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重述張愛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2214
- 條形碼:9787108072214 ; 978-7-108-0722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述張愛玲 本書特色
資深張愛玲研究專家,貢獻的張愛玲后半生*完整傳記;求真、求實的態度,揭示《小團圓》的秘辛,分析張愛玲人生與文學,進而提出顛覆性的觀點。
重述張愛玲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是資深張愛玲研究專家,深具影響力的《張愛玲文集》編者。近些年來,張愛玲諸多遺作和書信紛紛出版,其生平與傳記材料的來源豁然拓寬,本書是張愛玲生平與創作研究一項具有突破性的近期新成果,作者經過對已有大量資料的縝密研究,貼近事實,重理張愛玲生平,尤其是其后期經歷與境況,揭示《小團圓》小說從成稿到被“攔截”再到被廢棄,如何映照出張氏一段重要的人生與心路歷程,隱藏著不為人所知的秘辛。借助于這一研究,本書完成了一次對張愛玲故事回歸實情的重述。
重述張愛玲 目錄
引言
一個文學“造神”工程——張愛玲生平與傳記材料的來源豁然拓寬——我們究竟如何講述張愛玲的故事?——平視的好處——圍繞《小團圓》,她的故事又有起伏延展
上編 更新傳記
**章 天津、上海、香港
**節 家世與童年
兩三歲時隨家人遷住天津——她的正式名字應是張允偀—— 張家在北方是一個望族 ——李鴻章的曾外孫女——其母黃素瓊也出身官宦世家 ——“貴族后裔”的光環——他們“靜靜地躺在她的血液里”——八歲時他家又搬回上海
第二節 天才的古怪女孩
—個早慧的孩子 ——閱讀催生了書寫的愿望 ——發表在圣瑪利亞女中校刊上的作品——中學的學習成績并不太理想 ——物理考試不及格——父母離婚 ——對繼母內心是排斥的 ——“監禁”事件始末—— 《天才夢》與“天才病”——母親所做的早期“干預”之失敗 ——一段不愉快的母女相處
第三節 求學與港戰
港大生活——結識炎櫻——母親到訪香港——令她深深悼惜的英國教師——親歷香港之戰——“差點炸死了”——“一個不負責任的,沒良心的看護”——回上海去
第二章 上海
**節 淪陷區文壇新星
從香港回到上海——*后一次見她父親——賣文為生:輟學之后的無奈之選——英文隨筆與影評寫作——小說首發地:鴛鴦蝴蝶派刊物《紫羅蘭》——《金鎖記》《傾城之戀》與《連環套》等——映襯著特殊社會背景走紅
第二節 “熱情故事 ”
與胡蘭成:由文字而互相仰慕 ——通向婚姻的路怎樣走——“并排登出兩份離婚啟事”?——婚書與婚禮—— 溫州鄉村探夫之旅——寫作上的斬獲:《華麗緣》和《異鄉記》
第三節 找補“初戀”
與桑弧合作“馬到成功”——《小團圓》中盛九莉與燕山之戀——言之鑿鑿的“代為隱瞞”——宋淇說:“燕山我們猜是桑弧”——“朋友圈”的空殼出版社和雜志——《哀樂中年》疑云——“朋友圈”再辦《亦報》,張愛玲“重作馮婦”——失愛與被棄:“雖然當時我很痛苦,可是我一點不懊悔”——到香港去
第三章 香港
由羅湖順利出境——在“漂泊流落”的恐慌中——倉促的日本之行——進入“美新處”——翻譯美國作家作品——寫作小說《秧歌》《赤地之戀》——結交宋淇夫婦——登上克里夫蘭號輪船赴美
第四章 美國(上)
**節 異域與婚姻
初到紐約——會見胡適——獲準入麥克道威爾文藝營——改寫《金鎖記》為《粉淚》——與賴雅結識、相愛——“奉子成婚”及“打胎”——棲身彼得堡松樹街——《粉淚》被“眾口一詞”退稿——夏志清的評論“太夸獎了”——母親之死——在亨廷頓·哈特福營地的日子——改寫《荻村傳》——移居舊金山——寫作《易經》:“我的書又寫下去了”
第二節 筆耕生涯
臺灣、香港之行——半年打拼幾乎一場空——寓居華盛頓——一個“低氣壓”時期——《易經》無買家——《少帥》半途而廢——為“電懋”寫電影劇本突遇變故——為“美國之音”改編廣播劇——賴雅身體頻出狀況——謀職于大學——“學者化”轉向——“投名狀”:翻譯《海上花》
第三節 校園獨行
