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zhàn)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jīng)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上海地區(qū)家風家訓文獻匯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6084
- 條形碼:9787552036084 ; 978-7-5520-360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地區(qū)家風家訓文獻匯編 本書特色
本書匯編了上海地區(qū)的家規(guī)家訓,既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儒家精神,又突出了近代的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特征,也為了解上海近代史提供了史料文獻,還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教育的組成部分,在揚棄其已過時的部分內(nèi)容后,仍保存著合理內(nèi)核,能給今天的讀者以深刻的啟示。
上海地區(qū)家風家訓文獻匯編 內(nèi)容簡介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道德規(guī)范、傳統(tǒng)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它首先體現(xiàn)的是道德的力量。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注重家風建設是我國歷目前眾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歷目前見諸典籍的家訓并非鮮見,為后人稱頌的也很多。 本書匯編了現(xiàn)存上海地區(qū)家規(guī)、家訓相關內(nèi)容,記載了清末向近代轉(zhuǎn)型過程中許多名人的思想變化,這些精英知識分子在凝聚家族向心力,培養(yǎng)下一代上傾注了許多心血。本書也記載了當時的新興事物,比如去國外經(jīng)商、辦農(nóng)村圖書館、兼收男女的工廠等。家訓的內(nèi)容見證了許多新思想進入中國社會的過程,展現(xiàn)了新舊思想的交流、沖突、融合。同時,在近代上海地區(qū)家風家訓中還提到了西方的名人名句,比如用“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來反對個人自由。本書對于了解當時的家庭情況、思想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文獻價值。
上海地區(qū)家風家訓文獻匯編 目錄
前言
編纂說明
倪氏家規(guī)
丁氏家乘
王氏家譜
續(xù)修王氏家譜
上海倪王家乘
羅溪王氏家譜
嘉定王氏續(xù)修支譜
王氏宗譜
上海朱氏族譜
羅陽朱氏家譜
紫陽朱氏家乘
朱氏家乘
朱氏家譜
周浦朱氏家譜
鶴沙沛國朱氏宗譜
崇明朱氏家乘
漇溪法華李氏族譜
竹岡李氏族譜
申江吳氏
吳氏宗譜
吳氏源流宗譜
孝義旌門沈氏北支十三房上海支族譜
東陽沈氏家乘
楓涇沈氏支譜
郁氏家乘
黎陽郁氏家譜
季氏家乘
甌山金氏同族會
金氏宗譜
灣周世譜
胡氏家乘
胡氏世譜
施氏宗譜
澧溪姚氏家譜
泗涇秦氏宗譜
溪夏氏家譜
徐氏族譜
殷氏宗譜
云間珠溪陸氏譜牒
陸氏世譜
南翔陳氏宗譜
練西黃氏宗譜
黃氏雪谷公支譜
金山黃氏族譜
纂修黃氏白分家乘
曹氏族譜
曹氏宗譜
西城張氏宗譜
清河族譜
上海葉氏支譜
萬氏家乘
葛氏家譜
嘉定葛氏宗譜
崇川鎮(zhèn)單氏宗譜
喬氏宗譜
傅氏家譜
傅氏續(xù)修家譜
南關楊公鎮(zhèn)東支譜
北山楊氏
忠誠趙氏支譜
嘉定廖氏宗譜
上海潘氏家譜
金山錢氏支莊全案
寶山鐘氏族譜
黑橋蘇氏家譜
顧氏家乘
