洵回來之后特意寫了一篇《名二子說》來解釋自己給兩個兒子取名的緣由,表達了自己對兒子的期望和告誡。 當時蘇軾十歲,蘇轍也有八歲了,兩個兒子的性格特征已經展露無遺。蘇軾小小年紀就表現出了驚人才華,所以蘇洵在文中告誡蘇軾,要像車前橫木一樣發揮作用卻隱藏鋒芒。蘇轍一直循規蹈矩,所以蘇洵希望他能夠像車輪印一樣處于禍福之間,安然度過一生(如遇到車翻、馬死等災難, 禍患也無法波及車輪印)。 不過,蘇軾降生的時辰并不算良時。在《東坡志林·命分》中,他曾經自言:“退之詩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磨蝎為身宮,而仆乃以磨蝎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 所謂星宿名,即黃道十二宮的天蝎宮。古人有星象之說,認為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人類自身是對應的關系。蘇軾晚年回顧自己的一生,認為自己屢次遭遇無端的誹謗是因為降生于天蝎宮之下,而中唐寫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的韓愈韓退之,也是降生于天蝎宮之下。 這當然是晚年他的自嘲之語,彼時剛剛出生的蘇軾還沉浸在全家的寵愛之中。而且蘇軾的降生對于他的父親而言,也有著別樣的影響。 蘇洵年輕的時候聰明非凡,文名遠揚。大凡聰明人,大都是有著極強的個性的。他總覺得,大好時光應該用來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而不是埋頭于枯燥的科舉考試。 年輕的蘇洵很喜歡游山玩水,即使是成家之后也不改習性,因為玩樂荒廢了學業,一直未能考取功名。《三字經》上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的句子,蘇老泉指的正是蘇洵。 可見二十七歲這一年,必然有什么事情深深地影響了蘇洵,讓他開始意識到時光不待人,該是時候開始發憤讀書考取功名了。毫無疑問,對他影響比較大的一件事情,就是蘇軾的降生。 男人的成熟,經常是從三件事情開始的:一個是娶妻成家,一個是看到父母老去,一個就是有了子女。 蘇軾出生后,蘇洵開始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了,他必須得承擔起一個父親的責任。此時他的兄弟還有姐丈,都已經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說心中沒有一絲羞愧,那也是假的。而大器晚成者,皆因厚積薄發,才能夠一鳴驚人。 蘇軾出生以后,家里面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六歲就送他進入私塾讀書。這是一個有著一百多人的大私塾,卻只有蘇軾和陳太初兩人*受老師的寵愛,或許是由于蒙學時期的老師是個道士的緣故,中晚年的蘇軾也頗為親近道家,*終達到了儒道佛三家的統一。 陳太初更是在長大以后干脆出家求道,道行極高。傳說他晚年前去拜訪朋友吳師道,吳師道贈予他金錢食物等,他出門二話不說就直接散發給了窮人,然后于門外盤膝沒了氣息。吳師道知道之后,立刻讓仆人去搬動他的尸體,當時正好是春節,仆人都覺得不吉利沒人愿意動手,陳太初突然微笑著睜開眼睛說道“不需要麻煩你”,然后自己步行到了金雁橋下死去。 除了私塾學習,蘇軾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他很愿意親近大自然,也很愿意享受生活,這些童年的生活后來都出現在了他回憶性的詩文中。 “川平牛背穩,如駕百斛舟。”他會在不用去私塾的時候坐在牛背上悠閑地看書。 “狂走從人覓梨粟。”他會在不讀書的時候和表弟一起去山上找野果。 “憶我與諸兒,飼食觀群呀。”他還會和同伴們圍在鳥窩邊上,給小鳥喂食。 在中年時期,他在一首《洞仙歌·冰肌玉骨》的詞序中,還回憶了自己七歲的時候和小伙伴一起聽一個朱姓的九十歲老尼姑講當年和師父入蜀主孟昶宮中的故事。當時老尼姑口誦了蜀主和花蕊夫人所作的一首詞,蘇軾居然還能記得前兩句,并且分辨出這是《洞仙歌》令,將之續上。 甚至天才一般的蘇軾,也有過像我們現在很多孩子一樣沒有完成父親布置的作業而被突然檢查時的驚慌失措。 “夜夢嬉游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計功當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莊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釣魚。” 當時蘇軾遠貶海南,夢見自己兒時被父親檢查背書,本來父親布置的任務是讀完《春秋》,結果他只讀到了桓公、莊公的部分。為此他憂心忡忡,坐立不安,就像是吞了吊鉤的魚一樣。 不過童年時期的蘇軾,就已經有許多非凡的表現。父親不在家的時候,蘇軾由母親程氏管教讀書。程家和蘇家是世代姻親,在當地也是頗有家產,所以程氏也受過一些教育,有一些不凡的見識。 有一次程氏正在教蘇軾讀《后漢書》,讀到了后漢時期的太學生范滂為了反抗把持朝政的閹宦而上書彈劾,結果被朝廷下詔誅殺,因為不想連累其他人,自己獨自慷慨赴死。