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西域紀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60845
- 條形碼:9787229160845 ; 978-7-229-16084-5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域紀行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文藝愛好者、日本文學愛好者★侯孝賢、朱天心力薦的作家,日本文學巨匠井上靖經(jīng)典作品! ★跟隨井上靖,探尋西域的悠久時空 ★“年輕時的夢想已基本實現(xiàn)了。這些夢想的實現(xiàn),全都離不開中國方面的深情厚誼。” ★ 精裝工藝,用紙考究,封面采用精美燙透工藝。適合典藏。
西域紀行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 赴烏魯木齊、干尸與木簡、賽里木湖的光輝、伊犁河、吐魯番大道、交河故城的落日、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昆侖之玉、什斯比爾遺址、干闐國在何處等。
西域紀行 目錄
001 赴烏魯木齊
010 干尸與木簡
023 賽里木湖的光輝
039 伊犁河
046 吐魯番大道
058 交河故城的落日
068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080 昆侖之玉
093 什斯比爾遺址
103 于闐國在何處
119 敦煌之思
128 河西走廊
137 葡萄美酒夜光杯
149 幻之海
158 大盛之城——敦煌
170 登上玉門關遺址
181 赴陽關之路
190 莫高窟
206 重游火焰山
215 入喀什
225 戈壁中的諸城
238 昆侖的河 帕米爾的河
247 游塔里木河
260 龜茲國故地
271 在阿克蘇
283 酒泉之月
294 追尋疏勒河
304 飛天與千佛
315 彌勒大佛
326 藏經(jīng)洞之謎
337 觻得故城的靜寂
348 從張掖到武威
359 沙棗香
370 尼雅——精絕國的故地
385 大馬扎
404 尼雅的姑娘們
420 褐色的死之原
434 昆侖山中一晚
443 風鳴的廢墟
452 圍繞羅布沙漠的興亡
466 米蘭遺址
479 柳絮飛舞旅途的結束
495 譯后記
499 附錄 井上靖年譜
西域紀行 節(jié)選
若羌縣面積20萬平方公里,雖然是中國*大的縣,不過大部分是戈壁和沙漠。縣人口有2萬5000,其中,除去第36農場后則剩1萬5000。在面積相當于大半個日本的廣大地域只是零散地住著1萬5000人,自然是清靜無比,很難碰上人了。居民為維吾爾族、漢族,比例是六比四。農業(yè)縣,主營小麥和玉米。 不用說,這處綠洲也是由源自阿爾金山脈的河流造就的。若羌河本身的水已被水渠引走,如今只剩下干河道。該地區(qū)大風季節(jié)是三月到六月,炎熱季節(jié)是七月和八月,溫度在40~50度。降雨量即使在南道中也是*少的,年降雨量不足20毫米,不過蒸發(fā)量卻在3000毫米以上,可以說毫無降雨。居民長年為缺水苦惱。 招待所的人們很熱情。因為我是進入該地區(qū)的*初的外國人,因此服務無微不至。 晚飯后散步。風停了,愜意的傍晚。聽說招待所前面的大街是政府機關大街,可除了招待所外,只有一座貌似政府大樓的建筑。但是,這里的確是中心街。據(jù)說,聚落中并沒有商業(yè)街。這條中心街直接與農村地帶相連。 因而,這中心街上也沒有人群。只有十來個外出納涼的男女站在路旁或林蔭樹下。這里跟喀什、和田、阿克蘇、庫車等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城市完全不同。終歸還是人太少吧。 由于聚落的入口有胡楊林蔭樹,我便朝附近走去,結果竟無一人跟來。人們只是遠遠地觀望。平靜的沙漠之城的黃昏。路兩邊種著沙棗、楊樹、小鉆天楊等。 盡管已九點半,戶外仍很亮堂。在一處丁字路口,有十來名男女正湊在一起,站著閑談。沙塵蒙蒙的一天結束了,炎熱的一天結束了。對他們來說,現(xiàn)在大概是一天中*好的休息時間吧。女人們全都抱著孩子。 不久,我總覺得人們似乎正朝散步的我圍過來,不過,我的擔心是多余的,他們決沒有靠上來。 返回招待所后,我早早上了床。我躺在三張床中*靠近入口的一張上。今夜的睡眠不錯。房角的天棚上開著一個土炕煙囪的洞,洞口的蓋子被風吹得整晚都在吧嗒響。風一直在往里吹。不過在這次的南道之旅中,這是睡眠*好的一次。 深夜,我望望窗外,鉆天楊、胡楊、沙棗全在呼嘯的風中一齊搖擺。返回床上,想起小時候夜間狂風大作的聲音,于是幼時睡覺的那種感覺涌上來。風在吹。想著想著我便睡著了,帶著一種不可思議的安心感,睡著了。據(jù)說這風會從三月吹到六月,現(xiàn)在正好是風的季節(jié)。 