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荀子成.人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83394
- 條形碼:9787520383394 ; 978-7-5203-833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荀子成.人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荀子繼承孔子“成.人”說將成.人思想進一步深入發(fā)展。成.人既是成己,也是成物,在成己與成物的交互發(fā)展中,成.人才很終得以可能。成.人不僅是使德性全面發(fā)展,更是對義和群的整體認知。成.人注重全的特征,比如思慕以凸顯終始之孝,和合以凸顯整體人群之道,以及理天地而為萬物之總。成.人的方法是復禮為仁、習禮化性,很終彰顯的是人能獲得尊嚴之“全”。重新挖掘荀子成.人思想的內涵,在現(xiàn)當代社會仍舊是十分必要的。
荀子成.人思想研究 目錄
**章 成人與成己成物
一 引論
二 荀子的成人概念
三 成人與成己
四 成人與成物
五 對利己主義批評的回應
六 余論
第二章 成人之全
一 《論》《孟》:成人與仁德
二 《中庸》:成人與誠德
三 《荀子》:成人之全
四 成人之學
五 結語
第三章 成人重視孝親終始兩全
一 思慕的自然性
二 思慕的必要性
三 思慕的層級性與有限性
四 生死兩全
五 結論
第四章 成人與和合
一 歡欣與和合
二 “樂合同”
三 “群居和一之道”
四 荀子和合思想的意義
第五章 成人為萬物之總
一 愛物與成物
二 參天地而理萬物
三 “忠信端愨而不害傷”
四 “相持而長”
五 結語
第六章 復禮為仁
一 孟子與正己為仁
二 以義克利
三 “制禮反本成末”
四 “君子處仁以義,然后仁也”
五 結語
第七章 習與性成
一 習與性成(《尚書》)的含義
二 性有遷變?yōu)閻海ā渡袝罚?br />三 以禮義節(jié)性(《尚書》)
四 《荀子》習俗化性說的進一步發(fā)展
五 “慮積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
六 余論
……
第八章 性樸與性資
第九章 成人與尊嚴
第十章 荀子成人思想的影響——以董仲舒的成人思想分析為例
附錄 20世紀80年代后克己復禮為仁的研究思潮
參考文獻
后記
荀子成.人思想研究 節(jié)選
《荀子成人思想研究》: 仁可以統(tǒng)領全部的德性,但德性有很多,那應該首先或者集中關注哪些呢?對此,孔子也有討論,提出為仁是有先后、本末之分的。在《論語·陽貨》篇,孔子提出如果能做到恭、寬、信、敏、惠五者,那么就可以治理天下而達仁了。“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孔子甚至還從本基、根本的角度上進一步指出,為仁的根本在于孝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盡管恭寬信敏惠已經(jīng)是對諸多德性的一個集中概括了,但這其中,還可以從本末上進一步概括。比如,諸德的根本在于孝悌。 綜上,對孑L子而言,人應該成為與天并立的人,而要想達到這個高度,就需要有德,也就是達仁。仁是德之全,且這是可以把握的,比如以本統(tǒng)末。對于仁德的這種思考,體現(xiàn)了孔子成人思想中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方面,并不是任何一種德性都可以使人成為像天一樣的人之主、民之君。只有做到仁才可以。另一方面,仁是可以達成的,即把握仁之本。 從本末上去討論成仁,在孟子那里得以進一步深入。孟子認為仁有端,且此端是一切德性得以長養(yǎng)的根本。人有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恭敬之心,而在這之中,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是*根本的。人之為仁或人之為人的根本就落在這不忍人之心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 在孟子看來,是否長養(yǎng)不忍人之心,是能否成為大人的關鍵。孟子提出大人一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不忍人之心是人天生而有的,只要發(fā)揮心思的功能,就能使其得到長養(yǎng),*終成為大人。 孟子的大人之“大”,仍然還是從天的角度上論的。與孔子“天生德于予”的觀點一樣,孟子也認為,善端,也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恭敬之心這四端,是天賦予人的,人天生而有的。“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孫丑上》)。人要做的就是,好好保有、長養(yǎng)人天生而有的善端。具體方式,就是盡心、知性,以知天。(《孟子·盡心上》)而知天的背后,透露出來的是仁人與天并立的高度。 在孔子那里,成人就是成就仁之德,而根本在于抓住*主要的德性,比如孝悌。這種思考,還是從現(xiàn)實的角度出發(fā),去考慮眾多德性之間的主次、始終關系。人能首先抓住*主要的德性,便可以照顧到德性之全,也就是仁。但對于如孝悌之德等的具體德性是如何能成就德性之全的,孔子沒有具體論述。 與孔子不同的是,孟子將德性的主次、始終關系放到內外、本末的角度上進一步討論。孟子指出,成仁的根本,在于人天生而有的內在之端,這是對孔子“求仁得仁”的*好的解釋和說明。人人天生都有這一善端,內在于人心。只要向內反求,便人人都可以得之。也就是說,成人就是知天,而根本在于盡心。反本,便可成末,也就是成就德性之全。這種思考,已經(jīng)不再是從現(xiàn)實的眾多德性之間的角度去考慮,而是從內在之根源的角度去論說了。 正是基于這種內在與外在、根本與末節(jié)意義上的本末關系考慮,才可以理解孟子為什么沒有論及成人,而更多地是講大人。如孔子所言,成人,重在德性之全。而孟子認為,對于此整全、完全的把握,關鍵就在于對根源、根本的把握。得此根本,才可以保證現(xiàn)實德性的完全。而此根本,*大的特征不是全,而是大。一方面,人心的善端,是人天生而有、是天賦予人的,所以為大。另一方面,此大又是與小相對而言的。人生而有此含四端的心,以其為大,也就是以其為主、為君,來治理、管治人的耳目之欲。雖然耳目之欲也是人天生而有的,但人心之思可以治耳目之官,這是心的官能,是心之所司。 對于孟子的大小之所指,趙歧作注時,認為是善性與情欲。焦循順此思路,而做了進一步的解釋:“趙氏以性情言之,蓋小固屬耳目,大亦不離耳目。以心治耳目,則能全其善性,即為養(yǎng)其大體。以耳目奪心,則蔽于情欲,即為養(yǎng)其小體。趙氏恐人舍耳目之聽視,而空奪其心思,故不以心與耳目分大小,而以善性情欲分大小。”這一解釋確實是符合孟子對大人的看法的。比如,在討論大體小體的同一篇章,孟子還提到,“人之于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yǎng)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yǎng)也”,“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孟子·告子上》)。孟子以心為大,但并不是說養(yǎng)心而不養(yǎng)體,而是主張養(yǎng)心基礎上兼及養(yǎng)體。也就是以養(yǎng)心為主,以心治耳目。②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大之為大,是兼及小之大,是治小之大。 ……
荀子成.人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李記芬,山東臨沂人,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國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和中西比較哲學。在英文期刊《東西方哲學》(Philosophy East & West)、《道:比較哲學》(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國哲學史》《倫理學研究》《道德與文明》《現(xiàn)代哲學》《東岳論叢》等發(fā)表文章多篇,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1項、中國人民大學校級項目3項,參與***重大項目2項。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