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1575
- 條形碼:9787559841575 ; 978-7-5598-415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 本書特色
★ 洋洋40萬言,旁征博引,精妙的藝術解讀,體味“苦澀”的另類美感 作者沉淀十年,以細膩精彩的文筆梳理了何懷碩藝術的發展源流,勾畫出何懷碩龐大的精神與藝術體系,既有細細爬梳其藝術流變,進行藝術本體層面的討論,更有深究其人格魅力,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熱忱和堂吉訶德式的勇氣的臺灣藝文大的家形象躍然筆端,可謂難能可貴的關于何懷碩的重要研究讀本。 ★ 二十余年書信往來,珍貴的一手資料,承載作者與傳主間伯牙子期般三十二載的惺惺相惜 本書作者與何懷碩先生過從甚密,從20世紀90年代的首次通信至今,白駒過隙,逾二十載的兩岸書信往來,留下獨一無二的寶貴一手資料,見證作者與傳主間伯牙子期般的惺惺相惜。 ★ 收錄300幅珍貴作品,高精印刷,還原藝術家作品的豐富層次 300幅圖片獨jia授權出版,部分早期畫作鮮為人知。全書采用色澤柔和的精品純質紙印制,多次精準校色,呈現珍貴圖像的諸多細節和豐富層次,體味沉凝澀古的藝術之境。 ★ 易英、劉慶和等聯合力薦,何懷碩親筆作序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史家易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劉慶和等誠意撰寫熱情洋溢的推薦語。傳主何懷碩親筆作序,坦言閱讀此書,猶如在別人的鏡子中看到昨日的自己、今日的自己與依稀可辨的明日的自己。
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 內容簡介
本書為臺灣地區藝文大家何懷碩先生的藝術評傳。作為藝術家的個案研究,作者以其與何懷碩的通信為切入點,旁征博引,涉及大量對畫作藝術本體性的賞析與解讀,探討了其作品中的藝術表現形式、藝術風格、藝術元素的塑造與運用、構圖取景等具體藝術理論問題。此外,書中還涉及何懷碩相關著述、藝術文獻的爬梳,對何懷碩的藝術發展脈絡、成因、藝術思考等進行全面而立體的釋讀,凸顯了臺灣地區藝術家深厚的家園情懷。本書敘述筆調富含文學性而不失藝術史理論的嚴謹度和專業度,圖文并茂,多幅佳構為搶先發售出版。
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 目錄
001 / 小引
《孤旅》——少年漂泊者
006 / 少小離家
011 / 無根的生活
018 / 臨仿、收藏與《大師的心靈》 藝術家的襟懷
061 / 創作記錄:進入歷史
066 / 朋輩嗤然譏傲物
089 / 發現懷斯:超驗的世界
098 / 《澀園讀書圖》:閉戶即是深山
126 / 博觀約取,乃以瓦注——書法篆刻與格調
151 / 《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與《傅抱石畫論》
文化主體性的建構
156 / 疏雨長流:東西方與抽象
170 / 素描的中國風格
180 / 意匠如神與身份意識
190 / 反思西潮與反躬自省
203 / “線”與中國風格
210 / 名實之辯:“國畫”“西畫”與“現代中國畫”
傳統新變
220 / 西潮東風
261 / 苦澀的美感
265 / 風格的誕生
298 / 未之聞:造境
336 / 創造價值之反省
光影之相與“心象”
353 / 光影之魅
368 / 永恒的月光
394 / 心象.寓言
吾土吾民
426 / 枯樹賦
442 / 反思前夜風雨急
464 / 荒原與廢墟
471 / 空茫.歸鄉
498 / 寫真不貌尋常人
我們生活的時代
514 / 存天下之心
529 / 人的境遇
542 / 像一支箭,射到大海里去
結語
564 / 獨立蒼茫
后記
571 / 從前以后
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 節選
少小離家 何懷碩1941年11月3日出生于廣東潮安。在他的記憶中,這里就像臺灣屏東的小鎮般封閉,但作為著名的僑鄉之一,當地人謀食海外之風頗盛,很早便在香港謀生的父親何平秋,便是大潮中的一員。父母于1929年結婚,先后育有子女四人。何懷碩行三,上面兩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清貧的家境,無法給他提供優越的早年教育,不過家庭信仰和父親對于魯迅的熱愛給予他廣闊的想象天地,為他開啟了一扇通往人文藝術的窗口。在家鄉讀完小學和初中后,他確信自己必然會走上文學或藝術創作的道路。盡管很喜歡唱歌,但聲帶受損,使他無法走上這條*能感染人的藝術路途。對于貧寒的學子,一支筆無疑比音樂更容易親近,而畫筆又比文筆更能直觀貼切地表達自我對世界的感懷,雖然他從未放棄文筆。當地封閉的地理文化環境,令早慧的何懷碩感到沉悶與壓抑。2012年,他在臺灣大學《我的學思歷程》演講中,回首前塵:“我從小即向往到大江南北闖蕩。