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后海拾珠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138778
- 條形碼:9787517138778 ; 978-7-5171-387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后海拾珠 本書特色
本書是由作者擔任“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編委期間寫的文學評論以及近年此類作品的合集。這些評論文章將研究視角聚焦于中國少數民族文學,通過對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生活體驗的分析,深入而透徹地解讀了少數民族作家不同的文學表征方式及其作品所帶來的社會意義,從而透視出民族文學的發展變化以及取得的成就。作者的文字并沒有僅僅停留在文學作品本身,而是在客觀的評價上融入了自身的主觀感情,實現了將自己的所讀、所想、所感完美的結合。
后海拾珠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文學評論集,書稿按作者寫作時間升序分為三輯,通過對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作家生活體驗的評析,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文化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借鑒、美美與共,有利于溝通民族間的思想感情,構建共同的精神家園,促進民族團結。
后海拾珠 目錄
**輯(2007-2012)
壯烈奔突的鄂爾多斯文學
愛神康美久蜜金——和曉梅中篇小說集《女人是“蜜”》序
裕固族的天鵝琴聲
讓我們傳遞溫暖
思念乞力馬扎羅雪山的蝴蝶
讀《新時期湖北民族文學巡禮》
五彩云霞
見證者
青藏之子
阿凡提的微笑
貝加爾湖部落
這些年輕的名字——《民族文學》蒙古族“80后”作品專號卷首語
祈福玉樹——《民族文學》藏族“70后”“80后”作品專號卷首語
絲綢之路上的綠洲——致維吾爾族青年作家群
容美詩話
不可缺失的恩施記憶——《抗日戰爭時期湖北省臨時省會——恩施文化風云錄》序
仡佬族的發現
嶺南仫佬人
羊子和他的《汶川羌》
魯若迪基的小涼山
怒江鄉村記事
阿爾泰:醒來吧,我的詩
草原上的花兒
她的家鄉在甘南
年輕的哈薩克
阿拉提·阿斯木的詩意新疆
南國春風化雨
第二輯(2013-2017)
癸巳迎新
歷史的意味
盲人智者
苗族人修正揚的小說
等待馬金蓮
穹廬一曲本天然
香格里拉的白云和哈達
說的是一個厚道
四季歌
花落紅塵也是真
同袍同澤
生活在漾濞的女子
火把照亮回家的路
鳳尾竹下
《第五戰區》的突破
唱響愛國主義的主旋律
青衣江畔——人世心形兩自降
由一位詩人致敬一個民族
潁河邊的阿慧
郭雪波的《蒙古里亞》
巴山歌者
舟車載不動的鄉愁
民族視角,北京味道
天真與靈慧
話說水族千年滄桑
秋色無邊
秉燭照亮行人
平原三峽村的真實記錄
信息化時代的個人寫作——在韓國文學節的發言
第三輯(2018-2021)
云嶺大地的脫貧之路
青山不老
尊嚴是我們的生命之鹽
文章少寫一句空
紅梅花開
守望沙漠
與一條河流有關
月攏沙
周敏講述的新疆少年故事
飛向塞爾維亞的報春鳥
春華秋實
遙遠有多遠
好像那流水日夜響
大美大智
縱橫天下事,臧否古今人
詩歌,語言中的鹽巴
問蒼茫大地
一個摯愛家鄉的納西人
臨沂的風
巴山楚水問的“恩施作家文叢”
文學再現野象出游
無盡無極,久久為功
再現王實甫
曾經的關口
熒然一點如火
栽種下一棵棵文學綠樹——2021“6·5環境日”主題活動發言
后海拾珠 節選
