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歷史、文本與文學性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98394
- 條形碼:9787100198394 ; 978-7-100-19839-4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文本與文學性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高校中文專業學生及研文學史研究是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學科極為重要的一個研究領域,本書所選30多篇論文基本體現了學者本人學術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及其在學科領域中具有一定貢獻及影響的作品。
歷史、文本與文學性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復旦中文學科建設叢書”,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卷,以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教師們的相關專題論文為基礎,從中選輯三十余篇,包括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分期、整特性、類型文學、文學史中的關鍵詞研究、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有影響的文學期刊流派現象研究、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等具體方向,基本上涵蓋了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的一些學術前沿問題,并代表了當時學界在相關領域及課題方面所取得的近期新研究進展和重要研究成果。
歷史、文本與文學性 目錄
近代文學研究
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節選) 陳子展
《中國近代文學史稿》緒論 鮑正鵠
關于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兼及“近代文學”問題 章培恒
晚清各體文學的走向和中國文學的古今演變 朱文華
國近代文學社會運行機制的轉變及作用 袁進
“深文理”:晚清新教來華傳教士與“文言”及“文言文” 段懷清
清末語言文字改革運動中的“言文一致”論 倪偉
“直譯”詞源考——兼論“直譯”在古漢語中的語義演變 陶磊
現當代文學研究
1933年的中國電影 洪深
六十年來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一瞥 賈植芳
中國近現代留日學生與中國新文學運動 賈植芳
《新中國文學詞典》序 潘旭瀾
論文學研究方法論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趨向 陳鳴樹
沈從文的“浮沉”與現代文學的研究 吳立昌
《中國現代文學理論批評史》引言 王永生
琵琶千載頌相知——試論曹禺的歷史劇《王昭君》 徐培均 王繼權
也談文學研究會會員 蘇興良
近百年文學大師論——兼論巴金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上的原創性和杰出貢獻 唐金海
《文學改良芻議》探源——胡適與黃遠生 沈永寶
京派文學:在現代與傳統之間 許道明
中國新文學史研究的整體觀 陳思和
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發展概述 陳思和
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陳思和
海派電影傳統與中國電影學派的建構 周斌
中國當代小說的轉型 王東明
詩意:放逐與收復——論“第三代”詩中的“他們”與“莽漢”現象 李振聲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史學化”趨勢 郜元寶
現代中國文學語言論爭的五個階段 郜元寶
學院空間、社會現實和自我內外——西南聯大的現代主義詩群 張新穎
中國當代文化反抗的流變:從北島到崔健到王朔 張新穎
1892:中國現代文學的起源——論《海上花列傳》的斷代價值 欒梅健
文學史線索中的巴金與魯迅——悼巴金并紀念魯迅逝世六十九周年 張業松
海派文學、現代文學的通俗化走向 李楠
《現代》雜志的轉型及“現代派”文學實踐終結 張芙鳴
現代新詩史:經典、史料與重寫 楊新宇 姜方媛
《茶館》文學本演變研究 孫潔
“角色化生成”與“主體性成長”:青年形象創造的文學史考察 金理
臺港澳及世界華文文學研究
《文學雜志》與臺灣現代小說 陸士清
20世紀華語話劇發展軌跡及其趨勢 梁燕麗
編后記
歷史、文本與文學性 節選
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發展概述[1] 陳思和 在中國高校教育體制內,中國現代文學[2]是獨立的二級學科[3],規定開設各種必修課和選修課,設置碩士和博士的研究生學位課程。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具有較長的學科史和具體的學科內涵。如果我們追溯它的學術研究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新文學”的研究階段(1917—1949); 第二階段:“現代文學”的研究階段(1950—1985); 第三階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研究階段(1985— )。 “新文學”“現代文學”和“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個概念代表了不同歷史階段對這門學科的不同認識。 **階段:“新文學”的研究階段(1917—1949) “新文學”是五四時期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同人參與編輯的《新青年》雜志發起的一個強調白話為主要語言、西方文藝復興以來形成的各類文學樣式為主要形式、旨在批判中國傳統社會及其文化的落后現象、提倡人的自覺和人性高揚的文學運動。“新文學”的對立面,一是表現傳統士大夫階級沒落情緒的貴族文學及其形式(舊體詩、駢體文、桐城派古文等),二是新興于文化市場的以消遣為主要功能的市民大眾文學[4](鴛鴦蝴蝶派以及各類通俗文學)。“新文學”的“新”,代表了以世界先進自然科學與先進社會科學為標志的現代人的追求目標(科學與民主),也代表了中國人以世界先進國家為參照系努力發展未來的方向。新文學運動因為緊接著的一場聲勢浩大的學生愛國運動(1919)而得到普及,產生深遠影響;它提倡白話文的主張,*終也獲得國家教育部門的認可和采納(1921)。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沈雁冰、鄭振鐸等都是這一文學運動的奠基者,他們在“五四”都發表了許多批判舊道德、提倡新文學的激烈主張,這些主張可以看作是“新文學” *早的理論。 