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馬佐夫兄弟(上下)(陀思妥耶夫斯基選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58676
- 條形碼:9787020158676 ; 978-7-02-01586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卡拉馬佐夫兄弟(上下)(陀思妥耶夫斯基選集) 本書特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總結性作品,體現作家一生的*高藝術成就
★隨文附精美插圖
★陀思妥耶夫斯基誕生二百周年紀念版,隨書贈送藏書票!
★“人類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
★世界*心理描寫大師,他的作品“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
★精美雙封面設計,閱讀+收藏佳品!
卡拉馬佐夫兄弟(上下)(陀思妥耶夫斯基選集) 內容簡介
《卡拉馬佐夫兄弟》系19世紀俄國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通過一樁真實的弒父案,描寫老卡拉馬佐夫同三個兒子即兩代人之間的尖銳沖突。 作品展示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劇,體現了作家一生的*高藝術成就。
卡拉馬佐夫兄弟(上下)(陀思妥耶夫斯基選集) 目錄
目次
譯本序吳鈞燮
作者的話
**部
**卷一個家庭的歷史
一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卡拉馬佐夫
二被扔在一邊的長子
三續弦和續弦生的子女
四幼子阿遼沙
五長老們
第二卷不適當的聚會
一來到修道院
二老丑角
三有信仰的村婦們
四信念不堅的太太
五將來一定會這樣,一定會這樣!
六這樣的人活著有什么用!
七向上爬的宗教學校學生
八亂子
第三卷好色之徒
一下房
二麗薩維塔·斯麥爾佳莎婭
三熱心的懺悔(詩體)
四熱心的懺悔(故事)
五熱心的懺悔(“腳跟朝上”)
六斯麥爾佳科夫
七爭論的問題
八喝著白蘭地的時候
九色鬼
十兩人在一起
十一又一個失去了的名譽
第二部
**卷折磨
一費拉龐特神父
二在父親家里
三和小學生們相遇
四在霍赫拉柯娃家
五客廳里的折磨
六農舍里的折磨
七在清新空氣里
第二卷贊成和反對
一婚約
二斯麥爾佳科夫彈吉他
三兄弟倆互相了解
四叛逆
五宗教大法官
六暫時還很不清楚的一章
七“跟聰明人談談也是有好處的”
第三卷俄羅斯教士
一佐西馬長老和他的客人
二已故司祭佐西馬長老的生平,阿歷克賽·
費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根據他的自述
編寫(傳略)
三佐西馬長老的談話和訓言
第三部
**卷阿遼沙
一腐臭的氣味
二那樣的時刻
三一棵蔥
四加利利的迦拿
第二卷米卡
一庫茲馬·薩姆索諾夫
二獵狗
三金礦
四在黑暗里
五突然的決定
六我也來了!
七無可爭議的舊情人
八夢囈
第三卷預審
一彼爾霍金官運的開端
二報警
三靈魂的苦痛。**次磨難
四第二次磨難
五第三次磨難
六檢察官捉住了米卡
七米卡的重大秘密。別人對他發出噓聲
八證人的供詞。嬰孩
九米卡被帶走了
第四部
**卷男孩子們
一柯里亞·克拉索特金
二小孩子
三小學生
四茹奇卡
五在伊留莎床邊
六早熟
七伊留莎
第二卷伊凡·費多羅維奇哥哥
一在格魯申卡家里
二病足
三小魔鬼
四贊美詩和秘密
五不是你!不是你!
六跟斯麥爾佳科夫的**次晤面
七再訪斯麥爾佳科夫
八跟斯麥爾佳科夫的第三次也是*后
一次晤面
九魔鬼。伊凡·費多羅維奇的夢魘
十“這是他說的!”
