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 中國篇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75255
- 條形碼:9787030675255 ; 978-7-03-06752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 中國篇 內容簡介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中國篇》圍繞零饑餓(SDG2)、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SDG6)、可持續城市和社區(SDG11)、氣候行動(SDG13)、水下生物(SDG14)和陸地生物(SDG15)6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所開展的42個案例研究、指標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狀態評估,展示了中國和典型地區兩個尺度在數據、方法模型和決策支持方面對相關SDGs及其指標進行的研究和監測評估成果,包括41套數據產品、21種方法模型和30個決策支持結果。這些案例展現了中國利用科技創新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探索和實踐,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數據技術對監測評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應用價值和廣闊前景,開拓了在聯合國技術促進機制框架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優選技術方法支撐“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的新途徑和新方法,為各國加強“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監測評估提供借鑒。本書可供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國家相關部門的決策人員閱讀。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 中國篇 目錄
序言 ⅰ
前言 v
執行摘要 ix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案例表 xiii
SDGs落實面臨的挑戰/2
**章 緒論
地球大數據/3
地球大數據支撐SDGs落實/4
第二章 SDG 2零饑餓
背景介紹/8
主要貢獻/10
案例分析/11
中國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變化/11
中國耕地可持續集約化利用潛力評估/16
中國糧食生產可持續性提升潛力評估/21
中國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監測與預警/26
本章小結/32
第三章 SDG 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
背景介紹/36
主要貢獻/37
案例分析/38
中國湖泊水體透明度時空分布格局/38
中國用水效率及變化分析/44
中國西北疏勒河流域用水緊張程度評估/49
中國沼澤濕地時空分布/55
中國典型湖泊生態系統草、藻分布及變化/61
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安全可持續發展綜合分析/67
本章小結/72
第四章 SDG 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背景介紹/76
主要貢獻/77
案例分析/80
中國城市主城區棚戶區人口占比估算/80
中國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85
中國城鎮化進程監測與評估/91
中國城市空間擴張與人口增長分析/98
中國UNESCO名錄遺產地保護指標監測與評價/105
中國減少災害損失及促進脆弱區可持續發展狀況監測/112
深圳市風暴潮災害淹沒損失評估/119
中國城市細顆粒物(PM2.5)監測與分析/125
中國城市公共空間評估/130
中國城市公共空間面積比例/138
基于SDGs指標的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應急響應能力評估/142
徐州市資源枯竭和地區轉型分析/155
中國省域尺度SDG 11多指標綜合評價/167
本章小結/174
第五章 SDG 13氣候行動
背景介紹/178
主要貢獻/179
案例分析/180
中國極端高溫熱浪災害的強度和頻率/180
氣候變化對中國主要作物物候影響預測/185
青藏高原冰川對氣候變化的響應/189
本章小結/193
第六章 SDG 14水下生物
背景介紹/196
主要貢獻/197
案例分析/198
中國近海海洋垃圾與微塑料分布變化分析/198
中國近海金屬污染特征——以雙殼貝類為指示生物/205
中國近海典型海灣生態系統健康評估/210
渤海藻華災害風險評估/215
中國近海筏式養殖變化監測/221
中國近海富營養化、低/缺/脫氧和酸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及演變/226
本章小結/231
第七章 SDG 15陸地生物
背景介紹/234
主要貢獻/235
案例分析/237
中國長江流域森林遙感分類與制圖/237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分區/242
陸地與淡水及山區生物多樣性重要場所被保護區覆蓋的比例/249
零凈損失作為濕地保護目標的適宜性/254
黃土高原近20年來大規模植被恢復與水土保持/259
中國北方半干旱區及周邊沙漠化時空動態及治理成效評估/265
黃河三角洲鹽漬化發展態勢與應對/272
中國植物多樣性致危因素與保護對策/277
中國北部草原自然保護區植物多樣性時空變化/282
中國松材線蟲病疫情分布及發展變化/287
本章小結/292
第八章 總結與展望/296
主要參考文獻/299
縮略詞/320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 中國篇 節選
2 SDGs落實面臨的挑戰 3 地球大數據 4 地球大數據支撐SDGs落實 **章 緒論 2015年,聯合國發展峰會通過《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涵蓋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領域,為各國發展和國際發展合作指明方向。議程通過已經5年,SDGs監測與評估是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方面。針對監測中面臨的數據缺失、能力不均衡、目標間關聯且相互制約等問題,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Big Earth Data Science Engineering Program, CAS Earth)發揮地球大數據多尺度、近實時和系統集成的優勢,聚焦零饑餓(SDG 2)、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SDG 6)、可持續城市和社區(SDG11)、氣候行動(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陸地生物(SDG 15)6個目標,以年為節點定期發布科學實證的監測結果,為SDGs的實現作出實質性貢獻(Guo,2019)。 SDGs落實面臨的挑戰 2017年,聯合國通過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指標框架。