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地球的天空:哥白尼、第谷、開普勒和伽利略如何發現現代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64662
- 條形碼:9787545564662 ; 978-7-5455-646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球的天空:哥白尼、第谷、開普勒和伽利略如何發現現代世界 本書特色
1.不同于其他類似作品的體例架構,作者讓現代天文學史上四位杰出的天文學家以演劇中主角的方式出場,圍繞主角的是他們各自故事情節中的重要人物和主要作品,讀者隨劇中人物的生活而喜悲,感同身受。 2.全書脈絡清晰,書中附有插圖,讓讀者通過圖文去更直觀地了解現代天文學史。 3.大量原文參考書目、一手資料和注釋的加入,便于讀者更加深入地學習和了解。 4.精裝雙封,設計精美。
地球的天空:哥白尼、第谷、開普勒和伽利略如何發現現代世界 內容簡介
望遠鏡發明之前,人們只能憑借肉眼觀察和理解可見天空中的現象。那么,十六世紀的四個人——他們分屬不同的民族、年代、宗教和階級——又是如何協作得出地球繞太陽旋轉的結論的呢?憑借這個“顛倒乾坤”的發現,他們為當代的世界創造了條件,也為現代社會埋下了種子。 《地球的天空 : 哥白尼、第谷、開普勒和伽利略如何發現現代世界》一書是對這個“天文學之家”——尼古拉·哥白尼、第谷·布拉赫、約翰內斯·開普勒和伽利略·伽利萊伊——的近距離考察。作者巧妙地把這幾位天文學家置于他們所在的時空之中,展現了歷目前推動科學不斷發展的知識巨擘們深刻的代際關聯,同時也揭示了他們獨特的個性,以及如何在彼此互動的過程中為我們帶來了日心說的宇宙模型。
地球的天空:哥白尼、第谷、開普勒和伽利略如何發現現代世界 目錄
主角出場 001
尼古拉·哥白尼
生于舊世界的哥白尼 005
瓦岑羅德家族的衰落 023
針鋒相對 027
**位哥白尼主義者 037
《初釋》 042
*初的異議 045
再釋 049
離世 057
第谷·布拉赫
新星 063
特權的重負 069
汶島 079
“烏拉妮婭”這些年的變化 082
荊棘路上的寶藏 095
暴發戶 103
與過去作別 108
外面的世界 111
陌生人的來信 116
約翰內斯·開普勒
父親、兒子和鬼魂 121
神學轉向 129
判斷 140
寄出的信 144
渴求和諧 147
“小熊”的眼睛 152
兩個家族 154
瘋子 165
時來運轉 171
天文學之戰 177
躍升 184
伽利略·加利萊伊
下降 193
向上離開穹頂 197
學生 202
霍基的奧德賽 210
友誼重燃 220
為萬物命名 223
新人 229
二人垂死的友誼 237
為萬物重新命名 242
夜幕初降 248
動物 255
葡萄酒和女人 261
冬去春來又一冬 277
城門的另一邊 288
糟糕的回憶 299
和平鴿 301
火之舌 305
死亡與花園 310
潮起潮落 315
黃金時代的作品 321
顧家的男人 342
對話 346
導師 354
留白 364
暗無天日 367
混亂中的*后四件事 373
附錄 新天文學誕生的七支小插曲 383
進一步閱讀指南 411
參考文獻 415
注釋 429
地球的天空:哥白尼、第谷、開普勒和伽利略如何發現現代世界 節選
