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華老學·第六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4964
- 條形碼:9787522504964 ; 978-7-5225-0496-4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老學·第六輯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繼續(xù)高揚傳播老學,造福人類的宗旨與使命,努力闡揚老子的天下情懷,發(fā)揚老子以百姓心為心的民本思想,貫徹老子尊道貴德的行動原則,探索治國安邦之道,力爭實現(xiàn)老子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永恒價值,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 本書是目前國內(nèi)專注做老學研究的專業(yè)性學術研究,本書設特稿、老子章句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研究、老子美學思想研究、老子與軍事政治研究、老學注疏、老學史、中西哲學與老子比較、老學海外傳播、老學思想的當代價值等板塊。各版塊重點收錄道德經(jīng)文化與應用第三屆論壇的很好論文。
中華老學·第六輯 目錄
特??稿
《道德經(jīng)》中關于“生”的范疇和命題 張思齊 3
老子章句研究(主持人:詹石窗)
《老子》“自然”的概念探析——基于“道法自然”章 張婉婷 17
淺析《老子》中的動物設喻付瑞珣?汪明章 30
簡帛《老子》中的恒字——兼說道可道章汪登偉 38
“見”的三重面向——以《道德經(jīng)》《壇經(jīng)》《論語》為例 郝 鑫 43
論“三生萬物”與“一物兩體”互通性闡釋 郭秋桂 55
老子哲學思想研究(主持人:詹石窗)
《老子》宇宙觀的整體系統(tǒng)與中庸立場 祝 捷 65
思辨中的“道” 卓惠玲 74
老子“道即自然規(guī)律”思想釋辨蔣九愚 劉敏艷 79
老子美學思想研究(主持人:謝清果)
老子美德倫理探析 陳 明 89
老學注疏研究(主持人:宋崇道)
黃老對老莊“道”之意涵的轉變——從“道紀”“道樞”到“道之要” 季 磊 99
“一生二,二生三”——熊十力老《易》關系探微馬?慶?119
李霖老學思想中的道論肖海燕?135
論牟宗三“道家玄理性格”——兼論牟宗三對《道德經(jīng)》首章的解釋 高夢楠 147
老子與外國哲學比較研究(主持人:宋崇道)
“自然”是道家形而上學的奠基
——兼論道家“自然”與康德“自由”之異同 伍金霞 157
老子“日損”對薩繆爾森幸福方程式的破解 王 焱 168
《道德經(jīng)》與《奧義書》的神秘主義認識論之比較
——以《伽陀奧義書》為例 李春堯 176
論老子之“道”對海靈格“內(nèi)在之旅”思想的影響 肖 兵 184
老子與軍事、政治研究(主持人:謝清果)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治國之道及其積極影響 陳大明 陳 辰 197
老子用兵之道探賾 陳 林 209
老子的世界秩序觀:道、國與天下 文衛(wèi)勇 晏 擁 219
先秦時期南北文化的差異關鍵——“大道廢,有仁義” 周美華 周敏華 226
試論《道德經(jīng)》語境中“無為”的政治理性 黎在珣 237
老學史研究(主持人:謝清果)
《道藏》本與日抄本《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版本對比探討 王 卉 251
敦煌寫本《老子化胡經(jīng)》民國時期研究述略 朱銀寧 259
老學當代價值研究(主持人:孫瑞雪)
找回失落的密碼——試論老子道學文化的思想內(nèi)涵及其當代意義 劉雄峰 271
“道”與人生的自導成長
——動態(tài)人生學之“文化圍棋”教育模式探討與實踐 李曉紅 金萬學 278
書評
老學海外傳播研究的一部力作
——《〈道德經(jīng)〉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研究》評介 杜學元 289
中華老學·第六輯 節(jié)選
