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最新真考題庫模擬考場及詳解·二級MSOffice高級應用
-
>
決戰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
-
>
軟件性能測試.分析與調優實踐之路
-
>
第一行代碼Android
-
>
JAVA持續交付
-
>
EXCEL最強教科書(完全版)(全彩印刷)
-
>
深度學習
物聯網與無線傳感器網絡(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1423154
- 條形碼:9787121423154 ; 978-7-121-4231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物聯網與無線傳感器網絡(第2版) 本書特色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無線傳感器網絡是物聯網工程的一項核心技術。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理論、技術和若干應用。本書在前一版的基礎上,針對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新發展和實際工業應用,新增加了2部分內容:無線傳感器網絡的能量收集技術,以及Zstack協議棧的開發內容。本書配有教學用的PPT課件,讀者可登錄華信教育資源網(www.hxedu.com.cn)免費注冊后下載。
物聯網與無線傳感器網絡(第2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依托中南大學***特色專業(物聯網工程)的建設,結合國內物聯網工程專業的教學情況編寫的。本書主要介紹物聯網中核心技術之一的無線傳感器網絡(WSN)的知識,首先在簡要介紹WSN的基礎上,詳細敘述WSN的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的設計要點及路由協議;然后介紹WSN中的主要技術,如通信標準、時間同步技術、節點定位技術、服務質量保障和網絡管理,并給出WSN的仿真技術;接著介紹WSN中硬件開發、操作系統和軟件開發的內容;*后給出WSN的應用案例。
物聯網與無線傳感器網絡(第2版) 目錄
1.1 無線傳感器網絡介紹 (1)
1.1.1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概念 (1)
1.1.2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特點及優勢 (2)
1.1.3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應用 (4)
1.2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體系結構 (6)
1.2.1 傳感器的節點結構 (6)
1.2.2 無線傳感器網絡架構 (7)
1.3 無線傳感器網絡研究及發展現狀 (9)
1.4 無線傳感器網絡所面臨的挑戰 (10)
1.5 本章小結 (11)
參考文獻 (12)
第2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物理層設計 (13)
2.1 無線傳感器網絡物理層概述 (13)
2.2 無線傳感器網絡物理層研究現狀及發展 (14)
2.3 無線傳感器網絡物理層關鍵技術 (15)
2.3.1 編碼調制方式的選擇 (15)
2.3.2 頻率的選擇 (16)
2.4 物理層調制/解調方式與編碼方式 (17)
2.4.1 M-ary調制機制 (17)
2.4.2 差分脈沖位置調制機制 (18)
2.4.3 自適應編碼位置調制機制 (18)
2.5 無線傳感器網絡物理層設計 (19)
2.5.1 頻率分配 (19)
2.5.2 通信信道 (20)
2.6 本章小結 (24)
參考文獻 (24)
第3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數據鏈路層設計 (27)
3.1 無線傳感器網絡數據鏈路層概述 (27)
3.2 無線傳感器網絡數據鏈路層研究現狀與發展 (27)
3.2.1 無線傳感器網絡MAC協議的分類 (27)
3.2.2 無線傳感器網絡MAC協議需要解決的問題 (28)
3.3 無線傳感器網絡數據鏈路層的關鍵問題 (29)
3.4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MAC協議 (30)
3.4.1 基于競爭的MAC協議 (30)
3.4.2 基于分配的MAC協議 (37)
3.4.3 混合型MAC協議 (44)
3.4.4 跨層MAC協議 (47)
3.5 本章小結 (50)
參考文獻 (50)
第4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網絡層 (53)
4.1 無線傳感器網絡網絡層概述 (53)
4.2 無線傳感器網絡網絡層研究現狀和發展 (54)
4.3 無線傳感器網絡網絡層關鍵問題 (56)
4.4 無線傳感器網絡路由協議 (58)
4.4.1 基于數據的路由協議 (58)
4.4.2 基于集群結構的路由協議 (62)
4.4.3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路由協議 (65)
4.5 本章小結 (69)
參考文獻 (69)
第5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傳輸層協議 (71)
5.1 無線傳感器網絡傳輸層協議概述 (71)
5.2 無線傳感器網絡傳輸層研究現狀和發展 (73)
5.2.1 無線傳感器網絡傳輸層關鍵問題 (74)
5.2.2 無線傳感器網絡傳輸層協議分析 (75)
5.3 無線傳感器網格體系 (83)
5.3.1 無線傳感器網絡網格體系結構 (83)
5.3.2 MPAS設計 (84)
5.4 本章小結 (86)
參考文獻 (87)
第6章 通信標準 (89)
6.1 IEEE 802.15.4標準 (89)
6.1.1 IEEE 802.15.4協議簡介 (89)
6.1.2 IEEE 802.15.4協議棧 (90)
6.2 ZigBee標準 (96)
6.2.1 網絡層規范 (96)
6.2.2 應用層規范簡介 (98)
6.3 無線局域網技術 (98)
6.3.1 無線局域網概述 (98)
