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中國天山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1421419
- 條形碼:9787121421419 ; 978-7-121-4214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天山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研究 內容簡介
全書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天山氣候及氣候變化基本概況、氣候要素的年際年內時空變化格局、短期歷史重建及其不確定性、地形異質性對天山氣候的影響、天山氣候變化對積雪的多通徑影響、降水形態分離的方法、降水形態轉變及其主要驅動因素, 降水形態轉變未來預估、天山未來土地利用變化預估等。
中國天山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研究 目錄
目 錄
第1章 概論 1
1.1 地理位置與總體特征 1
1.2 氣候與水文特征 3
1.3 氣候要素時間變化特征 4
1.4 中國天山氣候要素空間變化特征 9
1.4.1 Mann-Kendall趨勢檢驗 10
1.4.2 年平均氣溫 11
1.4.3 年降水量 12
1.4.4 年平均相對濕度 12
1.4.5 年日照時數 13
1.4.6 年*大積雪深度 13
參考文獻 13
第2章 地形異質性對中國天山氣候的影響 15
2.1 地質特點 15
2.2 地形地貌 16
2.3 冰川活動 17
2.4 數據與方法 17
2.4.1 數據 18
2.4.2 地形異質性研究方法 19
2.4.3 反距離權重插值法 20
2.4.4 統計分析與PLS分析 20
2.5 地形異質性分析 21
2.6 地形異質性對中國天山氣候的影響 23
2.7 結論與討論 25
參考文獻 26
第3章 中國天山短期氣候歷史重建及其不確定性 27
3.1 數據與方法 28
3.1.1 數據 28
3.1.2 Delta方法 30
3.1.3 物理標度法(SP) 30
3.1.4 人工神經網絡 31
3.1.5 精度和不確定度分析 32
3.1.6 集對分析SPA 33
3.1.7 氣候重建的RSPA 33
3.2 率定和驗證的MAT時間序列精度評估 35
3.3 率定和驗證的MAP時間序列精度評估 38
3.4 率定和驗證的MAT不確定度分析 40
3.5 率定和驗證的MAP不確定度分析 41
3.6 重建的MAT和MAP不確定度比較 42
參考文獻 53
第4章 中國天山降水形態分離及不同形態降水時空變化特征 58
4.1 降水形態分離及不同形態降水量時空變化 58
4.1.1 數據來源 58
4.1.2 降水形態分離方法 59
4.1.3 頻率求交法結果與分析 60
4.1.4 概率保證法結果與分析 63
4.1.5 臨界氣溫和閾值溫度變化分析 64
4.1.6 不同形態降水量時空變化 66
4.1.7 結論與展望 69
4.2 不同形態降水日數時空變化特征 70
4.2.1 數據與方法 70
4.2.2 中國天山降水形態空間分布特征 72
4.2.3 中國天山降水形態空間分布變化特征 73
4.2.4 中國天山降水形態年內分布規律 74
4.2.5 中國天山降水形態年際變化規律 75
4.2.6 結論與討論 79
參考文獻 80
第5章 中國天山降水形態轉變成因及未來趨勢預估 82
5.1 數據資料 82
5.1.1 觀測數據 82
5.1.2 CMIP5模式數據 83
5.2 研究方法 84
5.2.1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84
5.2.2 BP神經網絡預測模型 84
5.2.3 BP-DEMATEL模型 87
5.2.4 Delta降尺度 89
5.2.5 泰勒圖 90
5.2.6 數據模擬精度評價指標 90
5.3 中國天山降水形態轉變的關鍵驅動因子辨析 91
5.3.1 降水形態區分及計算方法 91
5.3.2 降水形態轉變的影響因子指標體系構建 93
5.3.3 降水形態轉變的關鍵影響因子識別 94
5.3.4 降水形態轉變的關鍵影響因子分析 96
5.4 中國天山未來降水形態變化趨勢預測 100
5.4.1 溫室氣體排放情景 100
5.4.2 多模式精度驗證 102
5.4.3 人工神經網絡預測驗證 103
5.4.4 RCP情景下未來RPR預測 104
5.5 結論與展望 111
5.5.1 主要結論 111
5.5.2 不足與展望 113
參考文獻 114
第6章 中國天山降雪影響因素分析 116
6.1 數據與方法 116
6.1.1 數據來源 116
6.1.2 研究方法 117
6.2 中國天山降雪量影響因素分析 119
6.2.1 預測變量重要性辨析 119
6.2.2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模擬 121
6.2.3 隨機森林模型模擬 121
6.3 降雪影響因素分析 123
6.3.1 主要影響因子 123
6.3.2 其他影響因子 125
6.3.3 小結 126
6.4 結論與展望 127