關于“新文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1935年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趙家璧主編的十卷本《中國新文學大系》[5],**次系統匯編了新文學*初十年(1917—1927)的主要成果,分成建設理論一卷,文學爭論一卷,小說三卷,散文兩卷,新詩、戲劇、資料各一卷,編選者胡適、鄭振鐸、茅盾、魯迅、鄭伯奇、周作人、郁達夫、朱自清、洪深、阿英各人撰寫的長序,總結新文學各個領域的成就,并由蔡元培寫總序。這些執筆者大多是新文學運動中的主將,他們的地位和眼光決定了這套書的特殊價值。尤其是各卷導言,從不同分類和不同認識層面上總結了新文學的十年歷史,合訂在一起,形成一部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新文學史的雛形。同時,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國內若干高等院校設置了新文學的課程。現在能夠找到的兩種文獻:一種是王哲甫撰寫的《中國新 文學運動史》[6],是作者在山西省立教育學院的授課講義;另一種是朱自清在清華大學的授課講義,講的是“中國新文學研究”[7]。這表明了一個信息:在30年代初,“新文學”的研究已經從一般的文藝批評中脫離出來,作者有了文學史的研究眼光,并且讓“新文學”進入了高等院校課堂,雖然是少數的高校開設這樣的課程,但標示了新文學研究已經含有學科的雛形。[8] 新文學運動早期涌現許多文學批評家,他們都屬于一些新文學團體,宣傳自己團體的文學主張,攻擊別的文學團體,如文學研究會的沈雁冰和鄭振鐸,創造社的成仿吾,語絲社的周作人,新月社的聞一多和梁實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瞿秋白、馮雪峰、胡風等,他們的文學批評成為新文學理論的重要遺產。30年代中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高校的教授們介入新文學批評,尤其是關于新詩理論的探討,朱光潛、梁宗岱、葉公超等文學批評家引進西方文藝理論,形成比較學理化的文藝批評。當時*杰出的書評家李健吾,用劉西渭的筆名對一些著名作家的創作進行精湛而獨到的藝術分析。劉西渭充滿感悟、抒情的文藝批評,不僅擺脫了作家圈子的狹隘意識,也擺脫了意識形態化日益嚴重的批評陰影,對以后的作家研究產生了良性的影響。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期間召開的文藝座談會上做了重要講話,闡釋了抗戰期間文學藝術與政治、戰爭以及人民大眾生活的關系,提出了文藝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號召,并對于投入抗日實踐的知識分子如何適應這一新的形勢提出了具體的途徑。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和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對敵斗爭的實踐中總結了許多經驗教訓以后獲得的集體思想結晶,對以后的現代文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 [1] 本文是筆者正在撰寫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教程》“導論”的一部分。 [2] 現代文學的學科概念,在1950—1979年期間主要是指1917年新文學運動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期間的新文學;以后內涵逐漸擴大,從晚清到當下的中國文學都包括在內。 但是,由于大陸教育體制把1949年以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學稱作“當代文學”,教育部設定的學科全名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但筆者認為,目前學界流行的“當代文學”概念是一個與實際內涵不相符合的概念。contemporary含有當下的意思,當代文學應該是指當下文學,即在進行中的文學。所以,本教程所討論的“現代文學”主要內涵是20世紀的文學,新世紀(21世紀)開始的文學作為當下文學,將放在結語部分給予闡述。 [3] 中國教育部設定“中國語言文學”為一級學科,其下屬八個二級學科: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理論及應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比較文學、文獻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4] “市民大眾文學”是范伯群先生提出的概念,建議以此取代文學史上“鴛鴦蝴蝶派文學”或“民國通俗文學”的概念。本文采用范先生的觀點,參見范伯群《中國市民大眾文學百年回眸》“自序”《請為他們戴上“市民大眾文學”的桂冠》,江蘇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5]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0卷,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初版,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出版影印本。 [6] 王哲甫《中國新文學運動史》,杰成印書局1933年初版,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出版影印本。 [7] 朱自清《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文藝論叢》第14輯,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8] 據胡楠*近發表的《文學教育與知識生產:周作人在燕京大學(1922—1931)》,周作人在1922年由胡適介紹進入燕京大學國文系,建立現代文學組,開設新文學課程。起初是文學通論、習作以及討論等,后逐漸擴大,添設了近代散文、日本文學、新文學之背景等課程,近代散文課程里包括了新文學作家的散文作品。應該說,這是新文學進入課程的*初雛形(《現代中文學刊》2014年第1期,第39—50頁)。
歷史、文本與文學性 作者簡介
段懷清(1966— ),博士,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哈佛-燕京訪問學者。主要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近現代文學關系以及比較文學。學術關注為:中國文學中的語言問題:從晚清到五四;“西學東漸”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轉型;清末民初的留學運動與留學生文學;江浙滬地域文化與晚清以來的都市通俗文學;近現代上海文學等。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國評論〉與晚清中英文學交流》《白璧德與中國文化》《清末民初報人——小說家:海上漱石生研究》《王韜與近現代文學轉型》《朝覲東方:理雅各評傳》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