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明代閣臣:三楊內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76128
- 條形碼:9787568076128 ; 978-7-5680-761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代閣臣:三楊內閣 本書特色
1.講述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特殊機構。2.發掘被人忽視的正史細節。
明代閣臣:三楊內閣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講述明朝的內閣制度——三楊內閣。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后,明成祖朱棣組建了大明王朝的任內閣,內閣制度由此進入明朝。本書講述的是在明朝閣臣制度下,“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歷四朝、輔政四十余年,開創仁宣盛世的一段明史,“三楊”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明朝的國力繼續沿著鼎盛的軌道發展。這個時期被認為是明朝國力*強、政治*清明的時期。
明代閣臣:三楊內閣 目錄
**節三楊其人4
第二節三楊的政治理念16
第三節互補的三楊28第二章新機構的醞釀與發展33
**節新機構的誕生34
第二節閣臣:皇帝的智囊團51第三章舊朝與新朝61
**節變異的宗藩制度62
第二節新朝的政治構成66
中編開拓盛世77第四章君臣同心79
**節三楊與太子朱高熾的關系80
第二節三楊的帝師經歷91
第三節三楊與皇室內部問題101第五章三楊的政治角色扮演107
**節三楊與永樂政局108
第二節三楊與仁宣政局114
下編盛世的落幕149第六章三楊聯盟的危機151
**節帝王的御臣之術152
第二節內閣與部院的矛盾165
第三節三楊的內部分歧173
第四節宦官權力的提升175第七章三楊謝幕179
**節少年帝王明英宗180
第二節三楊的無奈與妥協197附錄三楊年表209延伸閱讀書目235后記237
明代閣臣:三楊內閣 節選
精彩文摘(推薦) 一、明太祖何以廢相 1. 底層的崛起 對中國古代史有所了解的讀者大概都清楚,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古代帝王中得位“*正”者。他起自平民,通過自身的奮斗,成功建立明朝,成為開國之君。這也許應對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是在中國的歷史上,再沒有出現第二位平民皇帝。 恰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前的這些苦難的經歷與挫折,帶給他來自社會底層生活的真實體驗,同時也為其理政意識的發展與積累提供了特殊的客觀條件。明太祖朱元璋本名叫朱重八,因在家族中排名第八,故名之。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時,適逢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官吏貪污之風盛行,加上淮河流域出現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在災荒中,他的父母、長兄先后去世,唯留其一人在世間。也許是這段經歷造就了其堅韌、猜忌、不信任任何人的心理,如其自言道:“眾各為計,云水飄揚。……既非可倚,侶影相將”。大家各為自己的生計著想,也就無所謂互幫互助了。朱元璋:《皇陵碑》,見張德信、毛佩琦主編:《洪武御制全書》卷16,黃山書社,1995年,第189190頁。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前往皇覺寺剃度為僧。但是由于災荒,民眾已無法生存,很難有多余的錢糧向寺廟布施,皇覺寺沒有了民眾的施舍也很難維系,所以皇覺寺的主持決定讓僧人自謀出路。朱元璋只得結束較為安定的生活,外出云游以謀生路。出去云游三年后,他又回到了皇覺寺。 明太祖晚年畫像 (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時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紅巾軍起義,而紅巾軍起義的核心地帶就在安徽。朱元璋兒時的伙伴湯和參加了紅巾軍郭子興部,因作戰勇敢,屢立軍功,被授職千戶。后來他聯系到了朱元璋,寫信勸他參加紅巾軍,借此在亂世中贏得一條出路。經過深思熟慮,朱元璋決定投奔郭子興率領的紅巾軍部。這次選擇給朱元璋的人生帶來了重大的轉折,但他當時沒有意料到此次選擇會令他成為日后的九五之尊。 明太祖異形圖(來源:《中國歷代帝王名臣像真跡》,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年)明太祖傳世畫像較多,據研究表明,大致分為兩類,圓臉像(正相)和長臉像(異相)兩類。對其真實相貌,學界歷來存在爭議,可參閱胡丹:《相術、符號與傳播——對“朱元璋相貌之謎”的考析與解讀》,載《史學月刊》,2015年第8期;朱萬章:《朱元璋畫像再探》,載《文史知識》,2018年第10期。 參加紅巾軍,雖然承擔失敗的風險,但與朱元璋之前的生活經歷相比,要好得多,甚至可以說使他龍入大海。在起義軍中,朱元璋迅速成長起來,深得郭子興賞識。郭子興又將自己的養女馬氏許配給朱元璋,并命其統率軍隊作戰。在取得一系列的戰功后,朱元璋的威望越來越高,并且得到了龍鳳政權的認可。當郭子興與其子先后戰死后,朱元璋便成為這支部隊的大元帥,有了屬于自己的軍事力量。軍事上的成功,并沒有使朱元璋驕傲自滿,他審時度勢,反而更加謹小慎微,在狹縫中進一步壯大實力。朱元璋深知自身能力不足,非常信任自己的手下,并招攬文人學士。文人學士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聲望。在亂世中,為了壯大實力,必須依靠文人學士。朱元璋聽從謀士的意見,對他們以禮相待,史載朱元璋“獨克己下人,旁求賢士,尊以賓禮,聽受其言,晝夜忘倦”解縉:《天潢玉牒》,中華書局,1985年,第2324頁。,朱元璋也自言:“資人君子有能相從立功業者,吾禮用之。”《明太祖實錄》卷4,丙申歲三月庚寅,第42頁。此舉在元末群雄中甚為少見,正因為此,朱元璋得到了諸如宋濂、劉基、李善長等文人學士的支持。朱元璋也正因為有了文人學士的鼎力支持,從而能在元末群雄中脫穎而出。