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魯迅研究筆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3708
- 條形碼:9787100203708 ; 978-7-100-20370-8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魯迅研究筆記 本書特色
對魯迅思想的把握,有根有據,成一家之言;對魯迅靈魂的剖析,中肯體貼,細微處見真精神。
魯迅研究筆記 內容簡介
《魯迅研究筆記》是一部論文集,作者是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館員、魯迅研究專家王得后先生。王老師長期從事魯迅思想研究,發表專著若干,研究水平和成果得到錢理群、陳平原等有名學者的認可、稱贊,是中生代魯迅研究的主要學者。錢理群教授親自從王老師眾多研究著作和論文中,為本書選取了20篇文章,編為五輯,并為每一輯寫了點評,為全書撰寫了總評和前言。全書的五個部分,分別闡述了魯迅思想的總體性質,處在婚戀、母子、父子關系中的魯迅的靈魂樣態,魯迅對孔子和孔學的批判,與左翼文學的異同,以及一些余論和雜文。全書研究功底扎實,引述精博切要,對魯迅思想的把握,有根有據,成一家之言;對魯迅靈魂的剖析,中肯體貼,于細微處見到魯迅的真精神。
魯迅研究筆記 目錄
前言(錢理群)
輯一 立人:魯迅思想的出發點、歸宿與中心
《魯迅教我》題記
致力于改造中國人及其社會的偉大思想家
魯迅思想中的人性問題
[錢理群評點]
輯二 “一個看透了大眾的靈魂的人的靈魂,是怎樣的”——《〈兩地書〉研究》
“相依為命,離則兩傷”
在母親和兒子之間
走人生的長途
[錢理群評點]
輯三 魯迅與孔子的根本分歧
魯迅與孔子的根本分歧
魯迅為什么“絕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
魯迅為什么反對“中庸”
[錢理群評點]
輯四 魯迅文學與左翼文學的異同
魯迅文學與左翼文學異同論
魯迅思想的否定性特色
魯迅與成仿吾們的分際——“魯迅左翼思想”的特質之一
在暴力與暴力革命的年代——關于魯迅左翼思想的一點思考
[錢理群評點]
輯五 接著繼續講
從魯迅出發,回到人類生存、溫飽和發展的抗爭——為一九九三年“魯迅研究的新路向”研討會而作
從“索薪會”到“走投無路”
擠
魯迅為什么憎惡李逵
國民性是根本的政績
奴隸語言和奴才語言
生存不是茍活
[錢理群評點]
“如一箭之入大海”——《魯迅研究筆記》總評(錢理群)
王得后學術年表
魯迅研究筆記 節選
“如一箭之入大海” ——《魯迅研究筆記》總評 得后將他的兩部主要的魯迅研究著作《魯迅教我》和《魯迅與孔子》都獻給李何林先生,自然大有深意。這不僅是要對李先生把自己引入魯迅研究界表示感謝,更是對他的魯迅研究 表達敬意。得后在《魯迅研究一個重要方面軍的代表—紀念李何林先生誕生一百周年》一文里,將李先生“魯迅研究的學術遺產”概括為三個方面:其一“終身信奉魯迅思想,把它作為自己革命一生的指南,并希望推己及人,因而力主向青年普及魯迅,宣講魯迅”;其二“不唯上,不阿世,不講情面,不為流行的時尚觀點所左右,心懷堅定的魯迅信仰,表現出難能可貴的特操”;其三“對于魯迅作品,運用逐字逐段的‘串講’的方式,細心地嚴謹地領會魯迅的思想”,“證實與證偽”,“開今日‘細讀’‘精讀’魯迅的傳統”。應該說,李何林先生領軍的這一魯迅研究的“重要方面軍”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歷史條件下,是有了新的發展的。得后和王富仁都是重要成員,我自己也愿意忝列其中。當然,我們也并不完全認同李何林先生的觀點,如得后所說,“李先生既留給我們寶貴的遺產,也留給了我們時代性的教訓”,需要有新的發展。我們要繼承、發揚的是*關鍵的兩條:一是以魯迅思想作為基本信念,以研究和傳播魯迅思想為自己的歷史責任;二是堅持魯迅研究者應有“特操”,“不唯上,不阿世,不講情面,不為流行的時尚觀點所左右”。在我們看來,魯迅是一位在現當代中國少有的具有原創性的思想家,以他的思想為基本信念,是一個自然的選擇。魯迅是五四啟蒙傳統的*重要的代表,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新啟蒙運動中,研究與傳播魯迅思想正是時代的需要與必然;而魯迅思想又超越了啟蒙主義,在后啟蒙時代也依然能夠不斷給我們以新的啟示。