今天白天的溫度是三十五六度,夜間大概有十五六度。20度的溫差,容易感冒。 黎明時分,我走出房間,在招待所前的街上站了站。跟昨天傍晚散步時簡直像換了個地方。沙塵飛揚,什么都看不見。我在大門前站了約五分鐘。沙塵中浮出一頭毛驢和一頭駱駝。駝背上騎著一名老人。不一會兒,又出來兩名男孩。二人都穿著破爛的襯衫,赤腳走著,不知去往哪里,還不時將無法形容的甜美笑容朝向這邊。我再次返回房間睡覺。 若羌這處聚落位于西域南道東端,再往前便是羅布沙漠的海洋。所謂羅布沙漠,是對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的一種特殊稱謂,意即“羅布泊周邊的沙漠”。并且這羅布沙漠中還有被赫丁和斯坦因發(fā)掘過的樓蘭遺址和米蘭遺址。若羌東北85公里外是米蘭遺址,再往東北走170公里則是樓蘭遺址,兩者全被埋進了沙里。 在這次的南道之旅中,我的計劃是先在若羌住一晚,然后立刻去訪問米蘭遺址。至于樓蘭遺址,很遺憾,外國人是不能進的。不僅是不讓進,基本上就沒法進。因為必須要組建一支很大的駱駝隊,且要預定好天數(shù)才行。就目前來看,能進米蘭我就該心滿意足了。這已經(jīng)是繼赫丁、斯坦因之后*初的外國訪問者了。 羅布沙漠一帶的歷史很復雜。有關這一地帶的*初介紹是在《漢書·西域傳》中,書中對從公元前便很繁榮的綠洲商業(yè)都市樓蘭做了說明,并對其后身——鄯善國也做了介紹。不過,一般認為,羅布泊北邊的樓蘭與南邊鄯善國的中心都邑地處同一文化圈,兩者都在同一時期興起,并且由于沙漠的干燥化,二者又同在4世紀化為了廢墟。總之,鄯善國在漢朝勢力波及這里的時期里,一直被作為漢代的市場及前線基地使用,并因此繁榮。 據(jù)《漢書》記載,鄯善國的都城是扜泥城,漢朝的屯田地則是伊循城,人們一般認為,扜泥城便是米蘭,伊循城便是若羌。不過,也有觀點將扜泥城視作若羌,將伊循城視作米蘭。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都城扜泥城在米蘭,米蘭在4世紀被廢棄后,鄯善的都城又被遷到了若羌。可畢竟是古代的事情,而且又是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準確情況無人可知。 樓蘭在4世紀變成廢墟后,便直接被丟棄在了沙中,可米蘭卻再度復活,還一度作為吐蕃的屯城被使用過,這一點已被斯坦因的發(fā)掘所證明。并且,在所發(fā)掘出的西藏文獻中,米蘭被稱為“小瑙布”,若羌被稱為“大瑙布”。另外,在唐代的記錄中,米蘭被記述為“小鄯善”,若羌被記述為“大鄯善”。由此推測,當時鄯善是被叫做“瑙布”的。 5世紀時,法顯曾離開敦煌,進入這片所謂的“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地帶。他一面遭受惡鬼和熱風的折磨,一面以死人的枯骨為標識,涉流沙,*終進入這若羌綠洲地帶。他在游記《法顯傳》中記述說: ——行十七日計可千五百里。得至鄯善國。其地崎嶇剝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氈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學。 然后,法顯由此北上去了焉耆國。當時,樓蘭和米蘭都已被埋進了沙漠的沙中。 時光流轉,至7世紀后,玄奘從印度返回時,也涉足過此地。他是從尼雅城東行進入大流沙的。他對這一帶的記述可謂《大唐西域記》中的壓卷之筆。這里借用一下足立喜六《大唐西域記研究》的譯文: ——從此東行入大流沙。沙則流漫聚散隨風。人行無跡遂多迷路。四遠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來聚遺骸以記之。乏水草多熱風。風起則人畜惛迷。因以成病。時聞歌嘯或聞號哭。視聽之間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屢有喪亡。蓋鬼魅之所致也。行四百余里至都邏故國。國久空曠城皆荒蕪。從此東行六百余里至折摩馱那故國。即涅末地也。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復此東北行千余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這便是《大唐西域記》的*后部分,玄奘長長的大游記至此結束。玄奘所記述的“納縛波國”恐怕便是羅布國,所謂“樓蘭地”大概就是若羌綠洲。 時光荏苒,13世紀路過此地的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錄》中將若羌綠洲稱之為“羅普市”: ——羅普市是羅布沙漠邊緣的一座大都市……橫渡大沙漠的人們需要在此城逗留一星期,以讓自己和家畜養(yǎng)精蓄銳。休養(yǎng)期結束后,他們才帶上一個月的人畜糧草,向沙漠中進發(fā)。 