6.4.1 主要結論 127
6.4.2 不足與展望 128
參考文獻 128
第7章 中國天山積雪及其垂直分布異質性 131
7.1 數據與方法 131
7.1.1 數據 131
7.1.2 方法 132
7.2 中國天山積雪垂直分布異質性研究 133
7.2.1 中國天山積雪分布特征 133
7.2.2 中國天山年內SAE垂直分布特征 134
7.2.3 中國天山不同海拔分區SAE年內變化特征 136
7.2.4 中國天山LST垂直分布特征 137
7.2.5 不同海拔分區LST年內變化特征 138
7.2.6 中國天山積雪對地表溫度的響應 139
7.2.7 結論 140
7.3 中國天山積雪物候演變及驅動因素辨析 142
7.3.1 中國天山SCD空間分布特征 142
7.3.2 中國天山SCD年際變化特征 143
7.3.3 SCD與LST相關分析 144
7.3.4 積雪物候時空格局 145
7.3.5 積雪物候對地形異質性的響應 148
7.3.6 積雪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151
7.3.7 討論 154
7.3.8 結論 155
參考文獻 156
第8章 中國天山開都河流域濕地退化風險評估和土壤水分反演 158
8.1 開都河上游高寒濕地退化風險評估 158
8.1.1 研究區概況 158
8.1.2 數據說明 159
8.1.3 研究方法 160
8.1.4 結果與分析 162
8.1.5 結論 169
8.2 開都河下游焉耆盆地土壤水分反演 169
8.2.1 研究區與數據 171
8.2.2 研究方法 173
8.2.3 結果與分析 175
8.2.4 討論 183
8.2.5 結論 185
參考文獻 185
第9章 中國天山未來土地利用變化預估 189
9.1 研究方法 189
9.1.1 變化因子法 189
9.1.2 數據模擬精度評價指標 190
9.1.3 馬爾可夫鏈模型 191
9.1.4 FLUS模型 191
9.1.5 土地利用動態度 193
9.2 研究數據處理與模型精度驗證 194
9.2.1 數據來源與處理 194
9.2.2 精度驗證 199
9.2.3 小結 202
9.3 未來氣候變化和土地利用現狀變化分析 202
9.3.1 未來氣候變化分析 202
9.3.2 中國天山土地利用現狀變化分析 204
9.3.3 小結 207
9.4 RCP情景下中國天山土地利用變化預估 208
9.4.1 RCP 2.6情景下中國天山土地利用變化預估 208
9.4.2 RCP 4.5情景下中國天山土地利用變化預估 211
9.4.3 RCP 8.5情景下中國天山土地利用變化預估 215
9.4.4 小結 218
9.5 結論與展望 219
9.5.1 主要結論 219
9.5.2 不足與展望 221
參考文獻 222
第1章 概論 1
1.1 地理位置與總體特征 1
1.2 氣候與水文特征 3
1.3 氣候要素時間變化特征 4
1.4 中國天山氣候要素空間變化特征 9
1.4.1 Mann-Kendall趨勢檢驗 10
1.4.2 年平均氣溫 11
1.4.3 年降水量 12
1.4.4 年平均相對濕度 12
1.4.5 年日照時數 13
1.4.6 年*大積雪深度 13
參考文獻 13
第2章 地形異質性對中國天山氣候的影響 15
2.1 地質特點 15
2.2 地形地貌 16
2.3 冰川活動 17
2.4 數據與方法 17
2.4.1 數據 18
2.4.2 地形異質性研究方法 19
2.4.3 反距離權重插值法 20
2.4.4 統計分析與PLS分析 20
2.5 地形異質性分析 21
2.6 地形異質性對中國天山氣候的影響 23
2.7 結論與討論 25
參考文獻 26
第3章 中國天山短期氣候歷史重建及其不確定性 27
3.1 數據與方法 28
3.1.1 數據 28
3.1.2 Delta方法 30
3.1.3 物理標度法(SP) 30
3.1.4 人工神經網絡 31
3.1.5 精度和不確定度分析 32
3.1.6 集對分析SPA 33
3.1.7 氣候重建的RSPA 33
3.2 率定和驗證的MAT時間序列精度評估 35
3.3 率定和驗證的MAP時間序列精度評估 38
3.4 率定和驗證的MAT不確定度分析 40
3.5 率定和驗證的MAP不確定度分析 41
3.6 重建的MAT和MAP不確定度比較 42
參考文獻 53
第4章 中國天山降水形態分離及不同形態降水時空變化特征 58
4.1 降水形態分離及不同形態降水量時空變化 58
4.1.1 數據來源 58
4.1.2 降水形態分離方法 59
4.1.3 頻率求交法結果與分析 60
4.1.4 概率保證法結果與分析 63
4.1.5 臨界氣溫和閾值溫度變化分析 64
4.1.6 不同形態降水量時空變化 66
4.1.7 結論與展望 69
4.2 不同形態降水日數時空變化特征 70
4.2.1 數據與方法 70
4.2.2 中國天山降水形態空間分布特征 72
4.2.3 中國天山降水形態空間分布變化特征 73
4.2.4 中國天山降水形態年內分布規律 74
4.2.5 中國天山降水形態年際變化規律 75
4.2.6 結論與討論 79
參考文獻 80
第5章 中國天山降水形態轉變成因及未來趨勢預估 82
5.1 數據資料 82
5.1.1 觀測數據 82
5.1.2 CMIP5模式數據 83