年少的尼古拉·哥白尼看上去身材瘦長、相貌平平,此時的他沒什么遠大理想,也無意打擾任何人。哥白尼酷愛數學,寡言少語,不喜歡剪頭發。1491年秋,哥白尼收拾行裝,準備離開打小生活的托倫(Toruń),開啟一段沉思之旅。此時,他的心中已經埋下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想法,這個想法與他酷愛的天文學相關,即地球可能在動。哥白尼此前也沒有時間深入琢磨這個問題,但現在他正準備上大學,而大學是中世紀為數不多能夠提升知識水平的地方之一。哥白尼的外表并不出眾。如果流傳下來的他的畫像多少有些靠譜的話,那他看上去憨憨的,小嘴得自母親,眼睛周圍一大圈的白色,映襯得臉部其他地方看上去好像沒洗干凈似的。哥白尼的外表實在是不惹眼,就連他騎馬沿波蘭的村鎮往南走了兩天都沒引起他人注意。接下來,他將在克拉科夫大學(University of Kraków)開啟自己的成年生活。我們與哥白尼身處不同時代,比起空間上的陌生感,他生活的時代更讓我們感到陌生。哥白尼沿途經過的是舊世界:局促、粗鄙、荒誕不經。這些地方沒有鱗次櫛比的建筑,沒有大城市,也沒有冒著濃煙的工廠。當時還沒有喚作“美國”的地方,也沒有燈泡、疫苗和廉價的鋼材,更沒有民族主義、世俗的國家、精準的鐘表和女權主義,也幾乎沒有槍支、咖啡,書籍也很少,更談不上民主。但至少,一個經濟繁榮的城鎮會配備新式機械驅動的谷物磨坊來滿足居民的需要,而頑童、麻風病人和聲名狼藉的婦女也能在樹蔭下閑逛;此番景象可算作現代性誕生的**絲跡象。1途經肥沃的維斯瓦河(Vistula River)附近時,哥白尼看到身后遠去的世界滿是棚屋堆砌的鄉村,此情此景令人感慨。村里多數都是農民,而多數農民又相當貧困。哥白尼發現,他們幾乎一無所有:一頭奶牛、一頭豬、一只母山羊和一袋谷物,這些能夠給他們帶來的只是自制奶酪和黑面包這樣的粗茶淡飯。2農民們這點微薄的收入中,每周勞作一天才能交上的那點兒食物稅,徑自流進了忘恩負義的貴族階層的腰包。有新婚的農民在妻子的鼓動下,雙雙逃離村莊去外面尋找更好的生活,但總是不到半年就沮喪而歸,被罰去耕種那些荒蕪、貧瘠的土地。他們別無選擇。貧困的境遇讓許多農民快要揭竿而起,在遠離天主教大本營羅馬的國家和地區尤甚。中世紀的歐洲正是在羅馬天主教信仰下有序組織起來的。在當時,所有歐洲人生來便是天主教教徒,少數被各國強制要求從事銀行業的猶太人除外,他們被禁止從事其他“正當”行業,不得不從事被基督教國家認為是“罪孽”的銀行業。所有貧困的小鎮都建有矮小的石頭教堂,其高度僅能容人站立,窗戶上也沒有彩色玻璃,普通平民擠在這里聆聽圣言。對普通人來說,教會不僅僅是宗教組織,更是他們理解自身社會屬性的場所。從神圣的婚禮到國王的加冕禮,從孩童的洗禮再到神職人員的任命,在每一場公共儀式和典禮上,上帝均與眾人同在,每個周日,上帝都會用《shengjing》里動人的話語為眾人帶去安慰。教會撫慰著農民的心靈,并引導他們帶著虔信過上了誠實、平靜而喜悅的宗教生活。在這個貧困的國家,一個教區有位能讀會寫的教士是一件幸事。在理想情況下,教士是天主教社群的智慧之源,上帝將知識托付給他們,這些知識混雜著淳樸信仰里的道德和習俗。哥白尼早已精通拉丁語,他身邊的人都期待他的大學冒險之旅能讓他順利地在教會中謀得職位。到十八歲時,哥白尼已經滿腦子都是普通人不愿相信的知識。哥白尼知道,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是**位提出數學是理解自然的樞機的古人。3這個觀念讓信奉希臘神秘主義的畢達哥拉斯激動不已,他甚至還組建了一個與此相關的異教派別。這個教派告訴所有成員永遠不要吃豆子,據說某個成員還因為證明2的平方根不是分數而被教派淹死了,所以人們自然會認為他們有些瘋狂。不過,他們的“數學可以用來理解自然”的這一學說卻是理智的產物。緊隨其后的是柏拉圖(Plato)及其學生亞里士多德(Aristotle),他們流傳下來的作品涵蓋了所有的學科分支,每一位鉆研拉丁語和希臘語的學生都會閱讀。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與中世紀的釋經學繁復地交織在一起,唯有哥白尼所做的研究才能將二者明確區分。亞里士多德把世界劃分為物理學和形而上學等領域,前者研究流變的現象,后者研究不變的現象,形而上學就像教會一樣充當著溝通物質世界和超然的神性之間的神圣媒介。