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初中物理教師專業發展指導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460097
- 條形碼:9787030460097 ; 978-7-03-04600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初中物理教師專業發展指導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包括作者關于物理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指導的2012級4名物理教學論研究生介紹他 (她) 們物理教師專業發展的心路歷程。內容包括: 初中物理教師**的專業知識 ; 初中物理教師**的專業能力等。
初中物理教師專業發展指導 目錄
**篇初中物理教師**的專業知識
**章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性質和課程目標3
**節把握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的性質3
第二節明確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的目標7
第二章物理教育理論15
**節奧蘇貝爾認知同化理論與物理教育15
第二節加涅信息加工理論與物理教育17
第三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物理教育19
第四節巴班斯基*優化教學理論與物理教育22
第五節維果斯基的“*近發展區”理論與物理教育23
第三章物理教學模式和常用教學方法25
**節物理教學模式25
第二節常用教學方法30
第四章中學物理學習心理分析36
**節物理學習的概念及其分類36
第二節影響物理學習的因素分析37
第三節學生的物理前概念分析43
第四節針對物理前概念的典型教學策略48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師**的專業能力
第五章物理教學設計能力57
**節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57
第二節物理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60
第三節物理教學設計案例68
第六章物理教學實施能力76
**節預設和生成76
第二節物理教學情境的創設80
第三節物理教學提問的藝術87
第四節物理學習方法的指導94
第五節物理教學評價97
第七章物理教學反思能力103
**節教學反思的內涵和特征103
第二節教學反思的內容、過程和方法104
第三節物理教學反思案例107
第八章物理教育科研能力111
**節物理教育科研的分類、過程與方法111
第二節行動研究116
第三節物理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122
第三篇初中物理專題教學研究
第九章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研究131
**節物理探究式教學的內涵131
第二節物理探究式教學模式132
第三節探究式教學的一般過程及實施原則134
第四節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的實施案例136
第十章初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研究143
**節研究初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的必要性143
第二節什么是初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行為144
第三節初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的運用策略149
第十一章初中物理STS教育專題研究161
**節什么是STS教育161
第二節為何要進行STS教育162
第三節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進行STS教育165
第四篇初中物理典型錯解剖析
第十二章物質專題典型錯解剖析181
**節物質的形態和變化181
第二節物質的屬性184
第十三章運動和相互作用專題典型錯解剖析193
**節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193
第二節機械運動和力196
第三節聲和光210
第四節電和磁214
第十四章能量專題典型錯解剖析218
**節能量、能量的轉化和轉移218
第二節機械能218
第三節內能225
第四節電磁能226
附錄
附錄一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235
附錄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265
初中物理教師專業發展指導 節選
**篇初中物理教師**的專業知識 本篇導讀 教師是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是發展教育事業的關鍵所在。教師專業知識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和基礎,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80年之后,隨著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教師專業知識的研究已成為教師教育研究的熱點課題。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時任美國教育研究會主席的斯坦福大學教授舒爾曼(L. Shulman)的研究,他認為教師**的專業知識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學科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課程知識,學科教學法知識,有關學生及其特點的知識,教育情境知識,關于教育的目的目標、價值、哲學與歷史的知識。我國2012年頒布的《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將中學教師專業知識概括為教育知識、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和通識性知識。當然,中學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有結構的。所謂知識結構,就是知識體系在個人頭腦中的內化狀況,反映知識層次的構成情況。它包括各知識的數量、質量、類別、相互聯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整體功能。 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從課程目標到課程理念,從教材內容的選取到知識的傳授方式和學習方式,從課程結構到課程評價,都作出了重大變革,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和嶄新的價值理念。這對中學物理教師提出新的挑戰,要求中學物理教師擁有更廣博的知識結構和綜合素養,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根據《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簡稱新課標)精神,綜合各家對教師知識結構的研究成果,筆者將中學物理教師的專業知識劃分為通識性知識、學科知識、教育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共計四類一級結構知識,在每項一級結構知識下又劃分為若干二級結構知識,形成中學物理教師專業知識的樹型結構。