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邢窯(上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5970
- 條形碼:9787030695970 ; 978-7-03-06959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邢窯(上下冊) 內容簡介
邢窯遺址從北朝后期至元代,前后延續七百年左右,是北方早期瓷器、早期白瓷、透影白瓷、早期三彩的主要產地。本書匯總了1987年到201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持的6次考古發掘資料,即1987—1988年內丘電影公司和西關北,1990—1991年臨城祁村、西雙井,1992年臨城山下,2003年內丘步行街,2012年內丘服務樓,2014年內丘翰林苑和服務樓,發掘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邢窯遺址的發掘獲評“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本書為上冊文圖、下冊圖版形式,主題內容以發掘時間、地點為順序,分別對地層堆積、遺跡、遺物等進行了全面的分類描述,遺物統一型式劃分,同時進行了分期與特征方面的總結,并在青瓷、黑(醬)瓷、細白瓷、素燒、三彩等方面傾注了較多筆墨。
邢窯(上下冊) 目錄
**章 地理環境與遺址概況(1)
**節 地理環境(1)
第二節 遺址概況(部分為20世紀80年代資料)(2)
第二章 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寫(8)
第三章 內丘電影公司(87ND)(10)
**節 地層堆積(87ND)(10)
第二節 遺跡(87ND)(13)
一、灰坑(13)
二、墓葬(15)
三、紅燒土遺跡(15)
第三節 遺物(87ND)(15)
一、青瓷(15)
二、白瓷(19)
三、黑(醬)瓷(27)
四、雙色瓷(29)
五、釉陶與素燒(30)
六、窯具(31)
七、陶器(34)
第四章 內丘西關北(88NX)(36)
**節 地層堆積(88NX)(37)
第二節 遺跡(88NX)(37)
一、夯土遺跡(37)
二、灰坑(37)
第三節 遺物(88NX)(40)
一、青瓷(40)
二、透影白瓷(48)
三、白瓷(50)
四、黑(醬)瓷(56)
五、素燒(56)
六、窯具(58)
七、陶器(64)
第五章 臨城祁村(90LQ、91LQ)(66)
**節 地層堆積(90LQ、91LQ)(66)
第二節 遺跡(90LQ、91LQ)(68)
一、窯爐(69)
二、灰坑(74)
第三節 遺物(90LQ、91LQ)(76)
一、青瓷(76)
二、白瓷(80)
三、黑(醬)瓷(94)
四、雙色瓷(101)
五、三彩與素燒(102)
六、窯具(104)
七、陶器(116)
八、石器、骨器、鐵器、銅器(118)
第六章 臨城西雙井(91LX)(120)
第七章 臨城山下(92LS)(122)
**節 地層堆積(92LS)(122)
第二節 遺跡(92LS)(123)
一、窯爐(123)
二、灰坑(125)
第三節 遺物(92LS)(126)
一、白瓷(126)
二、黑(醬)瓷(130)
三、其他(133)
四、窯具(134)
第八章 內丘步行街(03NB)(138)
**節 地層堆積(03NB)(138)
一、西南區(T1—T5)(140)
二、中西區(T6—T10)(140)
三、東北區(T11—T20)(141)
四、東南區(圖版九)(141)
第二節 遺跡(03NB)(142)
一、作坊(143)
二、窯爐(143)
三、灰坑(152)
第三節 遺物(03NB)(154)
一、青瓷(154)
二、透影白瓷(170)
三、白瓷(170)
