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給孩子的國學常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463443
- 條形碼:9787548463443 ; 978-7-5484-634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給孩子的國學常識 本書特色
國學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是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和追求,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高度總結,是中華兒女的血脈、精神和靈魂,也是中華民族存亡的根本。 今天,國學,不僅僅是傳統文化、先進文化、時尚文化,更是一種傳承于歷史現實的中正文明、和諧文化。了解國學常識,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國學,是當今每一位炎黃子孫應盡的光榮義務。 內容很全,算是國學大綱了吧,只是翻了幾頁,求知欲就被激發啦。 這本書講解的簡單易懂,是本好書,能夠讓我浮躁的心靜下來。 《給孩子的國學常識》一書,語言表達能力到位,讓孩子對國學認識更加深入了。
給孩子的國學常識 內容簡介
《給孩子的國學常識》分詞條解釋和經典論著兩部分,囊括了政治、經濟、哲學、倫理、文學、禮俗、人物等與國學有關的內容。諸葛亮一生神機妙算,他都建立過哪些功績?大詩人李白一生經歷過怎樣的坎坷?人淡如菊的李清照是怎樣成為名垂千古的詞人的?這些問題都屬國學范疇,它們并不高深莫測。它們就在我們周圍。讀懂這些疑問,孩子們就擁有了一把開啟精神家園的鑰匙;身處其間,即可以穿越時空,看華夏千年光陰游走,看它們所歷經的燦爛輝煌。
給孩子的國學常識 目錄
政經
華夏
四夷
漢族
匈奴
鮮卑
突厥
回鶻
羌
契丹
女真
蒙古
秦朝
漢朝
三國
西晉
東晉
五胡十六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縣
皇帝
宰相
三公
九卿
三省
六部
翰林院
國子監
軍機處
八旗制度
哲學
陰陽
五行
太極
有無
名實
動靜
形而上與形而下
氣
道
理
性
天理人欲
良知良能
致良知
天人合一
天人感應
人皆可以成堯舜
為我
道法自然
格物致知
文學
六書
四聲
字母
訓詁學
詩
古體詩
近體詩
詞
曲
賦
駢體文
八股文
雜劇
傳奇
筆記小說
章回小說
詩話
玄言詩
田園詩
山水詩
宮體詩
新樂府運動
江西詩派
臺閣體
唐詩派
宋詩派
詩界革命
花間派
婉約派
豪放派
古文運動
公安派
桐城派
講史小說
神魔小說
世情小說
才子佳人小說
公案小說
譴責小說
詩言志
詩緣情
詩無達詁
美刺
溫柔敦厚
知人論世
文以載道
風骨
倫理
……
經典論著
給孩子的國學常識 節選
《給孩子的國學常識》: 政經 華夏 中國的古稱!叭A夏”二字源于何處,一直有很多種說法!掇o!氛J為,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渡袝氛J為,夏,指大。因此大國稱夏。“華夏”指中國。有的學者認為,夏,是源于中國歷史上的**個王朝——夏朝;華,則源于中華始祖伏羲的故土——華胥國。華先于夏,“華夏”之名由此而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認為,“華夏”是中國和漢族的古稱。“華”指“榮”,“夏”指中原人。公元前2100年至前770年,黃河中下游的夏族、商族、周族,他們同其他部落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華夏族。以上說法見仁見智。通常我們認為,在公元前4000年,黃河流域居住著夏族,晉南關中一帶居住著華族,而在淮河以南和漢江流域居住著蚩尤的祖先。公元前2700年,夏族領袖黃帝東進,戰勝了華族領袖炎帝,后來炎、黃兩族聯手滅掉了蚩尤,占據了整個中原,逐漸形成了華夏族。因為有著先進的文明,在后來的歲月里,華夏族漸漸又融合了藏緬族、吐火羅人、東夷、通古斯族、西戎、祝融氏、蚩尤后代及匈奴、鮮卑等族,進一步擴大。到西漢時,就產生了以華夏族為基礎的全新民族:漢族。簡而言之,“華夏”實際上就是中原民族與周邊蠻夷異化而又同化的產物,它不是單一的民族,而是以華夏文化為紐帶結合起來的“民族聯合體”。四夷 華夏民族對周邊文化相對落后的民族的總稱。華夏族大約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前771年,歷夏、商、周三代。三代并非源出同族,但在相互的兼并中逐漸融合,成為了一個民族共同體。華夏族按照東西南北的方位,將周邊落后的民族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總稱“四夷”或“蠻夷”! ∫牡淖宸Q,以甲骨卜辭關于尸(夷)方的記錄為*早。西周金文則正式出現了“東夷”的稱謂。整個西周時期,東方諸夷都是周王朝的勁敵。文獻記載周對東方的戰爭中,出現了東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的稱謂。