亞里士多德甚至把形而上學喚作“神學”。他說,物理學關注地上的生靈,它們骯臟、散發著難聞的味道且易朽;形而上學則關注月亮之上的完美事物。月亮之上的事物可能會運動,但運動方式已被“**推動者”〔first mover,也作“不動之動者”(古希臘語:?? ο?? κινο??μενον κινε??;羅馬語:ho ou kinoúmenon kineî;直譯:動而不動的東西)或“原始推動者”(拉丁語:primum movens)是一個由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概念,作為**個因果關系的原因,或稱“**自存因”“宇宙內所有運動的推動者”“**推動力”。正如名稱中隱含的那樣,不動之動者可以在本身并不被任何此前的動作所影響的前提下,移動其他事物。——譯注〕先行決定了,因而不會發生改變。希臘人稱**推動者為“理法”(Logos)、“理性”(Reason)、“上帝的神圣之言”(Divine Word),而虔誠的天主教教徒稱之為“上帝”。亞里士多德還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但他并未對此進行過多解釋,因為就連小孩子都能明白這一事實。只要舉頭一望便知,太陽顯然在移動。哥白尼繼續出發向南前往克拉科夫,頭頂的太陽也跟著在巨大的弧形軌道上移動著。陽光穿過褐色的楓樹林,斑駁地灑在維斯瓦河靜謐的藍色水面上。農民們沿著犁溝踱著步子播撒秋天可以收獲的啤酒花和大麥種子,他們比其他人都更清楚太陽是如何移動的。農民的作息深受太陽日常移動的影響,他們認為太陽這個巨大的圓盤每24小時繞地球一圈,由此產生了晝夜交替。他們還相信,太陽每年也會繞另外一個圓形軌道運動,因此,一年中某些日子的晝長會比其他日子短一些。這個年度軌道產生了四季輪回,產生了四季中的寒雪、翠綠的植物、潮濕的夜晚和紅葉。天文學家偏愛花哨的名字,他們把太陽每年走過的軌道稱為黃道(ecliptic),因為只有在這條軌道上才會出現日食(eclipse)。黃道又名黃道十二宮(zodiac)或者“圓形動物園”,因為它是由十二個動物命名的星座組成的圓形環帶。如果一個農民對太陽的移動和季節的交替毫無察覺,那么他將面臨莊稼歉收、家人餓死的風險。臨近克拉科夫時,城市的氣息撲面而來:教堂越來越敞亮,人也越來越富有,道路變得破舊,空氣中也滿是商業氣息。穿過繁華的城郊,哥白尼來到了城北高聳入云的紅頂防御工事前,另一頭的遠方是位于托倫的故鄉。克拉科夫老城方圓不過1英里(約1.6千米),但這座城市的思想意味著無限的未來。哥白尼進了城,來到了大學。他要找尋新的生活方式。1491年的克拉科夫大學已是歐洲名列前茅的大學之一。4它同其他大學相比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幾棟狹窄的建筑擠在城市的西北角,來此求學的學生至多不過數百名。中世紀大學的前身是修道院,它首先是研究神學、保存文化的地方。其次,大學也研究語言學和修辭學,這是學習《shengjing》和古典文獻翻譯的基礎學科。這個令人崇敬的知識階梯的底層是科學(當時稱“自然哲學”)和數學,它們并不附帶什么文化價值。盡管學科之間存在等級制度,但所有的學科都受人尊敬,它們籠統地被稱為“博雅教育”(liberal arts),因教授對象為自由人而得名。在博雅教育里,教堂贊美詩或宗教圣像的美學價值,會體現在勻稱的多邊形中;分析哲學的強大邏輯也體現在詩歌的韻律中。世界的知識曾被粗暴地分割為不同的范疇,但人對世界的經驗并非如此(這里指的是知識有類別,但人對世界的經驗卻無法做出這種區分,哲學家們經常從這個角度對比經驗和知識)。和每一位早期的人文主義者一樣,哥白尼擁抱著跨學科的博雅教育。他這樣寫道:“多樣性帶來的愉悅勝過一切。”