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于謙--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54009
- 條形碼:9787101154009 ; 978-7-101-1540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于謙--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 內容簡介
于謙是中國歷目前有名的忠臣良將。“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權奸之所害。”數(shù)百年來,他的傳奇經歷和悲情命運流傳不衰,成為有志之士的楷模和精神家園。本文參考史籍、筆記和小說等文獻的記載與書寫,通過描述、再現(xiàn)于謙的重要事跡及歷史場景,描繪出他胸懷家國、忠義正直的個人形象,也勾勒出其輝煌壯烈的一生。
于謙--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 目錄
濟世之才
少年壯志
青天御史
仕途波折
力挽狂瀾
保衛(wèi)京師
權力頂峰
奪門成禍
千謙生平簡表
于謙--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 節(jié)選
《于謙/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 永樂十八年(1420)秋,二十二歲的于謙終于考中了舉人,第二年又一鼓作氣中了進士。這次科考,他還得到了主考官楊士奇和周述的青睞。 然而,充滿鋒芒的性格還是讓他付出了代價。在殿試中的策問環(huán)節(jié),他針砭時弊,本想一吐為快,卻無意中觸及朝中權貴脆弱的神經,結果只排在三甲第九十二名。 洪熙元年(1425),朱瞻基登位,是為明宣宗。宣宗是個勵精圖治、知人善任的皇帝,一直有心整頓吏治、發(fā)展經濟。要有所作為,就需要提拔一批能力出眾的人才。于謙此時二十八歲,在吏部做了幾年監(jiān)察工作,有廉明干練的名聲。 一天,在朝上,有一位大臣的奏對鏗鏘有力,答問極有條理。他不由得心中歡喜,放眼望去,原來是一位相貌英偉的年輕官員,不過有些面生。于是問近侍:“朝上奏對者何人?” “回萬歲爺?shù)脑挕4巳耸清X塘于謙,永樂十九年殿試三甲出身,是洪武朝工部主事于文大的嫡孫。” 宣宗聽后,微微頷首。他覺得于謙可堪大用,該找個機會鍛煉鍛煉他。 此后,每當于謙條陳奏議,宣宗就在一旁傾聽,眼里滿是贊賞之色。他時常想,國家有這樣的臣子在,必能使朝綱整肅、吏治嚴明,令皇威浩蕩,保社稷安定。 于謙沒想到,他很快就在新朝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就在宣宗繼位這一年的八月,宣宗的皇叔——漢王朱高煦起兵造反了。 事關重大,宣宗決定御駕親征,于謙被選為扈從,一同前往。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個兒子,他生得孔武有力,精于騎射,早年跟隨父親成祖皇帝南征北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被封為漢王。成祖皇帝對朱高煦很是喜愛,認為他跟自己*像。朱高煦也恃寵而驕,居功自傲,很不安分。成祖在位的時候,他就因覬覦太子之位而被囚禁,但仍不思悔改。幾年后,父皇朱棣去世,皇兄朱高熾即位不滿一年也病故了,朱高煦認為時機終于到來,決定效仿父親當年的“靖難”,將皇位從侄子朱瞻基手里奪過來。 朱高煦聽說皇帝親征,這才害怕起來,平叛大軍很快包圍了他的封地樂安城,城內人心動蕩,朱高煦覺得情形不妙,便出城投降了。 朱高煦雖然表面臣服,內心卻并不服軟。對這樣的人,必須有所懲戒。宣宗想找個人代表他去申斥朱高煦,這個人須有剛強威猛之氣、金石鏗鏘之聲,以起到震懾效果。他想來想去,覺得于謙*合適。 即便是投降被縛、淪為階下囚,依舊無法令朱高煦悔悟。投降只是權宜之計,他還想尋找機會東山再起。 于謙并不理會這些。他身負皇命,代表天子威儀,任何亂臣賊子在他的面前,都將身敗名裂、顏面掃地。 樂安城外,宣宗駕前,于謙如豐碑一般矗立。他臉若寒霜,目含錐芒,一言未發(fā),肅殺之氣已生。 朱高煦被縛,匍匐在地。平日里輕佻專橫的他,此刻卻以頭點地,喘出的粗氣呵起了地上的灰塵。 “漢王殿下,你可知罪?!”于謙驟然發(fā)問,寒意逼人。 朱高煦低下了頭,不敢動彈。 “你本是皇室宗親,也隨成祖皇帝南征北戰(zhàn),怎么不知忠君愛國、匡扶社稷的道理? “你雖有戰(zhàn)功,但太宗皇帝、仁宗皇帝一向待你不薄,不論賜爵封地,還是領取供俸,都遠比他人優(yōu)厚,朝廷可曾有負于你? “你仗著太宗皇帝恩寵,竟然強留京師,不赴封地,又大發(fā)怨言,滿腹牢騷。太宗皇帝本已不悅,幸虧先皇從中斡旋,才許你暫留京城。誰知你不思報效,反而僭越違制,挑撥離間,覬覦太子之位!太宗皇帝明察秋毫,令你就藩,遣送你至此。你可曾悔過? “先皇顧念手足之情,不忍苛責于你,繼位后對你寵遇如初。誰知你陽奉陰違,暗藏反心。你就是這么報答先皇的嗎? ……
于謙--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 作者簡介
元偉,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明清文學。現(xiàn)供職于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發(fā)表有學術論文、文學作品若干。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