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東亞糖業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3298
- 條形碼:9787030683298 ; 978-7-03-06832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亞糖業史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學術史回顧的方式對歷史時期的中國糖業進行了論述,將行業史與區域史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將糖業置于整個東亞這個宏觀區域中進行考察,既梳理了東亞糖業變遷及重構的歷史過程,又清晰地展現了近代以前東亞糖業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此外,本書還從三個方面重點討論東亞糖業經濟新格局的形成,加深了學術界對近代東亞新秩序、新格局形成的認識。
東亞糖業史研究 目錄
引言:20世紀以來近代東亞糖業史的研究 1
**章 困境與出路:中國糖業史研究的新開拓 7
**節 古代糖業史研究中尚無定論的“棘手”問題 9
第二節 近代糖業史研究中的同質化傾向 12
一、中國甘蔗糖業危機問題 12
二、中國糖品貿易問題 13
第三節 中國糖品價格變動問題的認識誤區 14
第四節 東西方對糖品消費擴張動力的迥異認知 19
第五節 新資料、新視角、新領域:拓展中國糖業史研究 22
一、新資料的挖掘 22
二、新視角的轉換 25
三、新領域的拓展 26
四、新動向的關注 29
第二章 歷史時期的中國糖品消費 41
**節 歷史時期的中國對甜味的認知及獲得 42
第二節 藥物類書中所見糖品之藥用 44
第三節 糖品之供給上層社會群體消費 48
第四節 轉折時期:清代中期以后糖品消費的大擴張 52
小結:重視歷史時期糖品消費的內在價值 57
第三章 明清時期的中國糖業經濟 59
**節 從名貴植物到經濟作物 59
第二節 制糖技術革命—《天工開物》 64
第三節 東亞蔗糖的故鄉—福建 69
第四節 中國糖品在全球范圍內流動 71
小結:中國糖業經濟發展中的“明清變革” 74
第四章 舊格局的解體:近代中國甘蔗糖業的式微 78
**節 蔗糖產地的糖業生產危機 79
第二節 外糖行銷中國港口城市 83
一、外糖輸入數量及分布 83
二、糖業發展走勢 96
第三節 中國市場上的糖品競爭日益激烈 100
一、20世紀前十年的中國東北市場 100
二、20世紀20年代的中部及南部中國市場 101
三、20世紀30年代中國市場上的日本糖品銷售及外糖競爭 102
第四節 從甘蔗糖品生產及輸出大國到純進口大國 104
小結:危機并存的中國甘蔗糖業 106
第五章 爪哇糖業與東亞糖業格局變遷 109
**節 近代爪哇糖業的快速發展 110
第二節 爪哇糖業與日本精制糖業的發展 117
一、爪哇糖業與日據時期臺灣甘蔗種植 118
二、爪哇原料糖與日本本部精制糖業 120
第三節 爪哇糖業與中國甘蔗糖業的發展 124
一、爪哇糖品與中國糖品市場 125
二、爪哇蔗種與中國甘蔗種植 128
第四節 爪哇糖業在近代東亞糖業格局變動中扮演的角色 131
一、爪哇糖業推動了東亞區域之間的糖品流動,并迎合了東亞市場上興起的精制糖消費主張 132
二、爪哇糖品涌入東亞市場,加劇了東亞市場上糖業主體之間的競爭 133
三、爪哇優良蔗種及蔗作技術引進東亞,影響了中國的甘蔗種植 135
四、爪哇糖品分類標準成為在采用糖品旋光度驗糖標準之前東亞糖品稅收的統一標準 137
小結:重視東亞區域之間的糖品流動 140
第六章 香港糖業與近代東亞機器制造糖業發展 143
**節 近代以來東亞精制糖消費主張興起 144
第二節 怡和集團所屬的中國制糖公司 148
第三節 太古集團成立太古車糖公司 164
第四節 1884—1925年:太古洋行在東亞市場上的糖品營銷 167
第五節 1926—1933年:東亞市場營銷策略的調整及東南亞、南亞市場的開拓 170
一、太古洋行調整東亞市場上的營銷策略 171
二、關于直接對接糖品營銷商人的討論 171
三、從現貨倉庫交易制度到期貨交易制度 172
四、拓展東南亞、南亞的糖品銷售市場 174
第六節 1934—1941年:太古洋行嘗試與日本合作及開拓中東、非洲市場 180
一、太古洋行向日本糖商尋求競爭性合作 181
二、取消買辦莫氏家族的代理權,推行經理人負責制度 182
三、開拓中東市場 183
四、拓展非洲市場 184
小結:怡和、太古引領了東亞精制糖消費的新時尚 187
第七章 日本糖業在東亞市場上的開拓與競爭 189
**節 日本本土精制糖業的發展 190
第二節 日據時期臺灣糖業的發展 191
第三節 日糖在中國市場上的開拓及競爭 195
一、從日俄戰爭到**次世界大戰(1904—1914年) 195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糖業競爭(1914—1918年) 199
三、從**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1919—1929年) 201