顧氏匯集宗譜
后記
上海地區(qū)家風家訓文獻匯編 節(jié)選
倪氏家規(guī) 自序 宋朝衢州袁君載著《袁氏世范》,相傳已久。國朝桂林陳文恭公錄其*切要者,刻入《訓俗遺規(guī)》。其教家之法淺近易行,惟人情土俗,今昔不同,且有專為袁氏言者。元坦不揣冒昧,復取桂林定本,繁冗者刪之,簡略者增之,理不足、辭不達者易之,務期合于人情,宜于土俗,不特為一家言,凡有家者,皆可取法。分上下兩卷,名曰“家規(guī)”。后附《千乘義田記》,則欲使我后人恪遵家規(guī),以保守此田。聞宗族鄉(xiāng)黨庶幾有其舉之,莫敢廢也,此余之隱愿也。昔王士晉著《宗規(guī)》、王孟箕著《宗約會規(guī)》,化及閭里。元坦妄希曩哲,只因迂拘尟識,纂輯多疏。惟冀見者諒我,并有以教我云。 道光庚寅七月,畬香倪元坦謹識 卷上華亭倪元坦醒吾輯,受業(yè)甥范臺嘿農(nóng)校骨肉失歡,有出于一時而至終不可解者。由失歡之后,子弟不肯認差,是傲也;即或不差,既為子弟,亦當降心下氣,請罪于父兄,待父兄怒氣消融,然后婉言以進。或其事甚微,即不必再說。須知人肯認差,一直去,即是圣賢;不肯認差,一直去,即是禽獸。自古圣賢,一言以蔽之,曰責已不責人。今人在父兄前尚不肯認差,不肯改過,及與眾聚處,滿口說人差,責人過,難矣哉! 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責善,兄弟或因爭財,更有不因責善爭財而不和者。蓋人之性,或?qū)捑彛蝰奂保騽倧姡蛉崤常湫郧椴煌瑒t其言行必不能同。故當臨事之際,一以為是,一以為非,爭論不已,不和之情,從此日深,甚至有終身失歡者。若父兄不責子弟之同于己,子弟不求父兄惟己之聽,各順其性情,則彼此相得。《記》曰: 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惟處事不循天理,不合人情,必須再三力勸。勸之而不從,當以德慧術智,委曲轉(zhuǎn)移,不可為徑直之辭,忿恨之態(tài),此不惟無益,而且有損者也。 自古人倫不齊,或父子不能皆賢,或兄弟不能皆賢,或夫放蕩,或妻暴悍,雖圣賢亦無如之何。惟順理以化之,積誠以感之,于此可以驗我學問。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而已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若忿恨激烈,以氣相爭,則氣不相下。先儒云: 氣質(zhì)未化,不能修身,而欲齊家,如兒童相斗,瞎鬧一場。 不孝所以習成者,一因好貨財。財入我手,便為我有,財足則忘親,財乏則怨親,親不能自養(yǎng),以子之財養(yǎng)親則薄親。殊不知身誰之身?財誰之財?我不帶一財來,而襁哺無缺,以至今日,誰為之乎?一因私妻子。貨財以畜妻子,笑言以娛妻子,情欲宴私,遂失父母之養(yǎng)。胡不念子為我子,我為誰子,親有子而我不顧親,則我何賴有子耶?親,我之本也,不培本而欲枝葉之茂,其可得耶?智者當有以自省。 子于父母以天合者也,婦于舅姑以人合者也。從未有子不孝父母而媳婦獨能孝舅姑者。故婦之失,皆子致之也。 前后嫡庶之間,父母或有偏向,為子者直須渣滓消融,不存一毫火性,下氣怡色,期于必得歡心而后已。然亦不可用意太重,太重則物不轉(zhuǎn)。惟自化其心,徐以格親之心而已。 人到晚年,轉(zhuǎn)與兒童相似。喜得錢財微利,喜受飲食小惠,喜與幼輩玩狎,為子弟者能知此而順適之,則盡其歡矣。 父母見諸子中有*貧者,往往常加矜恤,飲食、衣服之類,或有所私。子有所獻,則轉(zhuǎn)以與之。此乃父母均平之心,而或以偏愛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貧,父母必移此心以待我矣。 父母愛憐少子,大抵皆然。蓋人當稚幼,舉動言笑,無非天性。及其長也,天性漸漓,往往不受教訓,為父母所惡。當長子可惡之時,正幼子可愛之日。父母移其愛長子之心,以愛幼子。及幼子既長,更無有移其愛者,父母遂終愛之。為子者,當各盡其道,長者無失親心,幼者克供子職。而父母亦須自省,不可任意偏向。不然,愛之適以害之矣。 