6.3.2 網絡拓撲結構 (99)
6.3.3 IEEE 802.11協議棧 (100)
6.4 藍牙技術 (103)
6.4.1 藍牙核心協議 (103)
6.4.2 藍牙優勢 (104)
6.5 UWB技術 (105)
6.5.1 UWB協議模型 (105)
6.5.2 UWB優勢 (106)
6.6 本章小結 (107)
參考文獻 (108)
第7章 時間同步技術 (109)
7.1 時間同步技術概述 (109)
7.2 時間同步技術研究現狀與發展 (110)
7.3 時間同步技術關鍵問題 (112)
7.4 傳統時間同步技術 (114)
7.4.1 DMTS同步 (114)
7.4.2 RBS同步 (115)
7.4.3 TPSN同步 (116)
7.4.4 FTSP同步 (117)
7.4.5 傳統協議比較 (118)
7.5 新型時間同步技術 (120)
7.5.1 協作同步 (121)
7.5.2 螢火蟲同步 (122)
7.6 本章小結 (124)
參考文獻 (124)
第8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定位技術 (127)
8.1 節點定位技術概述 (127)
8.2 節點定位技術研究現狀與發展 (129)
8.3 節點定位技術關鍵問題 (129)
8.4 基于測距的定位技術 (130)
8.4.1 三邊定位 (131)
8.4.2 角度定位 (134)
8.4.3 測距定位算法性能比較分析 (135)
8.5 基于非測距定位技術 (136)
8.5.1 基本原理 (136)
8.5.2 典型算法 (137)
8.5.3 幾種非測距的定位技術性能分析 (140)
8.6 協作定位技術 (141)
8.6.1 剛性圖理論概述 (141)
8.6.2 協作體的定義 (142)
8.6.3 協作定義原理 (144)
8.7 本章小結 (145)
參考文獻 (145)
第9章 容錯設計技術 (147)
9.1 無線傳感器網絡容錯技術概述 (147)
9.2 容錯設計模型 (148)
9.3 無線傳感器網絡可靠性分析 (150)
9.3.1 網絡層可靠性 (150)
9.3.2 傳輸層可靠性 (150)
9.4 無線傳感器網絡故障檢測與診斷 (151)
9.4.1 基于空間相關性的故障診斷 (152)
9.4.2 基于貝葉斯信任網絡的故障診斷 (153)
9.5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自恢復策略 (154)
9.5.1 基于連接的故障修復 (154)
9.5.2 基于覆蓋的故障修復 (155)
9.6 本章小結 (155)
參考文獻 (155)
第10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能量收集 (157)
10.1 無線傳感器網絡能量收集概述 (157)
10.1.1 帶有能量收集功能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結構 (157)
10.1.2 能量收集功能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產品與應用 (157)
10.2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能量收集轉換技術 (159)
10.2.1 光能的收集轉換技術 (159)
10.2.2 風能的收集轉換技術 (160)
10.2.3 生物能與化學能的收集轉換技術 (161)
10.2.4 動能的收集轉換技術 (162)
10.2.5 電磁能量的收集轉換技術 (162)
10.2.6 熱能的收集轉換技術 (163)
10.3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無線充電技術 (163)
10.3.1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充電電路設計 (163)
10.3.2 無線充電傳感器網絡的網絡設計 (166)
10.4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感知與能量收集的一體化 (169)
10.4.1 動能的感知與能量收集一體化 (169)
10.4.2 熱能的感知與能量收集一體化 (170)
10.4.3 光能的感知與能量收集一體化 (171)
10.4.4 射頻能量的感知與能量收集一體化 (172)
10.5 無線傳感器網絡能量收集下的協議與應用設計 (172)
10.5.1 無線傳感器網絡能量收集的MAC協議設計 (173)
10.5.2 能量收集無線傳感器網絡的路由協議設計 (174)
10.5.3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無線充電與移動數據收集的聯合設計 (175)
10.6 無線傳感器網絡能量收集的技術展望 (176)
10.6.1 無線傳感器網絡能量收集下的程序運行管理 (176)
10.6.2 無線傳感器網絡能量收集下的通信優化 (177)
10.6.3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集成設計 (177)
參考文獻 (178)
第11章 服務質量保證 (181)
11.1 無線傳感器網絡服務質量概述 (181)
11.2 無線傳感器網絡服務質量研究現狀與發展 (182)
11.3 無線傳感器網絡QoS關鍵問題 (185)
11.4 感知QoS保證 (186)
11.4.1 感知QoS概述 (186)
11.4.2 感知模型 (187)
11.4.3 典型的無線傳感器網絡覆蓋控制算法與協議 (188)
11.4.4 亟待解決的問題 (194)
11.5 傳輸QoS保證 (194)
11.5.1 可靠數據傳輸 (195)
11.5.2 擁塞控制 (196)
11.6 本章小結 (197)
參考文獻 (197)
第12章 網絡管理 (201)
12.1 網絡管理概述 (201)
12.1.1 網絡管理的概念 (201)
12.1.2 網絡管理的體系結構 (202)
12.2 網絡管理研究現狀與發展 (204)
12.2.1 SNMP的網絡管理架構 (204)
12.2.2 網絡管理新技術 (205)
12.3 網絡管理關鍵問題 (207)
12.4 典型網絡管理系統 (209)
12.4.1 集中式網絡管理系統 (209)
12.4.2 層次式網絡管理系統 (211)
12.4.3 分布式網絡管理系統 (212)
12.5 本章小結 (214)
