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48474
- 條形碼:9787305248474 ; 978-7-305-2484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風險與監管研究” (14ZDA043)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也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互聯網金融研究叢書”的組成部分, 在全面梳理國內外研究文獻的基礎上, 建立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 并按照從微觀至宏觀的邏輯層次, 深入研究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的市場結構與定價, 以及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對貨幣政策、金融穩定和實體經濟的影響, 進而提出完善支付監管框架和促進中國互聯網支付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研究 目錄
導論
**章 理論分析框架
第二章 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的歷史演進
第三章 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第四章 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第五章 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對金融穩定的影響
第六章 政策建議
研究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研究 節選
(選自本文導論) 三、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中國互聯網支付的迅速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中國金融體系的變革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在客觀上也產生了相應的金融風險,并為金融風險的傳播提供了通道,這對中國的金融穩定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為金融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中國的經濟學界急需對互聯網支付發展建立全面和客觀的系統性認知。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書將緊緊圍繞“中國互聯網支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這一研究主題,基于中國當下經濟金融重大現實問題,以支付經濟學為理論視角,通過借鑒國內外相關文獻和主流經濟金融理論,系統和深入分析了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的主要實踐,構建起理論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上,本書采用歷史分析法、理論分析法、數量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遵循微觀到宏觀的邏輯層次,將深入研究中國互聯網支付的市場結構與定價、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的歷史演進、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以及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對金融穩定的影響等,進而提出了促進中國互聯網支付穩健發展的政策建議。本書所做研究的技術路線圖如圖01所示。 (二) 研究方法 本書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歷史分析法、理論分析法、數量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 1. 歷史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是指根據可靠的歷史資料,提取出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角色和內容,再按照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先后順序,依據科學的方法進行斷代或分類,以分析研究主體歷史演進的方法。本書在第二章將按照萌芽階段、成長階段和規范化階段對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的歷史演進過程進行劃分和論述,各階段的斷代依據是*能體現每個階段不同特征的標志性事件的發生時間。 2. 理論分析法 理論分析法是指在研究具體事物時以主流、成熟和權威的經濟金融理論作為依據,通過建立理論模型或闡述理論機制,來分析所研究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內在機理等的研究方法。本書擬在**章構建全文的理論分析框架,包括主要概念辨析、中國互聯網支付的市場結構與定價和相關理論三個部分。在接下來的**章至第六章,本書將根據每一章節所研究的具體方向和內容,選取*科學且*合適的方式,通過建立理論模型或闡述理論機制的方式進行理論分析。 3. 數量分析法 數量分析法是指利用數學、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等方法對有關數據進行科學處理,以發現并分析經濟金融變量之間內在規律和聯系的研究方法。數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數據圖表說明法、事件研究法、計量檢驗、參數校準和數值模擬這幾類方法。因保密要求,中國的很多互聯網支付結算類數據是不對外公開的,已公開數據的數量較少,分布也較為零散,不利于進行大樣本的計量檢驗。限于數據可得性,并考慮與所研究的問題相適應,本書擬在**章至第六章,根據具體情況使用直接的數據圖表說明、事件研究法、計量檢驗、參數校準和數值模擬等數量分析方法對理論模型或理論機制進行驗證。 4.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以文獻資料和典型案例為素材,對研究對象進行具體分析和解剖,進而提煉出事物的一般性和普遍性規律的方法。本書擬在**章至第六章,對沒有相關研究數據且不適合使用數量分析法的部分章節,使用案例分析法作為替代。 四、本書的結構與主要內容 除導論和研究結論與展望外,本書共分為六章,其主要內容如下。 **章,理論分析框架。本章對互聯網支付、金融科技、數字貨幣和數字經濟這四個主要概念進行辨析,以便為全文研究的順利推進奠定基礎。本章詳細分析了中國互聯網支付的市場結構與定價,這是全文的微觀基礎。市場結構包括市場主體、產品差異度和廠商的市場份額,研究中國互聯網支付的市場結構與定價,即是研究中國互聯網支付的市場主體、產品差異度和廠商的市場份額這三者與互聯網支付產品定價之間的關聯。基于產業組織理論等,構建了一個包含了差異化的互聯網支付產品和壟斷廠商因素的拓展DS理論模型,來分析中國互聯網支付的市場結構與定價之間的關聯。分別從互聯網支付系統、商業銀行互聯網支付、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和非法定數字貨幣這四個視角,對各自的市場主體、互聯網支付產品差異度和廠商的市場份額與定價之間的關聯進行論述。限于數據可得性,本章使用數量分析法中的數據圖表說明和案例分析法對理論模型的結論進行驗證。本章還概括了相關主流經濟金融理論,主要包括產業組織理論、雙邊市場理論、金融發展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貨幣理論和金融監管理論。對主要概念的辨析、對中國互聯網支付的市場結構與定價的論述和對相關理論的闡述,共同構成了中國互聯網支付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的理論分析框架,進而成為全文的理論基礎。