家庭不睦,其端甚微,或因所與稍吝,或因所取不公,或因各執(zhí)其意見,總而言之,無非不肯吃虧而已。故而啟猜嫌,遂釀爭端。古人有學吃虧一法,凡辭受取與語言辯論,能吃虧些,自覺隨處受用。須知吃虧處即是便宜處。 兄弟子侄同居,長者或恃長凌幼,專用其財,簿書出入,不令幼者知,此一時自便,日后必啟爭端。若長者總挈大綱,幼者分任細務,長必幼謀,幼必長聽,各盡公心,自然無爭。更或幼者漸入匪類,盜長者之財,以為不肖之資,此必長者有失德處。貨悖而入,亦悖而出。長者能悔過遷善,反求諸己,幼者或可回頭。或加以拷掠,或置之死地,將來不但破家,必至絕嗣。 兄弟無子,理應承嗣者,不論家計有無,固義不容辭。若非應嗣而爭奪,殊不思人能爭其所無,天必奪其所有。試觀爭產(chǎn)奪嗣之家,有不敗壞者乎?有子孫久享其利者乎?瞎費心機,到底一場空,何不及早醒悟。 人有數(shù)子,無一不愛,而于兄弟或視若仇讎,其子遂不禮于伯叔。殊不知己之兄弟,即父之儲子;己之諸子,即諸子之兄弟,我與兄弟不和睦,則我之諸子豈能和睦;我之子不禮于伯叔,則孝于父亦其漸也。故欲諸子和睦,須以我之處兄弟者先之。欲子之孝于己,須以其善事伯叔者先之。 子弟及仆婢等,好傳述背后議論,*易開爭忿之端。凡人作事,豈能盡合他人之意。背后議論所不免,若經(jīng)傳述,或又從而增易之,甚至播弄是非,報復仇怨,聽者信之,釀成種種乖謬。惟有言不聽,則風波自息。 同居之人,時相往來,須揚聲曳履,使人知之。慮其論我之短,則見面后,彼此難堪,更有女子、小人好伺人之語言者。故不可謂左右無人,而輒肆譏評。《小雅》云:“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 古今以婦人釀成親戚鄰里之釁者,不可勝計。總以婦人之性,自是非人。其辭或婉轉(zhuǎn),或激切,巧言如簧,*易動聽。婦人與人爭論,只有怨人責人,曾有說自己不是者乎?曾有能向人謝過者乎?偏執(zhí)狠愎,其過終不自覺也。顧亭林《日知錄》云: 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問之,書“忍”字百余以進,其意美矣而未盡善也。居家御眾,當令紀綱法度,截然有章,乃可行之永久。若使婦姑勃溪,奴仆放縱,而為家長者僅含忍隱默而已,此不可一朝居,而況九世乎?善乎!浦江鄭氏對太祖之言曰:“臣同居,無他,惟不聽婦人言耳。”此格論也。《日知錄》所云,洵得之矣。 人家不和,每因婦女讒言,激怒其夫,蓋婦女性情執(zhí)拗,于舅姑、伯叔、妯娌,其分雖親,無關天性,故易于結(jié)怨。非丈夫有定識,鮮不為其所蔽。于是有兄弟子侄,隔屋連墻,至死不相往來者;有無子,不肯以猶子為后者;有多子,不以嗣兄弟之無子者;有不恤兄弟之苦,養(yǎng)親必欲分其力,甘棄親而不顧者;有不恤兄弟之貧,葬親必欲均其費,忍停柩而不葬者。然余每見有識之人,知婦女不可教誨,而外與兄弟相愛,救其所急,周其所乏,勿令婦女知之。更有進者,能向婦女婉言化導,使舅姑、伯叔、妯娌,漸覺和睦,遂以得父母兄弟之歡心,和氣致祥,家道必有可觀。所謂自求多福也。 子弟讀書之暇,當灑掃應對,以習勤勞。婦女紡織,各隨其力,惟炊爨不可委之他人。即有仆婢可供使喚,主母不入廚房,恐多作弊,且不免有意外之虞。每日黎明即起,掃地、焚香,整頓幾席,虛室生白,則心地自清。大凡子弟晏起者,讀書必荒;婦女晏起者,家業(yè)必敗。諺云:“寅卯辰,好光陰,抵一日,值千金。” 子弟讀《孝經(jīng)》、“四書”既畢,接讀經(jīng)傳,凡“五經(jīng)”、《周禮》《儀禮》《左傳》《爾雅》全讀,《公羊》《穀梁》《國語》《國策》《史記》《漢書》《昭明文選》《唐宋八家》選讀。每日午后,聽講經(jīng)書及《綱鑒》,并取古人嘉言懿行講貫誦習,以發(fā)其善心,開其識見。十六歲習制藝,十八歲應童子試。入泮不必欲速。過二十四歲成婚。古人三十有室,是有深意。成婚太早,血氣未充,易致癆瘵之疾。為父母者,不可不知。 子弟少不戒色,貪戀片刻歡娛,豈知斫喪本原,肝腎虧而水不制火,猝發(fā)癆瘵,往往不可救藥。當離親長逝,拋妻棄子之時,悔何及矣。不如及早戒之。孟子曰: 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子弟方有知識,未曾婚娶,此數(shù)年間,父母宜時刻防閑,恐其情竇一開,潰決難遏,不特有關品行,且性命可危。