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了凡四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058367
- 條形碼:9787547058367 ; 978-7-5470-583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了凡四訓 本書特色
★中華人生智慧善書,中國傳統家規典范。 ★曾國藩、胡適、稻盛和夫高度奉行的人生寶典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特別收錄《袁了凡居士傳》《云谷先大師傳》《云谷禪師授袁了凡功過格》
了凡四訓 內容簡介
《了凡四訓》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寫給兒子的家訓。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認識了命運的真相后,如何靠自己努力改變命運。全書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被后世譽為“中國歷目前的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本版圖書特別收錄《袁了凡居士傳》《云谷先大師傳》《云谷禪師授袁了凡功過格》,以饗讀者。
了凡四訓 目錄
原文
立命之學
改過之法
積善之方
謙德之效
譯文
立命之學
改過之法
積善之方
謙德之效
附錄
袁了凡居士傳
云谷先大師傳
云谷禪師授袁了凡功過格
了凡四訓 節選
立命之學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 ,可以濟人,且習一藝 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并叩 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 試其數,纖悉皆驗。 余遂啟 讀書之念,謀 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 郁為師。 孔為余起數 :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復為卜終身休咎 ,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后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 。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于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懸定 者。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師即批準補貢,余竊疑之。 后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嘆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 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縣申文準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 無求矣。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游南雍,未入監,先訪云谷會禪師于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 云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 ,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來只是凡夫。”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 欺人?”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云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 ,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 ,宜無子者六。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云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后者,德至薄也。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 ,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兇;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因 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語余曰:“符箓 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后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后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至修身以俟 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后,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 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 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其言不驗,而秋闈 中式 矣。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后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自己巳歲發愿,直至己卯歲,歷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啟。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 ,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歷日之上。或施食貧人,或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 ,就家庭回向。 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愿,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于庭,效 趙閱道焚香告帝。 汝母見所行不多,輒顰蹙 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 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余為區處 ,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適 幻余禪師自五臺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書》曰:“天難諶 ,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誑語。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遠思揚德,近思蓋父母之愆 ;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 己之邪。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云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了凡四訓 作者簡介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浙江嘉興人。明代思想家。代表作有《了凡四訓》等。 吳婉絢,自由作家,廣州市作協會員,始終堅信作品要用心打磨方不負手中的筆。已出版《巴西常識》《每個青少年都應該讀的中國歷史:隋唐》《每個青少年都應該讀的中國歷史:五代十國宋》等多部作品。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