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七十年(1951—2021)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67368
- 條形碼:9787503967368 ; 978-7-5039-673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藝術研究院七十年(1951—2021) 本書特色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史研究和寫作項目啟動于2019年3月,歷時兩年多,各部門參與,投入了很大精力。建院70年,經歷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初創(chuàng)和“”后期的重建,從新時期到80年代的繁榮,90年代的過渡,再到21世紀以來20年的多方向發(fā)展,職能、機構、人員多有變遷,難以盡述。在建院70年之際,編者不避淺陋,希望編撰一部史著,系統敘述其70年歷史沿革。 本書除、二章以及附錄和大事記外,均由各部門獨立撰寫,編者只從大的原則以及文字、篇幅方面給予把關。除各部門作者外,許多學者專家在史料收集及院史相關工作的推進方面也給予了重要幫助,如劉滬生、范慧勤、王安奎、劉文峰、張剛、朱京生、孫曉霞、潘源、孔培培、崔杰、毛夫國、石中琪、宮楚涵等。陳乾在兩年多時間里承擔了許多瑣細工作。梅蘭芳紀念館提供了館史稿,后因機構歸屬調整,未能收入。文化藝術出版社的王紅以及董良敏、趙月、魏碩、葉茹飛給予了不可或缺的幫助。在此謹致誠摯的謝意! 編者和各部門作者盡管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因主客觀條件所限,書稿很終仍難盡如人意,懇請讀者和方家給予批評指正。 編 者 2021年6月18日
中國藝術研究院七十年(1951—2021) 內容簡介
本書為慶祝中國藝術研究院七十周年而出版,包括了各院所機構的發(fā)展史,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70年來的一個總的回顧。
中國藝術研究院七十年(1951—2021) 目錄
**章 領導關懷
第二章 中國藝術研究院簡史
附錄 中國藝術研究院歷任領導和現任領導
第二編 藝術研究
第三章 戲曲研究所
第四章 音樂研究所
第五章 美術研究所
第六章 舞蹈研究所
第七章 話劇研究所
第八章 電影電視研究所
第九章 紅樓夢研究所
第十章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
第十一章 曲藝研究所
第十二章 攝影與數字藝術研究所(《中國攝影家》雜志)
第十三章 建筑與公共藝術研究所
第十四章 中國文化研究所
第十五章 藝術學研究所
第十六章 工藝美術研究所
第三編 藝術教育
第十七章 研究生院
第十八章 藝術培訓中心
第四編 藝術創(chuàng)作
第十九章 國畫院
第二十章 書法院
第二十一章 油畫院
第二十二章 篆刻院
第二十三章 雕塑院
第二十四章 工筆畫院
第二十五章 文學藝術院
第五編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
第二十六章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第二十七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
……
第六編 文化藝術智庫
第七編 期刊出版
第八編 圖書館及博物館
第九編 職能部門
中國藝術研究院大事記(1951-2021)
編后記
中國藝術研究院七十年(1951—2021) 節(jié)選
建所后,得益于前期音樂考察經驗,音樂研究所在此方面的工作更為深入。1956年4月,音研所與湖南省文化局聯合組成湖南音樂采訪隊,對湖南省全省民間音樂做全面調查。副所長楊蔭瀏任隊長,曹安和任副隊長,隊員有蘇琴、簡其華、王世襄等人,分三組分赴湘東、湘西南、湘西北對全省44個縣進行普查。歷時兩個月,共搜集到207個不同樂種計1423項,為1001首樂曲進行了錄音,長達42小時,記錄曲調與歌詞905首,收集到樂譜、圖書80種及有特點的民間樂器18件,還特別注意搜集了太平天國時期的歌曲。調查工作結束后,所內研究人員和資料人員對搜集到的全部資料進行細致整理,編寫成《湖南音樂普查報告》一書(1960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全書分歌曲、風俗音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劇音樂、樂器、宗教音樂7個部分,共40余萬字,插圖13頁,另有《儀式音樂》《宗教音樂》兩書。這次普查工作雖然只限于一省且歷時僅兩個月,但在我國音樂研究史上是一座新的里程碑,無論在規(guī)模、深度還是方法上,都為民族音樂研究領域開辟了新篇章,對此后我國傳統音樂調查、搜集、整理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繼湖南普查后,音研所進行了許多專題采訪調查:1956年采訪山東五音戲老藝人丁洪山(藝名鮮櫻桃),錄制五音戲的音響資料(李明輝)。1957年采訪參加第二屆全國音樂舞蹈會演的各省代表團,有山東、湖南、湖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川、云南、福建、廣東、廣西等19個省(自治區(qū)),收集了大量民間音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資料,并根據采訪記錄輯成《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采訪報告》。同年,音研所派出何蕓、簡其華、張淑珍3人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組織的貴州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深入黔東南臺江縣苗族聚居區(qū),重點采訪苗族音樂并結合社會歷史和人民生活進行調查,編寫出《苗族民歌》和《苗族蘆笙》(1959年先后由音樂出版社出版)。1958年8月至1959年4月,音研所又派曉星、吳毓清、趙寬仁、楊友鴻、簡其華、郭瑛6人參加中國民族事務委員會與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分赴內蒙古、云南、新疆等省(自治區(qū))深入工作,并各自寫出調查報告。同一時期,毛繼增參加全國人大民委組織的西藏民族調查隊,在拉薩調查藏族古典歌舞和民間歌舞,編寫出《西藏民間歌舞——堆謝》(1959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和《西藏古典歌舞——囊瑪》(1960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 1961年,李儉民與王耀華在福建省福州、漳州等地對南曲、錦歌、南詞北調、泉州龍吹、莆仙十音、畬族雙音進行采訪調查和錄音,重點調查了永定、上杭等地的“十班音樂”,由李儉民執(zhí)筆寫成《福建民間音樂調查報告》。1962年初,簡其華、毛繼增去云南采訪傣族、彝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音樂,根據采訪寫出《云南省民間音樂采訪記錄》。在云南期間,毛繼增還在麗江采訪、記錄并整理成《白沙細樂》一書。此外,章鳴對“揚州清曲”進行調查;吳釗赴青島對吟詩調與嶗山寺廟音樂進行調查;簡其華、毛繼增赴新疆對哈薩克族、維吾爾族民歌展開調查,由簡其華編輯成《哈薩克民歌》和《新疆維吾爾歌舞賽乃姆》。 民族樂器改革也是音樂研究所關注的課題之一,早在1954年建所之初就成立了樂器改良研究組,同年底該組建立聲學實驗室,研究和實驗民族樂器的物理性能,在短短兩年內取得了重要成果。1954年10月,音樂研究所與中國音樂家協會聯合在北京召開**次樂器改革座談會。來自全國各地文藝團體和音樂院校的樂器改革設計者及樂器工廠技術人員50多人出席會議,與會者試奏了70多種新改革的樂器。次年3月,音樂研究所與中國音樂家協會召開第二次樂器改革座談會,研究所的樂改組介紹了古琴琴軫和胡琴類弦軸的改革試驗,以及古箏新增弦軸的設計與制作。
中國藝術研究院七十年(1951—2021) 作者簡介
韓子勇,男,漢族,1962年8月出生,河南汝南人,大學學歷(哲學學士)。1985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講師團干部、文藝處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副處長、處長、自治區(qū)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化廳黨組書記、副廳長,新疆文聯委員,新疆作家協會理事。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