邁阿密大學駐校作家七個月——紐約小住——賴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兩年——“喧賓奪主”:從《海上花》英譯轉向《紅樓夢》考證——賴雅去世——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名詞荒”時期:兩年只完成兩頁紙詞匯表 ——與“老板”(項目負責人)陳世驤正面沖突——遭遇立即解雇——“特別難以忍受”時:接受水晶訪談
第五章 美國(下)
**節 幽居時光
定居洛杉磯—— “發傻勁”大量閱讀有真人真事的“雜書”——發表《談看書》 《談看書后記》——與盜印爭時間:出版《張看》 ——寫作《小團圓》——“十年一覺迷考據”的成果:《紅樓夢魘》——改寫多年的幾篇小說發表——《色,戒》:與宋淇的合作——《浮花浪蕊》:女主人公的脾氣像她自己——《相見歡》:“一個忘了說過,一個忘了聽見過”——《同學少年都不賤》:已經擱開——創作遇到“瓶頸”,“難免有迷失之感”——《海上花》之“兩譯”:國語譯本出版,英譯本未出——唐文標《張愛玲卷》的糾紛——來自祖國大陸的聲音與回應
第二節 躲避“蟲患”之旅
1983年末開始躲避“蟲患”——“漂流”于汽車旅館的生涯——“自己一人作戰的抗戰”:艱辛和危險備至——一場小風波:水晶發表《張愛玲病了》——1988年初躲避“蟲患”的旅程暫告結束——又生出了“人禍”:有人在隔壁“蹲守”——1988年6月再次搬家——“虎口余生”兩本書:《余韻》與《續集》——電影版權賣出高價
第三節 生命的*后歲月
1991年7月入住羅徹斯特公寓——應付各種病患:“保身的功課”——“做一點事要歇半天”——過街時被撞傷——想寫的《謝幕》《美男子》《相面》等——“全集”出版——《對照記》的由來——《愛憎表》與擬寫的《小團圓》散文——“遺囑”與附寄的信 ——安排姑姑、姑父來美——黑人暴動與大地震:平安度劫——把想說的話大段大段地在腦子里對Mae(即鄺文美)傾訴——“畢馬龍情結”——疑心病與恐懼癥——皮膚病又惡化——“蟲患”之幻影重重——更愿意去新加坡安居——1995年9月5日生命*后一刻來到——三天后被發現——死于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病——1995年9月30日骨灰撒到大海
下編 《小團圓》公案
**章 社會小說寫作與《少帥》
偏嗜“社會小說” ——從“社會小說”到“黑幕小說”—— 摹寫張、趙愛情故事的《少帥》——寫作上“大大的失策”
第二章 《小團圓》 近緣作品之一——《雷峰塔》
《易經》(含《雷峰塔》)的寫作過程——《雷峰塔》的情節梗概——父親的真實形象——那些可親的“底下人”——童趣盎然的兒時生活回憶——傳統中國的“介紹”者——作為《小團圓》的底本
第三章 《小團圓》 近緣作品之二——《易經》
為什么取名《易經》—— 《易經》的情節梗概 —— 母親楊露的形象:整部作品的*大亮點——沈琵琶:一個自尊心極強,心智欠成熟、穩定的女孩——香港之戰的真切描寫——虛構的戲劇性情節:“智取”船票——與《小團圓》的替代關系
第四章 《小團圓》面面觀
**節 寫作動機、被阻出版與修改方案
一則傳奇,一個公案——《小團圓》寫作的真實動機——《小團圓》成書的特殊情況——宋淇夫婦的“攔截”:“此書恐怕不能發表或出版。”——承認自己“誤判”——考慮各種修改方案:從女主人公改唱京劇花臉到“1979年方案”——“山重水復疑無路”:一擱又十年
第二節 主題與結構
《小團圓》題名釋義——《小團圓》各節大意——《小團圓》的主題:家族史、“熱情故事”和非國家主義——《小團圓》的結構:頭兩章與兩條主線——血脈失調與屢見敗筆
第三節 人物
盛九莉:一個“unsymathetic(不令人同情的)人物”——卞蕊秋:《小團圓》怎樣“去理想化”和“審母”——邵之雍:“里面對胡蘭成的憎笑也沒像后來那樣”——燕山:沒有他,也就談不上寫的是“愛情的萬轉千回”——其他人物:父親乃德,弟弟九林,繼母翠華,姑姑楚娣,閨蜜比比,編輯荀樺等
第四節 情色、語言及其他
《小團圓》的情色描寫:“簡無可簡”與“自跳脫衣舞”——《小團圓》的語言:“張愛玲筆觸”與筆記體、提綱式句子——不能容忍的錯別字——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稿本就是“*初的版本”——此稿本在她手邊,為何托付他人“銷毀”?