四、黑(醬)瓷(193)
五、雙色瓷(199)
六、三彩(201)
七、素燒(202)
八、窯具(218)
九、陶器(224)
一○、其他遺物(232)
一一、石器(234)
一二、骨器(234)
一三、鐵器(235)
一四、銅器(236)
第九章 內丘服務樓(12NF、14NF)(237)
**節 地層堆積(12NF、14NF)(237)
第二節 遺跡(12NF、14NF)(240)
一、窯爐(240)
二、灰坑(250)
三、灰溝(256)
四、水井(258)
五、墓葬(260)
第三節 遺物(12NF、14NF)(280)
一、青瓷(280)
二、透影白瓷(299)
三、白瓷(300)
四、黑(醬)瓷(320)
五、雙色瓷(330)
六、三彩(331)
七、素燒(334)
八、窯具(347)
九、陶器(361)
一○、石器(379)
一一、骨蚌器(382)
一二、鐵器(385)
一三、銅器(385)
一四、其他遺物(385)
第十章 內丘翰林苑(14NH)(387)
**節 地層堆積(14NH)(387)
第二節 遺跡(14NH)(388)
一、灰坑(388)
二、井(390)
三、墓葬(391)
第三節 遺物(14NH)(392)
一、青瓷(392)
二、白瓷(396)
三、黑(醬)瓷(404)
四、雙色瓷(406)
五、三彩(407)
六、素燒(407)
七、窯具(408)
八、陶器(412)
九、其他遺物(418)
一○、石器(423)
一一、骨蚌器(423)
一二、銅器(423)
第十一章 分期與特征(425)
**節 地層堆積與遺跡特點(425)
一、地層堆積特點(425)
二、作坊(425)
三、窯爐(426)
四、灰坑(427)
五、灰溝(428)
六、水井和墓葬(428)
第二節 遺物、遺跡分組(429)
一、分組依據(429)
二、分組(429)
第三節 分期(432)
第四節 各期特點(436)
一、**期(436)
二、第二期(438)
三、第三期(440)
四、第四期(441)
五、第五期(443)
六、第六期(445)
七、第七期(446)
八、第八期(447)
第五節 典型器物演變(448)
第十二章 邢窯發現之路(480)
**節 早期探索(480)
第二節 發現邢窯(481)
第三節 水落石出(483)
第十三章 邢窯研究綜述(485)
**節 文獻記載與研究(485)
一、唐宋文獻中的邢窯(485)
二、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相關文獻(486)
三、國外學者對邢窯的研究(486)
四、國內學者對邢窯的研究(487)
第二節 制瓷原料與成型方法(488)
第三節 窯爐結構與燒成(488)
第四節 窯具與裝燒(489)
第十四章 分類研究(496)
**節 隋代透影白瓷(496)
第二節 隋代細白瓷(499)
一、隋代細白瓷造型及胎釉特征(499)
二、部分標本化學成分測試(500)
三、隋代細白瓷工藝美術成就(504)
四、細白瓷產地及其他(505)
第三節 邢窯青瓷(506)
一、青瓷特點(506)
二、部分標本化學成分測試(507)
第四節 邢窯黑(醬)瓷與雙色瓷(509)
一、邢窯黑(醬)瓷(509)
二、邢窯雙色瓷(511)
第五節 邢窯素燒和早期素燒陶塑(511)
一、邢窯素燒產品種類與特點(512)
二、邢窯早期素燒陶塑的種類與特點(513)
三、邢窯早期素燒陶塑的生產年代(514)
四、邢窯素燒陶塑的時代背景(515)
第六節 邢窯三彩(518)
一、邢窯三彩種類與特點(518)
二、邢窯早期三彩的生產年代(519)
三、三彩標本的化學成分測試(520)
第七節 邢窯裝飾(524)
一、邢窯裝飾種類(524)
二、邢窯裝飾的階段特點(525)
三、邢窯裝飾的時代背景(527)
第八節 邢窯字款、符號(528)
第九節 存在的問題(530)
附表(532)
附表一 邢窯8個地點發掘統計表(532)
