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全球產業分工與氣候變化:基于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0308
- 條形碼:9787030700308 ; 978-7-03-07003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球產業分工與氣候變化:基于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公共管理、應用經濟與環境管理領域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學者,產業政策和氣候變化領域的政府部門、有關企事業單位從業人員本書適用于公共管理、應用經濟與環境政策領域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學者,并可供產業政策和氣候變化領域的政府部門、有關企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參考閱讀。
全球產業分工與氣候變化:基于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 內容簡介
本書緊密圍繞產業分工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 從產業分工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產業分工背景下區域碳減排責任分解、中國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典型特征及對其碳排放影響等角度展開論述。本書內容有助于讀者認識全球產業分工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 有利于探索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新模式, 有助于辨識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格局中的新角色。
全球產業分工與氣候變化:基于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 目錄
**篇 研究背景與模型基礎
**章 全球產業分工與氣候變化背景 3
**節 全球產業分工 3
第二節 全球氣候變化 5
第三節 產業分工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 7
第二章 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基礎 9
**節 投入產出模型簡介 9
第二節 單區域投入產出模型 13
第三節 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 14
第二篇 產業分工與貿易隱含排放
第三章 產業分工視角下貿易隱含碳排放核算體系 19
**節 貿易隱含排放研究進展 19
第二節 產業分工視角下貿易隱含排放核算體系 21
第三節 產業分工視角下貿易隱含排放核算結果 23
第四節 本章小結 28
第四章 產業分工視角下污染天堂假說檢驗方法 29
**節 污染天堂假說研究進展 29
第二節 基于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的污染天堂假說檢驗方法 30
第三節 產業分工視角下污染天堂假說檢驗結果 32
第四節 本章小結 37
第五章 產業分工視角下碳轉移路徑長度分析框架 38
**節 貿易隱含碳排放研究進展 38
第二節 碳轉移路徑長度分析框架 39
第三節 碳轉移路徑長度分析結果 41
第四節 本章小結 44
第三篇 產業分工與碳減排責任分解
第六章 考慮區域技術異質性的碳減排責任 47
**節 考慮區域技術異質性的碳減排責任研究進展 47
第二節 考慮區域技術異質性的碳減排責任核算框架 48
第三節 考慮區域技術異質性的碳減排責任實證應用 51
第四節 本章小結 55
第七章 產業分工對于碳核算原則實施效果的影響 56
**節 不同碳核算原則之間的轉換 56
第二節 基于高斯模型的碳轉移路徑長度分析框架 58
第三節 產業分工對于碳核算原則實施效果影響 61
第四節 本章小結 64
第八章 產業分工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資隱含碳排放 65
**節 跨國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65
第二節 跨國企業碳排放足跡測算框架 66
第三節 跨國企業碳排放足跡測算結果 69
第四節 本章小結 72
第四篇 產業分工與邊境碳調整政策
第九章 產業分工對邊境碳調整政策影響:進口視角 77
**節 邊境碳調整政策研究現狀 77
第二節 基于隱含排放跨境次數的邊境碳調整分析 78
第三節 美國邊境碳調整實證研究 80
第四節 本章小結 84
第十章 產業分工對邊境碳調整政策影響:出口視角 85
**節 邊境碳補貼政策研究進展 85
第二節 基于隱含排放跨境次數的邊境碳補貼政策分析框架 86
第三節 以美國和歐盟為例的邊境碳補貼政策實證分析 87
第四節 本章小結 93
第五篇 全球產業分工視角下中國碳排放
第十一章 全球產業分工降低了中國出口隱含碳排放強度 97
**節 全球產業分工與中國出口隱含碳排放 97
第二節 全球產業分工對出口碳強度影響分析框架 99
第三節 全球產業分工與中國出口隱含碳排放強度 102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07
第十二章 全球產業分工加劇了中國排放的地域不公平性 109
**節 中國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及隱含排放研究現狀 109
第二節 全球產業分工對區域排放影響分析框架 110
第三節 全球產業分工與出口隱含排放與增加值 112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14
第十三章 總結 116
參考文獻 117
全球產業分工與氣候變化:基于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 節選
