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良知學的調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0194
- 條形碼:9787520390194 ; 978-7-5203-901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良知學的調適 內容簡介
中晚明良知學的走向是陽明后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作為的二傳弟子,江右思想家王塘南在良知學的“展開”與“轉折”之間,開創出良知學的“調適”路向。此既體現在本體論上,又體現在工夫論上。在本體論上,不論是對心性本體的由體而用而體用合一式的理解,還是對心性本體與經驗世界關系的中道詮釋;在工夫論上,不論是對徹悟本體的工夫原則的把握、對先默識后敬存的工夫框架的建構,還是對研幾與收斂這兩種特色工夫的強調:皆是此種“調適”路向的豐富展現。由此形成了塘南思想集中晚明王學之大成、熔宋明儒于一爐的特征,從而奠定了塘南思想在宋明儒思想序列中的獨特地位。
良知學的調適 目錄
一 緣起
二 現狀中的研究向度及其檢討
三 典范例證對體用觀的共同關注及其歷史蘊含
四 研究進路與研究框架
**章 多方求質輾轉參尋——塘南五十以前的學思過程
一 先考之訓
二 先師之教
三 良友夾持
第二章 寂而常照寂運雙泯——本體界體用之調適
一 當體自寂寂而常照
二 不墮二邊不執二見
三 虛寂之體生生之用
四 寂運雙泯以道為體
第三章 心性為體物事為用——本體界與經驗界之調適
一 心性與物事
二 性與氣
三 性與病
四 性與命
第四章 徹悟本原默識敬存——工夫論之原則、系統及其他
一 徹悟本原主于未發
二 默識本體敬以存之
三 始悟后修始修后悟
第五章 幾微故幽研幾默識——塘南工夫論中的研幾思想
一 幾、研幾之歷史淵源
二 生幾論之前身:本心真機
三 生幾論之提出:無聲臭而非斷滅
四 生幾論之本質:常發而常微
五 生幾論之融通:本心真面目
六 研幾工夫之定位:默識工夫
第六章 真性本潛收斂敬存——塘南工夫論中的收斂思想
一 收斂之緣由與提出
二 收斂與研幾之關系
三 收斂工夫之實質
四 收斂工夫之《易》學根據
五 收斂工夫之評價
結語:調適之遍在
參考文獻
后記
良知學的調適 節選
《良知學的調適(王塘南與中晚明王學)》: 在陽明的思想中,其對致良知工夫的理解,存在著兩個方面。一是對“四句教”的理解,一是對“事上磨煉”的理解。在四句教中,陽明以良知為心之本體,當下本有而呈現,因此,“知善知惡”是良知,而“為善去惡”的格物工夫實際上就是致當下呈現的良知于事事物物之工夫。在對“事上磨煉”的理解上,陽明強調磨煉良知而使其精精明明。此實際上是致良知工夫的兩個層面:一是推致,一是擴充。此點在張學智先生所撰《明代哲學史》中有較為精彩的分析,在此不作具體展開。總體而言,在陽明的思想中,致良知是達用的工夫。推致與擴充實是兩種達用方式,前者是使得良知由知而成行,后者使得良知由源而成流。 陽明一傳弟子關于陽明思想所作的辯論,基本圍繞以上兩個方面進行,并由此形成了以龍溪為代表的推致派與以雙江、念庵為代表的擴充派。此是以陽明的思想體系來劃分其一傳弟子的思想傾向。 陽明一傳弟子自身圍繞“見在良知”這一中心議題進行辯論,實是將陽明思想中的推致與擴充推向兩個極端。龍溪肯認見在良知,強調一悟便了,推致良知的工夫即轉化為悟的工夫。雙江、念庵否認良知之當下見在性,從而強調一個主于未發的工夫,由此而體得良知當下見在,“體立而用自生”。此時由源而流的擴充工夫實是通過由未發本體而見在良知的立體工夫來體現。就此來看,體用關系是兩者思想之不同的關鍵所在。 龍溪以見在良知為體,因此,工夫就是達用。而雙江、念庵以見在良知為用,因此,強調立體工夫。若將體視為知,用視為行,龍溪面對的是知而不行的問題,此點與陽明相似,因而在工夫上強調達用以成行。而雙江、念庵面對的是知體未立、以行為知的問題,因而強調立體以成知。 比較而言,后者是否易有只知不行的流弊呢?陽明嘗言:“先儒解格物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可格得?且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格?縱格得草木來,如何反來誠得自家意?”陽明反對朱子只知不行,雙江、念庵在此點上是否類于朱子呢?實則不然。雙江、念庵的立體工夫實包含達用工夫,立體是工夫,達用是效驗。 因此,雙江、念庵與龍溪之不同,主要在于其對見在良知的體用定位不同,由此而分化為立體與達用之兩途。 就此兩途的比較來看,見在良知的呈現,使得龍溪悟得良知的工夫有了必然性之保證;而未能肯認見在良知,使得雙江、念庵主于未發的工夫難免缺少依循。此涉及陽明思想所開發出的另一議題——本體與工夫關系之辯。也就是說,本體在何種層面上對工夫具有作用。 在陽明的思想中,陽明通過“良知為天理的昭明靈覺”消解了立體的工夫,而通過良知的推致與擴充二義肯認了良知本體對工夫的指導意義。龍溪強調本體的見在層面,而雙江、念庵強調本體的本有層面。無疑龍溪更能堅持陽明本體對工夫具有引領作用的立場。但是若細析龍溪之工夫為何而易,主于未發的工夫為何為難,所得出的結論可能就更為復雜。 肯認見在良知,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肯認了包括工夫在內的任何發用皆可能具有“見在良知”的性質。就此來看,工夫的意義則被取消。雙江言龍溪“俱以見成作工夫看”即此意。①否認見在良知,在某種程度上,即對一切發用首先持懷疑態度。因此,作為工夫的發用又如何不被懷疑?雙江、念庵之工夫難以令龍溪信服,即在于此。此是本體與工夫關系上較為極端的理解。 變通而言,龍溪肯認見在良知,并不意味著包括工夫在內的現實發用皆具見在良知之性質,因此。見在良知于人而言,則是時有時無。雙江、念庵不肯認見在良知,但是肯認通過一種發用工夫可以抵達見在良知,那么此時的發用工夫實際上即具有見在良知的性質。就此來看,見在良知時無時有。因此,陽明后學之兩派,在見在良知時有時無這一點上實有共識。但其著眼點有所不同。龍溪著眼于見在良知的“顯”而做工夫,雙江、念庵著眼于見在良知的“不顯”而做工夫。而就工夫的本體依據來看,此須訴諸“志”,后文將有進一步論述。此是陽明一傳弟子圍繞良知當下呈現與否所展開的爭辯。 ……
良知學的調適 作者簡介
程海霞,1975年生,哲學博士,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宋明哲學、儒家哲學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參與貴州省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在《復旦學報》《江海學刊》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