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北方王門學案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0424
- 條形碼:9787100200424 ; 978-7-100-20042-4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方王門學案研究 內容簡介
黃宗羲《明儒學案》中有《北方王門學案》,專記北方王門后學穆孔暉、南大吉、尤時熙、張后覺、孟秋、孟化鯉、楊東明等七位學者,而事實上,北方王門后學尚有如劉魁、顏鑰、張信民、趙維新等一批信奉陽明**者,以及明末清初河北的鹿善繼、晚年講學河南輝縣的直隸孫奇逢及其后學等。他們積極探索陽明**中“心”之內涵,重新認知和發展了“良知”學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陽明**重志節、重事功、重實踐的鮮明特點;極其重視教育事業和道德教化,或設立學堂,或創建書院,或舉辦講會,始終把教育當成興政之本和治國之策,把教化作為要務放在首要位置。
北方王門學案研究 目錄
導言
**章 黃宗羲與《北方王門學案》
**節 明中期至清初時代特色
第二節 黃宗羲生平學行
第三節 《北方王門學案》的編纂
第二章 《北方王門學案》傳主傳略
**節 穆孔暉
第二節 張后覺
第三節 孟秋
第四節 尤時熙
第五節 孟化鯉
第六節 楊東明
第七節 南大吉
第三章 北方王門后學之學術特色
**節 對“心”內涵的探索
第二節 對“良知”說的發展
第三節 理氣統一說
第四節 萬物一體論
第五節 道一論
第六節 儒道佛融通
第七節 重實學 講踐履
第四章 北方王門后學之政治傾向
**節 崇尚德政
第二節 敢直言 重慎獨
第三節 講孝悌 重親民
第四節 淡泊名利 清正廉潔
第五章 北方王門后學之教育實踐
**節 興學施教
第二節 學問益友
第三節 有教無類
第四節 美教化 正風俗
第六章 北方王門后學之歷史地位
**節 開北方王學之風氣
第二節 北方王門后學與明清實學
第三節 北方王門后學的歷史地位
第四節 北方王門后學的現代價值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北方王門學案研究 節選
《北方王門學案研究》: 孟秋于隆慶五年(1571)考中進士后,曾任昌黎知縣。在昌黎任內,孟秋關心百姓疾苦,倡導和實行德政,勤政愛民,視民如子,深得當地百姓愛戴。據史料記載,當時,“昌黎甫經寇大創,瘡痍未起,逋亡且多”a,同時,各種賦稅徭役不斷,再加之地方官吏營私舞弊,使得當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孟秋到任后,立即“省徭役,詰猾吏,察幽隱”,盡職盡責,“為之器械以備之,為之警邏以候之,為之城池以御之”,大力實行德政,從各方面來減輕百姓負擔,制止胥吏無故的擾民行為,還百姓以公平和清靜。在孟秋的努力治理之下,昌黎地方漸有起色,百姓樂業,甚至于一些外逃百姓聞聽這一消息之后,紛紛攜老扶幼還業歸家。六年之后,當他離任時,昌黎數千百姓聚集衙前,流淚挽留,并為他樹碑以示紀念。總之,孟秋于任內,“六載焦勞,未嘗廢講。閭閻且知歌詠,庶幾哉武城遺風乎”!孟秋的這些舉措,使得百姓安居樂業,更是得到當地百姓的贊許,“公署黌宮則修,掣二百年夙弊一旦,苗薅而發櫛之,社稷之利也。父老胥相慶,曰:‘吾邑侯其斯謂古之循良也與哉!’其得民之深有如此。”孟秋于任內為官處事皆體現出了儒家德政理念,因此深得民心。 陳獻章應當是明代心學傳承過程中較為關鍵的人物之一。綜括陳氏一生,可以說是波折不斷,概而言之,即:科舉不第,靜養以求心;濟世不成,隱居而施教;應征未起用,則屢薦不起。也正是由于遭受到科場與政壇的雙重打擊,陳獻章開始在痛苦當中認真思考起社會和人生,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心存疑慮,不滿情緒隨之大增,這反而使他在學術研究和思想情懷的路途上越走越遠,*終完全背離傳統的朱子理學而轉向封閉的個人內心世界。由此,陳獻章“獨開門戶”,開啟了明代心學的大門,故《明史??儒林傳》中如此總結:“原夫明初諸儒,皆朱子門人之支流余裔,師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曹端,字正夫,號月川,河南澠池人;胡居仁,字叔心,號敬齋,江西余干人。二人皆為明初著名的學者、理學家——引者)篤踐履,謹繩墨,守儒先之正傳,無敢改錯。學術之分,則自陳獻章、王守仁始,……嘉隆而后,篤信程朱,不遷異說者,無復幾人矣。”