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影像傳播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49529
- 條形碼:9787302549529 ; 978-7-302-54952-9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影像傳播研究 本書特色
本成果主要內容不僅在于研究絲綢之路歷史文化,更深究了以影視劇、紀錄片為主的多種現代藝術手段對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傳播的影響。現代媒介載體與中國固有的傳統歷史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影像傳播研究 內容簡介
本成果主要內容不僅在于研究絲綢之路歷史文化,更深究了以影視劇、紀錄片為主的多種現代藝術手段對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傳播的影響。現代媒介載體與中國固有的傳統歷史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影像傳播研究 目錄
**節 絲路文化傳播:當代如何書寫傳統文明
第二節 開展絲綢之路文化傳播教育的必要性
第三節 中國歷史文化題材紀錄片的研究緣起
第四節 當下“絲綢之路”紀錄片傳播特點
**章 絲綢之路的開端與影像表達
**節 以玉石之路為起源
第二節 “鑿空”之旅與東西交匯
第三節 傳統玉石之路的影像表達
第四節 現實主義之下的玉石之路影像傳播途徑
第二章 絲綢之路上的佛學東漸及其紀錄片闡述
**節 作為一種社會思潮的傳播緣起
第二節 佛教的本土化傳播歷程
第三節 當代紀錄片視野中的佛學東漸
第四節 佛教“本土化”之后的外來文化影像再傳播
第三章 其他主要外來文化的傳播與相關影視劇創作路徑
**節 來自阿拉伯半島的學說
第二節 所涉及文化下相關影視劇的傳播
第三節 史詩改編:一種民族文化傳播的新渠道
第四章 絲綢之路上的涼州文化
**節 秦漢時期涼州的少數民族
第二節 五涼時期涼州歷史概況
第三節 歷史題材紀錄片創作中的河西走廊
第五章 近代絲路遺跡重現及其紀錄片創作
**節 樓蘭遺址重現
第二節 敦煌藏經洞與榆林窟的開啟
第三節 從“敦煌學”到《敦煌》:當代歷史文化紀錄片的創作觀
第六章 當代絲綢之路文化傳播模式構建
**節 態勢分析法下相關片區大文化傳播方式的轉型
第二節 相關地區大眾傳媒的競爭力模型分析
第三節 傳播學視域下的絲綢之路文化建設
第七章 歷史經驗的轉向: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
**節 《絲綢之路》:歷史經驗下的價值重估
第二節 《一帶一路》:關于國家理想的大說
第八章 改革開放以來絲綢之路的復興
**節 頂層設計對開發文化資源的重要性
第二節 文化產業領域內的絲路復興
第三節 中外影視作品中絲綢之路形象的差異化對比
第四節 絲綢之路文化傳播的現在與未來
參考文獻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影像傳播研究 節選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影像傳播研究》: 然而,比糾結中國人是何時開始養蠶這一疑問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如何運用蠶絲制成絲綢。絲綢不僅可以制成華美的衣物被人們所穿戴,更是聯結東西方世界的核心組成部分。人們很少會想到,一條小小的蠶,它的生命只有區區28天,在它的一生中所能吐出的絲卻有1000米長,為了成就這1000米的絲還要消耗無數的桑葉。這來之不易的神秘物質在科技水平極端發達的今天,仍然需要小小的蠶蟲一口一口地將其吐出,而在那個絲綢與黃金等值的年代,聯結著長安與當時西方世界道路的,正是依賴于由無數條價值堪比黃金的1000米絲線所織就的絲綢。 絲綢之路好比整個漢帝國向外輸出財富的血管,而長安正是為這條血管輸送血液的心臟。張騫出使西域,是長安這座城市登上世界歷史舞臺以來所作出的無數政治決策之一。而將絲綢作為貨物攜帶在旅途當中,或許只是在當時漢帝國為了征服匈奴而制定的重大戰略決策下,再順便不過的舉手之勞。然而可能張騫自己都未曾想過,這樣的無心之舉,卻真正將當時東西方兩個*大國家的心臟聯結在一起,從而形成了絲綢之路的起點與終點。 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都是由利益所驅動,甚至利益之于歷史,就如同心臟之于人的軀體。無論藝術家對于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如何贊美,對于其中經歷的千辛萬苦的過程又如何絞盡腦汁地猜測,它的原始動機也不過是為了漢朝的戰略利益而服務。長安,這樣一座代表著彼時世界東方*強大政治集團的城市,就這樣被利益**次推到全世界的視野中。 從長安出發的張騫歷經艱險,穿越大漠,又逃脫匈奴的追捕,*終在距離長安12000里的康居之地見到了大月氏的族人。這是華夏人**次在遠離長安的西方留下自己的身影,似乎在冥冥之中就有一種無形的力量牽引著長安與西方發生接觸。在張騫到達康居的200年前,被人稱為泰西之地的希臘城邦之一馬其頓王國開始崛起,國王亞歷山大四處征戰,在“馬其頓方陣”的鐵蹄踏平波斯之后,亞歷山大同樣將自己的旗幟插在這一地域。