第三卷錯判的案子
一致命的一天
二危險的證人
三醫生鑒定和胡桃一磅
四幸福對米卡微笑
五突如其來的災難
六檢察官的演說。性格分析
七歷史的觀察
八對于斯麥爾佳科夫的研究
九種種心理分析。飛馳的三套馬車。
檢察官演詞的終結
十律師的演說。兩頭傷人的大棒
十一既沒有錢。也沒有搶劫的事
十二也沒有謀殺
十三誨淫誨盜的論客
十四鄉下人不為所動
尾聲
一營救米卡的計劃
二謊話一時成為真實
三伊留莎的殯葬。石頭旁邊的演詞
展開全部
卡拉馬佐夫兄弟(上下)(陀思妥耶夫斯基選集) 節選
阿歷克賽·費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是我縣地主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卡拉馬佐夫的第三個兒子。老費多爾在整整十三年以前就莫名其妙地慘死了,那段公案曾使他名聞一時(我們縣里至今還有人記得他哩)。關于那個案子,請容我以后再細講。現在我所要敘述的,就是這位“地主”(我們縣里這樣稱呼他,雖然他幾乎有生以來從來也沒有在自己的領地上住過),這是一個雖然古里古怪,但是時常可以遇見的人物,是一個既惡劣又荒唐,同時又頭腦糊涂的人的典型。不過,他這類糊涂人卻會非常高明地經營他自己的財產,而且大概也只有在這類事情上十分在行。譬如說吧,費多爾·巴夫洛維奇起初差不多什么也沒有,他是個*起碼的小地主,常跑到別人家去吃閑飯,搶著做人家的食客,但在他死的時候,卻積攢了十萬盧布的現錢。不過盡管如此,他仍舊一輩子都可以說是我們全縣中一個*頭腦不清的狂人。我還要重復一句:他并不愚蠢;這類狂人大都是十分聰明和狡猾的。他只是渾噩,還是一種特別的、帶有民族特色的渾噩。
他結過兩次婚,有三個兒子,長子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位太太生的,其余兩個,伊凡和阿列克賽,是第二位太太生的。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的**位太太出身于有財有勢的貴族米烏索夫家,也是我們縣里的地主。一個富有嫁資,既非常聰明美麗,又活潑愉快的小姐,怎么竟會嫁給這種像人們常叫的,不值錢的“廢物”,我也不多說了,因為這種事在我們這一代里并不稀罕,過去時代也發生過。我還認識一個女孩子,也是屬于過去的“浪漫派”一代的,她對于一位先生暗暗愛了好幾年,本來可以用極安靜的方式嫁給他的,結果卻因為自己認為障礙無法克服,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里,從巖般的高岸上投入很深很急的河里自殺了。她這樣做也是由于一種怪念頭,那就是為了模仿莎士比亞的奧菲莉亞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中的女主人公。。假使她早就看中的那個心愛的巖石并不是多了不起的好景致,假使這一帶是平淡無奇的平坦河岸,那么,她也許根本就不會自殺。這是千真萬確的實事,我們應該想到,在我們俄羅斯的生活中,在*近幾十年里,這一類的事情的確發生了不少。所以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米烏索娃的行為無疑地是受了別人的流風的影響,也是由于氣憤所致。她也許想表示婦女的獨立,反對社會的壓迫,反對自己宗族和家庭的專制,而容易喚起的幻想又使她相信(哪怕只是在一瞬間),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盡管被人叫做食客,仍是日趨進步的時代里一個大膽和*好嘲弄的人,而其實,他只不過是一個惡毒的丑角,別的什么也不是。更有意思的是這事居然落到了私奔的結果,而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卻引為十分榮幸。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對于這類意外奇遇,即使從他的社會地位來說,當時也是求之不得的,因為他巴不得早日成家立業,為此甚至可以不擇手段;攀一門好親戚又能取得嫁資,是一件十分誘人的事情。至于說到雙方的愛情,無論是新娘方面還是他這方面,大概是全都沒有的,盡管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還很有幾分姿色。所以這個事件在費多爾·巴夫洛維奇一生中,也許可以說是一件唯一的特殊事件,因為他一輩子*為好色,只要女人一招手,就會馬上拜倒在任何一條石榴裙下,可是偏偏只有這個女人在色情方面卻一點也不能使他感到興趣。