四、從世界經濟大危機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0—1937年) 204
第四節 日糖拓殖與中國糖業發展 207
一、中國糖品市場上的競爭日益激烈 208
二、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中國糖業近代轉型的進程 209
第五節 日糖拓殖與中國政府及糖業界的抗爭 212
小結:日本糖業成為東亞糖業格局中的重要一極 217
第八章 東亞高寒緯度上的甜菜糖業崛起及發展 220
**節 近代以來“甘菜二糖”競爭性發展 222
第二節 日本甜菜糖業的起步及發展 229
第三節 朝鮮甜菜糖業的興起 234
第四節 中國東北地區甜菜糖業的崛起 237
一、南滿地區的甜菜種植及制糖事業 238
二、北滿地區的甜菜種植及制糖事業 240
第五節 作為新興經濟產業的東亞甜菜糖業 242
一、甜菜作為新經濟作物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 242
二、作為新興產業的甜菜制糖業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244
小結:政府扶植下的東亞甜菜制糖業 250
余論:東亞糖業經濟新格局的形成 253
參考文獻 259
后記 267
圖表目錄
圖5-1 日據時期臺灣、日本本土的近代制糖業的生產、消費結構圖 124
表1-1 1637—1832年東印度公司記錄的糖品價格一覽表 15
表4-1 1869—1931年廈門輸出閩糖數量 80
表4-2 1917—1936年四川省進出口糖品數量 82
表4-3 1902—1905年與1908—1915年海關統計糖品進口、出口及轉口數量及價值 84
表4-4 1913—1915年中國輸入外糖數量統計 87
表4-5 1908年各重要港口的輸入外糖數量 87
表4-6 1907—1911年天津港精制糖輸入對照表 88
表4-7 1907—1911年天津港白糖輸入對照表 88
表4-8 1907—1911年天津港赤糖輸入對照表 89
表4-9 1907—1911年天津港冰糖輸入對照表 90
表4-10 1899—1908年鎮江港輸入外糖數量 91
表4-11 1899—1908年鎮江港輸入國糖數量 91
表4-12 1900—1908年上海港輸入數量表 93
表4-13 1907—1910年長沙、岳州輸入糖品數量 93
表4-14 1912—1916年江西九江輸入外糖數量 94
表4-15 1910年新民府輸入砂糖種類、色相、數量、價格及產地 95
表4-16 1913—1915年輸入中國的日本糖品數量 98
表5-1 1923—1935年爪哇糖業生產情況 111
表5-2 1880—1909年爪哇砂糖品輸出情況 113
表5-3 1891—1911年爪哇糖品輸出地順序一覽表 115
表5-4 1934—1941年度爪哇糖品輸出市場情況 116
表5-5 1905—1911年清國、菲律賓、荷屬爪哇、英據中國香港砂糖輸入日本本土數量表 121
表5-6 1917—1921年日本精制糖產銷情況一覽表 122
表5-7 1905—1911年清國、菲律賓、爪哇、中國香港砂糖輸入日本本土數量表 127
表5-8 1938—1942年優良蔗種在四川的推廣成果 129
表5-9 荷蘭標本糖色與分蜜糖(臺灣、爪哇)的對應變遷表 137
表5-10 1901—1908年日本糖品消費稅沿革表 138
表5-11 1910—1932年日本糖品消費稅沿革表 138
表5-12 1937—1939年日本糖品消費稅沿革表 139
表6-1 1878年3—12月中國制糖公司資本賬戶 149
表6-2 1878年3—12月中國制糖公司工作賬戶 149
表6-3 1929—1934年太古洋行在印度市場上糖品銷售情況(1) 178
表6-4 1929—1934年太古洋行在印度市場上糖品銷售情況(2) 179
表6-5 1934—1937年10月太古糖品市場銷售情況 185
表7-1 1917—1921年日本精制糖產銷數量與精制糖原料進口數量及來源表 191
表7-2 1902—1909年日本政府對發展臺灣糖業的各項補助及數額表 192
表7-3 1912—1935年日本統治區域糖品產量統計表 194
表7-4 1904—1914年日本和中國香港精制糖輸入中國內地市場的數量 198
表8-1 1870—1885年英國輸入甘蔗、甜菜兩種糖品的消長情況表 224
表8-2 1890—1906年英國輸入甘蔗、甜菜兩種糖品的消長情況表 224
表8-3 **次世界大戰前后歐洲甘蔗糖品輸入量、甜菜糖品產量及其所占比例表 227
表8-4 1914—1922年歐洲主要甜菜糖品生產情況表 227
表8-5 1929—1939年日本本土甘蔗、甜菜糖品產量 231
表8-6 朝鮮甜菜種植面積及糖生產量累計年表 236
東亞糖業史研究 節選