**篇 研究背景與模型基礎 **章 全球產業分工與氣候變化背景 全球產業分工與氣候變化是近年來學術界和業界關注的兩個熱點話題,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近年來,企業并不是追求建立完整的產業鏈,而是選擇專業化于產業鏈的部分生產環節。全球產業分工為中國融入全球產業鏈創造了機會,也直接或間接創造了無數工作崗位。我們在迎接全球產業分工帶來的各種機會的同時,也面臨著氣候變化造成的一系列挑戰。極端天氣頻發、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問題正在威脅著我們正常的生產生活。本章介紹全球產業分工與氣候變化背景,為讀者理解后續章節具體的研究問題奠定基礎。 **節 全球產業分工 1776年,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 斯密撰寫的《國富論》出版,該書系統地闡述了勞動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社會財富的巨大作用。亞當 斯密以制針業為例,指出制針過程總共包括18個工序,如果10個工人分工勞動,每個工人負責1~2項工序,制針效率比分工前高240倍。分工和專業化既是古典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也是以楊小凱為代表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并試圖從分工與交易費用這一兩難沖突出發解釋大部分的經濟現象。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地區間貿易成本的不斷降低,全球產業分工深度和廣度的提升是改變地區經濟結構和擴大經濟總量的重要驅動力。 地理大發現之前只存在極不發達的地域分工,地理大發現正式開啟了全球產業分工的大門,大航海時代也是全球產業分工的萌芽階段。15世紀的奴隸貿易把美洲、非洲等地區都卷到了國際分工體系中,出現了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國際分工的初始形式。歐洲奴隸販子將紡織品和工業品運輸到非洲并交換當地的奴隸,進而將奴隸販賣到美洲從事礦產開采和農產品生產,*后將美洲的糖、煙草和工業原材料運回歐洲。*初的三角貿易有效解決了生產活動所面臨的土地供給和勞動力供給約束,即美洲大陸的發現解決了農業生產的土地要素約束,從非洲到美洲的奴隸貿易進一步解決了勞動力要素約束,歐洲通過奴隸貿易賺取的巨額利潤為歐洲經濟發展提供了資本支撐。奴隸貿易雖然損害了非洲和美洲的利益,但也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解決了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約束,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發展。 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之后,國際分工體系逐漸建立。英國建立起了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將更多的國家卷入全球生產分工體系,形成了工業國和農業國之間的國際生產分工格局。1860年,有“世界工廠”美譽之稱的英國,其工業總產值已經占全球的 1/3,鋼鐵產量占到了全球總產量的一半。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逐漸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全球分工體系,越來越多的國家被卷到該體系中來,不同國家在全球生產分工格局中的角色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13年,英國占全球工業品總產值的比重下降到14%,同期美國的份額則上升到36%,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生產分工的主導者。在該階段,制造業主要集中在核心工業國家,在向邊緣國家和地區出口制成品的同時,大量進口邊緣國家和地區的初級產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以美國為代表的工業國家開始將制造業向東亞國家和地區轉移,逐漸形成了以美國、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為核心的貿易格局。美國向日本與亞洲四小龍輸出技術和資本,日本除了直接生成一部分產品并出口給美國外,主要把技術、資金和零部件等中間材料輸出給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龍則利用其廉價勞動力進行產品的*終加工,并把產品銷售給日本和美國。隨著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勞動力成本上升,生產企業逐漸向中國轉移。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后,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加快向中國輸出技術和資本,利用中國低廉的勞動成本和寬松的環境規制,將其打造為向發達國家提供消費品的“世界工廠”。 例1.1 波音737 MAX停飛波及全球產業鏈 2018年10月,印度尼西亞獅子航空的一架波音737 MAX 8型客機于起飛后13分鐘墜毀于爪哇海,機上189人遇難。2019年3月,埃塞俄比亞航空的一架波音737 MAX 8型客機在起飛6分鐘后墜毀,機上157人遇難。兩起空難均疑似為在起飛階段迎角傳感器故障,導致機動特性增強系統過度反應并*終造成飛機墜毀。兩架波音737 MAX 8型客機墜毀之后,已交付的371架波音737 MAX系列客機均被停飛,新生產的波音737 MAX系列客機停止交付客戶,波音公司于2020年1月起暫停生產737 MAX型客機。 波音公司在全球共有約900家供應商,提供機身、發動機、機翼、反推裝置等零部件。波音737 MAX系列客機停產不僅對波音公司造成影響,還波及上游產業鏈。作為波音公司*大的零部件供應商的勢必銳航空系統公司,主要為波音737 MAX系列客機生產機身等零件,每年將近80%應收款來自波音公司的訂單。波音737 MAX系列客機停產之后,勢必銳航空系統公司就停止了招聘,而且準備大規模裁員。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波音737 MAX系列客機停產將嚴重影響為波音生產發動機的通用電氣公司,可能造成通用電氣公司20億美元現金流的減少。除供應商外,航空公司、旅游公司等也都將受到波音737 MAX停產的影響。美國西南航空公司作為波音737 MAX的*大買家,波音737 MAX的停飛導致其2019年營業收入比預期減少了8.3億美元。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已與波音公司達成補償協議,補償金額達1.25億美元。美國蒂爾集團咨詢公司的分析師理查德 阿布拉菲亞認為,波音737 MAX客機停產大概率會影響美國2020年**季度的經濟表現。 全球產業分工促進了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加重和貧富差距擴大。認識全球產業分工格局的演進規律、明確全球產業分工的影響機理,是推動國際合作以探尋全球性問題解決途徑的關鍵。本書選擇近年來被廣泛關注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作為研究重點,試圖從全球產業分工的視角探索氣候變化的應對策略。 