我非常討厭家鄉,不明白為何那么多人熱愛家鄉!我的家鄉非常封閉、狹隘而俗氣,一代一代的人都過著雷同的生活,他們卻感到心滿意足。”內心對外面世界的好奇與渴望,讓他自小就盼望著掙脫周遭環境加在身上的束縛與限制。“現在回想起來,我的一生可用兩個字形容——逃亡,我這一生大多處于逃亡狀態。”1956年,初中畢業的他,同時考上兩所學校,一所是家鄉的高中,一所是離家千里之外,位于長江邊的武漢藝術師范學院附中(即后來的湖北藝術學院附中)。當時的他,經過認真的思量,“人生有許多關卡得靠自己決定——若你一步步的決定都是對的,有利于往后的人生發展,代表你很有智慧,且運氣不錯;不過有時一步走錯,就往另一個方向去了”,想到古人說“男兒志在四方”,決心遠離家鄉,從此開始了他幾乎是漂泊的人生。不過,早歲離家千里而又艱辛的這一經歷,很像8世紀初的唐代詩人郭震,從昆蟲的鳴叫中感受到人生的苦澀: 愁殺離家未達人, 一聲聲到枕前聞。 苦吟莫向朱門里, 滿耳笙歌不聽君。 ——《蛩》 在宇文所安眼中,《蛩》中“苦澀的吟唱”,即“苦吟”,無異于詩人的鏡像:遠離家庭,客居異鄉,被朱門生活排除之外,“苦”是詩人經歷的底色,既存在于昆蟲的鳴叫中,也存在于詩人的歌吟中。何懷碩藝術苦澀的基調,或許正由早年的這些點點滴滴浸染而成。少年何懷碩就讀的湖北藝術學院附中,與包括初中、高中的普通附中不同,是一種特類,只有高中,是為培養進入大學的本科生而準備的藝術教育。附中的課程,學習重點是素描、水彩和油畫等西畫技法,直到進入大學前,何懷碩才將從事現代水墨畫當作一生的志業。“我個人由西畫的訓練開始,后來我感到我的氣質里面屬于中國的成分更多,我從事中國畫的學習和創作。但我不斷注視西方繪畫的發展。”他說: 我的思想受西方影響很大、很多。雖然我畫中國水墨,我正想將西方思想來啟示中國文化的再生,或開啟另一個方向,不再走佛道老莊了。 素描、水彩和油畫等訓練,他的體會是:“畫過各種畫,不見得就精博,但各種體驗對爾后的創作,提供無限的益處,至少不太容易囿于一家一派。此外,我對文學、詩、音樂、哲學、知識的酷愛,使我不認為繪畫只是技巧的磨煉而已。我覺得繪畫觀建立的先決條件是人生觀與宇宙觀的探索。所以我鄙夷成套的技術,主張由意象產生技巧。”因而他反對有些畫家將自己的身份特殊化,反對技巧本位主義: 我以為畫家只是借助造型在視覺上產生的效果,來表達他對宇宙人生看法的一種人。技巧的磨煉固然很重要,但他要先成為一個對宇宙、人生有見地的人。像哲學家、學者一樣,只是藝術家表達他的見地不以理性的文字,而是以感性的形象,構成他的境界,來宣示他個人獨特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缺乏這個條件,光憑技巧,我們只能把這種畫家看成技術家,與藝術家相去甚遠。所以,我感到一個藝術家要具備強烈的感受性與悟性,他要對世界人生有強烈的興趣,對人類古今思想有所涉獵,他便能發現、能掠取、能贊賞,亦能批判。這是藝術家所以為大眾先知先導的原因。他可以不是哲人,不是學者,但其文化心靈,其對人類文化的關切,應有相同的懷抱。 環境的貧乏,迫使好強的何懷碩從小在生活上節衣縮食,熱衷于通過書本填補內心對知識的渴望。高中時,他自擬了一套讀書計劃,暗地里用兩年課余時間苦讀中國文學史,從《詩經》到唐詩,重要原典配合近代的名家評論一起閱讀。鄭振鐸、聞一多、劉大杰、王力與朱光潛等學者的著作,被消化為一本本的讀書筆記,并將古詩文的意境與現實相印證: 回想我十幾歲在武昌,冬天踩著爛泥拌著死葉的土路,看著黑色枯禿的樹枝,忍著饑寒,盼望春天。等到大地遠方隱約呈現一抹夢幻似的淡綠色,楊柳枝梢也似乎有點綠味,我忽想起古詩中有“不知誰為染鵝黃”“綠柳才黃半未勻”句,正是此時的遠方地上、枝頭顯露帶著嫩黃的新綠意。又有“草色遙看近卻無”,也道盡了春曉的實況。那是由于“透視”的原理,近處看不到如針尖一樣小的綠苗,遠處因為千萬苗尖重疊才顯示了淡淡的綠色。我那時沒讀過多少古詩,能與實景印證,心中多樂啊。待秋冬來到,“無邊落木蕭蕭下”,換來了蕭索悲涼。新生的歡愉與凋傷的悲哀,才能發現、體會美;不論是從悲傷中來,或終將回到毀滅的悲傷中去,兩者不須臾離,原是鐵律。 帶著嫩黃的新綠意。又有“草色遙看近卻無”,也道盡了春曉的實況。那是由于“透視”的原理,近處看不到如針尖一樣小的綠苗,遠處因為千萬苗尖重疊才顯示了淡淡的綠色。我那時沒讀過多少古詩,能與實景印證,心中多樂啊。待秋冬來到,“無邊落木蕭蕭下”,換來了蕭索悲涼。新生的歡愉與凋傷的悲哀,才能發現、體會美;不論是從悲傷中來,或終將回到毀滅的悲傷中去,兩者不須臾離,原是鐵律。
心象造境——何懷碩苦澀美感的世界 作者簡介
初樞昊,1969年生。1992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經濟系,2003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獲碩士學位。先后任中央美術學院《世界美術》《美術研究》編輯。發表論文有《東坡雪堂1082年》《經驗的世界與超越:太空攝影、玻璃和時間觀看》等,譯文有《超現實主義,男性-女性》等,譯著有《攝影理論簡史》《我,米開朗基羅,雕刻家——一部書信體自傳》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