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001
章 區情略述/ 001
節 概 況/ 002
一、歷史沿革/ 002
二、地形地貌/ 004
三、氣候/ 004
四、資源/ 004
第二節 寶安革命老區情況/ 008
一、寶安老區人民對革命的貢獻/ 008
二、老區劃分及分布/ 011
三、老區扶持與建設/ 014
第三節 經濟社會概況/ 018
一、經濟總量及結構/ 018
二、交通、郵電與旅游/ 019
三、投資和消費/ 020
四、財政和稅收/ 021
五、城市環境/ 021
六、人民生活與社會保障/ 021
第二章 工農運動的興起和寶安黨組織的建立/ 023
節 寶安農民運動的興起/ 024
第二節 寶安人民支援省港大罷工/ 028
一、香港罷工人員回廣州的中轉中樞/ 028
二、組織和參與封鎖香港/ 029
三、省糾察隊與鐵甲車隊在寶安/ 031
第三節 寶安黨組織的建立與發展/ 034
第四節 寶安三次武裝暴動/ 042
一、次暴動/ 043
二、第二次暴動/ 045
三、第三次暴動/ 046
第三章 巍巍羊臺 鼎峙華南/ 049
節 全面抗戰初期寶安形勢 / 050
第二節 抗日武裝與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 052
一、羊臺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鞏固/ 052
二、抗日武裝的組建和抗日反頑斗爭/ 054
第三節 寶安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 067
一、東寶邊區工作委員會、東寶縣委成立/ 067
二、惠寶工作委員會成立/ 070
三、東江特別委員會成立/ 071
四、寶安縣工作委員會、寶安縣委員會成立/ 071
五、路東、路西縣委,路東新二區委員會成立/ 073
第四節 寶安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 075
第五節 抗日根據地經濟社會建設/ 081
一、醫療衛生體系建設/ 081
二、財政與稅收/ 083
三、創辦東寶中學/ 086
四、秘密交通站、線建設/ 088
第六節 秘密大營救與寶安接待站/ 091
第七節 寶安光復/ 097
第四章 重建武裝 擁抱黎明/ 101
節 抗戰勝利初期的局勢/ 102
第二節 東江縱隊北撤/ 107
第三節 武裝斗爭的恢復和發展/ 110
第四節 解放區建設/ 117
一、土地及租稅變革/ 117
二、財政稅收/ 118
三、醫療衛生/ 118
四、情報與交通/ 119
第五節 寶安解放和新政權的建立/ 120
第五章 探索中的曲折與發展/127
節 鞏固政權和生產資料與生產關系變革/ 128
一、鞏固政權/ 128
二、“三大改造”運動/ 130
第二節 “”和人民公社化/ 131
一、反右及“反右傾”運動/ 131
二、人民公社化運動/ 131
三、經濟領域的“”/ 131
第三節 寶安的“”/ 135
第四節 撥亂反正在寶安/ 138
第六章 騰飛的寶安/ 143
節 荒地上建設新縣城/ 144
第二節 農業改革與工業化/ 147
一、農業、農村改革與發展/ 147
二、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發展工業/ 150
第三節 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154
一、家來料加工企業——怡高發熱線圈廠/ 154
二、新中國只股票——深寶安(000009)/ 156
三、“萬豐模式”——家農村股份制公司/ 159
四、“有事CALL”——家電腦傳呼臺/ 162
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全省個建立農村養老制度/ 162
六、 “一張白紙選村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例村民自治/ 164
七、 “一社區一健康中心”——全省個建成社區健康服務框架/ 166
八、建成全國家縣級法律援助中心/ 169
第四節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171
第五節 城市化/ 173
第六節 五年“再造一個寶安”/ 177
第七章 灣區核心 智創高地/ 181
節 特區一體化/ 182
一、撤銷二線關/ 182
二、寶安的特區一體化進程/ 183
第二節 寶安中心區建設/ 202
一、總體規劃/ 204
二、發展方向/ 204
三、分片區功能配置/ 205
四、打造深圳西部文化體育中心/ 205
五、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統/ 206
第三節 城市更新/ 211
一、建立區政府領導下城市更新協同工作機制/ 214
二、 強化規劃統籌,片區規劃研究抬高更新規劃門檻/ 215
三、空前重視城市更新公共資源配建與管理/ 215
四、 保障產業發展,明確重點企業與產業空間對接平臺運作機制/ 216
五、從“綜合整治”到“整治提升”/ 217
六、 將棚戶區改造與城市更新工作結合統籌安排,參照城市更新審批流程實施/ 218
七、細化搬遷補償安置規則/ 218
八、明確項目實施監管資金的計算方式/ 219
九、細化土地權屬認定規則/ 220
第四節 智慧寶安建設/ 224
第五節 創新驅動 質量雙升/ 237
附 錄/ 251
附錄一 革命歷史文獻/ 252
附錄二 革命烈士名錄/ 282
附錄三 革命舊址 紀念場館 文物/ 293
附錄四 大事記/ 322
附錄五 主要資料來源及主要參考文獻/ 339
后 記/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