壯烈奔突的鄂爾多斯文學遼闊美麗的鄂爾多斯草原,孕育了豐富多彩的草原文化,從元代的《白史》到明清時的《蒙古源流》《黃金史》《智慧明燈》《寶石佛珠》等著作,都是由這塊土地產生的寶貴財富。在今天,多種文化的融合碰撞,多民族作家的交流匯集,再一次催生了鄂爾多斯文學的奔突,引起文學界的關注。對人與世界關系的追問,造就了鄂爾多斯文學在新時期的超越。天高地遠的獨特自然環境,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文化交融,使新時期的鄂爾多斯作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保持著冷靜而獨特的文學思考。非常耐人尋味的是,在這塊土地上的多民族作家幾乎不約而同地將筆觸伸向了人與自然、人的內心及生命意識的叩問。阿云嘎的《黑馬奔向狼山》與肖亦農的《孤島》可以說表現了不同時期但同樣沉重的思考。肖亦農筆下的黑驢竭盡全力保護了人類,*后卻被孤零零地拋棄在惡化的滔天冰湖之中,而阿云嘎的黑馬在極力親近人類反倒處處受到傷害之后,不得不絕塵而去,奔向天敵群居的狼山。甫瀾濤的《紫山嵐峽谷》用一個孩子未受扭曲的童心和善良的目光,批判了人類對生靈掠奪侵害的丑惡。正是這些作品,使我們進一步意識到,人類日益增長的消費水平對自然造成的嚴重破壞。我們享受著現代科技帶來的種種快感,卻越來越忽視自然界的本來存在,不去嘗試了解整個地球的生命支撐系統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壓力之下。人類在拋棄“老黑”和“黑馬”的同時,其實也正在拋棄人類自己。 從世界范圍來說,20世紀80年代之前,文學批評的論爭,多因“冷戰批評”的語境而出現,即把焦點集中于人類創造力、人類力量和人類社會關系之上,而21世紀的文學批評,從更大范圍來說注意到了“全球變暖批評”,即自然界不再被認為是被動、有序和馴服的,而是有生命的、既不能完全控制又能靈敏應對人類的無知。而某種特殊的文學語言的使用,或者能將我們與自然界重新聯系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阿云嘎等鄂爾多斯作家超越了一般的社會價值審視,而將目光投向了更為深層的人類生存背景,從而使其作品產生了更加耐人尋味的文學價值。與之相應的是,除了外部世界之外,人的內心世界同樣是一個極為復雜甚至無限的宇宙。布林在《蔚林花》《不死的鐵木爾》等作品中,一步步進行著傳統小說的解構,他以一種具有靈性的草原書寫表達了人性乖張多變的特性。烏雅泰的《沙原夜話》用一種別出心裁的自言自語的方式,剖析了一個人欲望與理智的種種沖突。莫·哈斯巴干的《美麗的T》更為直觀地將欲望化作了心魔,人與金錢、性、權力等日益膨脹的心魔之間,展開了肉搏式的親密接觸與殘酷廝殺。張秉毅的《我和我的羊群走過四季》通過人與羊的相伴,感覺到人性的回歸。王建中的《咸豐五年的一個早晨》細致人微地刻畫了男人女人相依難舍的情感,表現了人類性愛的精致。莎士比亞在戲劇《皆大歡喜》中吟唱道:“全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他們都有下場的時候,也都有上場的時候。一個人的一生中扮演著好幾個角色,他的表演可以分為七個時期。”人性的多樣化和人的內心世界的深度開掘在鄂爾多斯作家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表現。人們還應注意到,鄂爾多斯作家在文本上的相對無拘無束,他們是以神的方式,“我們以我們的形象造人”。如同廣闊草原上奔馳的駿馬,他們有的狂放恣肆,有的簡潔明朗,有的神秘華麗,充分展現了鄂爾多斯土地所具有的豐厚民族文化積淀,以及多民族作家各自不同的風采。在當今日益城市化并全球化的社會與文化空間之中,如何審視自身,文學藝術正嘗試著一種新的認知,以把我們當下的生存體與新的全球文化和社會網絡聯系起來。在這種情勢下,許多難以置信的文化實踐方式正在不斷產生,而帶著草原氣息的鄂爾多斯作家顯然有著他們獨特的創造。正是這一切,使得在文學世俗化不可避免地來到讀者身邊時,我們倍加驚喜地感受到鄂爾多斯文學的獨特魅力和不可忽視的文化價值,它或許可以視作一個區別于其他文化、有著一定差異性的文學符號,是蒼茫草原吹向都市的一股清風。P3-5
后海拾珠 作者簡介
葉梅,從事文學寫作、編輯多年,中國作協第九屆主席團委員、中國散文學會會長。近期作品有長篇人物傳記《夢西廂——王實甫傳》,小說集《玫瑰莊園的七個夜晚》,散文集《根河之戀》《追云記》《一花一世界(梅花)》《華中秘境:神農架》《福道》等。有多部作品被翻譯成英、法、日、韓、蒙古、阿拉伯、印地語、保加利亞、俄羅斯等文字。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