臨走之前,范滂與兒子訣別:“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 意思是“我想讓你做壞事,可壞事是萬萬不能做的;我想讓你做好事,但我沒做壞事卻落得如此下場”,其中的無奈令人唏噓。 蘇軾對范滂充滿敬佩。他嘆息,如果自己長大后也做了范滂這樣的人,不知母親內心愿不愿意。程氏堅定地回答道:“你要是能做范滂,難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 讀史書,能夠從史書中學習前人的經驗。后來的蘇軾直言進諫,屢遭貶謫,不能不說他是一直在踐行著小時候的信念。 蘇軾八歲那年,也就是宋仁宗慶歷三年,宋仁宗大力起用范仲淹、歐陽修等人實行改革,并且根據范仲淹等人的意見,頒布了“慶歷新政”,一時間舉國沸騰,國子監的石介特意寫了一篇《慶歷圣德頌》來頌揚新政,這篇頌詩也傳到了眉山。年幼的蘇軾也在學校看到了這首詩,上面的字他全都認識,但是其中提到的人,他卻極為陌生。 在他的不懈追問下,老師為他一一講解了這首詩中提到的人物,歐陽修、范仲淹等人在蘇軾幼小的心靈中一下子就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后來他細心揣摩這些人的詩文,并且在父親的要求下寫過一篇模仿歐陽修《謝宣詔赴學士院,仍謝賜對衣、金帶及馬表》的文章,讓蘇洵大為滿意。*終蘇軾進入學士院,也多次得到皇帝賞賜的對衣、金帶和馬表等物,這篇少年擬作之文居然還真的派上了用場。 不僅如此,蘇軾還極為擅長從平常的生活小事中見出哲理,這也是他后來詩文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 蘇軾十一歲的時候寫過一篇《黠鼠賦》,從一只老鼠利用人的疏忽而逃脫這件幼年趣事,悟出了如果不能“一于汝而二于物”(做事專心,不受外物的影響和左右),那么即使“多學而識之”,也是“望道而未見”的道理。全篇十分簡短,但從這么一件生活小事中,就能夠悟出如此深刻的道理,且語言天真而風趣,足見蘇軾慧根之深。 像蘇軾這樣聰明的才子,其實歷史上并不鮮見,即使是同時期,和蘇軾一樣有才華的人也不為少數。但是能夠和蘇軾一樣有天分才情又刻苦努力的,就真的不多了。 蘇軾在父親蘇洵的言傳身教下,讀書之刻苦也是罕見的。古代教授學生提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非常強調背誦。一般的學生不過是將書中重點篇目的內容給記誦下來,這已經很不容易了,蘇軾則是將整本書都細心抄錄數遍,以至于都能夠橫流倒背,標點和前人注解也能夠牢記于心中。 如果我們去細讀蘇軾的詩文,經常會為他引經據典之浩繁而連連驚嘆。但是不同于那些掉書袋的腐儒,他引用起古書或者古事都是著重用其意,常常搭配上新鮮巧妙的比喻,而不是炫耀文采和自己的博學。以至于我們普通人讀來也不會感覺到佶屈聱牙,甚至經常會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在用典。 蘇軾之后,蘇洵的妻子再次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也就是蘇軾的弟弟,“三蘇”中的另外一位才子——蘇轍。蘇軾和蘇轍的關系十分要好,兩個人從小一起讀書。正如蘇轍的名字那樣,蘇轍一生都跟隨著自己的哥哥,不僅進京趕考是跟著哥哥一起的,在后來的政治斗爭中也一直站在哥哥的一邊。 兩人之間留下了許多詩篇,有的是分開的時候互相思念,也有的是兩個人一起進行的詩文唱和。那首*著名的詠月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蘇軾懷念弟弟蘇轍所作的。而且通過對比蘇轍和蘇軾的詩詞作品,我們會發現蘇轍在創作詩歌的時候,都是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在學習自己的哥哥,可見蘇軾對蘇轍的影響之深。 在民間的傳說中,蘇軾還有一個妹妹喚作蘇小妹,關于蘇小妹的故事甚至還被收錄在明朝馮夢龍編著的《醒世恒言》之中。 傳說蘇小妹聰明絕頂,能夠作極為精妙的回文詩,甚至在傳說故事中,蘇小妹還和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秦少游結為了夫妻。只是在現存的所有宋代資料中都無法證實有蘇小妹這么個人,而且秦觀在二十九歲才遇見蘇軾,彼時的秦觀也已經娶妻,自然不可能再娶蘇小妹為妻,所以關于蘇小妹的故事,只是百姓們對蘇軾太過喜愛,所以才衍生出了許多本來不存在的故事。 山河無限,風光大好。童年的蘇軾一直留在秀麗的眉山境內讀書學習玩樂,這美麗的水土帶給他的,是珍藏一生的回憶。 海子在《夏天的太陽》中喊道:“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人一旦長大,總在不得已之中,看世界的眼光便開始變化了,甚至由于遭遇種種挫折和磨難,開始有了厭世的思想。只有童年時期,才能夠用*單純的心去體會世間萬物,“當時只道是尋常”,年老之后回憶,才愈發能懂這人間的珍貴。
蘇東坡傳:此心安處是吾鄉 作者簡介
白凝,暢銷書作家,文學碩士。崇尚古典文化,熱愛文字和寫作,筆墨清雅。平日也喜歡翻閱古書古信,善于挖掘歷史細節里的情感內涵。著有《我在等風,也在等你》《眉眼如初,歲月如故》等作品。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