附表二 內丘電影公司發掘灰坑登記表(87NDH1—H12)(533)
附表三 內丘西關北發掘灰坑登計表(88NXH1—H7)(534)
附表四 臨城祁村遺址發掘灰坑登記表(90LQ、91LQ)(535)
附表五 內丘步行街發掘灰坑登記表(03NBH1—H166)(538)
附表六 內丘步行街非探方灰坑登記表(03NBH01—H09)(550)
附表七 2003年內丘步行街出土素燒佛龕統計表(551)
附表八 2003年內丘步行街出土素燒菩薩統計表(553)
附表九 2003年內丘步行街出土素燒坐姿童子統計表(554)
附表一○ 內丘服務樓發掘灰坑登記表(12NF、14NF)(556)
附表一一 內丘服務樓發掘水井登記表(12NF、14NF)(569)
附表一二 內丘翰林苑發掘灰坑登記表(14NHH1—H38)(572)
附錄(575)
附錄一邢窯的科學研究(575)
附錄二邢窯透影白瓷及三彩的分析研究(601)
Abstract(611)
后記(614)
插圖目錄
圖一 邢窯遺址分布圖(插頁)
圖二 內丘電影公司區域發掘布方分布圖(11)
圖三 87ND電影院廣場T2南壁剖面圖(12)
圖四 87ND禮堂T8西壁剖面圖(12)
圖五 87ND電影公司T10西壁剖面圖(13)
圖六 87ND灰坑平、剖面圖(14)
圖七 87ND青瓷碗(16)
圖八 87ND青瓷碗、杯(17)
圖九 87ND青瓷缽、盆、盤(19)
圖一○ 87ND青瓷瓶、盅、蓮座(20)
圖一一 87ND白瓷碗(21)
圖一二 87ND白瓷碗、杯(22)
圖一三 87ND白瓷缽、盆(24)
圖一四 87ND白瓷盤(25)
圖一五 87ND白瓷盒、罐、器蓋、盞托、狗(26)
圖一六 87ND黑(醬)瓷碗、缽、盆、罐、瓶、盅、研磨碗、盒、器蓋(27)
圖一七 87ND雙色瓷碗、盤、盆(29)
圖一八 87ND釉陶、素燒器(30)
圖一九 87ND筒形、盆形、碗形、缽形匣缽(32)
圖二○ 87ND盤形、盒形匣缽,匣缽蓋,三角支釘,三齒支具,墊圈(33)
圖二一 87ND陶碗、盆、罐、缸(34)
圖二二 內丘西關北布方位置示意圖(36)
圖二三 88NXT2東壁剖面圖(37)
圖二四 88NXT1平面圖(38)
圖二五 88NXT2平面圖(38)
圖二六 88NXH1平、剖面圖(39)
圖二七 88NXH4平、剖面圖(39)
圖二八 88NX青瓷碗、杯(41)
圖二九 88NX青瓷缽(43)
圖三○ 88NX青瓷盆、盤(44)
圖三一 88NX青瓷罐、扁壺(45)
圖三二 88NX青瓷瓶、盅、塤、蓮座(47)
圖三三 88NX透影白瓷碗、杯、鳥食罐、器蓋(49)
圖三四 88NX白瓷碗(50)
圖三五 88NX白瓷杯(52)
圖三六 88NX白瓷缽、盤、罐、瓶(53)
圖三七 88NX白瓷亭子、蓮座、器蓋、硯、塤、爐,黑(醬)瓷碗、缽、罐(55)
圖三八 88NX素燒俑、印模(57)
圖三九 88NX蘑菇形、喇叭形窯柱、筒形匣缽(59)
圖四○ 88NX匣缽蓋、楔形墊磚、三齒支具、多齒支具、墊圈(61)
圖四一 88NX盤形支具、三角支釘、四爪支釘、支珠、試火具(63)
圖四二 88NX陶盆、罐、蓮花紋瓦當(64)
圖四三 臨城祁村發掘布方位置示意圖(66)
圖四四 90LQT1北壁剖面圖(67)
圖四五 90LQT4南壁剖面圖(67)
圖四六 91LQT1北壁剖面圖(68)
圖四七 91LQY1平、剖面圖(69)
圖四八 91LQY1煙道內視圖(70)
圖四九 91LQY2平、剖面圖(71)
圖五○ 91LQY3平、剖面圖(72)
圖五一 91LQY4平、剖面圖(73)
圖五二 90LQT4灰坑分布圖(74)
圖五三 90LQT4H6平、剖面圖(75)
邢窯(上下冊) 節選
