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七條小巷:一座城市的美術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3159
- 條形碼:9787559843159 ; 978-7-5598-431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七條小巷:一座城市的美術館 本書特色
何謂“在地藝術項目”?“就是一群有點想法的人來到一個有點意思的地方,以藝術的名義搞點事情”——這是本書作者傅擁軍給出的定義。自2017年以來,傅擁軍受邀策展的“七條小巷”在地藝術項目的實質,就是基于這一定義開展的一系列活動。 除了常規的靜態影像、影像裝置等作品的呈現,傅擁軍與“七條小巷”工作坊成員還提出了很多有創意的點子:組織小巷居民一起寫詩,展出,在網上征集朗誦音頻;為每條小巷做一份小巷畫報,講述平凡的小巷故事,讓小巷居民登上畫報封面;為每條小巷拍攝一部紀錄片,由小巷居民本色出演,記錄原汁原味的小巷生活,并在當地電影院上映;開啟“影像教育計劃”,將攝像機交給小巷居民甚至孩童,讓他們捕捉自己眼中的美景;復興當地*古老的照相館,展出館中的老照片、老物件、玻璃底片等,為黑白老照片上色……而這些點子都是攝影師在與小巷居民接觸的過程中臨時想到的,*后大膽實施,都得到了不錯的反響。這些過程在書里都有真實的記錄,再結合攝影作品來看,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因此這本書不單單只是一本攝影作品集,而是小巷居民深度參與的創造性成果。相比被動地擺拍,這種攝影對象掌握更多主動權的攝影作品,給觀者的感覺會更真實、更接地氣,這也是“七條小巷”項目深受業界認可的原因所在。相信“七條小巷”——不管是項目本身,還是這本書,都將帶給當代攝影師、策展人一些有益的啟示。
七條小巷:一座城市的美術館 內容簡介
本書為知名攝影師、策展人傅擁軍的策展項目“七條小巷”成果的首次書面呈現,也是一本展覽藝術作品集。七條小巷分布于浙江麗水老城區,是當下新中國老城區現狀的一個樣本。2017年以來,作為“七條小巷”在地藝術項目策展人,傅擁軍帶領團隊深入社區進行田野調查,與居民充分互動,指導居民自主拍攝照片和紀實短片,制作家庭手工書;鼓勵小巷居民參與創作《小巷畫報》、《小巷詩集》以及小巷紀錄片,并在小巷展出和上映;還開啟了“影像教育計劃”“真吾照相館復興計劃”等,幫助小巷恢復昔日活力……*終呈現了一場專屬于七條小巷的藝術展覽,并在日漸疏離的小巷生命之間建立了新的聯系。 本書真實記錄了這一過程,并結合攝影作品和口述實錄,講述小巷人物的平凡故事,還原老城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意在留下一份既有文獻價值又有人文溫度的小巷檔案。
七條小巷:一座城市的美術館 目錄
**章 小巷肖像
第二章 小巷詩集
第三章 小巷空間考
第四章 小巷里的影像實驗
幫小巷居民收集整理家庭影像
為每條小巷做一份小巷畫報
小巷紀錄片在電影院上映
真吾照相館復興計劃
小巷影像教育計劃
小巷童年
小巷植物志
第五章 小巷口述
李記包子店:其實我們不姓李
慶元油菜鍋: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要更拼
楊順英:我一生漂泊流浪
金德水:我身上的槍眼就是日本人打的
網絡主播“星冰樂”:我盡可能做個知心小妹妹
唐麗琴:我是一個幸福的女人
陳華強:隨時隨刻都想她
范美翠:孤獨和寂寞是我的朋友
應友平:家住劉祠堂背
第六章 小巷訪談
譚秋民,一位持續十年關注小巷的本地攝影師
羅楚卉,一位連續兩季參加“七條小巷”工作坊的學員
騰訊谷雨計劃 | 社區里來了攝影師:讓我們從此有關系
麗水攝影節官方媒體專訪(2017年) 傅擁軍:給小巷居民送禮物
麗水攝影節官方媒體專訪(2019年) 傅擁軍:為小巷居民做點事
后 記 讓我們真正有關系
補后記 我是一個“田野派”
七條小巷:一座城市的美術館 節選