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在出奔后立刻發覺她對于丈夫只有輕蔑,并無其他感情。所以婚姻的后果很快就暴露了出來。雖然家里居然很快地對這件事默認下來,給出奔的姑娘分出了一筆嫁資,但是夫婦之間開始了*無秩序的生活和沒完沒了的爭吵。有人說,年輕的夫人當時所表現的尊貴和高尚,是費多爾·巴夫洛維奇萬萬比不上的。現在才知道,在她拿到錢以后,他把數達兩萬五千盧布之多的款子立刻一下子全部抓了過去,所以在她來說,這幾萬盧布從那時候起簡直就等于扔到了水里。在她的嫁資中,還有一個小莊園,和一所相當好的、城里的房子,他長時間地千方百計想通過辦成一種相當的手續,弄到自己的名下;只要憑著他無時無刻不使用的那種無恥的勒索和苦求的手段,來引起自己夫人對他的輕蔑和厭惡,好在她精神疲勞時為了擺脫他而答應下來了事,他原是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的。但是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娘家出來干涉了,終于萬幸限制了強奪的行為。人們都清楚,他們夫婦之間時常發生惡斗,但是,據說動手毆打的不是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卻是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一個暴躁、敢作敢為而缺乏耐性、身強力壯而臉色微黑的太太。*后,她終于拋棄了家庭,離開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同一個窮得快要活不下去的宗教學校的教員私奔了,給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留下了三歲的米卡。費多爾·巴夫洛維奇馬上就在家里養了一大群女人,大肆酗酒放蕩。間或清醒時,他就走遍全省,含著眼淚對一切人抱怨拋開他的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還說出一些做丈夫的羞于出口的閨房瑣事。這主要是因為他對于在眾人面前扮演一個可笑的受了辱的丈夫的角色,有聲有色地描寫關于自己所受恥辱的細節,似乎感到愉快,甚至引以為榮。有些好嘲笑人的人對他說:“人家以為您,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加官晉爵了,所以您不管怎樣悲痛,還是十分得意。”許多人甚至補充說,他喜歡以丑角的新姿態出現,為了招笑,故意裝出這副樣子,似乎毫不在意自己的滑稽處境。誰知道呢,也許他那種樣子確是出乎天真。他后來發現了私奔女人的蹤跡。這不幸的女人同她的宗教學校教員到了彼得堡,在那里肆無忌憚地徹底“解放”起來。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立刻張羅著,預備動身到彼得堡去。為了什么?——自然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也許他果真當時會去的,但是一做出這樣的決定以后,他立刻認為自己有一種特別的權利來重新不顧一切地縱酒豪飲一番,據說這是為了在旅行以前,壯壯膽量。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夫人娘家接到了她在彼得堡去世的消息。她好像死得很突然,就在一間閣樓上,有些人傳說是由于傷寒,另一些人傳說是餓死的。費多爾·巴夫洛維奇聽見他夫人噩耗的時候正喝醉了酒,據說當時他跑到街上,快樂得雙手朝天,開始呼喊:“這可好了!”還有的說:他像一個小孩子似的痛哭了一場,而且聽說哭得連對他十二分厭惡的人看了也要覺得可憐。實際上也許兩種情形都有,一方面是為自己獲得自由而喜悅,另一方面則為對方痛哭,兩者兼而有之。在大多數情況下,一般人,甚至壞蛋,也常常比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要天真爛漫得多。包括我們自己也是這樣。
二被扔在一邊的長子
