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絲綢之路區域合作新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4519
- 條形碼:9787519504519 ; 978-7-5195-0451-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絲綢之路區域合作新論 內容簡介
本書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重點探索文化產業、文化貿易、文化傳播等方面區域合作的機遇、挑戰與對策, 討論具體行業以及與不同國家進行經濟和文化交流的理念、戰略、方式與經驗, 為文化軟實力領域的區域合作與交往提供啟示和參考, 促進對外文化交流事業, 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及借鑒意義。
絲綢之路區域合作新論 目錄
理論探索篇
絲綢之路的文明交往意蘊探析……任思奇/
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機遇、困境與突破……任思奇/
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機遇與挑戰……郭繼紅/
中醫藥發展助力絲綢之路交流合作……蘇森森/
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挑戰與對策……蘭穎/
實踐探索篇
中歐班列的發展成效、問題及優化對策……黃浩/
文化貿易背景下的文化產業金融制度創新思考……趙桐/
區域合作文化產業基金的構想與可行性分析……趙桐/
中希文化交流與融通研究……郭繼紅/
中蒙俄廣電出版新聞領域合作的新發展……佟景洋/
阿聯酋迪拜酋長國互聯互通經驗探析……杜海昕宋國華/
新加坡大國平衡戰略探析……王一丹宋國華/
絲綢之路區域合作新論 節選
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機遇、困境與突破任思奇任思奇,博士,中共四川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當代社會文化發展研究。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成果。習近平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第2版。“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第2版。。至于當今時代,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就必須要使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昌盛,必須不斷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使中國從一個文化大國進一步轉變為一個文化強國。而文化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要有發達的文化產業。目前,世界各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各有不同,學界也未形成通說。2018年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中認為:“文化及相關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國家統計局,2018年4月2日,http://wwwstatsgovcn/tjgz/tzgb/201804/t20180423_1595390html。因此,國內大多采用“文化產業”概念,與其所指內容相似的概念還有“創意產業”“版權產業”“內容產業”等,由于其產品往往需要頗具創意的開發設計,為突出這一特征,國內一些地區開始使用“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概念。近年來,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較快,各種新業態迅速興起。據統計,“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8737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30%……對GDP增量的年平均貢獻率提高到55%”。“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八”,國家統計局,2019年7月25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24_1681393html。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文化對外交流的持續擴大,文化產品走出去已成為新的趨勢,但是相較于歐美、日本等傳統文化產業強國,中國文化產品的世界市場占有率仍然較低,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文化產業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機遇“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要使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文化產業不能僅滿足于占有部分國內市場,還必須要走出國門去開拓海外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總結提升,實現自我變革。“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一)“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精神指引文化產業“走出去”習近平指出:“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5月15日,第3版。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這些絲路精神成為始終貫徹的建設理念,為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提供了前進的指引。首先,和平合作理念為文化產業外向發展奠定了基調。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留下千古佳話的是善意的駝隊和友誼的寶船,而非戰馬長矛或堅船利炮。“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要獲取成功,采取的必須是、也只能是和平的模式,這是不可動搖的主旨。其次,開放包容理念為中國文化產業外向發展擺正了態度。古代絲綢之路跨越了數個文明,連接了眾多國度,匯集了大量不同的文化,形成求同存異、融合發展的壯麗詩篇。“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無論是自身做到尊重、包容其他文明,還是引導他國采取開放包容的態度,都更有利于自身在當地立足生根、良好發展。再次,互學互鑒理念為中國文化產業外向發展確定了方略。古代絲綢之路促進了沿線國家間的文明交流互鑒,商品的互換和人員的往來既實現了物質資料的互換,也促成知識觀念的交流。“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必定要重視相關領域的交流互鑒,既要推出中國文化產品和引進他國文化產品,也要學習借鑒沿線文化產業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后,互利共贏理念為中國文化產業外向發展明確了目標。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繁榮使沿線各國能夠共享各自在物質和精神領域創造出來的優秀文明成果,從而走向興旺發達。“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追求的同樣是利益,但絕不是要搞從沿線各國的同行那里搶奪“蛋糕”的零和游戲,而是期望與沿線各國的同行合作把“蛋糕”做得更大,讓大家都過得更好。