同時,作者認為,不應拘泥于“就支付論支付”的研究框架,而應沿用國內外通行的交叉研究方法,充分借鑒現有主流經濟金融相關理論,并結合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的主要實踐,特別是經驗與教訓,來研究互聯網支付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影響,其中互聯網支付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互聯網支付發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以及互聯網支付發展對金融穩定的影響這三個方面是有機統一和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的歷史演進。本章將對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過程中具有標志性的重要歷史事件進行年代考證,并基于經過年代考證的歷史資料對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進行斷代,將其歷史演進過程劃分為萌芽階段、成長階段和規范化階段。同時,本章將對歷史演進過程中每一階段重要歷史事件的時間、主體、內容和結果進行詳細闡述,以期清晰地展示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的歷史脈絡。*后,本章還專門研究了數字貨幣——互聯網支付的新發展。 第三章,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本章論述了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對消費、投資和進出口貿易的促進效應,在傳統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將互聯網支付和數據生產要素融入經濟增長決定模型中,構建了一個改進的經濟增長理論模型,并通過參數校準、數值模擬和計量檢驗的方法,對理論模型的結論進行驗證。 第四章,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紤]到互聯網支付系統的發展、商業銀行互聯網支付的發展和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發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本章將分三節分別論述互聯網支付系統的發展、商業銀行互聯網支付的發展和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發展對中國貨幣政策的影響。同時,本章第四節還將重點關注數字貨幣這一互聯網支付*新發展成果的法律屬性、貨幣職能、支付結算機制設計和研發進程,前瞻性地提出編號型央行數字貨幣的概念構想,并基于這一構想對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DC/EP)在解決貨幣需求層次模糊、貨幣供給內生性增強和貨幣政策有效性下降等難題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進行理論分析。 第五章,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對金融穩定的影響;ヂ摼W支付系統、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和非法定數字貨幣是目前互聯網支付發展對中國金融穩定產生影響的三個主要來源,本章將從這三個方面來論述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影響金融穩定的作用機制,并結合中國經濟金融運行的實際情況,分別構建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指數和金融穩定指數,在指數構建的基礎上,對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影響金融穩定的理論機制進行計量檢驗。 第六章,政策建議。本章主要根據前文論述的內容,從加強互聯網支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提升互聯網支付在增強貨幣政策有效性中的作用、完善互聯網支付體系風險管理水平以及深化基于審慎原則的互聯網支付監管創新這四個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其中,加強互聯網支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分別從優化商業銀行互聯網支付結算業務效率成本、引導第三方支付機構積極拓展新型支付場景以及加快推廣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二期這三個方面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提升互聯網支付在增強貨幣政策有效性中的作用,分別從開發互聯網支付系統支持貨幣政策操作業務功能、推進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發和測試進程以及探索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這三個方面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完善互聯網支付體系風險管理水平分別從改進互聯網支付系統的支付結算機制設計、形成互聯網支付市場多元化的競爭格局以及健全中央對手方(CCP)的運作機制這三個方面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深化基于審慎原則的互聯網支付監管創新,分別從建立微觀審慎與宏觀審慎相結合的互聯網支付監管模式、發展監管科技以提升互聯網支付監管有效性以及構建互聯網支付監管的壓力測試框架這三個方面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
中國互聯網支付發展研究 作者簡介
裴平 管理學博士,1993—2002年擔任南京大學金融學系主任,2002—2015年擔任南京大學商學院副院長,2013—2017年受聘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現為南京大學國際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教學名師,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導師,國家精品課程“國際金融學”負責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風險與監管研究”首席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兼任中國金融學年會理事、中國保險學會理事、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理事、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獨立董事專門委員會副主任、江蘇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江蘇保險學會副會長、江蘇互聯網金融協會副會長、江蘇上市公司協會獨立董事專門委員會主任。已出版《中國貨幣政策傳導研究》《美國次貸風險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研究》《互聯網+金融:金融業創新與重塑》《中國互聯網金融的歷史演進》等著作、教材20多部,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經濟學家》等期刊上發表論文290多篇,30多次獲省校級以上教學科研優秀成果獎。曾赴比利時、美國、日本、瑞士、墨西哥等多個國家高校攻讀學位或參加學術交流。 吳心弘 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為支付經濟學。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風險與監管研究”等11項課題,在《管理科學學報》《財經科學》和《新金融》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并參與撰寫政府決策咨詢報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