第二節 全球氣候變化 氣候是指大氣物理特征的長期平均狀態,是一個地區長時期內氣溫、降水、光照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征。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規定,一個標準氣候計算時間為30年。全球氣候變化是指在全球范圍內,氣候平均狀態統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的氣候變動。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因可能是氣候系統的內部因素,也可能是人為地改變大氣組成成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對氣候變異和氣候變化做了具體區分:氣候變異強調自然因素導致的氣候的短期波動,而氣候變化強調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的長期改變。本書重點關注經濟生產活動格局的變遷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地球在吸收太陽輻射的同時,也通過長波向外層空間輻射熱量,以實現大氣溫度在平均水平上維持穩定。工業革命推動了化石能源的開采和使用,導致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大量增長。溫室氣體通過吸收地球長波輻射,阻擋熱量從地球向外逃逸,導致大氣溫度持續升高。地球和氣候系統的一些反饋過程可能會加劇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氣候變化。例如,全球變暖導致兩極冰層融化,陸地與海洋具有更低的反射率,會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導致大氣溫度升高進一步加劇。大氣溫度升高導致永久凍土層融化,它釋放出的二氧化碳進一步增加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加劇全球氣候變化。2015年,全球溫度相較工業革命前水平,已經上升了1攝氏度,并且*快可能在2030年達到1.5攝氏度。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指出,全球溫升一旦超過1.5攝氏度,將產生更具破壞性的影響,如糧食減產、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發等全球性問題,威脅人類的可持續性發展。全球氣候變化會造成蝗蟲等害蟲更加活躍,導致蟲害蔓延;同時會顯著降低蜜蜂數量,影響農作物授粉。全球3/4人口的居住地離海岸線不足500千米,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極低冰川融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居民生產生活造成影響。同時氣溫升高會提高超大型臺風、颶風、海嘯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嚴重威脅沿海地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聯合國報告指出,1998~2017年遭受災害的國家報告的直接經濟損失為2908億美元,其中與氣候有關的災害造成的損失占比達到了77%。我們正處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時刻,氣候變化適應活動實施時間越晚,行動越困難,而且成本更高。 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正式提出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重要挑戰,要求各締約方根據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及其社會與經濟條件,盡可能開展*廣泛的合作,并參與有效和適當的國際應對行動。1997年12月1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在日本京都制定了《京都議定書》,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在**個執行期,發達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本保持穩定,但是發展中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快速增長,導致了全球碳排放總量不降反升。2015年聯合國195個成員方通過《巴黎協定》,各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承諾相應的自主貢獻方案。以“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取代《京都議定書》“自上而下”的減排路徑,國家自主貢獻成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模式。但是,目前各國的減排承諾仍不足以實現《巴黎協定》將全球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控制全球氣候變化仍然任重而道遠。 例1.2 中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中國是溫室氣體排放量*高的國家,也面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威脅。近年來,中國通過設定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制訂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等方式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006年,中國提出了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約束性指標。 2007年,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發改委)制訂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個制訂并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國家。 2009年,中國確定了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動目標。 2011年,國家發改委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