**章 地理環境與遺址概況 **節 地理環境 邢臺市地處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與山西接壤,東以衛運河為界與山東毗鄰,北與石家莊、衡水兩市搭界,南與邯鄲市相連,位于東經 113o45′—115o50′、北緯 36o45′—37o48′之間,東西長約185千米,南北寬約80千米。全市自西而東依次為山地、丘陵、平原階梯形排列。西部山地人為以500米等高線與東鄰的丘陵為界,約占全市總面積的15%。該區域內山脈連綿,*高峰不老青山位于邢臺縣、內丘縣和山西省交界處,海拔 1822米。山地區域河流蜿蜒,自西向東橫截山地,形成峽谷,谷壁陡立。丘陵區人為以100米等高線與東鄰的平原為界,約占全市總面積的13%。該區域地形起伏,崗丘遍布,沿河兩岸遍布有帶狀和裙狀一、二級階地,沖溝較發育,水土流失嚴重。丘陵與平原間地形變化急驟,沒有明顯的緩沖地段。中、東部的平原區為河北平原的一部分,約占全市總面積的 72%,主要位于京廣鐵路以東,一般海拔在 40— 75米之間。該區域西部以山前沖積平原為主,靠近山麓部分的平原坡度較大,流水切割作用明顯,河流階地發育,中腰地帶坡度漸緩,侵蝕變輕。東部則為子牙河和古黃河系沖積平原區域,地勢低洼平坦,但緩崗、自然堤、廢河道、沖溝埝壟等隨處可見,有寧晉泊、大陸澤兩大洼地,*低海拔僅20米。 邢臺市有子牙河、黑龍港、南運河三大水系,皆屬海河流域,計有河流 21條,其中行洪河道16條,分別是衛運河、滏陽河、留壘河、沙洺河、沙河、南澧河、北澧河—北澧新河、七里河、牛尾河、白馬河、小馬河、李陽河、汦河、午河、北沙河、洨河。以上除留壘河外,均發源于西部太行山區,多為季節性河道,上游支溝源頭繁多,平時基流很少,甚至干涸,汛期因上陡下平,源短流急,中下游常常漫溢決口,形成災害。自 1966年根治海河以來,不斷進行治理。排瀝河道有5條,屬黑龍港水系,分別是老漳河、小漳河、西沙河、老沙河—清涼江、索蘆河,同樣旱時干涸,澇時由于排泄不及,形成嚴重瀝澇。另外邢臺市現有水庫50座,其中大型2座,為朱莊水庫和臨城水庫;中型4座,有東石嶺水庫、野溝門水庫、馬河水庫、亂木水庫;另有小型水庫44座。 邢臺市蘊藏著黑色金屬、煤炭、化工原料、建材原料及其他金屬原料、地下勢水、礦泉水等40種礦產。其中能源礦產主要是煤和石油,內丘、臨城是河北省主要煉焦煤產地之一。有色金屬礦產有鐵、銅、鋅、鉬、鋁、鈷、鎳。冶金輔助原料礦產有熔劑用灰巖、耐火黏土、蘭晶石、菱鎂礦、冶金用白云巖。化工礦產有硫鐵礦、重晶石。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有石膏、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水泥配料用砂巖、水泥用黏土、磚瓦黏土、玻璃用砂巖、建筑用砂、建筑用白云巖、陶瓷土、花崗巖、大理巖、輝綠巖、閃長巖、板巖、石墨、石英、長石、膨潤土、石榴子石、蛭石。上述礦產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礦種有煤、鐵、鈷、鎳、銅、鋅、鉬、鋁、熔劑用灰巖、耐火黏土、蘭晶石、菱鎂礦、硫鐵礦、石膏、水泥用灰巖、水泥配料用砂巖、重晶石、陶瓷土、石墨、玻璃砂巖、白云巖、石榴子石、水泥用黏土計23種,其中菱鎂礦、重晶石、陶瓷土、蘭晶石、石膏等礦產居河北省首位,水泥用灰巖、白云巖、石榴子石、建筑飾面石材等礦產潛在資源儲量可觀,已被開發利用的礦產有石榴子石、石英、長石、蛭石、云母、花崗巖、輝綠巖、閃長巖、石英砂、彭潤土等。目前分布廣泛的普通巖石也將不斷被工業、建筑業所開發利用。 邢窯遺址主要分布在太行山東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帶,以平原地帶遺址為多。這里地勢西高東低,河流多順流而下,交通便利。在這一帶的竹壁、祁村、澄底、南程村、賈村、邵明、瓷窯溝、永固等地蘊藏著大量的黏土、鋁礬土、硬質耐火土和半軟質黏土。內丘、臨城等西部山區還有石英、長石礦物廣泛存在,這些充足的制瓷原料和交通便利的條件都成為邢窯成功和批量燒制的基礎。 