第五章 《小團圓》 近緣作品之三——《對照記》《愛憎表》及擬寫的《小團圓》散文
什么是《對照記》的路徑——“尋根”的強烈意愿——轉變畫風:對親人“soft-focus”——“柳暗花明又一村”:寫作《愛憎表》促成了寫《小團圓》散文的計劃——“天意從來高難問”:《小團圓》小說出版——再跌宕出一個“反高潮”
結語 文學地位與其他
夏志清“排座次”與幾十年后的修正——為什么“格格不入”——“我屬于一個有含蓄的中國寫實小說傳統”——“怎么寫”和讀什么——閱讀史的梳理——“寫不出東西是我自己的老毛病”——一個作家的“死穴”:創作資源掏空,又缺乏源頭活水——關于“才盡”——創作成就與文學史定位
后記
重述張愛玲 節選
張愛玲去世到現在,已有四分之一世紀過去了。曾經有過一種說法:“說不盡的張愛玲。”現今,張愛玲似乎有些說盡了。當我計劃寫這本書的時候,曾向一位臺灣的資深研究者提起過,她多少有點好奇地問:“張愛玲現在還熱嗎?” 對張愛玲的研究,現在似乎沒有以前那么熱了,但對她的作品的閱讀,好像并未降溫。老一代“張迷”隨時光漸行漸遠,新一代的“張迷”又接踵而至。他們從張愛玲的作品了解她,也從有關她的傳記書籍和其他文章了解她。 著名華人學者王德威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嚴格來說,50年代中期張愛玲已寫完她*好的作品。以后的40年,與其說張愛玲仍在創作,倒不如說她不斷地‘被’創作;被學院里的評家學者、學院外的作家讀者,一再重塑金身。張愛玲‘神話’的發揚光大,你我其實皆與有榮焉,1995年才女遽逝,我們悵然若失,也就不難理解了。”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想象中國的方法》第248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誠然,當代很少有一個這樣的文學“造神”工程是由海內外如此眾多的學者、作家共同參與的——從時間上看,“張愛玲熱”先在海外燃起,再向改革開放后的祖國大陸蔓延;“造神”工程肇始于海外評論界,而后大陸學者也紛紛投入。在一個色彩駁雜的歷史背景上,“張愛玲神話”呈現出頗為微妙乃至詭異的特點——她作為一個并未在臺灣寫作與生活過的作家,被臺灣的評論界奉為文學偶像;而后,作品復歸于其成名所在的祖國大陸,在文學的舞臺上,從邊緣又走到了中心。海外點燃的“張愛玲熱”,在大陸,不僅放大了廣度,也提升了溫度。遍觀現代文學史上的作家,還沒有一人像她這樣。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乃至文化史上的一個特別的話題,這里確有一些有意思的東西,值得回顧與尋思。 二十世紀末,“張愛玲熱”傳導到大陸之后,陸續有一些張愛玲的傳記出來,特別是她去世后不久,各種版本的傳記更是風起云涌。這些傳記書籍的材料來源大都指向:一、張愛玲的作品,特別是她的散文,尤以自敘家世及生平的如《私語》《燼余錄》《童言無忌》《對照記》等為*;二、與張愛玲有特殊關系或有過交往者的回憶文章,*有名的,當數胡蘭成《民國女子》、張子靜《我的姊姊張愛玲》(與季季合作)、宋淇《張愛玲私語錄》、司馬新(鄭緒雷)《張愛玲在美國——婚姻與晚年》、林式同《有緣得識張愛玲》等;三、不同渠道流出的少量張愛玲的信函。 近些年來,隨著張愛玲自傳性作品《小團圓》于2009年問世,宋以朗編《張愛玲私語錄》(2011年)、莊信正《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2012年)、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2014年)陸續出版,以及張愛玲的《雷峰塔》《易經》《重返邊城》《異鄉記》《少帥》《愛憎表》等遺作推出,還有如周芬伶《哀與傷——張愛玲評傳》(其中有作者獨家尋獲的張愛玲致賴雅的信件,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年)、蘇偉貞《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其中有作者珍藏的張愛玲信件,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馮晞乾《在加多利山尋找張愛玲》(其中有由宋以朗提供的張愛玲信件與文稿,香港三聯書店2018年)等各書的出版,特別是不久前《張愛玲往來書信集1·紙短情長》與《張愛玲往來書信集2·書不盡言》出版(臺灣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9月),讓張愛玲生平與傳記材料的來源豁然拓寬,甚至可以說發生了質的變化。這些新的材料中占很大比重的私人信件,在作家生前都帶有極大的私密性,因而,也具有記載其思想和境況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這是其他文字如第三者的采訪與回憶等無可比擬的。 如眾周知,張愛玲后期完全過一種避人的生活,她不接電話,不見訪客,只和極少幾個人通信——信件幾乎是她和外界聯系的唯一管道,也自然成為我們今天一窺她當時真實境況的主要窗口。她的生平傳記中,后期一直是個薄弱部分,由于材料相對稀薄,往往失于簡率,有些只能歸于推測,影響了對她生平全貌的了解;而這些新材料中的信件,對于我們了解她的生平,特別是她的后期生活,無疑極具價值。
重述張愛玲 作者簡介
金宏達,人文學者。著有《魯迅文化思想探索》《中國現代小說的光與色》《大師章太炎》《平視張愛玲》《重述張愛玲》及散文集《金頂恒久遠》《達觀》等書,與于青合編四卷本《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張愛玲研究資料》(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