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張伯聲院士論著選集(上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448084
- 條形碼:9787560448084 ; 978-7-5604-480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伯聲院士論著選集(上下)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張伯聲院士代表性論文46篇,專著1部。內容涉及巖石分類及命名、礦產分布與地質構造的關系、大地構造單位劃分、黃土線及黃土的形成、黃河河道變遷、陜西水系發育及特點、波浪狀鑲嵌構造等。尤其是“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被我國地質學界認可為“五大構造地質學派”之一。所選論文及專著,既體現“波浪狀鑲嵌構造說”的發展脈絡,也反映了張先生的治學精神和地學教育理念,對后學者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張伯聲院士論著選集(上下) 目錄
火成巖分類及其譯名之體系
閃長巖與輝長巖抑酸長巖與基長巖?
火成巖之分類及定名
陜西風縣地質礦產初勘報告
陜西漢中區之前震旦紀地質
黃河上中游地形與地質之蠡測
嵩陽運動和嵩山區的五臺系(節要)
《中國東部地質構造基本特征》讀后
從黃土線說明黃河河道的發育
結晶外形對稱表周期分類及其說明
陜北盆地的黃土及山陜間黃河河道發育的商榷
中條山的前寒武系及其大地構造發展
從陜西大地構造單位的劃分提出一種有關大地構造發展的看法
鑲嵌的地殼
陜西水系的發育同新構造運動關系分析
在塊斷構造的基礎上說明秦嶺兩側河流的發育
地殼波浪運動——形成鑲嵌構造的一個主要因素
從鑲嵌構造觀點說明中國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征
中國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征與鑲嵌構造形成的機制
中國的鑲嵌構造與地殼波浪運動
鄂爾多斯地塊及其四周的鑲嵌構造與波浪運動
新疆地殼的波狀鑲嵌構造
地殼的鑲嵌構造與地質學的基本理論
板塊構造說的正反面概述
中國鑲嵌地塊的波浪構造
下冊
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
地震同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關系初探
——著重探討陜西地震活動的規律
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與地震
中國地殼的波浪運動及其起因與效應
中國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
鑲嵌構造波浪運動說
地殼的一級波浪狀鑲嵌構造
天山東南端卡瓦布拉克塔格-東庫魯克塔格的地殼波浪編織構造
“東亞鏡像反映中軸”對甘肅南部及其鄰區的構
造和礦產分布的控制
“汾渭地塹”的發展及其地震活動性
從地球演化的波浪性提出一種前寒武時代劃分方案
波浪狀鑲嵌構造同中國能源資源分布的關系
辯證的地質學
論地殼的波浪運動
甘肅南部的地層構造與鉛鋅礦
地殼運動的波浪性
自然之路、物質變化、巖石和礦物同人類社會
文化的發展——自然辯證瑣談
略論滑動構造
略論塔里木盆地的波浪狀鑲嵌構造
地質構造發展的斜向性與宇宙運動
從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觀點看陜西
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撮要
附錄
張伯聲主要《序》文
張伯聲主要論著目錄
張伯聲大事年表
張伯聲院士論著選集(上下) 作者簡介
張伯聲(1903.06.23-1994.04.04),原名張通駿,字伯聲。河南滎陽人。年輕時留美,學成歸國后,先后在焦作工學院、河南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和北洋工學院教書。1937年隨北洋工學院來陜,成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的教學骨干。1962年,西北大學校慶時,校黨委給年長的7位教授祝壽,并合影留念,號稱“五老二壽”,一時傳為佳話。張伯聲先生即“西北聯大五老”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張伯聲以滿腔熱情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事業中去。1950年5月,他受聘擔任河南省“豫西地質礦產考察團”顧問。考察團在豫西評價了30多個可供開采的中小型礦山與礦點,發現了平頂山煤礦和鞏縣鋁土礦,而他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考察團經過河南寶豐縣一個名叫梁洼的地方時,看見幾個農民在一條小溝挖煤。由于這兒的小煤窯非常多,一開始大家并沒在意,而張伯聲卻敏銳地意識到,這里很可能是一個大礦,提請大家注意。