第二節 遺址概況(部分為20世紀80年代資料) 從1987年到 1991年,考古隊在內丘、臨城、邢臺三縣調查、勘探窯址 21處。此后,內丘文物工作者又陸續發現了8處,2011年臨城文物工作者又分別在臨城和高邑發現3處,*終確定了邢窯遺址北起石家莊高邑縣北焦,南到邢臺縣西堅固,西起邢臺縣西堅固,東至內丘縣北光,在南北長超過90千米,東西寬超過30千米的廣大范圍內,邢窯制瓷窯場應不少于32處(圖一)。 32處遺址調查和勘探結果可分三種情況:以邢臺西堅固為代表的相對早期窯址,有內丘城關、翟家莊、馬澗、河村、南雙流、北雙流、馮唐、白家莊、北光、張家莊、小馬、西丘、中豐洞、中豐洞窯二臺、北大豐,臨城的代家莊、陳劉莊、西雙井,邢臺順德府路,高邑縣北焦計21處,年代為隋唐甚或更早時期。以臨城祁村為代表的中期窯址,有內丘城關、南嶺、臨城崗頭、澄底計5處,年代為唐至五代時期。以臨城山下為代表的晚期窯址,有內丘城關、臨城解村、南程村、射獸、上溝、兩口、磁窯溝計8處,年代為宋金至元時期。從窯址的保存上也可分三種情況:一種是保存較好的,有臨城祁村、山下、南程村、上溝和內丘中豐洞窯二臺5處窯址。一種是保存一般的,有內丘城關、南雙流、北雙流、河村、小馬、南嶺、馮唐、白家莊、北大豐,臨城代家莊、解村、崗頭、兩口、磁窯溝以及高邑北焦15處窯址。另一種是被破壞殆盡的,有內丘中豐洞、北光、西丘、翟家莊、馬澗、張家莊,臨城陳劉莊、射獸、澄底、西雙井,邢臺市順德府路和邢臺縣西堅固12處窯址。 (1)邢臺市順德府路遺址,位于邢臺市橋東區順德府路北段西側,西鄰京廣鐵路,北距內丘縣邢窯址密集區約20千米。1997年9月,邢臺市第三房地產經營管理公司基建時發現窯址遺物,邢臺市文物管理處隨之對基建工程涉窯址區域進行了勘探和發掘,在南部區域發現有厚約1.5米瓷片堆積層,發掘探溝兩個:TG1東西向,5米×8米,出土隋代灰坑H1;TG2南北向, 5米×8米,出土隋代灰坑H2、H3;共出土隋代瓷片、窯具標本超過3萬件片,對邢窯內涵有了新的認識[1]。窯址位于市區,發掘時無法對窯址范圍勘探確定。 (2)邢臺西堅固遺址,位于邢臺縣西堅固村西約1.5千米的沙河北岸臺地上,東北距邢臺縣治(即邢臺市)約30千米,屬太行山東麓低山丘陵區,山多石灰巖石,周圍見有溶洞,地表多溝壑,土質多沙。遺址所在臺地北高南低呈階梯狀,范圍約東西200米,南北150米。遺址大部被金元時期的冶鐵廢渣覆蓋,沒有發現原始堆積層,地表散見遺物亦不豐富,采集標本有青瓷碗、罐、盆以及窯具三角支釘、齒形支具等。年代為北朝。 (3)高邑北焦遺址,位于石家莊市高邑縣治西12千米的北焦村西南200米處的姊河東岸臺地上,2011年臨城縣文物工作者調查發現。遺址所在臺地現為農田,南北長200、東西寬150米,西壁斷崖上見有多處堆積層出露,遺物與臺地及周圍地表采集相同,有青瓷、白瓷、黑瓷,器形有碗、盆、缽、瓶、罐、粉盒等,為一處年代比較單純的唐時期窯址[2]。 (4)內丘城關遺址,位于李陽河東南岸內丘城區西部一帶,大致西起西關西,東抵東街村東,北至北環,南至縣財政局,集中分布區包括西關北、西關西、西關南、北關南、北街、西街、南街、東街等。遺跡、遺物分布范圍約東西2000、南北1500米,是邢窯存世面積*大,埋藏*豐富的一處遺址。區域內但凡動土之處幾乎無一例外地會發現文化堆積層和窯爐、灰坑、墓葬、水井等遺跡,疊壓關系復雜,同時伴隨數量可觀的各類遺物,年代上至北朝,歷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國延續至今,成為這座縣城的一大特色,這種特色幾乎可以說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5)內丘馮唐遺址,位于縣治西南約8千米的馮唐村北約400米的小馬河南岸臺地上,土質沙性,地勢平坦,遺物分布面積約4.5萬平方米。在遺址南端,因農民取土挖坑可見若干個灰坑,深約1.3米,灰坑周圍散布有較多的紅燒土、瓦片、瓷片和窯具。遺址被破壞較嚴重,探查時沒有發現文化層。年代為隋唐。 (6)內丘白家莊遺址,位于縣治東2000米的白家莊村東北約500米處,面積約4萬平方米。因磚廠取土形成的斷崖上曾暴露過兩座殘窯體和不太豐富的文化堆積層,局部有灰坑。地面上散見有瓷片、瓦片和窯具殘件。20世紀70年代平整土地時窯址遭嚴重破壞。遺物器形有碗、罐、瓶、缽、馬、俑頭、支釘等。年代為隋唐。 (7)內丘北光遺址,位于河渠鄉北光村西南約 300米的今李陽河河道內,殘存約東西 80、南北40米。窯址上散布有較多陶、瓷窯具殘片,斷面見多處含瓷片灰坑、灰層堆積。年代為唐代。 (8)內丘張家莊遺址,位于縣治東北1000米的張家莊村北300米處,東鄰京廣鐵路。遺址處原城關鎮磚廠取土時曾出土過大量窯具和瓷片,文化層距地表1.0—1.5米,層厚1.5—2.0米。現窯址已被破壞殆盡。采集標本有瓷碗、罐、盒、盤、盤形匣缽、盆形匣缽等。年代為唐代。 (9)內丘西丘遺址,位于縣治西6000米的李陽河南岸,地勢較高。遺址大部被西丘村覆壓,公路兩邊斷崖可見斷續瓷片堆積層,厚0.3—0.8米。采集標本有碗、缽、盆、窯具等。年代為隋唐。 (10)內丘中豐洞遺址,位于縣治西約2000米的中豐洞村北,20世紀60至80年代建房動土常掘出窯爐、窯具、瓷片等。現村北尚存南北20米、東西不足百米,厚約2.0米的堆積層帶,包含草木灰、紅燒土、骨頭、瓷片、窯具、黑土等。瓷以青瓷為主,黑瓷、白瓷少量,器形有碗、罐、盤、杯、瓶、盆和三角支釘、墊圈、蘑菇形窯柱等,其中一窯柱上刻有“吉利”二字。年代為隋唐。 (11)中豐洞窯二臺遺址,位于中豐洞村西 800米的臺地上,臺地四面環河,東西 250、南北200米。臺地上西南部較高,余三面均分級至河道。西南部耕土層下文化層厚度0.5—1.5米,東西 80、南北 60米的范圍內瓷片和窯具較多,西崖下河灘上亦散落不少窯具和瓷片。遺物有青瓷、白瓷、三彩,器形有碗、盤、罐、瓶、缽等,有細白瓷“盈”字款作品。年代為隋唐。 (12)內丘北大豐遺址,位于縣治西北4000米的李陽河東岸。遺址原有兩處,一處在村東北約80米處,曾發現有窯爐殘跡,現地表已少有遺物了。另一處在村西北約200米處,面積約 7800平方米,以前平整土地時耕土下曾出土過很多青瓷、白瓷、三彩和窯具殘片。采集標本有碗、罐、缽、盆、三角支釘等,調查中還征集到3件制作瓷塤的模具。遺址年代為隋唐。 (13)內丘南嶺遺址,位于縣治西北約6000米南嶺村北,有南北相鄰兩個臺地,高約4米。北臺西北角曾出土過青瓷碗和開元通寶銅錢,現斷崖上可見厚約0.4米的堆積層和不少遺物,殘存面積約50平方米。南臺北面斷崖上也暴露有堆積層,地表可撿拾到遺物。采集標本有碗、盆、缽、罐等。年代為隋唐、五代。 (14)內丘翟家莊遺址,位于翟家莊村南300米李陽河南岸臺地上,東400米為內臨公路,南60米是內丘縣第二中學北圍墻,西600米為李陽河道由南北向東轉彎處。遺址東西70、南北 80米,河岸斷崖上可見厚1—1.5米的窯具和瓷片堆積坑,見有青瓷、粗白瓷和少量素燒器,器形有碗、盤、瓶、罐,窯具有窯柱、墊圈、三角支釘等。據說二中搞基建時曾發現過同樣的堆積,年代為隋唐。由于常年采沙和雨水沖刷,加之疏通河道修建水上公園,遺址遭受嚴重破壞。遺址南部由于處二中圍墻以內,情況不明。 (15)內丘馬澗遺址,位于馬澗村西南 400米李陽河由東向北轉彎處臺地上,南、東鄰河,西望內丘至磨窩煤礦鐵路。遺址東西 50、南北 80米,瓷片、窯具較多,見青瓷、白瓷,器形有碗、罐、盤等。年代為隋唐。遺址因采沙等遭到嚴重破壞。 (16)內丘河村遺址,位于河村西北 800米處,西為內丘至東龐煤礦公路,東有京廣鐵路,北望縣城,東西130、南北150米,文化層在地表1米以下。遺址范圍內有多處灰坑、瓷片和窯具堆積,有青瓷和粗白瓷碗、盤、罐類。年代為隋唐。縣城擴建致使遺址部分遭破壞,未破壞部分現為康莊東路和兩側綠化帶覆壓。 (17)內丘南雙流遺址,位于南雙流村南80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