引言:20世紀以來近代東亞糖業史的研究 糖業在國民經濟、飲食、文化交流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糖品生產、貿易是近代東亞重要的經貿活動之一;糖品消費及糖文化傳播深深嵌入東亞社會生活當中;糖業格局變遷及重構是東亞政治經濟新格局、新秩序形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代以來,世界糖業處于一個大發展、大繁榮時期。一方面,歐洲甜菜糖業崛起,逐漸占據世界糖品總產量的半壁江山,成為世界糖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古巴 、荷屬爪哇等地的糖業空前發展,直接左右著北美及東亞糖品市場的走勢,進而影響了世界糖業格局的演變。與此同時,糖品在近代完成了“商品化”和“庶民化”的發展歷程,即從漫長的稀有品、奢侈品時代轉入了普通商品、生活必需品時代。受其影響,東亞的糖業格局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動:東亞傳統甘蔗糖業大國—中國,正面臨著嚴重的糖業危機,由中國主導的近代之前的東亞糖業格局解體;以日本糖業及中國香港糖業為主導,歐洲糖業、荷屬爪哇糖業、古巴糖業等糖業主體競相角逐的東亞糖業新格局逐漸形成。東亞糖業格局的變動是近代東亞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從一個側面加深我們對近代大變局中東亞的理解。 同茶業、絲業、棉業等行業相比,糖業似乎在近代東亞社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并不重要,其關注度及相關研究成果數量均難以望其項背,不過,經過不完全梳理,近代東亞糖業史研究的相關成果倒是也不少,頗值得集中分析。 從具體研究成果來看,真正意義上東亞糖業史研究起步于 20 世紀初,到目前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其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其一,東亞糖業史研究的初始階段,具體時間跨度是20世紀1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此一階段的研究多側重于對日本、中國等相關主體糖業發展狀況的整體性描述,這一特點可以從《日本的糖業》《臺灣的糖業》《爪哇的糖業》《中國的糖業》《中國的糖業貿易》等書名中直觀感受 。盡管,這些著述多以描述、介紹糖業發展狀況為主,但是它們均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儼然成為當下研究20世紀東亞糖業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其二,東亞糖業史研究的鼎盛階段,具體時間段為20世紀70—90年代。這一時期,西敏司、李治寰、季羨林、植村正治、林滿紅、穆素潔(Sucheta Mazumdar)等一批東西方學者,不約而同地從事東亞糖業史研究,推出了一批具有標志性的研究成果,比如《中國食糖史稿》《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近代日本糖業史》《日本制糖技術史:1700—1900》《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等 。這些成果所討論的問題從糖品貿易到甜食消費再到糖文化交流,視域宏闊,觀點鮮明,比如“糖品消費的‘庶民化’”與“糖—中西文化交流的載體”等論斷,影響頗深,初步奠定了東亞糖業史研究在國際歷史學界的地位。 其三,東亞糖業史研究的新動向,具體時間為21世紀以來的20年。在此一階段,相關研究成果雖然不如上一個階段那么宏闊,但是,仍有一些明顯的新動向,頗值得予以梳理。21世紀以來,隨著糖業史資料的進一步多元化,學界尤其注重對中國、日本等糖業主體之間的關聯研究。在持續關注東亞糖品貿易的基礎上,也進一步細化了糖品消費、制糖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回顧20世紀以來近代東亞糖業史的研究狀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簡要的總結: 其一,縱向視角考察糖業發展及危機。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輯的《中國的糖業》一書,從中國北部甜菜制糖、邊疆制糖、南部甘蔗制糖、中國三大糖品市場、抵制日貨對日糖的影響,以及**次世界大戰前后糖業情況等方面論述 20 世紀初中國糖業發展情況 。鄭尊法的《糖》一書,從糖的性狀、制造原料、制造方法、中國糖業概況、世界糖業概況等方面論述中國及世界糖業的發展情況 。李治寰的《中國食糖史稿》一書從糖起源、種類、生產及其影響等幾個方面梳理了中國從古至今的食糖演變歷史 。陳初堯、范毅軍、胡剛、陳祥云等學者,分別考察了四川、廣東、福建等地糖業的發展情況 。《臺灣的糖業》《臺糖90年通史》等著作梳理了近代臺灣糖業發展的歷史 ;《日本的糖業》《近代日本糖業史》《日本制糖技術史:1700—1900》等著作梳理了日本糖業發展的歷史 。 其二,糖品貿易視角分析東亞經貿關系。