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文學史新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0675
- 條形碼:9787520390675 ; 978-7-5203-9067-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文學史新論 本書特色
本書是《文學遺產》編輯部與中國海洋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文學史觀與文學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會議收到論文76篇,本書所收錄的30篇論文,即是其中的一部分。上述論文從不同側面對中國文學史觀及文學史的書寫,提供了新的思考;或通過具體專題的深入考釋,對文學史研究有所推進。
中國文學史新論 內容簡介
本書是《文學遺產》編輯部與中國海洋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文學史觀與文學史研究靠前學術研討會”部分論文的結集,分為上、下兩編。上編重點探討文學史觀與文學史書寫的相關問題,下編主要對與詩、賦、文等文體相關的文學史專題進行個案剖析。立論視角多元,思路新穎,對推進與深化文學史觀與文學史研究,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中國文學史新論 目錄
從“文學自覺”到“文化自覺”的“大文學”觀——兼論先秦文學的三大景觀
出土文獻“大文學”研究與堅定文化自信
一種新文學史編寫體例的嘗試
魏晉南北朝大文學史的發展與特質
文章千古事——杜甫“集大成”說及其文學史意涵
論中國古代西游戲的發展歷程及其特征
中國古代小說的歷史嬗變與小說史的書寫策略
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尋找“自我”的歷程(1980-2017)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3版)指瑕與思考
羅宗強先生文學史研究思想拾粹
文化與文類之間:對文學史書寫樣態的省思——以《劍橋中國文學史》和《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唐代”部分為例
馬來亞“華文蠻荒”時代的《紅樓夢》傳播史
下編
武乙中興與《商頌》作期
從先秦賦看賦的淵源及民間文藝性質
從三位皇帝的還鄉詩看《大風歌》的經典性
武氏祠畫像中神樹的形成與“儒主道輔”思想
《洛神賦》:幻覺體驗與赴水隱喻
北朝五言詩雅俗觀的變遷
李白《蜀道難》與《文選》賦之關系
杜甫的主體詩風是“沉郁頓挫”嗎?
杜甫《潼關吏》中的“大城”“小城”考證
杜牧《阿房宮賦》異文辨證
杜牧的古文創作與中晚唐儒學轉向
經學、史學、文學的融合:歐陽修傳記文特征初探
《全宋詩》中呂祖謙詩作誤收為張栻佚詩舉隅
金代山水詩意象及其文化生成
明初僧人愚庵智及的詩偈
清代王士禛詩歌選本及其詩學意義
日本漢學家入谷仙介及其王維研究
從崔岦詩看朝鮮時代對蘇軾、江西詩派詩風的接受
附錄:本書未收錄的會議論文目錄
中國文學史新論 作者簡介
劉懷榮,男,文學博士,中國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魏晉南北朝唐代文學、中國詩歌與詩學。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16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曾主編《嶗山文化研究叢書》第一輯共7部(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