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電視劇的興起與走向(1979-1993)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4051497
- 條形碼:9787104051497 ; 978-7-104-0514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電視劇的興起與走向(1979-1993) 內容簡介
1979年到1993年間,電視劇在中國大陸勃然興起,為以后中國電視劇的繁榮發展奠定了物質文化條件和體制基礎,積累了重要歷史經驗。本書主要研究這個時期中國電視劇的體制創建與意義生產。主要內容概述:章,“自己走路”:中國電視職能重構。第二章,新時期中國電視劇制度創建。第三章,“給文學插上翅膀”:電視劇改編及其意義再生產。第四章,新時期中國電視劇的人格形象生產。
中國電視劇的興起與走向(1979-1993) 目錄
**章 “自己走路”:中國電視職能重構
**節 從“縮型影劇院”到宣傳工具
第二節 從“生計問題”到經濟工具
第三節 建構什么樣的娛樂工具
第二章 中國電視劇生產體制創建
**節 改革動員與題材規劃制度
第二節 制作流通體制與《渴望》的多重意義
第三節 多重力量博弈下審查制度的形成
第四節 評獎制度的建立與演變
第三章 “給文學插上翅膀”:電視劇改編及其意義再生產
**節 《武松》:草莽英雄還是“革命戰士”
第二節 《四世同堂》:市民批判還是愛國主義
第三節 《新星》:忠于原著的是與非
第四節 《過把癮》:剔除了心理創傷的愛情風波
第四章 新時期中國電視劇的人格形象生產
**節 從“問題青年”到現代人格理想重建
第二節 “改革英雄”人格形象嬗變
第三節 “資本化人格”的形成及其“漏洞”
參考電視劇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電視劇的興起與走向(1979-1993) 節選
《中國電視劇的興起與走向(1979-1993)》: 197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的啟動,中央開始推行“放權讓利、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這在改變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依據王紹光、胡鞍鋼的研究,“‘放權讓利’的改革,使財政體制由過去統收統支高度集中變為現在財政包干過度分散,導致政府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比例和中央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不斷下降,不僅處于新中國成立以來*低水平,也處于世界較低水平”。王紹光、胡鞍鋼把這種狀況稱為“國家汲取財政能力”低下,他們的研究主要是探討國家汲取財政能力與國家能力之間的關系。其研究與本研究有關的是,正是“國家汲取財政能力”低下,使得當時中國電視發展缺乏足夠的財政支持而面臨“生計問題”! ∨c“分灶吃飯”的財政改革相配合,1980年中央廣播事業局恢復條塊結合的領導體制,這樣的體制下電視事業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分擔。對于地方電視事業建設經費短缺的問題,1981年張香山在全國電視新聞工作座談會上說:“就經費來說,現在的財政制度是分灶吃飯,是兩級財政,中央廣播局在財政上無權資助你們,再加上從去年起,基本建設的經費削減了三分之二,所以中央廣播局也很困難,而且中央廣播局在建設方面沒有很好地做到量力而行,負擔著許多自己力不勝任的任務,所以在財政方面問題更多。” 因為建設資金難以籌措,胡耀邦曾提出要以第二流先進國家的現有水平而不是以**流先進國家的現有水平為目標來制定規劃;蛟S中央廣播局制定的規劃目標過高,但當時電視事業建設的實際水平是很低的。到1982年幾乎所有省電視臺在省會以下傳送節目的線路還只能容納一套節目,這樣,轉播中央電視臺節目和播送本省電視臺節目就產生沖突,有些省份除省會外只轉播本省節目,或者把中央電視臺有關精神文明、科技等方面的節目以枯燥為由刪去,換上自己的娛樂節目。這種情況受到中央廣播事業局的批評,提出地方電視臺以轉播中央臺的節目為主,中央書記處甚至建議各省省會和各省、區的直轄市還沒有單獨設立電視臺的,不要再設立。這樣的建議引起地方電視臺的不滿,他們認為這樣就否定了地方電視臺自辦節目的必要性,不利于電視事業的發展。 電視事業建設經費難以籌措,電視節目生產資金同樣非常緊張。1981年《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說:“拍一部故事片,經費少則幾十萬,而電視臺拍一部電視劇很多是只花幾千元錢,真是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四瓣用。