這種人能夠成為怎樣的導師和父親,自然可以猜想得到。在他這種父親身上,該發生的事自然也就發生了,那就是說他完全拋棄了和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所生的孩子,這倒不是因為恨他,也不是由于什么夫妻反目,而僅僅是因為完全忘掉了他。在他用眼淚和訴苦惹大家討厭,同時把自己的住宅變為淫窟的時候,這三歲的男孩米卡由這家的忠仆格里戈里照管著,假使當時沒有他來關心,也許都沒有人來替這小孩換襯衣。偏巧,*初孩子姥姥家的親屬好像也忘記了他。他的外祖父,就是米烏索夫先生,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的父親,當時已經不在人世;他的守寡的夫人,米卡的外祖母,搬到莫斯科去了,病得很厲害,姊妹們又都出閣,所以差不多整整有一年工夫,米卡只好待在仆人格里戈里那里,住在仆人住的木屋里面。其實就算爸爸想起他來(真的,他是不能不知道有他這個人的),也會再把他送進木屋里去的,因為小孩終究會妨礙他胡作非為。但是結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死者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的堂兄彼得·阿歷山德羅維奇·米烏索夫從巴黎回來了。他后來曾一連在國外流寓多年,在當時還很年輕,但卻是米烏索夫家的一個突出人物,很文明,有都市氣,外國派,而且終身有歐洲習慣,晚年時成為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自由派。他在自己長期的經歷中,經常和那個時代國內外許多思想*自由的人來往,親身見過蒲魯東和巴枯寧,到他漂泊一生的晚年,特別愛回憶和講述一八四八年巴黎二月革命三天里的情形,還暗示說他自己也幾乎參加了巷戰。這是他想起來就特別愉快的年輕時代的一個回憶。他有自己的產業,照以前的算法,大約有一千個農奴。他的肥美的領地就在我們的小城外面,和我們的修道院的田地毗連。彼得·阿歷山德羅維奇還很年輕,剛剛取得遺產的時候,就一下子和修道院打起了永遠沒法完結的官司,爭奪什么在河里捕魚或者在森林中砍柴之類的權利,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但是和“教權主義者”打官司,他甚至認為是作為一個國民的文明義務。在他聽了關于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的全部情況(當然這是他記得,甚至有一個時候很注意的),又打聽出還有米卡留下來以后,雖然他對于費多爾·巴夫洛維奇新添了極大的憤怒和蔑視,還是立刻過問了這件事。他當時和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初次見面。他對他率直地說,愿意把這孩子領去由自己教養。以后有好久,他把當時情況當作新鮮事向人講述,說他同費多爾·巴夫洛維奇提起米卡的時候,對方曾一度裝作完全不明白講的是什么孩子的樣子,而且好像有點奇怪,在他家里居然還有一個小兒子。即使說彼得·阿歷山德羅維奇的敘述有點夸大,那也總該有一些是實情。實際上,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生平就愛做戲,他會無緣無故在你面前扮演一個意外的角色,特別是這種做法有時并沒有任何必要,甚至對自己也不利,譬如目前那件事就是這樣。不過這類特性確是大多數人,甚至是十分聰明的人所共有的,不僅費多爾·巴夫洛維奇如此。彼得·阿歷山德羅維奇熱心地進行著這件事情,甚至和費多爾·巴夫洛維奇一起充當小孩的監護人,因為母親身后總還遺留下小小的財產、房屋和領地需要處理。米卡確曾到這位舅舅家去住過,但是后者沒有自己的家庭,又因為他剛剛把事辦妥,自己莊園的銀錢收益有了保障,就立刻又忙著到巴黎去久居,所以就把孩子委托給了他的堂嬸,一位莫斯科的太太。恰巧他在巴黎住得很久,竟忘記了這個孩子,尤其是在二月革命來臨的時候,——那次的革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一輩子也不能忘記。后來莫斯科的太太死了,米卡轉到她的已出閣的一個女兒手里。大概他以后還曾第四次換地方。對于這,我現在先不談它,況且關于費多爾·巴夫洛維奇的這位長子還有許多話要講,現在只能先說一點他身上*必要的情況,不說這類情況,我這部小說就沒法開頭。
卡拉馬佐夫兄弟(上下)(陀思妥耶夫斯基選集) 作者簡介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也是文學創作思想極為復雜的作家。擅長心理描寫,細膩而深刻地揭示人的精神上的病態情緒。代表作有《死屋手記》《罪與罰》《白癡》《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