這是一套評估監測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的會員國主導、自愿采用的初步體系,將定期更新調整。目前,SDGs落實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數據缺失 SDGs通過5年來,原本處于無方法無數據狀態的指標均得到了改善,但仍有46%的指標處于有方法無數據狀態;有方法有數據指標的量測以統計方法為主,缺乏有效空間分布信息。不同尺度、客觀精準的空間數據可為SDGs實現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面向全球環境變化導致的極端高溫熱浪、火災頻次增加、海洋酸化、富營養化加劇、持續的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影響增加等問題,采集科學數據,定時定量評估自然環境變化,精確定位災害的空間分布,準確預測其未來趨勢,將為有效應對上述問題、促進SDGs實現提供重要參考。 2.能力不均衡 受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壓力制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兒童生長遲緩比率高、城市住房和公共空間不足、抵御災害能力差、難以獲得安全衛生的淡水資源、森林利用過度等問題,其定期、有效收集與分析數據的能力也普遍較弱。數據的缺乏使上述問題“隱形”,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這類地區的弱勢。發揮大數據優勢,及時、準確、全面地采集全球、區域等各個空間尺度的客觀數據,改進數據兼容性和可比性,在數據上確保“不落下任何人”,是實現SDGs的基本訴求。 3.目標間關聯且相互制約 SDGs指標體系涉及面廣,時間跨度長,指標間相互依存、相互關聯,其涉及的內容體現了整體性與多樣性的統一、層次性與有機性的結合、復雜性與可行性的整合。厘清SDGs指標體系間的內在關聯,采集標準統一、可量化的科學數據,提出客觀、有效的指標監測和評估方法模型,成為亟待突破的重要方向。 地球大數據 為解決上述SDGs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聯合國啟動了技術促進機制(Technology Facilitation Mechanism, TFM)以凝聚科技界、企業界和利益攸關方的集體智慧從科學、技術和創新(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STI)出發推進落實SDGs。 地球大數據是具有空間屬性的地球科學領域大數據,尤其指基于空間技術生成的海量對地觀測數據(Guo et al.,2016)。地球大數據主要產生于具有空間屬性的大型科學實驗裝置、探測設備、傳感器、社會經濟觀測以及計算機模擬過程,它一方面具有海量、多源、異構、多時相、多尺度、非平穩等大數據的一般性質,同時具有很強的時空關聯和物理關聯,具有數據生成方法和來源的可控性。地球大數據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工程學交叉融合的產物,基于地球大數據分析來系統研究地球系統的關聯和耦合,即綜合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將地球當作一個整體進行觀測和研究,理解地球自然系統與人類社會系統間復雜的交互作用和發展演進過程,可為實現SDGs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科學院2018年啟動了“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旨在促進和加速從單純的地球數據系統和數據共享,到數字地球數據集成系統的轉變,促進全球范圍內的數據、知識和經驗共享,為科學研究、決策支持、知識傳播提供支撐(Guo et al.,2020a)。地球大數據科學為研究和實現全球跨領域、跨學科協作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是技術促進機制支撐SDGs落實的一項創新性實踐(Guo et al.,2020b)。 地球大數據支撐SDGs落實 地球大數據支撐落實SDGs的方式包括實現地球大數據向SDGs相關應用信息的轉化、為SDGs落實提供決策支持、構建地球大數據支持SDGs指標體系和集成,以及從地球系統的角度研究各目標間的關聯和耦合。通過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基礎設施,從數據、在線計算、可視化演示方面為SDGs指標監測與評估提供支撐。目前,CASEarth共享數據總量約8 PB,并每年以3 PB的數據量持續更新。云平臺可提供1 PF 的高性能計算能力和大數據處理能力。地球大數據系統實現了從數據到信息可視化再到系統數值模擬的全流程功能,可支撐SDGs動態監測和宏觀決策。 地球大數據圍繞SDGs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構建支撐落實SDGs的地球大數據基礎設施,提供面向SDGs評估的數據產品,填補SDGs數據空白,實現SDGs相關數據共享; (2)利用地球大數據建立落實SDGs的方法和技術體系,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數據支持; (3)提供支撐SDGs的地球科學衛星運行,支撐相關SDGs指標的監測研究; (4)發布《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年度報告,展示地球大數據支撐“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落實的新進展。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中國篇》針對6個SDGs42個典型案例開展監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地球大數據高效精準監測SDGs落實進展的方法和路徑,為相關決策提供科學、客觀和適時的數據支撐。 8 背景介紹 10 主要貢獻 11 案例分析 32 本章小結
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 中國篇 作者簡介
郭華東,男,1950年生,江蘇豐縣人。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歷任遙感應用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88~2002年);國家863計劃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主題專家組專家與組長(1992~2000年);靠前SAR工作組成員,靠前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執委,靠前數字地球學會(ISDE)秘書長及其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優選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協會(GSDI)理事;靠前數字地球雜志(IJDE)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等7所大學兼職教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三等獎3項,中國科學院等部級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6項;發表論文210篇,出版著作13部;培養博士、碩士生30余名;先后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全國優選工作者。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