5在如此氛圍之中,他去參加天文學講座又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呢?克拉科夫大學有一位怯生生的教授,臉上長滿了喧賓奪主的胡子,他與哥白尼是同一類學者。6這位教授開設了一門理論天文學課程,該課程斷言地球靜止不動,并解釋了該世界觀隱含的令人畏懼的所有細節,其中zui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行星那詭秘的行蹤,用浪漫的基督徒們的說法則是“神圣的運動”(the divine revolutions)。十五世紀的天文觀察者們尚未發現透鏡的作用,他們僅憑肉眼觀測這些神圣的運動。仰望星空,天文觀察者們能看見除太陽外還有六顆漫游的行星7: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月球。這六顆行星并不像太陽那樣以正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而是表現出各種惱人的運動:縱橫交錯、靜止、變大以及遠離等。這些惱人的運動被稱為逆行(retrogression),相應的拉丁語表示為“倒退”。毫不夸張地說,這種現象從一開始就困擾著天文學家。古埃及人認為“行星”喝醉了酒。觀察到的火星在處女座附近的逆行現象。兩個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10天。哥白尼學到的知識告訴他,自天文學誕生開始一直到他所處的時代,預測這些惱人的逆行幾乎就是天文學的全部宗旨。亞里士多德提供了哲學資源,但直到五百年之后,生于亞歷山大城的克羅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才提供了相關的預測。而對于像哥白尼這樣的人來說,真正有趣的事才剛剛開始。正當羅馬帝國走向衰落之際,托勒密寫作了集希臘天文學知識之大成的《至大論》(Almagest)。《至大論》對哥白尼所處的中世紀歐洲文明的影響怎么強調都不為過:阿拉伯人尊稱它“偉大之至”,歐洲人也沿用了這一尊稱。《至大論》運用數學技巧長篇論證了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幾乎所有學者都把這個結論當作真理,它深深地植根于學者們的思想中。盡管純屬推論,但《至大論》仍是一本杰出的科學著作;這是一本兼具美感、實用性和技藝的書,其中包含了**個看似可信的天文學預測方法,該方法僅運用了幾何學,巧妙地對行星運動做出了創造性解釋。托勒密體系中單個行星繞地球旋轉示意圖。托勒密通過簡單地增加本輪數量來解釋行星惹人心煩的逆行。他并未假設其他行星像太陽一樣每年以正圓軌道(均輪)繞地球旋轉,而是假設行星運行在另一圓形軌道上,該圓形軌道被稱為本輪(epicycle),而本輪自身也在繞地球做圓周運動。行星在本輪上的運動類似一個小旋轉木馬,而這個小旋轉木馬又位于一個更大的旋轉木馬之上。本輪與均輪相結合的圓周運動,引入了帶有傾角和閉環曲線的行星軌道,軌跡看上去就像花瓣一樣。從未有人指出蘭花形狀的軌道從物理學上講是荒謬的,不過這絲毫不奇怪,因為人們認為行星軌道與物理學沒有一點兒關系。托勒密模型,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本輪數量從零個增加到兩個的變化過程。虛線代表了行星繞地球旋轉的軌道。哥白尼為優美的托勒密體系所傾倒。托勒密體系流暢、靈活,“完美,幾近完美”,哥白尼感嘆道。8一代代天文學家不斷完善托勒密體系,增刪一些本輪,其實,每顆行星搭配一個本輪,就足以提供連貫且令人信服的天文學預測了。哥白尼越是學習天文學知識,內心的怪異感就越發強烈。身為一名頗有成就的天主教神職人員,花些時間熟悉天文學是明智的,但哥白尼花在天文學上的時間之長,足以見得他遠非為了宗教事業和信仰去追求天文學。