《中華老學·第六輯》: 一、道是美德的來源 “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也是世界的本原。然而,“老子書中與道并稱的另一個概念是德。德是道的功用和品格”。在道與德的關系上,老子強調(diào)“道”是“德”的來源,“德”是形而上的“道”在形而下的體現(xiàn)與落實,是道的品格和功用。“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道德經(jīng)》第五十一章)道是整體,德是道的分化,或如管子所言:“德者道之舍”(《管子·心術上》)。張岱年先生也指出:“德是一物所得于道者。德是分,道是全。一物所得于道以成其體者為德。德實即是一物之本性。道與德是道家哲學之*根本的二觀念。故道家亦稱為道德家。”因此,道生萬物,而德畜養(yǎng)萬物,“德是道之功能的具體體現(xiàn)和落實”,“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與萬物和人的*大區(qū)別,就是道有生育長養(yǎng)萬物的大功而又不自居其功。”萬事萬物乃道之所生,德之所養(yǎng),因此萬事萬物尊道貴德是自然而然之事。老子認為尊道貴德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自然并不是指大自然或自然界,而是老子乃至道家的*高價值理念,是萬事萬物存在的一種正常生存狀態(tài)。 所以,無論是老子還是道家,都倡導尊貴德,全性葆真。道生萬物,而德是道在萬事萬物中的體現(xiàn)和存在狀態(tài)、是萬事萬物存在的內(nèi)在本質(zhì)屬性,也是人的內(nèi)在本質(zhì)屬性。因此,尊道貴德成為必然,人的思想和行為符合德性也是自然而然的體現(xiàn),也是體道、悟道的必然要求。道生萬物,“德”是“道”的自然流露,這種德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個主要品質(zhì)就是不求回報的無私之愛,因此,“道施恩于萬物而不求報答,也不因有功而欲圖主宰萬物,因此而得到萬物的尊敬”。當然,德是道的落實與功用,也是萬物本來如此、通常如此的內(nèi)在本質(zhì)屬性,或是說愛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狀態(tài),是具體事物存在的應有狀態(tài)和內(nèi)外在本質(zhì)屬性“自然而然”的流露和表現(xiàn)。“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德是形而上的“道”在形而下的彰顯,是將愛內(nèi)化于心、內(nèi)化于性的本質(zhì)特性。由此,在道德教育上,道之愛是無條件的,老子乃至道家倡導德是人的內(nèi)在品格、品性,是人之本真、本心之愛的自然流露,而非外在教化而成,亦非外在強加。從倫理視角來看,老子美德倫理非義務論,非功利主義,亦不強調(diào)道德是上天所賦予,而是強調(diào)道德內(nèi)生、內(nèi)育,或是由道之所賦,因此,尊道必然貴德。 二、老子美德倫理內(nèi)涵 在倫理道德上,老子所倡導的核心思想主要是提倡道德,指示人心。老子明確提出其有三寶:“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七章)老子思想中的“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構成了老子美德倫理體系的豐富內(nèi)涵。 道生萬物,道與萬事萬物之間是母子的關系,道愛萬物是母愛。“慈”作為老子三寶之首,由道所發(fā)猶如母親般的慈愛,不僅有仁愛、博愛之意;同時還蘊含著“平等、公正、仁義”的美德觀念。“慈”表達的是“愛”,是道對萬事萬物的仁愛,蘊含的是道家無私的博愛思想。“慈”表現(xiàn)為本能地愛一切的人、一切事物的博愛思想。在老子哲學思想中,道是本原,萬事萬物由道而生。因此,“道生萬物”,自然“道”也慈愛萬物,這也是自然而然的,這也是本能的。正是因為道生萬物,而又慈愛世間萬事萬物,自然而然就能視“萬物平等”。這種無私、平等的愛是順其自然的,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心的,不求回報的。所以,“道如慈母,其生養(yǎng)萬物是自然無私的行為,而非有意的作為。道施恩于萬物而不求報答。也不因有功而欲圖主宰萬物”。因此,老子提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等語言以闡述其平等對待萬事萬物的理念。不仁并非反仁愛,而是強調(diào)不偏愛、不偏袒、不偏私,倡導平等、公正地看待萬事萬物。正是因為道能真正慈愛萬事萬物,并平等地看待萬事萬物,那么,“道”自然而然就能做到因愛而公正。老子以天地運行規(guī)律喻道之公平、公正而無偏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德經(jīng)》第三十二章)。同時,“慈仁,則心無私曲,見義必為,故能勇”。然而,老子的慈愛思想不僅僅停留在無私、平等、仁義、公正等觀念上,老子更強調(diào)樂于奉獻和成就他者,“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在這里,老子強調(diào)慈之大愛、平等,同時還提出這種無私之愛還能為萬物的成長與發(fā)展犧牲自我,奉獻自我,能為萬事萬物的發(fā)展和成長搭建平臺、創(chuàng)造機會,即使成功了也不據(jù)為己之功勞。