(二)“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內容支持文化產業“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以不斷推進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加強“五通”建設為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提供了強大的支持,使其可能走得更穩、更遠。**,政策溝通為中國文化產業外向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任何實務領域的對外交往要深入和擴大發展,都需要國家的幫助、政策的支持,只有通過國際外交的形式,交往各國才能達成政治互信和合作共識,形成相關法律法規、戰略規劃、決策方案的對接,如此方能更順利、有效地推進交往。“一帶一路”倡議始終致力于在雙邊、多邊框架下推進文化領域的合作,加強文化相關產業的政策溝通與對接是其應有之義。在已經簽署的合作協議中,涉及不少新聞、旅游、體育、藝術、教育等文化產業領域,為文化產業“走出去”提供了堅實基礎。第二,設施聯通為中國文化產業外向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基礎設施的對接是任何交往活動規模擴大和程度加深的前置條件,“一帶一路”倡議中正在形成的基礎設施網絡既包括傳統的公路、鐵路、航道等交通設施的連接,也包括電力、油氣管道等能源設施的連接,還包括光纜、衛星等信息通道的連接。而文化產業“走出去”既要運輸具有文化附加值的實體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人員,又需要能夠高效傳播非物質形態文化產品的現代網絡通信技術,因此設施聯通對其而言是極為重要的輔助條件。第三,貿易暢通為中國文化產業外向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撐。要實現各類文化產品的出口,必然面臨通關成本、營商環境、產業配套、結構升級、增長點發掘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不斷提升沿線各國的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程度、改善營商環境、創新商業模式、消除非關稅貿易壁壘,文化產業作為一種傳統貿易與現代新業態高度融合的產業,正需要*優化的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支持,故完全可能從一整套激勵方案中獲得*大的利益,實現自身的發展。第四,資金融通為中國文化產業外向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與沿線國家開展了廣泛多樣的金融合作,使各行業的發展都獲得便利。中國文化產業走向沿線各國,離不開當地的金融服務,包括存貸款、結算、清算、匯兌、財務顧問、風險管控、股權融資、支付技術等。金融領域的深度合作有利于為文化產業提供更有力的資金支持和金融便利。第五,民心相通為中國文化產業外向發展提供了社會根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跨國、跨文化、跨領域的重大戰略構想,對沿線各國人民群眾的生活必然產生巨大影響,倡議自始便高度重視民意基礎和社會根基,想方設法獲得各國民眾的認同感。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既需要民心相通的社會根基,又能夠進一步促進民心相通。就前者而言,文化產業的產品通常具有高度的文化附加值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成果,“一帶一路”倡議涉及多個文明,數十個國家,各國都有自己獨特而豐富的文化,當外來文化進入時難免與本土文化發生碰撞,民心相通實際上是情感的認同,有利于消除文化上的摩擦、誤會,實現深度對話交流。就后者而言,文化產業“走出去”本身又帶有文化傳播、對話、交流的意義,通過將文化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走進他國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加強相互理解和認同。(三)“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目標鼓勵文化產業“走出去”習近平主席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已經邁出堅實步伐。我們要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行穩致遠,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5月15日,第3版。并提出要將‘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的發展目標。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文化產業的對外發展,也必定在諸多方面給予文化產業更多的支持和鼓勵。**,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需要鼓勵文化產業“走出去”。中國主張各國之間形成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和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彼此尊重、化解爭端、消除危機與不公。實現這些主張的關鍵之一在于要傳播中國聲音,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單純依靠政治宣傳要達到良好的效果并不容易,特別是價值觀的傳遞,往往需要將之融入人民群眾易于接受、喜聞樂見的一些文藝作品、文化產品中去,隨著這些文化產品投入國際市場,能增加他國人民對中國文化價值的認同,使中國的意見獲得更多的聲援。第二,要將“一帶一路”建成繁榮之路,需要鼓勵文化產業“走出去”。“一帶一路”始終聚焦發展這一根本性的問題,不僅追求中國的發展,更追求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為了保持經濟增長活力,沿線各國必須保持多方面、多領域的合作。文化產業作為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各國的重視,在發達國家通常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在發展中國家則是經濟增長的新興力量。放寬文化產業限制、促進文化產品貿易、深化文化領域合作等通常是“一帶一路”倡議下經貿合作協議的重要內容。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潛力較大,依托“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更能為中國和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做出應有貢獻。第三,要將“一帶一路”建成開放之路,需要鼓勵文化產業“走出去”。“一帶一路”致力于搭建開放型合作平臺,創建開放發展環境,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在各領域的國際貿易中,各國基于保護本土文化的目的,往往設置較高的文化產業貿易壁壘,即便在WTO規則中也有自由貿易原則的文化例外條款。但由于人們對于異域文化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貿易壁壘的阻隔效果越來越低。中國文化產品參與國際競爭,一方面,雖然尚不能抗衡西方既有的優勢,但也給予了各國人民更多的消費選擇,使世界文化市場相對更為多樣、更為平衡,并獲得可觀的利潤,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示范效應;另一方面,文化產品的文化傳播功能也能使開放發展的理念得到更有力的宣揚和更廣泛的認同。第四,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需要鼓勵文化產業“走出去”。