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城墻(第三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6720
- 條形碼:9787030706720 ; 978-7-03-07067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城墻(第三輯) 內容簡介
《中國城墻》是國內首本專門、系統研究中國城墻和“城墻學”的輯刊,由中國城墻研究院、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共同主辦。本書旨在深入持久挖掘、研究、推廣、保護、利用中國城墻遺產,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助力中國明清城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傳承弘揚很好傳統文化。 本書適合歷史學、考古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和院校師生參考、閱讀。
中國城墻(第三輯) 目錄
城墻考古
壽春城遺址城垣遺跡的考古探索與思考 蔡波濤 張鐘云(001)
江蘇常州唐五代子城西城墻考古發掘簡報 南京博物院 常州博物館(014)
濟南宋明古城墻的發掘 郭俊峰 房 振(025)
北京延慶岔道城翼城及護城墩遺址考古發掘簡報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041)
城墻歷史
莒國故城 劉云濤 柏發金(055)
郢城城市格局特色研究 熊偉恒 周中梁(066)
盱眙古城墻遺址修筑史事考略 黃添威(084)
明清以來宿遷城垣的歷史演變 晁劍虹(095)
明清昌平州城城池形態研究 程 呈 王 申(112)
簡論東北地區的邊墻與界壕 孟慶旭 魏佳明(135)
城墻防御
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防御研究 史浩成(144)
城墻文化
發生學視野下的南京城墻詩詞研究 考薇(171)
城墻民俗
城隍廟與城墻關系淺探——以明初南京為例 宋莎麗(183)
城墻保護
關于加強城墻類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倡議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192)
城市建設中古城墻保護工作的探索實踐——以安徽省天長市為例 喬國榮(194)
城墻利用
夯土城墻保護展示的探索與實踐——漢魏洛陽城內城城墻遺址(局部)保護展示工程紀實 陳建軍(203)
中國城墻(第三輯) 節選
城墻考古 壽春城遺址城垣遺跡的考古探索與思考 蔡波濤 張鐘云* 摘要:楚都壽春城遺址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科學的考古工作起,有關其城垣遺跡的相關問題就一直是學術界重點關注的問題。雖然歷代的考古工作者對該問題進行了多次不同層面的以考古鉆探、試掘和發掘為主要工作方式的探索工作,但直至今日,我們對于作為楚都的壽春城其城垣問題仍無法做出準確闡釋。一些既有認識也是經歷了確認、被質疑和被否定的多重論證過程。本文試從對這一問題探索歷程的回顧出發,希望得出對下一步工作有益的思考和認識。 關鍵詞:壽春城遺址;城垣遺跡;考古探索 一、問題的提出 楚都壽春城遺址的考古工作,自20世紀80年代起,至今已經歷了近四十年時間。1983年,以丁邦均先生為代表的調查工作組成立,標志著壽春城遺址科學考古工作的開端。在梳理以往文史等相關資料的前提下,工作組針對壽春城遺址所在的壽縣城及其附近區域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鉆探和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獲和成果。長久以來,學術界對壽春城遺址的認識都是建立在這一時期考古工作的基礎之上,而這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城垣遺跡的推定和驗證。 根據調查、鉆探和試掘情況,并結合1985年柏家臺大型建筑基址的發現,基本可以推定作為楚都的壽春城其城址的范圍應在壽縣城東南方向一帶。但是,壽春城遺址所處的地理區位長期受到洪澇和人為的破壞,在地面難以發現城垣和夯土臺基的跡象。而由于遲遲未能發現城垣遺跡,導致無法*終確定楚都壽春城的具體城郭范圍。為此,1987年5月,壽春城遺址工作組與安徽省地質研究所遙感站合作,采取利用1954—1980年先后成像的6套航空照片或衛星影像資料的方法對壽春城東南地區進行遙感考古的研究。通過對航空照片和衛星圖像的判讀并結合實地調查,工作組發現原定遺址的南部外圍存在著縱橫交錯的古水道,壽縣城外圍也有兩周古水道,而后據此繪制了1∶10000的遙感解譯圖,并發表了較為詳細的工作報告,初步確定了外郭城、護城河及城外相關水系和城郭內的水道系統等信息。1988年前后,又采用對稱四級電阻率法在雙更樓一帶古水道和古水道內側可能為南城墻的位置進行了物探,借以驗證遙感考古的研判是否正確。