日本糖業專家木村增太郎所著的《中國的糖業貿易》一書從中國砂糖的消費、生產、貿易、發展和外國砂糖輸入狀況等方面分析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糖業貿易情況 ;落合功、鬼頭宏等日本學者著力關注近代以前日本糖品輸入及其影響 。中國學者習五一在《1895—1931年臺灣食糖貿易研究—臺灣、日本、大陸三角貿易考察》一文中,認為1895—1931年中國臺灣、日本、中國內地之間的食糖貿易,是以日本為主導的三角貿易 。美國學者丹尼爾斯(Christian Daniels)在《中國砂糖的國際地位:論清末傳統砂糖市場》(《中國砂糖の國際的位置:清末における在來砂糖市場について》)一文中,按時間先后順序把1870—1930年的中國糖品貿易分為四個階段 。荷蘭學者陳紹剛《十七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糖業及對外蔗糖貿易》一文把中國蔗糖業及其貿易置于當時世界糖業發展及貿易的范圍內進行考察 。 其三,區域社會史視角分析糖業與東亞政治及經濟現代化之間的關聯。J.H.加洛韋(J. H. Galloway)在《蔗糖工業:從其起源到1914年的歷史地理演變》(The Sugar Cane Industry:An Historical Geography from Its Origins to 1914)一書中強調,從1750—1914年亞洲糖業的發展歷程來看,政府的支持,抑或控制,是糖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約翰?拉金(John A. Larkin)在《菲律賓制糖工業的國際形象:1836—1920》(The International Face of the Philippine Sugar Industry,1836-1920)一文中強調,1836—1920 年,國際貿易在菲律賓糖業發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韓國學者姜抮亞在《1930 年代廣東陳濟棠政權的制糖業建設》等系列論文中,通過對20世紀初中國制糖業的探討,分析了中國乃至東亞的近代化歷程 。林滿紅通過對茶、糖及樟腦業的考察,分析了近代臺灣社會經濟的變遷問題 。 其四,文化史、消費史視角探討糖在文化交流、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季羨林在《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一書中提出了“糖是文化載體”的觀點 。周正慶在《中國糖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研究—16世紀中葉至20世紀30年代》一書中,提出糖文化的三層面觀點:糖的物質性、共性的民間習慣用糖行為、糖的精神文化理念 。美國學者穆素潔在《中國:糖與社會—農民、技術和世界市場》一書中,論述了蔗糖對中國人民社會經濟和生活功能方面的影響和作用 。日本學者松浦章分析了江戶時代中國糖品輸入日本及其國內糖品消費發展情況 。 上述代表性成果,讓我們對東亞各國糖業發展狀況、糖品貿易、糖品消費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了解。不過,東亞甜菜糖業的興起及發展、東亞各糖業主體之間的關聯與互動、東亞糖業格局重構等問題均有待進一步研究。 基于此,本書的**部分著重分析歷史時期中國甘蔗糖業發展情況,析出甘蔗糖業經濟式微的這一經濟現象。近代以前,中國甘蔗糖業是東亞糖業經濟中的主導產業,不僅左右著東亞糖業的發展方向,而且影響著世界糖業經濟的發展趨勢。故而,該部分從學術史回顧、糖品消費問題、近代以前糖業經濟發展、近代甘蔗糖業式微四個方面來分析整個中國糖業發展情況。第二部分,分析爪哇、香港等糖業主體在東亞糖業格局變動中的地位及作用。荷屬爪哇的甘蔗糖業、中國香港的精制糖業、日本(含日據時期臺灣)的精制糖業等均為東亞糖業經濟中的重要糖業主體,它們深度參與了東亞糖業格局的變遷與重構,并成為新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部分,關注東亞高寒緯度上甜菜糖業的崛起及發展。近代甜菜制糖業興起于歐洲,明治維新初期,日本從歐洲引入甜菜制糖,其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東亞高寒緯度上,與甘蔗糖業的分布在地理上形成二元格局。東亞甜菜糖業作為甘蔗制糖業的重要競爭者,它既是東亞糖業新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亦在東亞地緣政治經濟新格局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四部分,探討東亞糖業新格局的形成。20世紀二三十年代,東亞糖業新格局逐漸形成,主要特點為:多元主體競相發展、“甘菜二糖”的地理二元分布、糖業經濟深深嵌入東亞區域政治經濟當中。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