亞歷山大死后所留下的帝國很快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時過境遷,200年后,來自東方*富庶之地長安的中國人與亞歷山大的后裔相會于此。 此時的大月氏人已經再次過上順風順水的生活,安逸的環境讓月氏人已經忘記了復仇,無意與匈奴再起沖突。張騫在這里生活一年多,*終返回長安。張騫一路上留下了許多令人難忘的故事,這些故事對來自長安的決策也或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了影響。當張騫穿過戈壁灘,越過帕米爾高原后,來到康居之地遇見了**個西域國家大宛國。在這個文明高度發達的小國中,張騫見到了一種速度飛快、四蹄堅硬、不知疲倦、汗水更是血紅的神奇馬匹。張騫不會知道,這種被稱為“汗血寶馬”的優良馬匹品種,體內流淌的正是亞歷山大胯下戰馬的血脈。回到長安后,張騫將這一見聞報告皇帝,皇帝大喜,認為這種優良馬匹正是與匈奴對抗的*好武器。因此,10多年后漢武帝劉徹根據張騫的這一發現,派遣“貳師將軍”李廣利攻大宛國,終于得到汗血馬。 雖然后來大宛與漢朝交惡,但此時的大宛是非常愿與漢朝親善結盟的。正如《漢書·張騫傳》記載:“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欲何之?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大宛以為然,遣騫。” 回到長安的張騫受到漢武帝的大力封賞,雖然此行并未完成與大月氏結盟的任務,但是也讓長安的視野前所未有地拓展開來。中國并不孤獨,世界也并不遙遠。 公元前139年的這次出訪,是中國人以長安為起點,試圖用絲綢聯結世界另一頭的一次嘗試。其間發生的諸如偶遇汗血馬之類的奇遇,也不過是圍繞這條道路所發生太多故事的冰山一角。很快,張騫將再次從長安出發,在上次行程中斷的地方繼續自己的旅途。 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奉漢武帝劉徹之命,再次從東方世界的心臟出發,前往西域。這次他要尋找的是比遠在康居的大月氏更加遙遠的大夏諸國。在出發前,漢武帝根據張騫的報告,作出了聯合西域諸國,“斷匈奴右臂”的著名戰略決策。張騫此次出訪,目的是要將皇帝的戰略目標變為現實。而在張騫所率領的多達300人規模的使團所攜帶的財物中,絲綢仍舊是其中*重要的貨物。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踏上了更加遙遠的土地。旅途中張騫路過的每一個國家,如康居、大宛、烏孫、月氏,都留下了張騫從長安帶去的絲綢。從此,絲綢驚動了整個西域,在不遠的將來,還將驚動整個世界。張騫此次的出訪,除了為西域各國送去來自長安的絲綢之外,更令張騫驚奇的發現是在到達目的地烏孫后,見到了一種非常奇特的建筑風格。對于這種建筑風格,史書并無明確記載,但后世的歷史學家一致認為,與大宛的戰馬一樣,烏孫的建筑風格也保存著數百年前希臘人到過此地的痕跡。張騫接著派遣副使繼續向西,這些副使探索到了更遠的安息、身毒等地。在安息,來自長安的使節受到了盛大的歡迎,在多達兩萬人的歡迎儀式上,漢使將絲綢作為禮物贈予安息國王。從此以后,安息帝國與漢朝建交,絲綢在兩國的通道之中源源不斷地被來往的商旅輸送。 公元前36年,經過近百年的漢匈戰爭,長安方面已經取得極大的戰略優勢。匈奴帝國此時已經分裂為南北兩部,以呼韓邪單于為首的南匈奴被其兄長屠吾斯所擊敗,舉族歸附漢朝,兩國之間互派使節,和平共處。其間漢朝冊封絕世美女王嬙為公主,其自愿“從胡俗”嫁給呼韓邪單于,獲得“寧胡閼氏”的封號,成就了流傳千古的“昭君出塞”的悲壯故事。而以郅支單于屠吾斯為首的北匈奴則舉族西遷,來到了當年亞歷山大與張騫先后留下足跡的康居之地。 遠離了來自長安的直接威脅,郅支單于開始對康居周邊的西域諸國大加奴役,西域各國無不怨聲載道。恰逢漢使谷吉護送郅支單于在長安入侍的王子,使節在前往康居匈奴王庭的路上被殺。以此事為導火索,漢朝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抓住戰機,發“矯詔”率領由漢朝屯田卒與西域諸國士兵共4萬人組成的“多國聯軍”進兵康居,與郅支單于展開決戰,計劃借此機會將不聽從長安號令的北匈奴一舉蕩平。 ……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影像傳播研究 作者簡介
徐兆壽,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院長、甘肅省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甘肅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全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當代文藝評論》主編。教育部新世紀人才、甘肅省領軍人才、“四個一批人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委。 1988年開始發表詩歌、小說、散文、評論等作品,共計500多萬字。著作有《非常日記》《荒原問道》《鳩摩羅什》《文學的扎撒》《精神的高原》等。 張哲瑋,甘肅蘭州人,博士,西北師范大學講師。曾在《當代作家評論》《解放軍報》等報刊發表多篇文章,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省市級科研項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