所以,老子之慈所蘊含的愛、平等與犧牲都是出自內(nèi)在本心、真意而非外在教化或強加所成,乃是內(nèi)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與自我表達。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莊子更是提出“至仁無親”(《莊子·天運》),倡導愛人愛物要超越自我、超越倫理,而發(fā)自內(nèi)心、真心。所以,慈,是一種大愛,更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只能是對道的體悟后而發(fā)自內(nèi)心的、本真的道德情感流露。 “儉”蘊含著質(zhì)樸、本真、素樸、純凈等自然美德,是純粹的善。老子將“儉”賦以極高的倫理價值和內(nèi)涵。“儉”在老子哲學思想中所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美德,而且還是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關于人之本性的基本要求。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萬物之本質(zhì),也是人之本性,然而,“道常無名、樸”。道的特性就是質(zhì)樸、樸素,因此,人的本性也是天然樸素的。樸,意味著純潔、簡單、本真而無私心雜念。老子乃至道家“對源自‘道’的本樸人性是持肯定評價的,認為‘樸’是一種*高的善,將保持這種真樸的人性視為人生的理想境界,因此,主張返樸歸真”。儉是老子對人之本心、本真的固守和回歸,陳鼓應先生對老子人性本樸的道德修養(yǎng)論認為:“人性本是樸素自然的,并不受也無須受任何道德觀念的制約,甚至也不知道仁義禮智等道德規(guī)范為何物。人的行為若是出于這樣的本性,便與大道自然相合,雖不知道德為何物,卻又是*道德的。”樸是萬事萬物本質(zhì)的體現(xiàn),所以,老子在道德修養(yǎng)上倡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倡導“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以及倡導“復歸于樸”等等。老子倡導人性本樸的理念主要針對的是老子所處社會時代一些人對行善只取其名而去其實所提出的觀點和看法。“‘見素抱樸’是老子針對當時社會的道德狀況提出來的,是一種矯正時弊的自我修養(yǎng)方法。”在老子看來,“人的本性是純樸無邪的或先于世俗的道德,而仁義禮法等外在規(guī)范控制和壓抑人的純樸本性,失其常然”。這也就是老子“絕仁棄義”“絕圣棄智”的真意,去其雜念,回歸本真。所以,老子反對道德偽善,認為道德偽善是對人之本性的違背和扭曲,從而提倡去偽、去詐、去奢等等,克制人心之矯飾、巧詐以及過度的欲望等負面影響而呈現(xiàn)出入的本真、真性與真樸,活出本來的樣子,老子以“如嬰兒之孩”“復歸于嬰兒”等表述形象地比喻人之道德修養(yǎng)要培育出人純凈、無邪、天然素樸的本性,這就是老子“道法自然”的*高價值追求。 ……
中華老學·第六輯 作者簡介
詹石窗,現(xiàn)任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國國務院參事室 國學館道家分館文字總纂 、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專家、中國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華夏老子學研究聯(lián)合會副會長、世界道家聯(lián)誼會副會長、福建省易學研究會會長等職,編著30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海內(nèi)外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260多篇。宋崇道,1974年9月生。管理學博士,宗教學研究生。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宜春市崇道宮住持。江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員。宜春市袁州區(qū)道教協(xié)會會長。謝清果,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傳播研究所所長,福建省傳播學會副秘書長,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