這絕不是將魯迅“神化”;得后、富仁和我都堅定地認為,現在的問題,恰恰是對魯迅思想的豐富性、復雜性、原創性、前瞻性,他對中國與世界的現實與未來的作用和影響,遠遠估計與認識不足,一切都還僅僅是開始。何況今天的中國,還遠遠不是“敞開來談魯迅”的時候。得后在回憶深知、真知魯迅,身為魯迅的朋友和研究者的楊霽云先生的文章里,特意提到楊先生的一個判斷:“改造中國人,改造中國社會,確是魯迅終身致力的信念。但社會勢力堅于原子核,至今收效如何,有目共睹。……到誕辰四百年的時候,倘能稍有成效乎?”“立人,目的在改造人及社會,不 是短時期所能見效……要代代戰斗下去”:這都是難得的清醒之言。楊先生還說,“‘文人的鐵,就是文章’,但這文章是在‘制藝’,‘策論’以外的。尤須注意,此‘鐵’往往與‘鐐’、‘牢’相連”,研究與傳播魯迅思想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在霽云師門外》,收《人海語絲》) 在深知這一切以后,當有人問得后:“如果有來世,你愿意生在哪個國家?”得后回答說:“中國。”“如果有來世,你愿意做什么工作?”得后回答說:“研究魯迅。”得后并不回避他對中國和中國國民性(得后稱之為“漢民族的特質”)的悲觀與絕望;但他依然相信:“一個養育了魯迅的中國,他一定會愈來愈多的認識魯迅,信服魯迅,接受魯迅”,必將走向“立人” 而“立國”之路,“像魯迅那樣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垂死掙扎集??寫在前面》)不能簡單地把這看作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夢想,這背后有著對魯迅立人思想的堅定信念。 從這樣長遠歷史的大視野來看我們這一代的研究,既不難看出其價值—畢竟有了一個新的開始;但同時更顯示出其局限性。得后說,“魯迅是個作家,可我沒有藝術感。魯迅是個思想家,可我沒有理論思維。魯迅是個翻譯家,我是外文文盲。魯迅‘幾乎讀過十三經’,我不懂文言文。魯迅是個革命家,我只能逆來順受”,“我自信我對魯迅有所領悟,但我自知我不能讀得很好,達到滿意的程度”。他所說的都是老實話,說出的正是包括我在內的成長于“與人類文明全面決裂”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根本性弱點。我們根底不厚,先天不足,全靠后天的勤奮,才取得一點有限的成果、“有缺憾的價值”。唯一可以自慰的,是得后說的,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我們有了覺醒,沒有“成為魯迅深惡痛絕的‘理想奴才’,‘萬劫不復的奴才’”(《垂死掙扎集??寫在前面》)。于是,就有了得后對自己的總體評價;在我看來,也適用于對包括我在內的這一群人的研究的評價:“成績是這樣單薄、膚淺”,影響也有限,但“也許并不平庸”。(《〈魯迅教我〉題記》) 錢理群 二〇二一年五月十七日至六月一日寫 六月二十三日改定
魯迅研究筆記 作者簡介
王得后,著名學者,曾任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館員。1957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76年調入北京魯迅研究室,從事專業研究。著有《兩地書研究》、《魯迅心解》、《(吶喊)導讀》、《魯迅與中國文化精神》、《人海語絲》、《世紀末雜言》等專著。 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并任清華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魯迅學會理事。 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魯迅、周作人研究與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心靈的探尋》《與魯迅相遇》《周作人傳》《周作人論》《大小舞臺之間——曹禺戲劇新論》《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的東移》《1948:天地玄黃》等。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