哥白尼喜歡數學純粹出于興趣。“所有好的學問和知識都能讓我們遠離罪惡,”他寫道,“天文學和數學知識還能為精神提供意想不到的愉悅。”9哥白尼對天文學課程的喜愛程度遠超其他學科,他渴望從天文學的起源汲取這門學科知識,但他遺憾地發現,熟練掌握古希臘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托勒密《至大論》拉丁文譯本很少,但哥白尼還是決定去市中心的一家書店碰碰運氣。他在這里購得了古希臘幾何學經典,即歐幾里得(Euclid)的《幾何原本》(Elements)的首版拉丁文譯本10,還買到了《方位表》(Table of Directions),作者是雷吉奧蒙塔努斯(Regiomontanus),封面上印著耶穌的嬰兒時期形象。11對于哥白尼來說,閱讀雷吉奧蒙塔努斯的著作與閱讀歐幾里得、托勒密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有些不同。雷吉奧蒙塔努斯并不是古板的希臘人;他是一位快樂的德國人,當時已過世近二十年。他與自己的老師格奧爾格·普爾巴赫(Georg Peurbach)用一生的時間共同書寫了嶄新的歐洲現代天文學家勇于質疑古人的神話,這個神話既寓意豐富,又變成了現實。1453年,年輕的格奧爾格·普爾巴赫成了維也納大學的教授。但學生們對天文學鮮有興趣,無奈之下,他只好教起了拉丁文詩歌。格奧爾格酷愛閱讀,他如饑似渴地閱讀托勒密和阿拉伯科學家的著作,很快,聽他講課的學生就坐滿了整間教室。1453年8月,三十歲的格奧爾格舉辦了歐洲**場大型行星理論公開講座。雷吉奧蒙塔努斯坐在昏昏欲睡的聽眾中間,機敏而認真地做著筆記。在當時,鄉下男孩兒鮮少接受大學教育,因此,雷吉奧蒙塔努斯算得上是另類,其父輩靠經營磨坊所得供他進入大學學習。有人揶揄其農村出身,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山腰”。雷吉奧蒙塔努斯本名是約翰·穆勒(John Muller),是格奧爾格zui得意的門生。畢業之后,雷吉奧蒙塔努斯也在維也納大學獲得了教職,師生二人從此攜手并進。在接下來的四年時間里,兩位學士(雷吉奧蒙塔努斯曾獲得碩士學位)相互扶持,并肩工作。他們合作的zui終結晶就是《托勒密〈至大論〉摘要》(Summary of Almagest,下文簡稱《摘要》),旨在將托勒密那艱深的經典之作變得更容易為歐洲人所理解。《摘要》的編排頗費心思,不僅對托勒密的《至大論》進行濃縮,而且還對他的一些看法進行更改,拋棄了錯誤的觀察結果,增加了詳盡的數學證明。他們在小心翼翼地復述托勒密觀點的同時,也在其書中添加了少許大膽的修正。普爾巴赫教授一心撲在工作上,當二人的工作推進到書的第六章時,他居然絲毫沒有注意到自己即將不久于人世。雷吉奧蒙塔努斯在《摘要》的前言里回憶了普爾巴赫教授離世時的情景,哥白尼不久之后就會讀到以下這段話。雷吉奧蒙塔努斯寫道:“回憶悲傷而苦澀……”老師猝然離世之前,攥著我的手,頭枕在我的腿上說道:“永別了,我親愛的約翰。永別了,如果你往后還能記得老師,就請一定要完成我未竟的《摘要》。”12書里的數學公式和抽象的哲學理論,一并升華為二人深厚而堅固的友誼,除了數學家以外,其他所有人都會感到震驚吧。在數學家看來,這些看似樸素的內容往往承載了厚重的情感寄托。雷吉奧蒙塔努斯竭盡全力實現了普爾巴赫臨終時的遺愿,獨自完成了他們的合作結晶《摘要》剩余的整理工作。失去了摯友的雷吉奧蒙塔努斯四處游歷,過著教書、寫作和研究的生活。盡管后來他再也沒能找到一個志趣相投的朋友,但他培養的一批學生日后也走上了教書育人之路。這些成為教師的學生來自德國、匈牙利和意大利;在雷吉奧蒙塔努斯的努力下,一個跨文化的學者群體逐漸形成。哥白尼效仿雷吉奧蒙塔努斯也開始了游歷。1496年,他從克拉科夫大學輟學,開始周游歐洲。