此外,工作組通過對遙感解譯圖的進一步分析,還在比較清晰的“西墻”和“南墻”部分區域開展了小規模的考古勘探與試掘。至1991年,丁邦均先生通過其論文闡述了工作組*終確定的楚都壽春城外郭城的范圍,即西墻從壽縣城南門向南,經馬家圩、小崗上至范河南250米,殘長約4.85千米;南墻從范河南向東經葛小圩、小劉家圩至顧家寨一帶,殘存約3千米;由于東墻和北墻均未發現明顯的跡象,但考慮到興隆集和柏家臺兩處大型建筑以及29座夯土臺基群應包括在壽春城之內,故工作組推測壽春城東西長約6.2千米、南北寬約4.25千米,總面積約26.35平方千米(圖1-1)。此外,通過鉆探還發現了南垣和西垣的門道、郭城東北部的一段曲尺形城墻以及主要分布在城內北部的29座夯土臺基。 由于主要負責人的工作調動和突然變故,壽春城遺址的考古工作中斷了十年。至2001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組成新的壽春城遺址考古工作隊,重啟壽春城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這次合作一直持續到2003年,可視為壽春城遺址考古工作的第二階段。通過幾個月的調查、驗證,工作隊遇到了*突出和嚴峻的問題,即前期資料中描述的城垣、城門和重要的夯土臺基等遺跡,在實地的田野工作中沒有發現與之對應的相關跡象,這無疑造成了工作隊對前一階段關于外郭城垣具體位置和范圍認識的懷疑。工作隊通過先后對小宋家臺(驗證東北部曲尺形城墻、有一處基本沒有被改變過地貌特征的水塘可以作為相對穩定的參照點)、范河南(針對西城墻)、新塘村南和張家圩北(針對南城墻)等地點進行考古鉆探和試掘,得出的結論否定了所謂通過遙感解譯得出的城垣遺跡。當然,工作隊雖然認為原來認定的城墻根本不存在,但是對壽春城位于壽縣縣城及其東南部一帶的觀點是沒有懷疑的。但是如何解決“城垣”這一古代城址重要因素之一的問題,也仍是工作隊需要面對和探索的重要方面。 二、城垣遺跡的考古探索 (一)牛尾崗和西崗的試掘 為了繼續尋找可能存在的城垣遺跡,工作隊選擇分別在縣城南面的牛尾崗、西崗進行試掘。之所以選擇在這兩個地點開展工作,主要是因為遙感所示“郭城西北角唐宋城壕”與縣城東、南護城河之間有一道土崗,長約2100米,極似一道城垣跡象。解放初開鑿壽豐干渠時將其分隔成東、西兩段,東段俗稱牛尾崗,西段俗稱西崗。牛尾崗自東門外至南門外,長約1300米,經邊家崗、陳家崗二村莊;西崗自張家崗至縣蠶種場,長約800米。為了解土崗的形成年代,2002年9月在牛尾崗上布探溝2條,編號分別為02SNT1、02SNT2;在西崗中段布探溝1條,編號為02SST1。 02SNT1位于牛尾崗中段*寬*高處的北部,該處土崗南北寬約100米,高程25.8米,探溝正南北向,南北長20米,東西寬3米,后北擴2米。該探溝內的地層堆積可分為12層(由于地下水位過高,未清理至生土),所發現的夯土墻遺跡位于探溝北部,直接疊壓于第⑥層上,方向北偏東100°(圖1-2)。北側為未經夯打的填土,南側被溝G1內堆積所壓。夯土墻現存11層夯土,第①層為黑花黏土,與下面各層不同,夯打也不清。第②層厚0.2米,其余各層厚0.1—0.12米,夯面上可見直徑0.08—0.09、深0.02—0.03米的圓形夯窩,形狀清晰,密度較大,每平方米110—130個夯窩,夯土內出土有白瓷片。第①—⑨層夯土南側為斜坡狀,約50°—60°,北側為陡坡狀,約10°—20°;第⑩、11層為夯土墻基部,寬度增大,斷面呈梯形,北側呈厚0.3、寬1.2米的平臺,其上覆蓋0.01—0.02米的路土。夯土墻頂部寬0.7米、基部寬2.9—3.9米、現存高度1.7米(圖1-3)。夯土墻北側未經夯打的填土可分兩層,第Ⅰ層的黃色粉沙土夾大顆粒的黃褐色、黑色黏土,較疏松,厚1—2.3米,可見一塊塊傾斜的黏土、粉沙土層,有白瓷片出土;第Ⅱ層的黃色粉沙土夾少量黑色黏土顆粒,較疏松,厚0.1—0.5米,有白瓷片出土。為了確定該段夯土墻的延續性及結構,又在探溝T1西面約22米處和正北面各揭露1條小探溝。發現西22米處有形制相同的夯土墻和內外側堆積,夯土墻頂寬約1.2米,北壁直立,壁面光滑規整,高0.6米,南側呈40°斜坡,北側填黃褐色較疏松的花土,相當于第Ⅰ層;探溝T1正北面小探溝表土下直接露出第Ⅰ層黃褐色花土,下壓第Ⅱ層灰黃色致密粉沙土,與T1北部堆積相連續。該段夯土墻走向為99°,基部現存寬度11.8米。由此推測,第Ⅰ、Ⅱ層填土應是城垣的組成部分,北面可能被今護城河破壞。通過層位關系和出土遺物的情況分析,發掘者認為02SNT1內發現的夯土墻遺跡的年代不早于唐代中晚期。 02SNT2位于牛尾崗東南轉角處,該處土崗南北寬70米,高程23米,方向為北偏西46°,南北長6米,東西寬2米。該探溝第③—⑥層結構疏松,土質、土色接近當地生土;第⑦—11層結構致密堅硬,包含大量漢代前后的文化遺物,沒有瓷片;第12—17層卻出現了晚期瓷片,而且上部只見青瓷、下部青瓷和白瓷同出。由此推測,堆筑該處土崗時可能先挖取了晚期文化堆積層,然后挖取早期文化堆積層,*后才挖取到生土,從而形成這種倒置的堆積。堆積中雖沒有發現夯層、夯窩,但其致密的結構及堆積方式表明這是人為修筑的城垣,時代應當為北宋時期。 02SXT1位于西崗中段西崗村西部,該處土崗南北寬70米,高程23米,因民居占壓,探溝布于土崗北坡,方向正北,南北長5米,東西寬2米。其地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