經過考察團初步觀察,發現這兒的煤是優質煙煤。他建議考察團,留下兩名人員(一名是他帶去的西北大學學生,一名是西北大學畢業生、考察團成員)草測地形圖。后經探明,張伯聲的判斷完全正確。平頂山煤礦是一個大型優質煙煤礦山,經過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已成為武漢鋼鐵公司的主要焦煤基地。 鞏縣鋁土礦的發現則更為偶然。一天中午,考察團正在鞏縣小關附近路邊休息,張伯聲一邊啃著干糧一邊用腳撥拉腳下的碎石。突然,他揀起一塊石頭說是鋁礦石,叫大家看。有人認為是鐵礬土,沒多大價值。張伯聲以其在芝加哥大學地質研究部練就的巖礦鑒定基本功,斬釘截鐵地說是鋁礬土。大家湊熱鬧打賭,誰輸誰請客。樣品立即派人送到開封化驗,結果是品位很高的鋁礬土,張伯聲贏了。鞏縣鋁礦是新中國發現的**大型鋁土礦,“一五”期間國家在鄭州興建了鋁業公司,為新中國的煉鋁工業奠定了基礎。 這兩個大礦的發現,使張伯聲實現了為國家找礦的夙愿。人民沒有忘記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知識分子,張伯聲連任了一、二、三屆****代表。 張伯聲參加豫西地質礦產考察,在學術上也有重要收獲。同樣是一次野外午餐時,他在嵩山的嵩陽書院門前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地殼運動界面,之后將其所代表的地殼運動命名為“嵩陽運動”。在中國地質學會當年的年會上,張伯聲宣讀了論文《嵩陽運動和嵩山區的五臺系》。此文翌年刊登于《地質論評》上,成為研究嵩山地質的經典之作,“嵩陽運動”界面也被公認為在中國首次發現的太古與元古地層間的不整合界面。 20世紀40年代,張伯聲曾參加國民政府水利委員會組織的“黃河治本研究團”,在青甘寧綏晉陜等省的黃河沿岸進行考察,完成了《黃河上中游考察報告》的“地質”部分。50年代,他又參加了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的黃河中上游考察,發現了“黃土線”,重建了黃河發育史,在中國第四紀研究方面獨樹一幟。 張伯聲在學術上的貢獻是創立了“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從1958年主編《陜西省地質圖》開始,他在構造地質方面興趣大增,并于60年代初提出了這一學說。1972年,我國臺灣省出版的《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地球科學》中,張伯聲的“鑲嵌構造”學說被列為中國構造地質的首席觀點。1979年3月召開的“中國地質學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和“第二屆全國構造地質學術會議”上,這一學說被公認為“中國五大構造地質學派”之一,張伯聲同時被推選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和構造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并于198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 適應社會需要,急國家之所急,是張伯聲教育思想的特色。1950年初,燃料工業部西北石油局(是當時全國的石油局)擬請西北大學地質學系開辦短訓班,作為系主任的張伯聲,克服重重困難為其培養了早的一批骨干。1951年,國家為了即將到來的一個五年計劃,急需大批石油地質人才,燃料工業部和教育部召集全國各重點大學地質系負責人協商,看哪個學校能在兩三年內為國家培養出一兩千名石油地質人才。由于各高校此前沒有開設過石油地質專業,都表示有困難。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當時尚不足10位教師,但張伯聲毅然接受了這一艱巨的任務。他一面延聘國內有聲望的專家學者來校任教,解決師資力量不足問題,一面請國外校友提供石油地質專業所需的儀器設備情況。由于國外的封鎖,英文資料很少,他就花了5個月時間突擊自學俄文,邊學習邊翻譯了一本俄文《地質學基礎》。 西北大學培養的這批學生是新中國第一代石油地質人才,他們撐起了新中國石油事業的大半個天空,為我國甩掉貧油國的帽子做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80年代曾經有個統計:全國15個石油勘探局中,13個局的總地質師和8個局的局長,都是西北大學這一時期的畢業生,西北大學也因此獲得了“中華石油英才之母”的美譽。 1980年11月,張伯聲由西北大學副校長調任西安地質學院院長,但他始終對西北大學魂牽夢繞。他曾對人說:“不知為什么,我做的夢都是在西大!” 的確,從西安臨時大學算起,張伯聲先生在西北大學兼職或專職任教凡43年,他對國家、對家鄉、對科學、對教育的主要貢獻,都是在西北大學期間做出的。西北大學永遠銘記著張伯聲先生,在他90歲生日時,西北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前去祝壽,并向他頒發了“西北大學終身教授”榮譽證書。張伯聲的名字與西北大學密不可分,代代西大學子都將以他為學習的楷模。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