如圖1-1所示。 通識性知識就是通常所說的一般文化知識,是作為一個教師**的知識。學科知識是教師所具備的從教學科的概念、原理、實驗、方法等方面的知識,是教師專業知識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教師進行正常的教學和保證基本教學質量的前提、基礎及必要條件。中學物理教師的學科知識是指相應的物理學理論、物理實驗、物理方法論的知識,物理學史知識,物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關系的知識,物理學與技術關系的知識,物理學前沿發展的知識,物理學與社會關系的知識。教師的教育知識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的普通教育學知識、普通心理學知識、教育心理學知識、學生身心發展知識、教育科學方法的知識、教學評價知識,以及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知識。這是教師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運用專業學科知識進行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基礎,是教師知識結構中*核心的部分。學科教學知識是將一般教學法知識、學科知識、學生知識、教學情境知識等多種知識進行融合,綜合形成的一種教師在學科教學中體現的實踐性知識。教師學科知識主要體現在教什么,而學科教學知識更多體現在如何教。 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在我國一向受到重視。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是時任美國教育研究會主席的斯坦福大學教授舒爾曼于1986年提出的。舒爾曼認為,“學科教學知識”是“用專業學科知識與教育學知識的綜合去理解特定主題的教學是如何組織、呈現以適應學生不同興趣和能力的”,即教師在面對特定的主題時,如何針對學生的不同興趣與能力,將學科知識加以組織、調整與呈現,并進行教學方面的知識。這就是舒爾曼的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理論。PCK是整合性的,是在實踐中發展的。因此,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具有實踐性、情境性、默會性、動態性、個性化等特點,同時說明在職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重要性。 另一位學者Grossman認為,學科教學知識包括四個部分:①教師關于一門學科教學目的的統領性觀念——關于學科性質的知識、關于學生學習哪些重要內容的知識或觀念;②關于學生對某一課題理解和誤解的知識;③關于課程和教材的知識;④關于特定主題教學策略和表征的知識。因此,物理學科教學知識不僅僅是學科的知識,還包括對于物理學科教學性質的理解,包括物理教育理論知識、物理教學模式知識、物理教學方法知識和學生學習特點及進行物理學習的知識等。基于此,中學物理學科的教學知識就是具體的物理教學內容加上對特定學生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它包括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知識、物理教育理論、物理教學模式知識、物理教學方法的知識和學生物理學習的知識等。如圖1-2所示。 **篇主要探討物理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在此重點介紹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知識(含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的性質、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其解讀、義務教育物理課程培養目標),探討物理教育理論,介紹物理教學模式、物理常用教學方法并對學生物理學習心理進行分析,力求促進物理課程改革。 **章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性質和課程目標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它不僅對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對人類思維發展也產生了巨大影響。物理教育課程是為達到一定的教育目標對物理學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重新組織和系統歸納而形成的一門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的性質由義務教育的課程目標和物理學科特點決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物理課程的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探究,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創新意識、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科學素養。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的科學學習領域的一門基礎課程。作為物理課程教育實施者的教師,必須了解物理課程的性質,在教學中貫徹課程理念,明確課程目標,努力實現課程目標。 **節把握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的性質 一、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概述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是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設置、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及標準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寫物理教材、實施物理教學與教學評價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從性質上來看,任何一門學科的課程標準都是國家教育的共同標準,它面向所有學生。因此,它的標準應當是所有學生無須經過特殊的幫助,通過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就能達到的。課程標準不僅僅是指課程內容的標準,它還涉及學生的層面、教師的層面,以及教育系統政策制定的層面等相關內容。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的前身是《物理教學大綱》。1952年,在當時蘇聯物理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我國教育部頒布了新中國**部《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草案)》。之后,在1956年、1963年、1978年、1983年、1986年、1988年、1990年、1992年、1996年,九次修改了《中學物理教學大綱》。隨著20世紀末的教育大討論和21世紀的到來,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決定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于2001年出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亦隨之問世,物理教學走上了“新課程”探索之路。