這里記述的便是人們花費一個月時間,穿越這片神奇和精靈的地帶,到達中國領沙州的情形。“羅普”很可能是“瑙布”的訛傳。若羌綠洲的大都邑“大瑙布”此時很可能是被叫做“羅普市”的。 之后,有關此地的記述,在赫丁、斯坦因到此之前無任何記錄。然后,若羌這一聚落才在二人的游記中**次登場亮相。赫丁將其記述為“約100戶的小聚落”,斯坦因在1906年12月調查樓蘭遺址時,將這處聚落當作了基地,他記述說: ——若羌,雖說是縣城,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幾近沙漠的村落,因此,用這里極有限的資源做準備是一件極難之事。(《中亞調查記》澤崎順之助譯) 盡管赫丁、斯坦因之后又過了八十多年,可現(xiàn)在的若羌仍無多大變化。雖說是城市,卻沒有商業(yè)街,不過是一處清靜的小聚落。 如上所述,被建在若羌綠洲的鄯善國的中心都邑,其古代的名字是鄯善國或者納縛波國,中世則叫羅普市、大瑙布、大鄯善等,總之有諸多稱呼,而到了赫丁、斯坦因的時代,若羌這處小聚落便成了縣城所在地,即現(xiàn)在的若羌。基本上,人們認為該城產生于19世紀,可它究竟是此前根本不存在的一處全新的聚落,還是一直存在的一處老聚落被冠以了新名,這一點無法判斷。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城邑,多數(shù)都因河川的變動被迫不斷遷移,鄯善國的都城恐怕也無法幸免。它無疑也在若羌河造就的若羌綠洲中不斷遷移。并且在赫丁、斯坦因之后,現(xiàn)在的若羌聚落仍一直保持著在若羌綠洲的中心都邑地位。 “卡克里克(若羌的維吾爾語名為“卡克里克”——譯注)”在漢語中被叫做“若羌”,這并非一個全新的稱呼。在《漢書·西域傳》中,*先被介紹的便是一個名叫“婼羌國”的國家。這一古國的名字,作為若羌綠洲中心都邑的名字一直被沿用下來。 ——出陽關,自近者始,曰若羌。辟在西南,不當孔道。戶四百五十,口千百五十。隨畜逐水草,不田作,有弓、矛、劍、甲。 《漢書·西域傳》中大致上是如此記述的。雖位于西域一隅,卻未被編入當時的三十六國,受到了特殊對待。雖不知這往日的婼羌國具體位于哪里,不過婼羌的“婼”是不順之意,“羌”則是對中原西方游牧民族的稱呼,泛指藏系民族。即使從字義上看,這也很難稱得上是個好名字。由于名字中帶有一個“羌”字,因此,人們一般認為,往日的若羌聚落很可能是在阿爾金山脈中。 今天,若羌被用“若羌”來表示。這分明是將往日“婼羌”中的“婼”字改成了“若”。通過將“婼”改成“若”,“婼羌”這一名稱中所含有的消極意思便消失了。這很可能是中國解放后的一種舉措。 總之,我們不妨視為,現(xiàn)在的若羌與往日的婼羌國毫無關系,只是繼承了其古名而已。只是,該地帶從前有可能是藏系民族的居住地。若果真如此,倒也多少有點意義了。 另外,我們無法斷定今日的若羌聚落便是往日鄯善國的都城。如前所述,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穩(wěn)妥點的說法,即往日鄯善國的故地。
西域紀行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井上靖(1907-1991),日本文壇巨匠,當代著名作家、評論家和詩人。曾任日中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日本藝術院會員,日本文化財保護委員會委員,日本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長。井上靖獲獎眾多,曾榮獲第22屆芥川獎、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日本藝術院獎、每日藝術獎、野間文藝獎、第15屆讀賣文學獎、第1屆日本文學大獎、日本文學大獎、第42屆野間文藝獎、第1屆千葉龜雄獎等。 以日本戰(zhàn)國時代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戰(zhàn)國三部曲”:《風林火山》《戰(zhàn)國城砦群》《戰(zhàn)國無賴》被奉為日本歷史小說的經(jīng)典,《風林火山》一書,多次被拍成電影電視劇,風靡整個亞洲。 井上靖一生27次訪問中國,曾到新疆、甘肅等地實地考察,對中國的感情深厚。著有以西域為題材的作品《樓蘭》《敦煌》等“西域小說”系列,以及《絲綢之路紀行》《西域紀行》等。 譯者簡介: 王維幸,出生于山東沂水,青島科技大學日語系副教授。授課之余翻譯了大量日語書籍,為當下知名的青年翻譯家。譯作有《德川家康》系列、《劍圣宮本武藏》系列、《精神科的故事》系列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jīng)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