為每條小巷做一份小巷畫報 在工作坊開始的時候,我向學員們強調了一個關鍵詞:禮物。 我說:“我們要抱著送禮物的心態去做這個展覽。這個展覽做得好不好,做得成功不成功,不是由專家說了算,不是由評委說了算,而是要看小巷居民喜不喜歡。如果小巷居民喜歡我們這個展覽,那么這個展覽就是成功的。” 從**季到第二季,我安排的**個任務都是讓20多位學員走進小巷居民家里,陪居民一起看電視,還要在他們家“混吃混喝”,并且必須要拍下照片發到我們的群里。如果誰沒有做到,我們就要罰款50元。當然,沒有人因為這個事罰款,大家都做到了。我們利用與居民一起看電視的機會,接觸了很多小巷居民,快速拉近了與他們的關系,也挖掘到了很多的故事。 我們設計了很多讓小巷居民參與的活動,比如對居民開放“藍曬攝影工作坊”。一對父子這一輩子從來沒有“手跟手”放在一起,因為藍曬這個活動,必須要在太陽下曬18分鐘,后來他們得到了一張非常珍貴的照片。這位父親說:“如果不是這個活動,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和兒子的手接觸這么長時間。” 在泰山弄,攝影師周偉平遇到了退休老師何杏仙。**次走進何老師家時,便感受到了她與生俱來的溫和。她對外來者沒有一絲防備之意,還拿出了整箱整箱的物件讓攝影師拍照。 一件件精美的、透露著孩子氣的物件是何杏仙珍藏了50年的禮物,都是她曾經的學生們送給她的。住在泰山弄10號機關大院里的她,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已經當了50多年的教師,早已桃李滿天下。做了一輩子老師的她,時時不忘學生,懂事的學生們也很喜愛她。50年后,當她再把這些禮物拿出來時,它們絲毫沒有變樣。我想,這也和她永不變樣的教書育人的心一樣。 在何老師的教師生涯中,*令她驕傲的事是她幫助了一名貧困學生。她號召學生捐款,幫助他維持學業。從此,這名學生跟何老師成了朋友,只要一回家,就會來找何老師。他還在日后的一次同學會上寫了感謝信給何老師,信中字字入心,令人感動不已。 從前,泰山弄里人們之間的關系很密切,像巷里緊密相連的房屋一樣。而如今,由于城市化對古巷的沖擊、科技進步帶來的交流上的便利等因素,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少了。 于是我們在巷子里開設了一家“泰山照相館”,免費為居民拍照,并把照片送給他們。有了這家照相館后,居民們逐漸敞開心扉,很樂于接納我們,也很愿意讓我們拍照,讓我感到我們根本不是**次見面。更讓人欣慰的是,居民們從此有了一個聚集在一起的場所,有了往來的理由,建立起了更加親密的關系。我想,這也是我們送給他(她)們*好的禮物。 很多的老城區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慢慢消失掉了,所以我們就想要為七條小巷做一個有溫度的影像檔案。這個影像檔案的*終呈現是一個紀錄片和一份畫報。 我們為這七條小巷各做了一份畫報,讓從來沒有機會上報的小巷居民登上了小巷的封面,讓他們的故事被刊登在小巷畫報上。小巷里有一位行事低調、不為人知的抗戰老兵,當看到自己的肖像和故事刊登在畫報上的時候,臉上露出了久違的微笑。 這個小巷畫報到底受不受居民喜歡呢?我們是每家每戶發行的,發行的第二天早上我起床特別早,來到小巷里面翻遍了所有的垃圾桶,為的是看一看小巷居民會不會把這個畫報扔掉。還好,那天我沒有找到一本畫報,所以我覺得大家還是蠻喜歡這個畫報的。
七條小巷:一座城市的美術館 作者簡介
傅擁軍,攝影師、策展人、浙江傳媒學院美術館館長、碩士生導師。主持的《報道攝影與圖片編輯》課程入選首批國jia級一流本科課程。曾從事媒體行業18年,攝影作品曾獲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獎、中國攝影金像獎、中國新聞獎,并被中國美術館等機構收藏;策展項目多次在麗水攝影節、平遙國際攝影節上獲獎。著有《那么西湖》《梅林村——一個深度貧困村的影像檔案》等。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