參考文獻 (215)
第13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仿真技術 (217)
13.1 網絡仿真概述 (217)
13.2 無線傳感器網絡仿真研究現狀與發展 (218)
13.3 常用的仿真軟件 (219)
13.3.1 OPNET (219)
13.3.2 NS2 (221)
13.3.3 TOSSIM (222)
13.4 仿真軟件比較 (224)
13.5 本章小結 (225)
參考文獻 (225)
第14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硬件開發 (227)
14.1 無線傳感器網絡硬件開發概述 (227)
14.2 無線傳感器網絡硬件開發研究現狀與發展 (228)
14.3 傳感器節點的設計 (230)
14.3.1 核心處理模塊設計 (230)
14.3.2 能量模塊設計 (232)
14.4 本章小結 (232)
參考文獻 (232)
第15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操作系統 (235)
15.1 無線傳感器網絡操作系統概述 (235)
15.2 TinyOS操作系統 (236)
15.2.1 概述 (236)
15.2.2 TinyOS的系統架構 (237)
15.2.3 TinyOS編譯機制 (238)
15.2.4 TinyOS啟動機制 (238)
15.2.5 TinyOS任務調度機制 (240)
15.2.6 TinyOS的并發性 (242)
15.2.7 TinyOS的能量管理機制 (243)
15.2.8 通信機制 (246)
15.3 MANTIS OS操作系統 (249)
15.3.1 MANTIS OS的系統架構 (249)
15.3.2 應用程序設計 (250)
15.4 SOS操作系統 (253)
15.5 操作系統比較分析 (257)
15.6 本章小結 (257)
參考文獻 (257)
第16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軟件開發 (259)
16.1 無線傳感器網絡軟件開發概述 (259)
16.1.1 軟件開發特點和設計要求 (259)
16.1.2 軟件開發的內容 (260)
16.1.3 無線傳感器網絡軟件開發的主要技術挑戰 (261)
16.2 主要開發環境 (262)
16.2.1 nesC語言結構 (262)
16.2.2 nesC應用程序的分析 (263)
16.2.3 nesC程序的仿真 (265)
16.3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間件設計 (266)
16.4 本章小結 (269)
參考文獻 (269)
第17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應用 (271)
17.1 概述 (271)
17.2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應用場景 (272)
17.3 無線傳感器網絡應用技術 (274)
17.3.1 靜態部署 (275)
17.3.2 動態部署 (276)
17.4 無線傳感器網絡應用實例分析 (277)
17.4.1 用于礦井環境監測的無線傳感器網絡 (278)
17.4.2 山體滑坡案例 (282)
17.5 本章小結 (288)
參考文獻 (288)
第18章 基于Z-Stack協議棧的無線傳感器網絡應用開發 (291)
18.1 Z-Stack協議棧概述 (291)
18.1.1 Z-Stack產品特性與安裝 (291)
18.1.2 支持Z-Stack的硬件和SDK (293)
18.1.3 Z-Stack3.0的新特性 (293)
18.2 Z-Stack協議棧配置 (295)
18.2.1 Z-Stack協議的設備類型 (295)
18.2.2 Z-Stack協議棧地址與路由 (295)
18.2.3 Z-Stack協議棧配置選項 (298)
18.3 Z-Stack協議棧的運行流程 (299)
18.3.1 Z-Stack的OSAL運行機理 (299)
18.3.2 Z-Stack的消息隊列和任務調度 (301)
18.3.3 Z-Stack的應用編程接口 (301)
18.4 Z-Stack協議棧的集成開發環境IAR (302)
18.4.1 工程的創建與編輯 (302)
18.4.2 工程的編譯與下載調試 (303)
18.5 Z-Stack協議棧開發示例 (305)
18.5.1 *簡單的Z-Stack程序 (305)
18.5.2 基于Z-Stack協議棧的滑坡檢測系統 (308)
18.6 本章小結 (311)
參考文獻 (311)
物聯網與無線傳感器網絡(第2版) 作者簡介
劉偉榮,中科院自動化所控制科學與控制工程專業博士。現為中南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物聯網、人工智能、網絡安全、云計算、5G車聯網域。獲湖南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湖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項目十余項,授權發明專利7項、受理發明專利8項、擁有軟件著作權12項,出版《物聯網和無線傳感器網絡》專著一部,發表SCI、EI收錄論文70余篇。代表性學術成果發表在IEEE Tra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TVT)、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TNNLS)、IEEE Trans. on Service Computing (TSC)、IEEE Tra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 (TIA)等國際頂級期刊和國際通信會議(IEEE ICC)、全球通信會議(IEEE Globecom)、美國控制會議(ACC)、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世界大會(IFAC World Congress)、電力電子國際會議和展覽(IEEE APEC)、能源轉換和展覽國際會議(IEEE ECCE)等會議。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