哥白尼在位于意大利天主教核心地區的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重新注冊學籍,開始攻讀教會法博士學位,據說這是他為日后在教會任職做準備。然而,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并未將研究方向轉向宗教,恰恰相反,正是在博洛尼亞,他開啟了與一位天文學家的友誼。多梅尼科·瑪麗亞·達諾瓦拉本人就是名教授雷吉奧蒙塔努斯的學生,哥白尼立即對他產生了興趣。一位合作者回憶說,哥白尼“與其說是學生,不如說是觀測工作的助手和見證者”13,但他的話并未說到點子上。哥白尼租住在達諾瓦拉宅邸的一個單間里,二人在3月的夜里待在一起,熬夜觀察月亮。14幾十年后,哥白尼仍會去查找當年與達諾瓦拉一起記錄的觀測資料。15在觀測時,哥白尼專注地聆聽著達諾瓦拉的教誨,盡管二人之間的交談內容外人無從知曉,但達諾瓦拉被認為是托勒密學說的堅定批判者。十五世紀與十六世紀之交時,哥白尼閱讀專業的天文學著作,與專業的天文學家朝夕相處,就專業的天文學問題做講座。不過,若以天文學為職業來謀生,并不適合哥白尼。天文學是一門無法給人安全感的學科。在當時任何一個人看來,夜空中沒有黃金屋。如果觀星者想要養家糊口(或者有口飯吃),他們就必須說服資助人相信,天空真的關乎人的生死,而這恰恰是占星術的領域。除了zui華而不實的天文學家以外,其他天文學家對待占星術就像廣告商對待廣告一樣:廣告并不完全是虛構的,而且能大大促進產品銷售。占星術報酬優渥,天文學家常常不得已開展一些占星術業務。從法律上講,在大學擁有教職的達諾瓦拉也有義務開展占星術業務。哥白尼肯定學過占星術16,他的朋友們也對此推崇有加,但他本人的作品中絲毫沒有占星術的影子。占星術是哥白尼所生活的世界的基礎,但并不是他腦海里精心編制的天文學世界的基礎。尼古拉·哥白尼就這樣開始了在意大利七年的生活。他身上的民族色彩逐漸淡化,變得越來越國際化,說的拉丁語比波蘭語還多,甚至還前往羅馬度假,歡慶1500年的大赦年慶典。也正是在羅馬,他把自己的名字轉寫成了拉丁名,至少在稱呼上——如果還談不上在精神層面的話——成了哥白尼(Copernicus、Coppernicus或Copernic)。你或許可以稱他為教士,在博洛尼亞大學學習一年后,他請人代自己接受了天主教會的**份正式職務,回到波蘭的瓦爾米亞省(Warmia)擔任公職人員。這個職位是個閑差,薪水相當可觀,而且不要求坐班,乃至哥白尼在接下來的十五年里都沒有被安排什么工作。但哥白尼閑不住,他向全體教士會議提出申請,請求允許他去帕多瓦大學(University of Padua)再接受兩年的教育,全體教士會議批準了申請,批準文書上寫道:“因為哥白尼承諾學習醫學,并且將來會為教會成員提供有益的醫療服務。”17這個承諾與其說是謊言,不如說是誤導。哥白尼繼續學習古希臘文,甚至學起了油畫。至于天文學,這所大學以亞里士多德哲學學派聞名,哲學家們會公開談論托勒密體系明顯的不足之處。18亞里士多德哲學認為,勻速圓周運動是完美的天球運動的屬性,因為它是zui完美的一種運動。完美意味著簡潔。托勒密通過應用數學“玷污”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并了解到行星運動絕不如想象的那般簡潔。為了便于模擬行星的逆行,他引入了偏心勻速點(equant,原文如此——譯注),這是托勒密天文學體系的zui后一個關鍵部分,他也由此被迫向亞里士多德發起了挑戰。在托勒密的天文學體系中,偏心勻速點是行星軌道內的假想點。行星通常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添加偏心勻速點后,如果觀察者站在偏心勻速點上觀察,行星看上去依舊保持勻速圓周運動,而當本輪距離偏心勻速點越近時,行星的實際運行速度也越慢。