從師須擇端嚴方正之人,凡語言意氣,子弟之觀聽存焉不絕。風流艷麗,性情即引而蕩矣。窗友本求相長,然為陷害亦甚深,嘗有嚴師所不及察者。又或狡童引誘,以致穢褻難言,皆當防微杜漸。 訓子弟先令習寡言。蓋言多則氣浮心放,不特舉動錯誤,且讀書易忘。蔡虛齋曰:“有道德者,必不多言;有信義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必不多言。惟細人、狂人、佞人乃多言耳。”未有多言而不妄者也。寡言自童子始。 子弟少年不可以世事妨讀書,但令以讀書通世事。切勿順其所欲,須以訓謙恭。鮮衣美食當為之禁,淫朋匪友勿與之交。讀書有暇,學習靜坐以攝其心,以養(yǎng)其氣。不但學業(yè)易進,且自有一種文雅可觀。若恣肆失學,行同市井,列之文墨之地,面目可憎,即自己亦覺置身無地矣。 親戚鄰里中有狡獪子弟,能行其權術,巧為計算,為家長者倚之為心腹,殊不知將來誘子弟為非者,即此輩也。大抵為家長者,能駕馭此輩,偶得其力。至于子弟,鮮不為所播弄,以致破家喪身。不如延端謹剛正之人,與之聚處,雖言語多拂人意,茍能虛心聽受,得益無窮。所謂快意之言常有損,拂意之言常有益,美疢不如惡石,宜細思之。 老成之言,似乎迂闊,殊不知閱歷已深,見識自遠。后生雖倜儻過人,而見識終不及老成,往往自用自專,輒以老成為迂闊,得小便宜,失大便宜;用小聰明,生大周折。及年齒漸長,應事日緊,方悟老成之言,真藥石也,然已在險阻備嘗之后矣。 衣食不必華美,飲食不必肥甘,“儉樸”二字是儒者本色,不特省費,且可絕非分之求。如子弟略近奢侈,即須訓誡。高忠憲公訓其子曰: 受些窮光景,每事節(jié)省盡過。得凡臨事著一“茍”字便壞,自身享用著一“茍”字便安。吾一生得此力。 飲食所需,切勿輕用魚肉,若每膳必腥,一見蔬菜,不能下咽。此惡習也。須以蔬食菜羹,習慣自然,覺得淡泊中自有真味,不同魚肉腥膻。孔顏飲水,樂在其中;簞瓢陋巷,不改其樂。我何人斯,而敢貪口腹乎?惟遇祭祀賓客,然后烹庖,亦不宜宰生物。東坡日用三十余錢,自甘淡泊。郭文麓為郡侯,嘗自言曰: 吾蔬食則喜,肉食則不喜。布裀則寢乃安, ???趫裀則寢不安。子弟當以此為法。 子弟或因質(zhì)鈍,不能讀書,或因家貧,不能就傅。即令農(nóng)工商賈,各執(zhí)其業(yè),或管自己家務,或代人管店務,及收租收息等事。若終日安閑,不特仰事俯育,無所取資,且恐交友不端,行同敗類嚴懲。又云: 子弟如不能讀書,必要尋一件事叫他去做,不但借以治生,且拘束了身心,演習了世務,諳練了人情,長進了學識,這便是大利益。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師長,嚴者異日多賢,寬者多不肖。蓋嚴則督責笞撻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氣,收束其身心,諸凡舉動,知所顧忌,而不敢肆。寬則姑息放縱,過惡從此生矣。《易》曰:“家人有嚴君。”又曰:“家人嗃嗃,悔厲吉。” 子弟差失,即細微處亦不可忽略,如幾案必正,書籍器用必整,坐立必端,出入必告之類,必須隨時指摘。今之為父兄者,往往以為年幼無知,細微差失不必訓誡。及期年長,怙惡不悛,雖父師教訓,置若罔聞,由少時未嘗督責故也。諺云:“十歲定終身。”此言深有味。 善教子者,必使之從嚴師,親益友,有善則獎之,以鼓其志;有不善則懲之,以閑其心。顧子之教,雖父成之,而母教尤重。子有過行,往往父未及知,而母先知之,知之而必戒之,必訓之,過端泯矣。乃母以愛子之故,既不忍責治,又代為隱諱,父嚴于外而母寬于內(nèi),父督于暫而母縱于常,欲子之成,其可得乎?人必刑于其妻,而后可以教子。故《易》曰:“家人利女貞。”
上海地區(qū)家風家訓文獻匯編 作者簡介
葉舟,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江南社會文化史、家族史。近年來在《史林》《社會科學》等核心刊物上發(fā)表多篇論文。
- >
推拿
- >
經(jīng)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