為了節省經費,只好借服裝、借道具、借交通工具,甚至借機器,十分費力!碑敃r很多電視劇生產單位都沒有**的“家當”,通過臨時告借勉強拍攝的情形十分普遍。1980年中央電視臺拍攝大陸**部連續劇《敵營十八年》,“家當”簡陋得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主角江波的國民黨軍裝借不到褲子,只好將全身鏡頭改為半身鏡頭,軍裝領子太小風紀扣系不上,這位“國民黨少將高參”只好整場戲敞著領子,帽子太小,就拿在手里作戴帽狀;而八個匪兵只借到兩條軍褲,于是,讓有褲子穿的在前景,用他們的身體擋住后景沒有褲子穿的匪兵的下半身。談起當年的情景,江波的扮演者張連文感慨地說:“由于經費太少,只借到了幾套軍服,所以畫面沒有大場景,盡是特寫。我一米八的個子,可軍裝特小,袖子特短,動作都不敢做大,生怕弄壞了!碑敃r電視節目生產單位主要是電視臺,電視節目生產資金匱乏也正是電視臺生計困難的體現。 為了解決電視事業、電視臺、電視節目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1983年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制定了“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方針。這個方針從調動中央和省級政府兩個積極性變為調動中央、省、地區(市)、縣四個積極性,通過下放電視臺的開辦權把地區(市)、縣的資金物力調動起來。這個方針在調動政府財政撥款的路上走到了極致,在促進電視事業建設、提高電視傳播覆蓋率方面取得了成效,但與此同時給電視臺和電視節目方面帶來意義深遠的影響。按照這個方針的設計,地方電視臺(地區、市、縣電視臺)“主要是轉播中央、省的電視節目”,此外可以自辦地方新聞和發布地方政令。但是,電視臺是地方政府出資興建,要維持運轉還要源源不斷地投入資金,如果按照這個方針去做,那么地方政府不過是接受了上面壓下來的“負擔”,這個“負擔”是地方財政無力或不愿承擔的,所以這就需要電視臺自己解決經費問題。而電視臺解決的辦法就是通過自辦或播放娛樂性強的節目來吸引商業廣告。這樣,電視臺在黨的宣傳工具身份之外的身份就一下子明朗化了。對于電視臺來說,雖然電視事業還是黨的宣傳事業,但是自身除了作為黨的宣傳工具之外,還具有經濟工具的身份。與此同步,電視節目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它不再僅僅是宣傳手段,還是吸引商業廣告的經濟手段。 如果說“四級辦電視”的方針只是促成了地區、市、縣電視臺的經濟身份,對于中央、省電視臺影響不大,那么為此方針作補充的另一個方針——“提高經濟效益,開辟財源,補充國家撥款的不足”——則為中央、省電視臺的身份轉變提供了支持。這種轉變自然是從逐步擴大商業廠告業務開始。中國大陸電視上*早的商業廣告是在1979年1月28日由上海電視臺播出的。此后,經中宣部認可后,中央電視臺也開始承辦廣告業務。對于電視臺來說,商業廣告的意義還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與電視臺身份轉變同步!
中國電視劇的興起與走向(1979-1993) 作者簡介
張永峰,上海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西安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委員,德州市文化英才,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與電視劇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項,參與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出版著作2部。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與批評》《當代作家評論》《現代中文學刊》《新聞大學》《文藝報》《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多篇。論文曾被《新華文摘》《人民日報》《北京日報》轉載。曾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很好成果獎,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很好成果獎,德州市社會科學很好成果一等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