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莊學研究(2021年第2期,總第7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3324
- 條形碼:9787520393324 ; 978-7-5203-933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莊學研究(2021年第2期,總第7期) 本書特色
本刊集莊學與哲學研究于一體,堅決抵制西方腐朽墮落的文化思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走文化自信道路,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深入挖掘中華 傳統文化蘊含的愛國價值、中華精神、生態文明、人文精神、文化譜系、文化歷史、道德規范、和諧生存、莊子邏輯、莊子文化、文化產業等研究,重視研究成果轉化落地應用,堅持五位一體和融合時代需要,不斷傳承創新。
莊學研究(2021年第2期,總第7期) 內容簡介
《莊學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和蒙城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等單位共同組織編撰的專業學術集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地共建國家智庫平臺,集中推出當前國內外莊學研究領域的近期新成果。本刊深入挖掘莊學思想內涵,分析莊學的源流與特性,探究莊學思想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充分體現了基礎理論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的辦刊宗旨。
莊學研究(2021年第2期,總第7期) 目錄
怎么樣才能夠接地氣地做好研究工作
辦好《莊學研究》的意義
莊學研究
莊子的逍遙精神及其啟示
文化哲學
論莊子修養論中的“忘”
由“吾喪我”看莊子自由之維度
學術爭鳴
王霧的莊子學論綱
以科學解玄學——以《莊子》寓言“醉者墜車,雖疾不死”為例
莊學應用
《莊學研究》第6期論文應用意義分析
論《莊子·逍遙游》“物”與“我”的兩種視角
關于蒙城縣農民文化禮堂建設的幾點思考
附錄一
征稿啟事
附錄二
編輯體例規范
莊學研究(2021年第2期,總第7期) 節選
《莊學研究(2021年第2期,總第7期)》: 二 “破執” 追求精神的逍遙,必須“破執”,用現代的哲學術語來說,就是破除認識的絕對化。 有學者認為,莊子哲學“專在破執”。所謂“執”,本是佛教術語,意思是執著、固執、偏執。我們可以說,“執”就是絕對化的認識,或者說認識的絕對化,“破執”就是破除認識的絕對化。莊子認為,人們囿于自身的成見和偏見,在認識事物時,往往走向絕對化。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其實只是一孔之見,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執著于這種一孔之見,就會形成狹隘、僵化的認識——也就是“執”。這種“執”,使人的認識不能客觀、公允、清醒,使人的精神不能逍遙、自如、愉悅。 為了破除認識的絕對化,破除狹隘、僵化的認識,莊子提出:天下沒有絕對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對的。一切事物都處在變化之中,“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莊子·知北游》),事物之間是可以轉化的。這種轉化的原因,是對立面的相互作用,即“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莊子·則陽》)。 不僅事物之間的區別是相對的,而且人類認識的是非也是相對的。這就是莊子的“齊是非”思想。《莊子·齊物論》舉例說,人如果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腰酸背痛,可泥鰍是這樣嗎?人如果住在樹上,就會心驚膽戰,可猴子是這樣嗎?那么對于泥鰍、猴子和人來說,我們該承認誰真正懂得哪里是舒適的住所呢?毛嬙和麗姬(都是古代美女)是人們*為欣賞的美人,可是魚看見她們就潛入水底,鳥看見她們就飛上云天,麋鹿看見她們就逃進密林,它們一點也不覺得毛嬙、麗姬美麗可愛。那么對于魚、鳥、麋鹿和人來說,我們該承認誰真正懂得什么是美麗呢?莊子所表達的思想是:不要把自己的認識看成絕對正確的。莊子還提出“虛己”,要求人們虛心地對待自己,不要把自己的認識絕對化,不要以為自己絕對正確,不要走極端。這肯定是有道理的。 莊子說,天底下的一切差別——“是”與“非”的差別、“彼”與“此”的差別、“人”與“物”的差別等,都是由于人們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而造成的。《莊子·德充符》說:“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如果從差異的角度去認識事物,那么即使像肝和膽這樣在人體中不可分割的內臟,也會顯得像楚國與越國的關系那樣對立;如果從相同的角度去認識事物,那么可以說普天之下,“萬物皆一”。總之,事物之間的差別都只具有相對的意義,而不具有絕對的意義。 不過,莊子過于夸大了事物的相對性,在哲學上走向了相對主義。所謂相對主義,是否認事物和認識的確定性,認為事物之間的區別只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不承認這種區別也具有確定性、絕對性的一面。其結果,是抹殺、取消了事物之間的界限和人類認識的是非界限。可以說,莊子反對認識的絕對化“矯枉過正”,走向了極端。但應該承認,他的“萬物齊一”思想確實具有振聾發聵的“破執”作用。 三坦然面對生死 追求精神的逍遙,還必須擺脫生死大限對人的精神的桎梏。 有生必有死,生死是人生之大限,因而也能成為對人的精神的*大桎梏。人生存于天地之間,受自然的客觀規律制約,生無法選擇,死不可避免,生與死“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生命的過程不僅是有限的,而且是短暫的,正如《莊子·知北游》所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然而,“道”的存在卻是無限的。“道”的境界沒有生死,人通過修道,進入得道的境界,在精神上擺脫生死的困擾,與天地精神融為一體,就如同滴水匯人大海,消弭生與死之間的分際和邊界,從而永無生死之虞。所以莊子主張以達觀的態度,坦然面對生死,在生死面前“以道觀之”,超然大度。生與死,本來就是元氣所化,生命隨元氣的變化而時聚時散,就好像晝夜一樣運轉不已,因此“生不足喜,死不足悲”。莊子的妻子去世時,莊子竟然盤腿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慶幸妻子解脫了生命形體的束縛,精神安息于天地之間。這種世俗眼中的怪誕行為,絕非出于無情,而是出于莊子對于生與死的獨特理解。 莊子認為,生死本是“一體”而平等的,生和死都只是生命循環中的一個環節。就其中的某一個過程來說,生與死是有區別的,但從整個生命大的循環過程來看,生死實際上是不斷相互轉化的交替過程,“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莊子·達生》),因此,不論是生還是死,人都應該“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也”(《莊子·齊物論》)。 ……
莊學研究(2021年第2期,總第7期) 作者簡介
胡文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特約研究員。安徽省莊子研究會副會長。 郭飚,亳州二級巡視員,安徽省莊子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