經過近二十年的南北征戰,朱元璋實現了人生的逆襲,由社會底層一躍成為一國之主,而他的成功經驗似難以復制,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雖然朱元璋兒時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但他在軍旅生涯中成長為一名統帥后,明孝陵“治隆唐宋碑”開始注重提高自身文化水平,與文人儒士交流,常常與儒臣討論治國問題,了解古今治亂,在討論中,更加深知儒臣之重要。通過與儒士的交流,以及自身的努力,朱元璋的學識不斷增長,自身文化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更喜歡閱讀《左傳》《史記》《漢書》《唐書》等史書。朱元璋為明朝開國之君,他設計了明朝的規章制度,促使新的王朝在廢墟中順利成長。由他一手建立的明朝延續了近三百年,即使在晚明時期,帝王怠政,國家機關尚可以正常運轉數十年。清朝皇帝對其評價甚高,如順治帝認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清世祖實錄》卷71,順治十年正月丙申,第567頁。康熙立碑“治隆唐宋”,贊譽明太祖朱元璋,還說:“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清圣祖實錄》卷193,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庚戌,中華書局,1986年,第1042頁。,并多次親自或者派人祭奠明太祖朱元璋。在某種程度而言,明太祖朱元璋是非常成功的,在古代中國所有帝王中,他不失為英主。但其為人詬病的便是他的權力欲,在永保朱氏天下這一動機的驅使下,大肆屠殺功臣,與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迥然不同。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身份發生了改變,與此前的同僚、朋友等等,變成了君臣關系,由平等轉變成不對等的關系。結合自身經歷以及遍覽古今史書,明太祖朱元璋的君臣觀、皇權思想也逐漸成形。在我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歷代君主以及儒士都鼓吹堯舜之道,明太祖朱元璋也不例外,他仿效堯舜之君道。而在不斷構建皇權政治的過程中,他將自己塑造成君師兼任的圣君。明太祖朱元璋不失為一代英主,他奠定了明代近三百年的各項制度,使動蕩的中華大地重歸有序。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一直以堯舜之道要求自己,相比其他帝王來說,明太祖非常勤政。此外,他還有明確的臣道觀,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君臣關系,形成君臣一體之局面。朱元璋曾專門創作了《臣用章》,系統地闡釋其對臣的認識與要求。朱元璋認為臣是君的助手,是君治理天下的得力干將;臣是為君主服務的,臣的權力來于君,君與臣是統一體,臣必須為君服務。以此而論,他認為在君臣關系中,臣是君實現自身目的的工具,君與臣不是平等的關系,臣必須對君負責,而君可不必對臣負責,也不可能約束君。朱元璋:《資世通訓·臣用章》,續修四庫全書第935冊,第264頁。 明太祖朱元璋對自身的要求比較高,他認為自己都以身作則,禁私欲,那么身為臣,也必須禁私欲。然而他認為“愚頑殖民”禁私欲是很難的,必須輔之以外力,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他推崇重典治國,這也是他屠殺官吏毫不手軟的思想根源。他如此為之,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皇權,保障朱氏天下的長治久安。也許是出于極端的皇權心理,或許是年少經歷讓他看透世間冷暖,以及不法官吏欺壓民眾,明太祖對官員的管控極嚴,從他的臣道觀來看,他也明確認為臣必須輔佐皇帝完成君的使命,以促成君主成為圣君。當明太祖認定該臣不是忠臣而是奸臣后,便會毫不手軟地加以懲治。 經過十幾年的奮戰,明太祖朱元璋與他的合作者取得天下。他們支持朱元璋為皇帝,而自己也成為開國功臣。打天下的過程中,兇險異常,為了拉攏各方勢力,“茍富貴,勿相忘”之類的承諾便發揮其效用,而一旦成功了,打天下的功臣勢必要享受成功的喜悅與成果。史書多載歷朝開國功臣的驕縱、排斥異己、結黨營私,但他們忘記了這天下是他們打下的,但并不是他們的,而是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分封他們為侯為官,甚至是賜予免死鐵券,但是在皇權面前,在國家穩定面前,這些不值得一提。明太祖朱元璋可以忍得一時,但不能一直縱容,他多次在諭旨中以及與臣的談話中,透露讓開國功臣們安分守己,享受榮華富貴即可的意思。但是開國功臣們的私欲不斷膨脹,僭越法制禮制。那些將領擁兵自重,讓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擔心,他要考慮自己皇位的安危。于是在各種內外因的刺激下,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清理開國功臣們。胡惟庸案前后株連三萬多人,包括一公、十四侯;藍玉案致死者一萬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此外,明太祖朱元璋處死了自己的侄子朱文正、李文忠;周德興因帷薄不修被殺;廖永忠因僭用龍鳳被賜死。明太祖朱元璋共封了十二公、五十七侯、六伯,經胡藍黨獄以及其他形式的清洗,開國功臣基本退出明初政治舞臺,諸如湯和等僅存之功臣也不再干預朝政。 除卻對開國功臣進行清洗外,明太祖朱元璋還大力整頓官員隊伍,嚴厲處罰貪污瀆職的官員。洪武十五年(1382)的空印案與十八年(1385)的郭恒案更是使官署為之一空。兩案與胡惟庸案、藍玉案并稱洪武朝四大案。還有始于洪武十八年的逮捕清理“積年民害官吏”,一直持續到二十年(1387),歷時近三年。 洪武朝的四大案,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比較令人震驚之事。明太祖朱元璋也因此被史家留下了肆殺的評價。限于篇幅,本書不一一敘述,因胡惟庸案與本書主旨密切相關,便著重闡述一番。
明代閣臣:三楊內閣 作者簡介
宋立杰,漢族,歷史學博士,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晚明政治史、明清商人史。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