2011年秋,在對十年來物理新課程認真反思的基礎上,《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開始使用,標志著物理新課程向著更成熟的方向邁進。 總之,作為教學工作的行動綱領,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不僅是國家教育方針和教育目標的體現,也是對各學科教學規律的探索和總結,不僅包括課程內容,還涉及學生、教師及教育系統相關政策制定等層面的內容。因此,認真研讀《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是每位初中物理教師必修的功課。 二、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提出的背景 (一)時代發展對基礎物理教育的需求 1.社會發展新需求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科學技術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隨著21世紀的到來,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科學技術及其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增強。例如,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人類從物質時代向數字化時代邁進。數字化時代的來臨給人類生活、生產及精神發展等都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數字化時代的來臨給物理教育帶來的沖擊同樣是巨大的、深刻的、全方位的。例如,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將導致產業結構的變革,而這一變革將使物理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要求發生變化;數字化時代的物理教學方式將發生變化,如出現網絡學校、多媒體教學等;數字化時代學習物理的主體(學生)變了,出現了隨著計算機以及網絡文化長大的新一代;數字化時代對全體公民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要求變了。此外,近年來物理學在航天技術、核技術、激光技術、納米技術以及超導研究等方面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這些進展像信息技術一樣都對社會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同時也對基礎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學生發展新需求 國際科學教育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從遠古到夸美紐斯、盧梭所處的時代為**階段,重在自然事實的教育;從工業革命到20世紀中后葉為第二階段,重在學科知識的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第三階段,即從“掌握科學”到“理解科學”的教育階段,其基本特征是以教會學生理解科學、善待科學、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為主要目的。“理解科學”代表了新科學教育的理想和目標,它不僅指理解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而且還指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社會效應。從學生發展看,科學教育的目標應強調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有意識地學習科學,理解科學;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運用科學進行決策的能力等。 目前,建構主義理論作為一種新的認知理論,已成為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論。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自主性、社會性、情境性,由此生發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現代學習方式。建構式的科學教育更加強調的是學習者去探究問題,而不僅僅是了解問題的答案;是批判性思維,而不僅僅是記憶;是在情境中理解,而不僅僅是獲得一點信息;是促進學生合作學習、互動與分享思想和信息,而不是無益的競爭。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國際科學教育倡導“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即從“記憶的理科”轉向“探究的理科”,從“單向教學”轉向“合作學習”。 根據有關調研可知,多數中學生希望自己的科學素養能得到培養,能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能發展自己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及科學探索的精神,具有信息收集傳遞和處理能力、有效表達和交流能力以及應變和適應能力等。學生們希望通過基礎物理課程的學習,獲取**的物理基礎知識和掌握公民**的通用技能,學習并認識物理學的基本思想、觀點和方法,關注并科學地判斷科技和社會發展中的問題。 因此,基礎物理課程的設置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注重人的發展,滿足社會、學科及個人的發展需求。 (二)基礎物理教育課程改革的國際趨勢 隨著21世紀的到來,人類社會加快了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邁進的步伐,人類的生存環境與生活質量越來越依賴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適切的應用,無論社會還是個人的發展,都與全民及個人的科學素養密切相關。“決定人類命運的*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養,不僅是精英人物的素養,而且是幾十億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養。” 提高國民素養,尤其是國民的科學素養,已成為世界各國的重要戰略,而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重任則歷史地落在包括物理教育在內的科學教育的肩上。 傳統的科學教育(含物理教育,下同)以傳播自然科學知識為主(科學作為知識),即向學生講授自然科學的一般規律,把大量知識灌輸給學生。現代科學教育觀則認為,科學教育除了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外,還應重視對學生興趣、探索能力、良好思維習慣與創新意識等的培養,使其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即從強調科學知識內容的獲取向理解科學過程轉變(科學作為過程),從強調單純積累知識向探求知識的科學觀(科學作為探究)轉變。 考察世界各國科學教育的實例,可以看出科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國際趨勢。 1.培養目標的調整 學生不可能學會所有的知識,教師也不可能預見學生今后可能遇到的一切問題。單純的知識學習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人的終身發展的需要,學生必須學會學習,以便能在不熟悉的環境中不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