托勒密體系中單個行星繞地球旋轉,以及引入偏心勻速點后修正的軌跡。在一個偏心勻速點和一個本輪的情況下,托勒密模型中單個行星軌道示意圖。在靠近偏心勻速點時,本輪運行速度變慢,但本輪上的行星繼續以勻速旋轉。對真心追隨亞里士多德的每一位學者而言,托勒密引入的偏心勻速點在美學上丑得令人無法忍受。亞里士多德的天球在美學上無與倫比,它的運動是完美的、勻速的圓周運動,但引入偏心勻速點后天球的運動變得不均勻、不完美了。千年以來,希臘人和阿拉伯人不斷嘲諷托勒密體系是不均勻的、丑陋的,而今歐洲人也加入了嘲諷的隊伍。然而,托勒密的偏心勻速點經受住了所有的批判,并且一直流傳到哥白尼的時代,這是因為偏心勻速點在天文學家們分析行星運動時十分有用。年輕的哥白尼學習天文學并非出于實用目的。他一邊不動聲色地聽大家從偏心勻速點的角度出發批判托勒密體系,一邊設想著與此不同的天文學解釋,他無法料想到這些思索將把他引向何方。1503年,哥白尼完成了額外學習的醫學學業,并獲得教會法博士學位。此時他剛滿三十歲,稱得上是歐洲zui有學識的人之一,但哥白尼尚未對社會做出什么貢獻。他能夠在經濟上毫無后顧之憂、在知識層面上獲得如此提升的唯一原因,是他的家庭給了他莫大的支持。家庭對于哥白尼而言是個意想不到的依靠。1483年,年僅十歲的哥白尼失去了雙親,成了孤兒——父親因不明原因的疾病身故,母親下落不明。在生活的捉弄下,多數失去雙親的孩子會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而哥白尼卻被富有的舅父盧卡斯·瓦岑羅德收養,由此獲得了接受教育的機會。盧卡斯是一位虔誠的信徒,擔任瓦爾米亞主教區的采邑主教,他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輕松地為哥白尼在教會謀得了一份差事。盧卡斯雖然給予哥白尼指導和關愛,但是依然受老派思想的影響,認為沒有哪種關系比血緣更緊密,沒有哪類知識比教義更令人神往。他相信,“正義所在之處,即是上帝”,并且“我們的正義體系構成了友誼的基石”。19zui終,盧卡斯向哥白尼表示,希望他回到波蘭做自己的私人秘書,哥白尼幾乎無法拒絕這一要求,畢竟舅父已經資助了他二十年。于是,哥白尼動身回到了故鄉,回到如同生父一般的舅父身邊,因為他的一切都是舅父給的。臨走前,哥白尼為自己畫了一幅油畫自畫像。就像他生命中的多數故事一樣,這幅畫在十七世紀毀于一場快速蔓延的大火。如果我們認為這幅畫的復制品可信的話,那它便恰到好處地證明了哥白尼所受的教育。這幅畫的繪畫風格精致,筆觸不著痕跡,每個有色物體都線條分明,作畫人從容的心態躍然紙上。畫作的主題是哥白尼本人,他的自我觀察細致入微,但在畫面上,他的五官、發型等處似乎表現得有點兒不連貫、不自然,無法形成一個協調的整體——畫像中噘起的嘴唇就像是肉質巖石上的疤痕,黑色的頭發像是長在頭上的拖把,右眼的眼神游離在面部之外。如果改用中世紀插畫的天馬行空的表現手法,或者改用文藝復興時期形式主義重視寫實的技法,畫作會截然不同,繪畫效果也會更好。不過,這種既寫實又含有想象成分的特點也正是這幅畫作的魅力所在。哥白尼這位年輕人正在精心制作尚且不屬于自己的藝術品。這幅畫的大部分被一塊黃色的石板遮住了,石板上刻有“尼古拉·哥白尼的真實畫像,根據其自畫像復制”字樣。20
地球的天空:哥白尼、第谷、開普勒和伽利略如何發現現代世界 作者簡介
S.福伯(L.S.Fauber),畢業于美國紐約巴德學院,現在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攻讀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同時在該校講授計算機和物理學課程。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