5.2 研究方法 84
5.2.1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84
5.2.2 BP神經網絡預測模型 84
5.2.3 BP-DEMATEL模型 87
5.2.4 Delta降尺度 89
5.2.5 泰勒圖 90
5.2.6 數據模擬精度評價指標 90
5.3 中國天山降水形態轉變的關鍵驅動因子辨析 91
5.3.1 降水形態區分及計算方法 91
5.3.2 降水形態轉變的影響因子指標體系構建 93
5.3.3 降水形態轉變的關鍵影響因子識別 94
5.3.4 降水形態轉變的關鍵影響因子分析 96
5.4 中國天山未來降水形態變化趨勢預測 100
5.4.1 溫室氣體排放情景 100
5.4.2 多模式精度驗證 102
5.4.3 人工神經網絡預測驗證 103
5.4.4 RCP情景下未來RPR預測 104
5.5 結論與展望 111
5.5.1 主要結論 111
5.5.2 不足與展望 113
參考文獻 114
第6章 中國天山降雪影響因素分析 116
6.1 數據與方法 116
6.1.1 數據來源 116
6.1.2 研究方法 117
6.2 中國天山降雪量影響因素分析 119
6.2.1 預測變量重要性辨析 119
6.2.2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模擬 121
6.2.3 隨機森林模型模擬 121
6.3 降雪影響因素分析 123
6.3.1 主要影響因子 123
6.3.2 其他影響因子 125
6.3.3 小結 126
6.4 結論與展望 127
6.4.1 主要結論 127
6.4.2 不足與展望 128
參考文獻 128
第7章 中國天山積雪及其垂直分布異質性 131
7.1 數據與方法 131
7.1.1 數據 131
7.1.2 方法 132
7.2 中國天山積雪垂直分布異質性研究 133
7.2.1 中國天山積雪分布特征 133
7.2.2 中國天山年內SAE垂直分布特征 134
7.2.3 中國天山不同海拔分區SAE年內變化特征 136
7.2.4 中國天山LST垂直分布特征 137
7.2.5 不同海拔分區LST年內變化特征 138
7.2.6 中國天山積雪對地表溫度的響應 139
7.2.7 結論 140
7.3 中國天山積雪物候演變及驅動因素辨析 142
7.3.1 中國天山SCD空間分布特征 142
7.3.2 中國天山SCD年際變化特征 143
7.3.3 SCD與LST相關分析 144
7.3.4 積雪物候時空格局 145
7.3.5 積雪物候對地形異質性的響應 148
7.3.6 積雪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151
7.3.7 討論 154
7.3.8 結論 155
參考文獻 156
第8章 中國天山開都河流域濕地退化風險評估和土壤水分反演 158
8.1 開都河上游高寒濕地退化風險評估 158
8.1.1 研究區概況 158
8.1.2 數據說明 159
8.1.3 研究方法 160
8.1.4 結果與分析 162
8.1.5 結論 169
8.2 開都河下游焉耆盆地土壤水分反演 169
8.2.1 研究區與數據 171
8.2.2 研究方法 173
8.2.3 結果與分析 175
8.2.4 討論 183
8.2.5 結論 185
參考文獻 185
第9章 中國天山未來土地利用變化預估 189
9.1 研究方法 189
9.1.1 變化因子法 189
9.1.2 數據模擬精度評價指標 190
9.1.3 馬爾可夫鏈模型 191
9.1.4 FLUS模型 191
9.1.5 土地利用動態度 193
9.2 研究數據處理與模型精度驗證 194
9.2.1 數據來源與處理 194
9.2.2 精度驗證 199
9.2.3 小結 202
9.3 未來氣候變化和土地利用現狀變化分析 202
9.3.1 未來氣候變化分析 202
9.3.2 中國天山土地利用現狀變化分析 204
9.3.3 小結 207
9.4 RCP情景下中國天山土地利用變化預估 208
9.4.1 RCP 2.6情景下中國天山土地利用變化預估 208
9.4.2 RCP 4.5情景下中國天山土地利用變化預估 211
9.4.3 RCP 8.5情景下中國天山土地利用變化預估 215
9.4.4 小結 218
9.5 結論與展望 219
9.5.1 主要結論 219
9.5.2 不足與展望 221
參考文獻 222
展開全部
中國天山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研究 作者簡介
李雪梅,魯東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士、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專業碩士與博士,中國地理學會會員、甘肅省遙感學會會員,入選蘭州交通大學“百名青年優秀人才培養計劃”,長期從事自然地理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發表論文多篇。
書友推薦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