創新是發展的重要動力,“一帶一路”倡議本身就是在傳承基礎上形成的偉大創舉,創新驅動發展也是“一帶一路”倡議堅持的理念。文化產業正是極為重視創新性和創造力的產業。一些國家使用的“創意產業”和我國2019年來一些地方使用的“文化創意產業”概念更凸顯了創新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又往往與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前沿深度合作,形成創意集群。鼓勵文化產業“走出去”并展現出其創新創意能力,有利于形成示范標桿,優化創新環境氛圍,聚集創意資源。*后,要將“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之路,需要鼓勵文化產業“走出去”。習近平主席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9年5月16日,第2版。文明交流互鑒的途徑和領域眾多,就前者而言有貿易、外交、留學、移民、訪旅等,后者一般可分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面。其中,各文明創造出的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是文明交往的重要內容,文化產品承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以多樣的形式通過不同的渠道直接深入到人民群眾之中,承擔起增進文明對話、消除文明隔閡的重要任務。二、“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雖然“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推動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并為其提供了豐富的機會,但中國文化產業的外向型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而是面臨眾多亟待克服的困難。(一)國際競爭力總體較低目前我國文化產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經國家統計局核算,“2017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472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2%……比上年增長128%”。“2017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2%”,國家統計局,2018年10月10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10/t20181010_1626867html。增長速度超過同期其他產業,仍屬于朝陽產業。十八大以后,隨著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戰略的推進,相關貿易額增長比較迅速,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10238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了154%。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總額為1848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了432%,單出口額就占1628億美元,而2008年僅為554億美元。“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八”,國家統計局,2019年7月25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24_1681393html。可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文化產業外向型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總體上而言,中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仍然不足。一方面,中國文化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仍然相對落后。就其增加值的GDP占比而言,2013年世界平均值為526%,已高于中國2018年的水平,相較于其他文化產業發達國家的8%—12%而言,仍有較大差距。“世界主要經濟體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及特點”,國家統計局,2014年12月8日,http://wwwstatsgovcn/tjzs/tjsj/tjcb/dysj/201412/t20141209_649990html。另一方面,中國在世界文化產品出口市場中所占份額雖然已超過1/4,成為世界文化產業大國,但產品層次較低、附加值較低,缺乏核心競爭力,故不可謂是文化強國。中國文化產業要繼續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發展,必須著眼于發掘和掌握核心競爭力。(二)優質品牌效應缺乏優質的品牌是文化產業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且種類繁多,但由于整體上起步較晚,尚不成熟,還沒有形成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產業品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深化改革發揮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日報》2014年5月11日,第1版。一個優質的品牌具有極高的公眾知曉率、好感率和認同度,使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的傾向性更加明顯。一些世界著名的文化產品品牌,通過增加產品附加值和提升銷售量而帶來的超額利潤極其可觀。除了商標品牌以外,文化產業的品牌還可以是區域性的文化象征符號,雖不具有獨占性,也有較高的價值。例如成都市有眾多涉及大熊貓的文化產品,它們可能來自不同的企業,但吸引消費者的并非某個企業的具體商品品牌,而是大熊貓這一元素,故成都市提出了要實施“天府大熊貓”品牌戰略,“推動大熊貓文化‘走出去’,提高天府大熊貓品牌國際傳播能力”。成都市社會科學院編著:《成都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105頁。作為“一帶一路”國內重要節點城市,熊貓文化及其產品走向沿線國家且廣受歡迎,為成都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更豐富的機會。但遺憾的是,類似的成功案例并不常見。當然,品牌的打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有賴于產業鏈的發展、傳播渠道的拓寬、文化資源的挖掘、營銷模式的創新等。(三)產品創意性不足創意與創新是文化產業的生命,也是*關鍵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目前,我國文化產業體量雖大,但許多文化企業都沒有掌握高價值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較為初級且同質化嚴重。*突出的例證即是各景點的“旅游紀念品”銷售,“旅游紀念品”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其原本的意義在于“睹物憶景”,使消費者在旅游歸去之后,能通過觀看紀念品而回憶起旅途的見聞,是旅游文化產業的一部分。但當前全國各地旅游紀念品千篇一律,放置一段時間后,甚至令人無法想起在何處購買。而一些本身具有高度獨特性的文化資源,其開發的文創產品雖然特征顯著,但在形式的創意上又無法跳出“旅游紀念品”的怪圈。更令人遺憾的是,一些中國文化元素呈現出“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狀態,如三國文化元素在日本文化創意產業中有大量廣受歡迎的作品,花木蘭在美國好萊塢的創作下聞名世界。