陳獻章在朱子學說處于一統天下的局面下,能夠一改當時學者謹守繩墨之習氣,其思想于逆轉中承繼了陸九淵心學學說,倡導“自得”之學。同時,陳獻章還吸收了道和佛二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陳獻章以自然來概括“道”,認為人的精神與自然是同體的,這種精神所能達到的*高境界即是“道”。這樣,陳獻章給“道”賦予了一種獨特的新內涵,“道”由此而成為由“理”向“心”過渡的中間環節和橋梁,他把道家的“道”變成一種“天人一體”的宇宙境界。這一境界除卻吸收了道家“自然無為”的思想特色之外,其中又包含有儒家“生生之仁”的內容。陳獻章還根據自己的經歷,把“自得”作為求學的門徑。陳獻章想擺脫從宋儒朱熹那里沿襲下來的“漸進”、“積累”的求知方法,而以“涵養”為主,自立門戶,把“求心”作為“涵養”的基本方法。他希望把現實人生及倫理活動的內容歸納到“心本體”的范疇之中,他曾經這樣講:“文章、功業、氣節,果皆自吾涵養中來,三者皆實學也。惟大本不立,徒以三者自名,所務者小,所喪者大,雖有聞于世,亦其才之過人耳,其志不足稱也。學者能辨乎此,使心常在內,到見理明后,自然成就得大。”一個人只有涵養其內心,才能夠立大志,也才能夠成就大事業。如何才能涵養成虛靜的本體之心呢?陳獻章提出了“靜中坐養出個端倪來”和“靜坐以養其善端”的辦法。十分明顯,在這里,陳獻章借鑒了傳統佛教的坐禪方法,把它用之于心性修養和道德實踐之中。可以說,陳氏學說既肯定了陸九淵的心學路線,而又不完全因襲陸氏心學,他承襲了宋代理學之風,而在體系和思想上卻又都表現出了不同于宋代正統理學的思想特色。總之,陳獻章以“道”為本體境界,以“心”為實現境界的主體,通過人生修養功夫以證悟“心”與“道”、“主體”與“本體”合一的思路,同時,又融匯了佛教禪宗的思辨方法,這樣兼收道、佛兩派,使其能夠在程朱理學派一統天下的格局之下,沖破束縛,開啟了心學發展之風氣。陳獻章的思想后來由其得意門生湛若水繼承和發展。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今廣州市增城區)人,明代著名理學家。弘治五年(1492),湛若水考取舉人。翌年,會試落第,此后,赴新會縣拜名儒陳獻章為師,篤志心性理學,遂學識大增。弘治十八年(1505)中進士,選庶吉士,擢翰林院編修、侍讀等職。嘉靖三年(1524),升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后又歷任南京禮、吏、兵三部尚書。嘉靖十九年(1540),致仕回歸故里,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二十日病逝。著有《心性圖說》、《圣學格物通》和《湛甘泉集》等著作。湛若水自幼就接受傳統教育,且家規甚嚴,先后中舉和考取進士,可見其舉業之功底。明代的科舉考試皆是以程朱理學為式,所以,湛若水是深諳程朱理學之要旨的。弘治六年(1493),在他**次會試落第之后,從學于陳獻章而“不樂仕進”,遂悟“隨處體認天理”之學。由此,湛若水的思想學說“既要提倡心學思想,又使之不脫離理學固有的倫理規范而流于空疏,或偏向佛道”。即“湛若水對朱、陸的態度是:既不過分貶朱,亦不一味揚陸,而主張和會兩家學說”。但有一點需要指出,湛若水這一思想特色是以陸九淵心學為基礎,兼取朱子之理學而形成的。湛若水主張和會兩家之說,符合自元代以來理學發展中所出現的朱陸融合趨勢。總體而言,湛若水的思想學說除卻對程朱理學的吸收和融合外,同時,還遠承陸九淵的心學思想,亦近承了陳獻章心學思想之主旨,在綜合繼承前人學說的基礎之上又進一步發揚光大。誠然,湛若水的思想是以陸九淵心學本體論為基礎的,他對于陸九淵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可謂是全面的。譬如他對“心”與“理”的關系、“理”與“氣”的關系、“心”與“性”的關系、“理一分殊”等皆有所吸收、繼承與發展。 ……
北方王門學案研究 作者簡介
楊朝亮,歷史學博士,現為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國儒學史、清代學術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山東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多項。研究成果主要有《清代陸王心學發展史》《李紱與》《陸子學譜》(點校)等專著,并發表論文五十余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