由于族源直接繼承兩昊(大昊、少昊)部落,因此雖為夷人,但與夏、商、周三代仍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三代東夷的苗裔,都已融入華夏民族之中。秦漢后,東夷除了指先秦的東北夷,又將倭人列入,泛指東方的民族和國家。蠻,在文獻記載中,常指南方民族,如三苗、百越、楚、濮、群蠻、巴等。其實不專指南方。《史記·匈奴列傳》說:“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笨梢娫谖髦芤詠,也用作非夏族的通稱,并且和“夷”一樣可以用作與夏對舉,稱為“蠻夏”。南蠻的總稱.大概出現于戰國!秴问洗呵铩な丫[·召類》說:“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禮記·王制》說:“南方日蠻,雕題交趾。”南蠻族系復雜,長江中游有三苗、楚、群蠻;長江中上游有濮、巴蜀;長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有很多分支,如秦漢之際的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甌等);云貴高原西南夷的先民也不止一個族系。戎作為族稱始于周代。在滅商以前,戎是用來稱呼在周原附近與周為敵的各部落。其時,周的勁敵主要集中于周原以西隴山地區,故被稱為“西戎”。商亡,為表示對商的敵愾,又稱“戎殷”“戎衣”。西周中葉,“徐”為周的東方勁敵,雖屬東夷,確往往稱之為“徐戎”,此稱一直延續至春秋戰國。“西戎”,從西周到戰國,主要指氐羌系各部落;秦漢以后,狹義上指氐羌諸部,廣義上則包括中國西部各民族。狄作為族稱,始于春秋中葉。狄的本義,按王國維的考證,應是“遠”與“剔除”的意思;此外另有“強悍有力”“行動快疾”的釋義。春秋初,其在秦、晉、鄭、衛等國以北,當時仍被稱為“戎”。到春秋中葉,“北狄”一詞出現。此后近一百年的時間里,又陸續出現了赤狄、白狄、長狄等分支。在整個春秋時期,戎、狄有時仍會混稱,有的部落兼有戎、狄兩種稱號。進入戰國,狄的主要部分已經分化,有部分隨胡人南下而融入胡人當中,成為匈奴的重要來源之一。華夷五方格局的形成經歷了春秋、戰國漫長的歲月,概念也在不斷變化。唐時,就有將日本、高麗、波斯、天竺等國列入四夷的記載。可見,四夷的定義也始終是相對和變化的! h族 漢族是古代華夏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融合而成的中國主體民族,有著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從約公元前7000年起,當今漢族主體的一部分巴楚人在長江流域發展。前5000年左右,漢族的另一來源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并開始逐漸發展。前2700年,活動于陜西中部地區的姬姓黃帝部落與南部姜姓炎帝部落發生爭戰,阪泉之戰后,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后兩個部落結為聯盟,并攻占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西周大一統王朝以來,境內多民族共存,不斷融合,形成了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和淮河、泗水、長江和漢水流域的楚族。二者的逐步形成,即今天漢民族的前身。春秋戰國時期,征戰頻繁,華夏族同周邊民族進一步融合,與楚族、秦族及陸續進入中原地區的夷、蠻、戎、狄等族也逐漸融合。很多古國消失了,被融入到了經濟文化先進的大國之中。秦滅六國后,隨著文字、度量衡等的統一,古民族的界限被進一步打破。不久,秦朝滅亡,劉邦建立漢朝,以“漢”為國號。此時的中國疆域空前擴大,以先秦時期的楚族和華夏族為核心,一個統一的漢民族形成了(統一的漢民族文化成于秦漢之際,是目前學界較為普遍的看法)。此時,漢族人口仍集中分布在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地區大規模遷徙。到明、清時,由于統治階層的民族政策,南方漢族人口首次超過了北方。辛亥革命后,漢族又逐漸遷徙至中國東北地區。漢族的人口能有今天的規模除了在歷史上不斷融合其他少數民族而壯大興旺外,與兩個大的發展時期亦息息相關:一個是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一個是宋遼夏金元至明清時期。兩漢之際,漢族之初人口約有五千萬,經過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飛速發展,到宋代時人口已突破一億。再經宋遼夏金元至明清的發展,到清代道光時人口增至四億多,成為了中國人口*多的民族。今天,漢族仍是中國的主要民族,人口為128631萬(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占全國總人口91.11%!
給孩子的國學常識 作者簡介
李異鳴,知名作家,圖書策劃人,成功策劃百余部青少年讀物。曾策劃出版過《越玩越聰明的思維游戲叢書(共六冊)》《藍皮輕經典(現代文學叢書共十冊)》《給孩子的智慧經典(共六冊)》等眾多書籍,深受讀者歡迎。
- >
山海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