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前述“低端”文化產品走出國門,短時間內會因剛剛出現在國際市場而暢銷,但卻難以長久,且初級產品的附加值較低、利潤微薄,不利于文化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四)文化認同存在沖突世界上不同地區生活著的人們在其生產與生活實踐過程中,受制于客觀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故創造出不同的文化。“一帶一路”倡議共建國家橫跨多個文明,各自皆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文化產業走出去,就是要推銷文化產品,而文化產品必定附帶有文化內涵,若文化產品的文化附加意義與產品輸入地文化存在沖突,則很可能在面對當地的審查制度時無法通過。即便是在審查制度相對寬松的國家和地區,文化上的差異也很可能導致消費者的反感進而使產品遭到民間的抵制。此類非關稅壁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將對文化產業“走出去”造成障礙。(五)消費能力與意愿存在不足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文化消費會快速增長;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文化消費會出現井噴”。吳石磊:“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第1頁。而在人均GDP更低時,人們更傾向于滿足基礎需要的消費。近年來,全球經濟的疲軟態勢并沒有得到轉變,世界各國或多或少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一帶一路”倡議共建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本身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較低,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世界經濟的不景氣對其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人民群眾的微薄收入大多用于購買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對包括文化產品在內的其他產品的消費能力較低。還有部分沿線國家長期處于動蕩之中,政權不穩、內戰不斷,尚不能安居樂業的當地人民群眾大多缺乏消費文化產品的意愿。中國文化產業走向這類國家,則可能面臨難以開辟市場的困境。三、“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路徑雖然存在一系列的困境,但是中國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朝陽產業,仍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采取適當的對策,發現正確的道路,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倡議所提供的機會與支持,方可使中國文化產業快速崛起,為此至少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推進創意核心的文化產業鏈形成文化產業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擁有較為復雜的產業鏈結構,但目前中國的文化產業鏈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產業鏈較短,產業結構不甚合理。具體表現諸如:大多數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之間并沒有形成緊密的聯系合作;企業大多從事低端產品的生產、銷售,且路徑相對狹隘;企業生產活動大多在單一領域或部門進行,未以核心創意形成豐富的衍生產品等。中國文化產業若以此狀態參與國際競爭難以取得優勢,更無法在全球文化產業鏈中掌握主動權。完善中國文化產業鏈,關鍵在于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創意設計,這是整個產業鏈的源頭。以迪士尼為例,公司在掌握了一系列核心角色的知識產權的基礎上,推出影視動漫作品、故事書籍、玩偶玩具、主題公園、舞臺演繹、貼標生活用品等豐富的文化產品,形成完備的產業鏈經營模式,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當然,核心創意的價值又由其消費者的認可程度來決定,得到消費者的高度認可后便可形成富有影響力的品牌,而這個過程可能是長期的經營,也可能是互聯網上的一次狂歡。無論如何,*重要的仍在于創意設計,而創意本身往往來自天才的靈感和長期有素的訓練,這又有賴于創作主體所處的環境。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能夠為主體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社會環境乃至文化環境,有利于創新創意的迸發。(二)提升文化產業科技融合度在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與文化之間的結合日益緊密,如果說作品創意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源頭,那么科技則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生長動力。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各類以技術為基礎的新業態快速生成,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具有劃時代意義技術的普遍應用,導致諸多革命性變化,在產品形式、傳播方式、經營模式等方面與互聯網的結合越發緊密,注重線上與線下的聯動。以當下流行的某對戰競技游戲為例,該產品在發布時僅為一款手機游戲,由于其優秀的創意設計,迅速風靡并獲得巨大利潤并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游戲運營公司隨即以之為基礎,推出該游戲的職業電子競技系列比賽,并成為國內*火爆的賽事之一;授權合作的動畫公司制作游戲內人物的動漫作品,在互聯網視頻平臺創造單集數億次播放量的業績;授權知名電子產品、服裝、文具等生活學習用品生產商推出特色聯名產品,一經推出即被搶購一……
絲綢之路區域合作新論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姜淑芹,博士,教授,四川外國語大學碩士生導師,美國克勒蓋特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者、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訪問學者、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外國文學與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2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出版專譯著10余部,發表論文20余篇。 副主編簡介: 蘭穎,博士,成都中醫藥大學講師,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醫藥文化傳播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研究。近年來主持和參與廳局級及以上項目5項,出版專(編)著2部,發表論文10余篇。曾榮獲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彩一課”講課比賽三等獎,全國中醫藥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彩一課”講課比賽一等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